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21.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___________所編的《樂府詩集·清商曲辭》里。
22.南朝民歌中的抒情長詩《________》和北朝民歌中的敘事長詩《木蘭詩》,分別代表著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23.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樂府詩集·橫吹曲辭》的《_________》中。
24.長篇敘事詩《木蘭詩》與《________》并為我國詩歌史上的“樂府雙璧”。
25.李白在《金陵城西樓月下吟》一詩中贊嘆的“解道澄江靜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指的是謝胱的名作《_________》。
26.講究聲律和對偶的新體詩最初形成于南朝齊的永明年間,故又稱“____________”
27.沈約提出了“文章當從三易”的著名論點,即易見事、易識字、____________。
28.謝胱的山水名句“___________,澄江靜如練”歷來被人所稱道。
29.鮑照的代表作為《________》十八首。
30.南朝與謝胱并稱為“大小謝”的詩人是謝靈運,其山水詩中的名句“池塘生春草,_____________”被歷代詩人所贊賞。
21.郭茂倩 22.西洲曲 23.梁鼓角橫吹曲 24.孔雀東南飛 25.晚進三山還望京邑 26.永明體
27.易誦讀 28.余霞散成綺 29.擬行路難 30.園柳變鳴禽
鼓角橫吹曲:
“橫吹曲”,原是南北朝時北方民族在馬上演奏的一種軍樂,因演奏的樂器有鼓有號角,所以叫“鼓角橫吹曲”。鼓角橫吹曲現(xiàn)存歌詞六十多首,多半是北魏以后的作品。它們與漢樂府民歌十分相似,富有戰(zhàn)斗性,語言質(zhì)樸,風格剛健明快。隨著南北文化的交流,北方的歌曲陸續(xù)傳到南方,齊、梁以后也常用于宮中娛樂,并由梁代的樂府機關保留下來,所以義叫“梁鼓角橫吹曲”。
山水詩:
是指以山水風景為主要描寫對象的詩歌。曹操的《觀滄海》算是中國詩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詩,但真正大力創(chuàng)作山水詩并對后世產(chǎn)生巨大影響的則是南朝宋時的謝靈運,他開創(chuàng)了山水詩派。山水詩的出現(xiàn),不僅使山水成為獨立的審美對象,為中國詩歌增加了一種題材,而且開啟了南朝一代新的詩歟風貌。劉勰說“莊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山水詩的產(chǎn)生,與當時盛行的玄學和玄言詩有著密切的關系。
元嘉三大家: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的年號,此時文壇上鮑照、謝靈運、顏延之三人齊名,有“元嘉三大家”之稱。就詩歌創(chuàng)作而言,他們的共同點是描寫山水都講究詞藻和對偶,但詩風差異明顯,謝詩富艷精工,顏詩華美典雅,鮑詩雄恣奔放。在賦與文的創(chuàng)作中,謝靈運以《嶺表賦》、《山居賦》等作品為代表,狀物寫景的巧似,選字修辭的清新,與其山水詩的成就互為呼應。顏延之的駢文以典麗縝密見長,用典繁博,修辭巧麗.代表作有《赭白馬賦》等。鮑照以奇峭之風運妍麗之辭,代表作是《蕪城賦》與《登大雷岸與妹書》。
簡述南朝文學的主要特點。
南朝文學是指宋、齊、梁、陳四代的文學。這個時代文學的主要特點是:創(chuàng)作活動受到空前的重視,文人集團創(chuàng)作活躍,作家作品的數(shù)量遠遠超越前代;作品內(nèi)容單薄空虛,但題材有所開拓,形式技巧趨于成熟;文學理論也得到進一步發(fā)展。
具體說來,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以宮廷為中心的詩人集團創(chuàng)作活躍。南朝帝王多喜歡文學,他們常招納文士,進行唱和,形成不少文人集團。如劉宋臨川王劉義慶、齊竟陵王蕭子良、梁昭明太子蕭統(tǒng)、簡文帝蕭綱、元帝蕭繹等,都在邸府招集文士,對形成吟詠之盛的文學創(chuàng)作局面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帝王的倡導,也有助于社會上文學風氣的形成。南朝時期,家族、父子、兄弟以文學見長者很多,也可以說與這種風氣有一定的關系。
