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千零一夜的 第116夜
“很多人奇怪,怎么這樣一部小說,在日本成了傳誦千年的文學經典?如果用我們中國人的眼光來看,簡直是誨淫誨盜,淫亂到極點。”
——梁文道
①經典與我們的距離
今天是4月21日,隔兩天4月23日就是“世界讀書日”了。為了要配合世界讀書日,鼓勵全民閱讀,我今天給大家特地挑選一本非?!耙鶃y”的書。
這部經典就是我手上的這本《源氏物語》,一個日本文學貢獻給全世界的禮物。
從今天開始,一連三集,一方面這本書作為世界文學瑰寶,值得花很長時間去介紹,事實上三集都不夠。但更重要的是想讓大家知道,到底一個文學經典如何成為經典,它為什么會是經典,它形成經典的歷程以及它形成經典之后的影響?
大家記不記得前兩期講《法國大革命前的暢銷禁書》時說,我們讀一本書的時候不會是“白板”一片。之所以花很多的時間去介紹一本書跟它的作者以及時代背景,因為想讓大家發(fā)現(xiàn)一個很立體的現(xiàn)實:這本經典所產生的時代跟我們之間有很遙遠的距離,了解了這個距離之后,會幫助我們更加了解這本書以及什么叫做經典,什么叫做閱讀。
很多人奇怪,怎么這樣一部小說,在日本成了傳誦千年的文學經典?如果用我們中國人的眼光來看,簡直是誨淫誨盜,淫亂到極點。
我們先來看一看這本書的男一號,就是《源氏物語》里的這個源氏,他的名字。
②日本人的名和字
源氏有時候叫光源氏,有時候叫光之君,總是變來變去,就跟我們小說的作者紫式部的名字一樣。
“紫式部”這三個字都不是作者真正的名字,“紫”,むらさき,并不是作者的原姓,是因為《源氏物語》里的女主角紫之上太有名了,日本人都很喜歡她,所以就干脆把這個女主角的“紫”姓冠到了作者前面?!笆讲俊保膊⒉皇亲髡叩拿?,而是她爸爸所在的那個部門,叫“式部省”,大概就是今天日本文部省的前身。
以前日本女性沒地位,所以很多她們的“名”往往都是跟著爸爸或者哥哥的官位來命名,“姓”也多半是她嫁去夫家之后隨夫姓。
和源氏一樣,這書里面角色的名字都不確定,但比這更亂的,是里面那些人物的關系,那真的是“淫亂”。用一句話來把《源氏物語》這個小說講完,那就是一個官二代、富二代有錢靚仔高帥富,不停地溝女泡妞的故事……
主角源氏,這個光之君,他非常地靚仔,又是天皇的二公子,英文把它叫做“shining prince”。但這本書里面,出現(xiàn)最多的場面不是性愛場面,基本上性愛場面是零。對不起,掃大家的興!你千萬別以為,這是一個三倍分量的《金瓶梅》。
③唐風漸微
紫式部自己也當官,叫女官,那個時候流行從貴族家庭里挑選一些聰明伶俐、有教養(yǎng)、有學問的女孩子,送到宮里當皇后公主們身邊的陪伴,跟她們談詩論藝。紫式部自己就進過宮,伺候過宮內女眷,跟她們談白居易。
那個時候的日本人最愛的就是白居易的詩了。中國人會覺得唐代最偉大的詩人是李白、杜甫,但到了日本人那兒,他們覺得白居易最牛。
在這本書里面,我們可以看到大唐盛世對日本的影響。在《源氏物語》誕生的那個年代,到處可以看到平安王朝那些唐風的影子。更重要的是,宮里面平常寫詩說話都是寫的是漢詩,讀的文學是中國文學,讀的典籍也是中國的典籍。
但是相較之前的朝代,平安王朝其實已經跟之前那種“唯唐朝是上”的時候大不相同了。這個時候,遣唐使已經中斷了,因為當時找了一個很有學問的大臣,叫菅原道真,打算派遣他當遣唐使。沒想到,這人提出建議:唐朝安史之亂之后已經不行了,我們不要去了,學不到什么,我們發(fā)展自己的文化吧。
