之所以叫做鐵人軍,是因為鄭成功的這支部隊一個一個都身披著重型鐵甲。
這只軍隊被訓(xùn)練出來的初衷,是為了制約清八旗軍的重裝步騎。鐵人軍往往三人一組,一個持長刀型的斬馬刀砍馬腿,一個用大刀型的斬馬刀砍人,一個持藤牌盾掩護。這樣的部隊組成,在《明季南略》中有過明確的記載。
關(guān)于鐵人軍的由來,一則說法是因為鄭成功的童年一半時間是在日本度過的,因此對這種全副武裝的武士印象頗深。后來在同清軍作戰(zhàn)時,也領(lǐng)教過清軍重甲步兵的威力,因此鄭成功急需一支防御力更高的鐵家軍來對抗八旗軍。
鎮(zhèn)江一役,鐵人軍大顯神威。鄭成功先是將來犯的一萬多八旗精銳引入埋伏圈,隨后火炮齊發(fā)。待敵軍突圍時,命鐵人軍上前迎敵。根據(jù)《明季南略》載:“敗走銀山,追兵至,乃走山上。久之沖下,鄭兵不動。俱鐵甲胄、鐵面頭子,止露兩足;用長刀砍騎,銳不可當。射中其足,則拔箭更戰(zhàn);大兵遂敗。”
鐵人軍甲胄的樣式,根據(jù)荷蘭人和國人自己的繪畫和文字記述,應(yīng)該是有兩種樣式。荷蘭人揆一在《被忽略的福摩薩》描述道:
“敵人的士兵使用各種各樣的武器。一些士兵背上挎著弓和箭;另外一些除了左臂一塊盾牌外,右手一把利劍外什么都沒有;而許多士兵雙手都揮動著令人生畏的戰(zhàn)劍,裝在半人長的木棍上。每個士兵的上身都穿一件鐵甲來護身,就像屋頂?shù)耐咂h(huán)環(huán)相扣。他們的手臂和大腿是裸露的?!?br>
從這里可以得出,鄭成功的鐵人軍的鐵甲,是一典型的東亞布面鐵甲樣式的純鐵甲。在看上文《明季南略》的引文,鐵人軍的甲胄又是明邊軍帶有鐵手臂樣式的。所以很有可能在早先的時候,鄭成功的鐵人軍裝備的鐵甲面積覆蓋了除了腳以外的其他全部地方。后來因為資金短缺,鐵甲的覆蓋面積開始變小,但是總體風(fēng)格沒有大變。
另外鐵人軍甲胄的類型,應(yīng)該也是兩種,根據(jù)荷蘭人的繪畫和臺灣的出土文物來看,鐵人軍的甲胄應(yīng)該是有鐵片甲和鐵扎甲兩種。鐵片甲的甲片很大,通常敢用這種大甲片,足以說明鄭軍的金屬冶煉技術(shù)很高超。大片的甲片不需要疊札在一起,只要排列整齊即可。
再一種就是明代札甲樣式的鐵甲,但是總體的形象應(yīng)該是清軍甲胄的外貌風(fēng)格。
1659年,鄭成功兵敗南京,大量的鐵人軍精銳戰(zhàn)死。后來鄭成功在人數(shù)上有所恢復(fù),但是裝備的質(zhì)量要比先前下降了不少。1660年廈門保衛(wèi)戰(zhàn)中,鐵人軍駐守高崎寨,兩次擊退清軍的瘋狂進攻。1661年,鄭成功收復(fù)臺灣,鐵人軍再次大顯神威,大破荷蘭軍隊,給荷蘭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683年臺灣被大清收復(fù),鐵人軍正式消失在歷史長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