第二、文學創(chuàng)作上求新求變的傾向比較突出。新題材、新風格不斷出現(xiàn),詩歌上,劉宋時期山水詩出現(xiàn),“儷采百句之偶,爭價一字之奇”。齊時出現(xiàn)永明體,開始了對聲律的追求,同時語言上開始追求簡省,如沈約提出作詩“三易”:“易見事”、“易識字”、“易誦讀”。到了梁陳,題材又轉(zhuǎn)向?qū)m體,寫后宮婦女生活等。散文創(chuàng)作上則進一步駢化,駢體文成為這一時期最有代表性的文體。
第三、文學觀念上,由重“言志”轉(zhuǎn)向重“緣情”,文學理論進一步發(fā)展。作家在創(chuàng)作上普遍重視“緣情”,強調(diào)吟詠性情?!熬壡椤钡闹鲝埑蔀檫@一時期的主導傾向,特別是蕭綱、蕭繹,提出“文章須放蕩”、要“情靈搖蕩”等。在這些主張下,作家更注重詞采之美與抒情色彩,更重視作品的審美價值。
這一時期的南朝文學也有一些不足,主要表現(xiàn)為作品的格局比較狹小,作品中強烈的進取精神與慷慨有力的情感力量相對較為薄弱,造成了氣格卑弱的弊病。
簡述從陶淵明到謝靈運,詩歌藝術的轉(zhuǎn)變主要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
沈德潛曾將謝靈運詩歌與陶淵明詩歌作過比較:“陶詩合下自然,不可及處,在真在厚。謝詩經(jīng)營而反于自然,不可及處,在新在俊。陶詩勝人在不排,謝濤勝人正在排?!?/strong>陶淵明是魏晉古樸詩歌的集大成者,謝靈運卻另辟蹊徑,開創(chuàng)了南朝的一代新風。具體說來,從陶淵明到謝靈運,詩歌藝術的轉(zhuǎn)變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火方面:
首先是從寫意到摹象。
在謝靈運之前,中國詩歌以寫意為主,摹寫物象只占從屬的地位。陶淵明就是一位寫意的能手。他的生活是詩化的,感情也是詩化的,寫詩不過是自然的流露。因此他無意于模山范水,而只是寫與景物融合為一的心境。謝靈運則不同,山姿水態(tài)在他的詩中占據(jù)了主要的地位,“極貌以寫物”和“尚巧似”成為其主要的藝術追求。他盡量捕捉山水景物的客觀美,不肯放過寓目的每一個細節(jié),并不遺余力地勾勒描繪,力圖把它們一一真實地再現(xiàn)出來。謝靈運的那些垂范后世的佳句,無不顯示著高超的描摹技巧,如“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野曠沙岸凈,天高秋月明”等猶如一幅幅鮮明的圖畫。如果說陶詩以寫意為主,注重物我合一,表現(xiàn)出整體的自然美,那么謝詩更注重山水景物的描摹刻畫,而這些山水景物又往往是獨立于詩人性情之外的,因此謝詩很難達到陶詩那種情景交融、渾然一體的境界。
其次是從啟示性到寫實性。
陶淵明的詩歌,十分注重言外的效果,發(fā)揮語言的啟示性,以調(diào)動讀者的聯(lián)想和想象,去體會那些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東西。陶詩中的物象描寫,常采用白描的手法,雖然只是淡淡的幾筆,但平淡之中蘊含著熾熱的感情和濃郁的生活氣息。如他筆下的青松、秋菊、孤云、歸鳥等意象,無不滲透著詩人的性情與人格,甚至成為詩人的化身和人格的象征。而謝靈運的詩歌語言,則更注重寫實性。他充分發(fā)揮了語言的表現(xiàn)力,增強了語言描寫實景實物的效果。他憑著細致的觀察和敏銳的感受,運用準確的語言,對山水景物作精心細致的刻畫,力求真實地再現(xiàn)自然美。因而他筆下的物象,就更多地帶有獨立性和客觀性。他寫風就是風,寫月就是月。寫山就要描盡山姿,寫水就要描盡水態(tài),而且寫來也鮮麗清新、自然可愛。
從陶淵明到謝靈運的詩風轉(zhuǎn)變,正反映了兩代詩風的嬗遞。如果說陶淵明是結(jié)束了一代詩風的集大成者的話,那么謝靈運就是開啟了一代新詩風的首創(chuàng)者。在謝靈運大力創(chuàng)作山水詩的過程中。為了適應表現(xiàn)新的題材內(nèi)容和新的審美情趣,出現(xiàn)了“情必極貌以寫物,辭必窮力而追新”和“性情漸隱,聲色大開”的新特征。這一新的特征乃是伴隨著山水詩的發(fā)展而出現(xiàn)的創(chuàng)新現(xiàn)象。這新的特征成為“詩運轉(zhuǎn)關”的關鍵因素,它深深地影響著南朝一代詩風,成為南朝詩風的主流。而且這種詩風對后來盛唐詩風的形成,也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