從那時候開始,唐朝的影響還在,但是日本人開始更加注重自己的文化發(fā)展,也就是他們叫做“國風文化”?!对词衔镎Z》就是那個時期最重要的一個文化事件,它是日本文化的一個里程碑,標志著開始告別什么都學唐朝,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文化和藝術的內核。
菅原道真,直到今天日本人都還尊奉他,大家如果去日本玩大概聽過很多街道命名為“天滿宮”,這些祭拜的都是“學問之神”菅原道真,是他終止了遣唐使。從此之后,日本就不派正式的大使到唐朝學習了。
④假名:日本文學很重要的一個入口
從這點來看,我們可以了解為什么日本人那么尊崇《源氏物語》了。還有更重要的是《源氏物語》不是用漢字寫成的書。
之前我們講《古文觀止》時提過,我們的漢字曾經是整個東亞地區(qū)的世界語言,就相當于拉丁文是歐洲的世界語言,阿拉伯文是伊斯蘭世界的世界語言一樣。日本人、韓國人、越南人說的話是自己本國的話,但寫東西是用漢字來寫。
那個時候,寫漢字在日本被認為是一種很有教養(yǎng)的體現(xiàn),直到江戶幕府時期,你看他們的公文都還是用漢字來寫為主,尤其是重要的公文,任命的書狀都是用漢字來寫。
菅原道真他寫的漢詩也很精彩,大家可以上網找來看一看,放到當時唐朝的水平來講,也都算是中上。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既然整個社會主流尊崇漢文,大家寫詩、寫文章,尤其是寫正經的東西,寫歷史、寫學理都是用漢字,偏偏《源氏物語》不是呢?《源氏物語》用的是平假名。
我再想一個更怪的問題,紫式部的《源氏物語》跟和泉式部的《和泉式部日記》以及清少納言的《枕草子》,三個同一個時代的女性,她們生卒年都相當接近,同一個時代的女性,各自創(chuàng)作出了三部文學經典,都被認為是“日本文學的奠基之作”。為什么三個都是女的?為什么三個都不用漢字寫東西,而是用假名來寫東西?
這,是一個讓我們了解日本文化、日本文學跟《源氏物語》很重要的一個入口,我們下回跟大家接著談。
-------------------------------------------------------------------------------------------
這是一千零一夜的 第117夜
日語“茶壺”叫“きゅうす”,“きゅうす”這個聲音很像漢字中的“急須”
這一夜道長由源氏物語追溯日語這門獨特的語言和文字
①男文字和女文字
這一周我們繼續(xù)跟大家接著講《源氏物語》,上一集結尾,我們提到《源氏物語》的一個謎題:
為什么日本女性寫作出來的文學作品,會成為日本文學經典?日本社會當時那么重男輕女,為什么是女作家得到了那么崇高的地位?假如日本過去一向以漢字為最正統(tǒng)的書寫媒體,那為什么同時期誕生的奠基日本文學的三部作品,它們都不用漢字寫,而是用假名來寫呢?
這就說到這個問題的根上了,時的日本人把文字分成兩類,一類叫做男文字,一個叫女文字。
男文字就是漢字,地位高,是男人寫的東西,用來寫正經事兒。而女文字就是假名,它不談歷史、政治、家國大事,只談像《源氏物語》這樣,情情愛愛、風花雪月、落花流水的一些事。
三個同一個時代的女性,各自創(chuàng)作出了三部被認為是“日本文學的奠基之作”
②日文是一種孤立語
我們今天看日文,很多中國人都會有一個誤會,以為日文跟中文的關系一定很接近,所以日本文學翻譯到中文來,一定比從英文、德文翻譯到中文要容易多了,遠遠不是這樣!
