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計不少成人有童年時啃指甲的記憶——流著口水啃指甲的樣子,想想都很有畫面感!
兒童啃指甲的行為極其常見,多開始于幼年時,會隨著年齡增長逐漸減輕,不過,有的咬甲癖可能持續(xù)到成年后。
很多父母苦惱于孩子的這一行為,苦味劑涂指甲、帶指套的效果似乎并不持久,而懲罰和恐嚇不僅不能改善啃指甲行為,反而會適得其反。
那么,嚴重的咬甲癖是不是病,要不要進行治療呢?
或許有的家長會認為,很多孩子小時候都有咬手指、啃指甲的壞習慣,并不認為是疾病。
然而,有些孩子(甚至成年人)因為啃指甲搞得指頭傷痕累累,這時候,咬甲癖沒有那么簡單了。
怎么知道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有咬甲癖呢?
健康兒童的啃指甲行為多是暫時的,而病理性啃指甲行為的頻率、強度和持續(xù)時間都高于健康兒童。
有的人喜歡啃指甲,有的人喜歡摳鼻子,還有人喜歡拔汗毛,沒辦法,就是有人好這口。
人們對咬甲癖行為目前并沒有清楚的認識,確切的病因也存在爭議。
原因可能包括心理因素、后天環(huán)境、家庭因素,有的孩子可能跟模仿其他人的啃指甲行為有關,有的孩子啃指甲可能是父母遺傳。
1. 天生就愛啃
你可能會問:啊?啃指甲也能遺傳?!
答案是:確實是這樣的。
2. 情緒失控容易啃
啃指甲偶爾會出現(xiàn)在心理狀態(tài)穩(wěn)定的孩子,不過啃指甲通常是情緒失控的表現(xiàn)。
3. 無聊、餓了、低自尊……反正愛啃
也有研究認為,參與社交活動時通常不會有咬甲行為,無聊和遇到挫折才是啃指甲的原因。
此外,饑餓與低自尊也是可能的原因。
據(jù)估計,在 7~10 歲兒童,有 20%~33% 存在咬甲癖,青少年時期更嚴重。
大多數(shù)情況下,咬甲癖被認為僅僅是影響美觀的習慣問題。
然而,咬甲癖的患者常有精神障礙。
此外,咬唇癖、撞頭、摳抓皮膚、拔毛癖也會出現(xiàn)于咬甲癖兒童中。
咬甲癖的主要危害是有礙觀瞻,但嚴重的話,會影響到患兒的生活質量。
1. 影響社交
啃指甲在社會上被認為是一種不良習慣,容易受到其他同齡人甚至是成年人的歧視和侮辱。
這會嚴重傷害兒童自尊,影響社交,讓孩子的自信心受到打擊。
此外,咬甲行為也會妨礙其他社會行為,如繪畫、書寫和玩耍。
想想看,我們小伙伴在玩耍,而你卻在啃指甲!還怎么愉快地做朋友呢?
2. 影響健康
除了影響精神健康,咬甲癖也會影響身體健康。
除此之外,持續(xù)啃指甲,還會對手指產生影響。
不光指頭,口腔和胃腸道也可能出問題。
同時,咬指甲還可能引起牙齦炎或牙齦膿腫,以及蟯蟲等寄生蟲的感染。
對于大多數(shù)家長而言,孩子啃指甲不需要過分擔心,輕度的咬甲行為并不需要治療,一般會自動緩解。
那怎么知道自己的孩子是不是輕度呢?
啃指甲不頻繁,也沒造成上述的健康或社會心理問題的話,就可以認為是「輕度咬甲」了。
而同時存在其他精神疾病的咬甲癖,則需要請精神科的醫(yī)生專門處理了,這時候,了解詳細的疾病過程(包括心理方面),以及全面的檢查,是治療的關鍵。
對于咬甲癖兒童多缺乏長期有效的行為糾正方法,然而,取笑、懲罰、恐嚇常無益于幫助孩子糾正這種行為,厭惡療法(使用苦味劑、辣椒油涂抹在指甲上)目前也存在爭議,這可能會引起逆反心理,加重焦慮。
行為改變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見效,家長和患兒應該認識到糾正的長期性,否則的話,更容易半途而廢。
以下方式,可能有助于改善孩子的咬甲行為:
行為糾正無效,還有藥物治療可以選!
「選擇性 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這類藥,是目前使用最多的治療咬甲癖的藥物,對于嚴重咬甲癖的患兒、患者,有一定效果。
具體藥物選擇的話,建議大家聽從精神科醫(yī)生的,切莫自己買藥自己嘗試,畢竟精神類藥物的使用很專業(yè),別的專科醫(yī)生也要經過學習才能掌握。
服藥的同時,一定要記得及時復診,規(guī)律的隨訪觀察是對抗副作用的重要方法。
責任編輯:丁若水
圖片來源:123rf.com.cn 正版圖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