日文在語言里面,它是一種孤立語,跟我們亞洲其他地區(qū)的語言,很難找出一個親屬關系,它的存在是非常獨特的,有點像歐洲的巴斯克語。日文,它的語言結構、文法跟中文都相去非常遠。
過去的日語只有語言,沒有文字,所以當我們中國的漢字傳到日本之后,日本人就有了文字了,用漢字來書寫??墒?,那就不能“我手寫我口”……后來他們發(fā)現(xiàn),用漢字來寫日語想要表達的東西是有困難的,因為日語里有很多豐富的元素,文法上的一些特點無法用漢字表達。
慢慢地,他們就把漢字拿來,采這個漢字的讀音,用來標記日文的語音,于是假名就誕生了。
③漢字被當成一種表音文字
我們今天講日本的文字叫假名,真名就是漢字,這個假名是假借的意思,是假借真名漢字,表達日語的語音。最早的是萬葉假名,它是取漢字的音來表達日語,漢字被當成一種記音、表音文字。
直到今天,你在日本的一些漢字里面能夠找到這種痕跡。比如日本的“茶壺”用漢字寫叫“急須”,中國人看了就頭疼,其實是因為日語“茶壺”叫“きゅうす”,“きゅうす”這個聲音很像漢字中的“急須”,所以就拿“急須”來記這個音。
再來,漢字寫成草書之后,把草書簡化,就變成了一套字符出來,就是“平假名”。到了寺廟里面,和尚們學漢文的佛典,也要用一套表音文字來標記,那就叫“片假名”。
有點像我們剛剛開始學英語,不會念,還沒學音標,我們就用漢字在旁邊寫上,情況大概就像這樣。
④文學歷史中的孤魂
日本貴族上流社會的一些女性,她們也許漢文修養(yǎng)很好,但是她們會用假名文字來寫點東西,比如日本過去的“和歌”就真的都是用假名來寫。平安時代走到中后期,之前提到的三大女作家,她們都紛紛用假名創(chuàng)作出很偉大的作品,而且是自覺地用假名來創(chuàng)作。
因此,后來的日本人覺得這才是日本文學的開端。今天講回日本文學史,他們基本上把過去一千多年歷史的漢文傳統(tǒng)全排除掉。
說起來也很悲哀,越南、日本、韓國在過去的歷史上,都有大量用漢文書寫的東西。用我們中國人的角度來看,其實一點都不差,寫得非常好、非常有特色。但是那一大堆東西,今天他們的文學史不講的,而我們自己的文學史更不會講,我們覺得人家是蠻夷之邦。所以,那些文學作品就成為一大堆歷史中的孤魂,一種孤兒。
⑤物語文學的興盛
講回《源氏物語》,日本人很高興,但當時很多人把它當故事,始終不當一個正典,不是正兒八經的書?!对词衔镎Z》真正越來越被人當成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代表全國家民族文化驕傲的一本書,這種想法是到了江戶時代才逐漸確立的。
尤其到了十九世紀、二十世紀之后,日本明治維新之后,民族主義強盛了,要更加排除掉漢字,講“言文一致”。就像我們中國講“白話文運動”一樣,言文要一致。日本、韓國、越南都有類似運動。更進一步驅除漢字,于是《源氏物語》的地位就變得更高了。
但是不要誤會,我可沒有說《源氏物語》的重要完全是因為這種民族主義的高漲,政治的需要才把它捧得那么高。事實上,它本身就是一部非常精妙的作品,紫式部是個天才。她在一千多年前,寫這部物語的時候,你可以看得到她對于小說是什么,或者對于物語是什么,是有一套自己清醒的認識的……
所謂的“物語”,其實嚴格來講不能叫做小說,它更像我們以前宋、明的那種話本。在平安王朝時期,物語文學開始大盛。
源氏物語中的“和歌”:平安時代的一個特色就是互答“和歌”了,你可以把它簡單看做“寫情書”
⑥物語文學是怎么產生出來的呢?
它有點像一幫貴族婦女、一些女官,在宮廷里面聚在一起賞賞花,順便一起說說故事,整個語調非常地悠閑。
紫式部寫的故事,在宮廷里面讓大家傳閱,大家夸她寫得真好,她再接再厲,連載下去,就寫成了這五十四貼,這個“貼”就相當于我們中國小說的“章回”?!对词衔镎Z》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底下誕生出來的。
這個物語本身,充滿了平安王朝時期的色彩。這個時代跟我們今天很多人了解的日本美學是不太一樣的,我們今天想到日本,就想到日本茶道那種茶碗,那種樸拙枯寂,想到它那些寺廟的那種深深的、厚厚的木色。
而平安王朝由于當初是學唐朝,所以它是色彩非常鮮艷華麗的一個時代。那個時候,日本人全力地追求一種物質上、生活上的美感,尤其是文人圈子、知識分子對美感的追求,是日本當時文化的一個很大特色。
當時日本文人基本上是放棄了所謂的學問的追尋,他們也讀《論語》、讀四書,讀我們中國經典,但是沒有像我們那么下功夫。他們不太注重學問,理由很簡單,因為他們沒有我們的科舉制度,我們讀好了能當官,在社會上是往上爬;在日本,那些官都是早決定好的,都是貴族政治,它比我們要封建,平民老百姓沒辦法透過讀書改變自己的命運。
所以,那時候日本的知識分子讀書好的,多半就當醫(yī)生,一邊行醫(yī),一邊開私塾。慢慢地日本人大部分的精力都轉移到詩歌、藝術、文學、日常器具的創(chuàng)作上面。
⑦本居宣長發(fā)掘日本文化的“古之道”
說到日本的知識分子,接下來就要介紹一個很重要的人物,就是江戶中期的一位日本的“國學家”——本居宣長。
在江戶中期,他最初學的也是漢學,但是后來他發(fā)展一整套學問出來,卻是要完全地對抗?jié)h學。
那個時候的德川幕府,也就是江戶幕府,非常推崇儒學,推崇儒教,他們試圖把整個程朱理學的禮制秩序移植到日本來,為的是要穩(wěn)定政治、穩(wěn)定社會,讓所有人都安分守己,免得再讓日本走回到之前紛亂的戰(zhàn)國時代。
可是本居宣長認為日本人就不應該學中國這套儒學。他把所有中國來的學問和思想,都叫做“漢意”,他認為“漢意”應該要驅除掉,好露出埋藏其下,累積在日本千百年來的“古之道”。
這個古代大道就是從天神創(chuàng)造了日本,創(chuàng)造了日本文化、日本民族本身具有的一種文化特質,要把這種“古之道”發(fā)揚出來,從這個立場上看,他是在對抗德川幕府。今天你上網還會看到,大家認為是本居宣長開啟了日本后來的軍國主義道路……
說回本居宣長跟《源氏物語》的關系,因為本居宣長對這個“古之道”的發(fā)掘,恰恰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透過《源氏物語》來找到它。
他認為《源氏物語》真的是日本文化真精神所在,同時代的那些日本男人們用漢字寫的東西都不行。那除了用假名,它還有什么特點呢?
⑧該怎么解讀《源氏物語》?
在過去的日本,每次講到《源氏物語》,人們都習慣從儒家或是佛家的角度講來看,但本居宣長認為,這兩種過去日本主流對《源氏物語》的解讀都不對。因為這種解讀方法都是用了來自我們中國的一套思想來解讀,都染上了漢意。
那該怎么解讀《源氏物語》才對呢?他提出了一個概念,這個概念影響直到今天,非常非常的重要。叫做“物哀”。
什么叫做物哀?物哀又如何在《源氏物語》體現(xiàn)?我們下一集跟大家接著談。
-------------------------------------------------------------------------------------------
這是一千零一夜的 第118夜
“《源氏物語》是一部非常豐富繁雜的長篇小說,我沒辦法把它很精細地給大家講,我希望一千零一夜這三集是作為《源氏物語》的入門,或是它所代表的某種日本文化觀念的一個入口。”
我們接著說上一集提到的一個很重要的概念:“物哀”。
物哀這個詞組在日文早就有了,但是真正把它理論化、概念化的,是日本的國學家,就是研究日本本身學問的國學家本居宣長提出來的。他是怎么透過《源氏物語》來講物哀呢?首先我們要了解“物哀”是怎么回事兒?
簡單地講,“物哀”有三層意思。
①萬物有靈
第一層,萬事萬物,他們都是有靈的。我們知道日本的神道教其實是一種非常原始的泛靈宗教。“物哀”其中一個基礎,就是這么一種泛靈論,所以,本居宣長又把“物哀”叫做“物之心”。
這個“哀”,あはれ這個字,它不只是哀傷,它有的時候是感嘆。比如日本人說:“今天的天氣真好,‘哀’あはれ?!边@種感嘆、哀傷的是所有事物的短暫。這受到佛家的影響,認為萬事萬物它們存在的時間都是短暫的,所有的事情都會過去……
我們比較熟悉的日本人賞櫻,按照“物哀”的講法,那個櫻花它很悲哀,開得那么燦爛,十幾天風一吹就全沒了,就像人的生命一樣。于是我們就可以引入“物哀”的第二重。
②一期一會
為什么把“物哀”捧到是日本文化和審美里最重要的一件事兒呢?因為哀傷的東西,總比快樂的東西高級,其實這是世界文學的主流。比如,古希臘就認為悲劇的地位要比喜劇高,甚至直到今天,奧斯卡金像獎,你看過有多少喜劇能夠拿最佳影片的,都是所謂的“正劇”或“悲劇”。
我們中國文學也一樣,寫讓人哀傷難過這種負面情緒的文學作品,它的感染力以及地位往往都要比那種很正面、讓人快活的東西要來的高。
古典希臘的悲劇理論相信悲劇是能夠讓我們人感受到自己的命運,感覺到自己的局限,在悲劇里得到一種升華、凈化。
同樣的,“物哀”也是讓我們發(fā)現(xiàn)每個事物的局限性,在當下的這一刻它的本質就凸顯了,櫻花之所以美,是因為它總是會落下的,它要是永遠開著,反而就不美了。
日本講的“一期一會”,我們每見一次面,都要當成是這一輩子唯一一次的見面,那是因為我們真的不知道下一刻人世之間會發(fā)生什么事情。特別在日本那種地方,又地震、又臺風、又火山爆發(fā)的,真是人事無常。
③替物而“哀”
“物哀”還有第三層意思,我們說萬物都有可“哀”之處,但可惜它們沒法表達。而人不一樣,人能表達出來。
因此,當我們感受到萬物的心,我們就要想辦法幫它表達出來。所以歌詠落櫻,不只是我看到櫻花落下來真美,而是那時候你同時要體會到這朵櫻花那一剎它的感受。你的感慨是同時要幫櫻花發(fā)出的感慨。
這種講法就有點像我們中國人講移情、講感悟,但在中國文學里面經過儒家的熏陶,我們更多時候會喜歡把外在自然景物用來代表人世的興衰,更加強調的是一種社會的、道德的,甚至是政治上的教化。但在日本,他們很單純地欣賞事物本身的美跟它必然消逝的那種感覺。
あはれ 淤泥和蓮花
所以,本居宣長說《源氏物語》整部小說,它里面很少談宮廷里的陰謀斗爭。如果讓中國人來寫,那可厲害了,像我們現(xiàn)在《羋月傳》那樣,各種各樣的陰謀詭計全出來了。
為什么?因為那不美,那些東西很臟!
同樣不美的,還有生病、吃藥,看大夫,也不美。所以,書中很多人物重病,比如紫之上她重病去世之前那段時間,幾乎沒有出現(xiàn)過大夫來看她的場面,因為那不美。
所以物哀這種表達,是一種美學上的追求,是要唯美的。本居宣長認為,這才是《源氏物語》的核心,也是整個物語本身的旨趣。從里面,能夠認識到日本人的真性格。
日本人的真性格是講自然情感的抒發(fā)。所以這書里面那些人盡管很不道德,本居宣長也說,確實挺亂,挺骯臟的,但他說那個就像淤泥,要是沒有淤泥,你哪會覺得蓮花漂亮呢?
如果這種幾近亂倫的人際關系是淤泥的話,那蓮花就是書里的那些人物,那些在這么復雜的感情關系中的人物,他們的自然情感到了,“我愛我女兒,怎么辦?我女兒就是愛我,那怎么辦?”你明知是錯又無可奈何,你糾纏,你自悔,你自責,你內疚,這也是“物哀”,你把這種“哀”當成美來欣賞。
所以本居宣長認為,《源氏物語》是非道德的,不是反道德,是不談道德教化的。不像中國文學喜歡講道德,喜歡講政治,喜歡講歷史,不!它講的全是這種小小的,人際之間的,私人生活之間的事兒。
如果這就是日本國學所講的那一套,日本這個社會豈不道德淪亡?但本居宣長認為如果人人都能夠發(fā)自內心,把自己真感情表達出來,每個人都能夠同情身邊所有的人和物,我們又會壞到哪里去呢?
當然,這是本居宣長的一家之言,我們可以不用管。但是本居宣長的這套理論,基本上界定了后來大家解讀《源氏物語》的方法。從他的這個角度去看,你就會把《源氏物語》看成一部非常唯美的小說。
更重要的是,這種“物哀”在書里深入到了一種對所有已經逝去的東西的懷念跟感懷。什么東西的失去是最讓人感慨呢?我們來看書里的一段話。
光之君隱逝后,能稟承他那種光芒的人物,在眾多子孫輩中亦不可見。遜位的冷泉院,在此未敢輒予置詞。當代的三親王匂宮,與同生長于六條院邸的源氏之君的幼子薰,這兩位可說是有名的美男子了;他們的確各具不凡的姿容,可是,畢竟算不得是令人目眩的美貌。只不過是都具有尋常一般的秀麗,氣質風韻亦佳,而又都繼承高貴的血統(tǒng),因此普受世人尊寵。這一點倒是看來較諸源氏之君當年更勝一籌,也更具名望的樣子。
這一小段文字,表面看起來沒什么了不起,平平無奇。但事實上,這一段在日本文學史上簡直可以用“惡名昭彰”四個字來形容。
因為《源氏物語》最重要的男主角,光之君居然死了。這一段一開頭就說他八年前死了,他怎么死的呢,怎么之前沒提到呢?往回看,這一章是四十三帖,往回一翻,就到了四十一帖,講光源氏最疼愛的養(yǎng)女紫之上病死了。他一生風流倜儻,這時候萬念俱灰,遁入空門。
那中間那一章四十二帖寫了什么?這一帖從來只有帖名,沒有內文,叫《云隱》。很多人以前說,這是不是流失了?但是后來越來越多學者相信,它不是,它就是了不起的紫式部故意的設計。
她寫到源之君預備要出家,接下來一幕《云隱》,你看這個名字“云朵的隱藏”,這一帖里面,其實就是要寫源之君他終于死了,但這一章她不寫,她就空出來了。故事一跳,就到下一帖,一開頭就是八年后的事兒了。
這一帖向來引起非常大的爭論,尤其《云隱》之后所謂的“宇治十帖”,有十帖的故事是發(fā)生在宇治這座京都近郊的城市, 而且整個寫法變了,出現(xiàn)了更多復雜的內心描寫。
有人甚至拿它們來跟一千年后了不起的英國大作家伍爾夫ginia Woolf,她的那種意識流小說來相比較。紫式部在最后這十帖,整個筆法變得更細膩,對人的情感的掌握也是更精深了,但是整個故事都變了,沒有了源之君這個男主角了。
也有很多人說那十帖已經不是紫式部寫的,說是她女兒寫的,什么說法都有,但是現(xiàn)在,大家慢慢沒有爭議了。
從那一帖之后,我們的小說進入到了一個主角不在的階段,講的是源之君他的第二、三代的愛情糾葛故事。
我們可以把最后這“宇治十帖”,當成是前面源之君在世時候的一個回聲,一個水上的倒影。兩段故事的邏輯基本上是一樣的,都是一些男女的情愛糾葛,最后也都是有一個人,感到所有事情背后的那種空洞,那種悲哀……
但是后面十帖,這個回響和倒影是絕對沒有之前的那個散發(fā)著無限光華的源之君所在的時候,那么的精彩、那么的華美、那么的奪目。
源之君,我們之前跟大家講過,是一個光芒萬丈般的人物。自從他死了之后,后面的人都只不過是他的贗品,他的山寨,他們永遠沒辦法像他們的父輩或者爺爺那一輩那樣精彩。他們所有的故事里,你可以無時無刻不感受得到那個已經死去的源之君,在那里面的回響,像幽靈一般。
在這個意義上說,《源氏物語》寫到最后這十帖,其實是一個追憶。
她在追憶什么?她在追憶源之君,追憶他在世的那個時代,平安王朝中后期那最后一點光芒,在世界上面綻放的那一刻。這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這個小說是一個關于追憶的小說。一方面,像日本人所喜歡講的“物之哀”,懷念一切將要消逝的東西,感懷所有事物的短暫,而為其哀憐。而當那些東西真的走遠之后,我們就陷入到對他們無窮的懷想之中。
《源氏物語》讀到這里,它果然是一部讓人會掩卷太息的小說,紫式部居然能夠寫在一千多年前。即使后來《源氏物語》在政治上面被人當成是日本民族主義的象征,有人說由于日本的民族主義,賦予了它一個超乎文學的經典地位。
但是就文學而論,它確實很了不起,直到今天都還讓人嘆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