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忠海
剛剛從氏族社會邁入奴隸社會,又要向封建社會急速轉型,這是北魏孝文帝改革面臨的特殊情勢。這是一場任務極為繁重、過程極為艱難的改革,但它基本上取得了成功,實現(xiàn)了王朝中興。能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孝文帝抓住了怎樣的改革關鍵點呢?
急速轉型
北魏是南北朝中北朝的第一個政權,由拓跋氏建立。拓跋氏屬鮮卑族,原來居住在今黑龍江、嫩江流域的大興安嶺附近,過著游牧生活。漢朝時北匈奴被打敗西遷,一部分鮮卑部落也向西遷移,來到漠北地區(qū)。從東漢末年到西晉,這部分鮮卑人不斷南下,與魏晉兩朝聯(lián)系越來越密切,與匈奴部落也越來越融合。
還在曹魏統(tǒng)治時期,鮮卑首領拓跋力微征服了周邊部落,確定了大酋長的地位。西晉初年,拓跋力微之子拓跋祿官把部落分為中、東、西三部,后來各部又被拓跋力微的孫子拓跋猗盧統(tǒng)一。公元310 年,晉懷帝封拓跋猗盧為代公,晉愍帝繼位后又進封其為代王,鮮卑人于是建立了代國,成為“五胡十六國”之一。但到了公元376年,“五胡十六國”中的前秦發(fā)兵攻打代國,代國滅亡。公元386年,鮮卑族首領拓跋珪重建代國,定都在盛樂(今內蒙古自治區(qū)和林格爾縣境內),后拓跋珪改稱魏王,于公元398年正式定國號為“魏”,史稱“北魏”,拓跋珪將都城遷至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
北魏初建時強敵環(huán)伺,周邊分別有賀蘭部、獨孤部、庫莫奚部、鐵弗部、高車部等部族,太行山以東還有慕容垂建立的后燕,太行山以西有慕容永統(tǒng)治的西燕。拓跋珪有“天下之志”,同時“善戰(zhàn)好殺,暴桀雄武”,他用武力不斷消滅周邊部族和政權,北魏的實力不斷增強。拓跋珪死后兒子拓跋嗣繼位,他在位14年,繼續(xù)向四周擴張。拓跋嗣死后兒子拓跋燾繼位,拓跋燾是一位杰出的軍事家和戰(zhàn)略家,擅長用兵,他親率大軍先后滅掉了胡夏、北燕、北涼等政權,結束了十六國紛爭的混亂局面,統(tǒng)一了北方。
北魏成為北方霸主,但與突出的軍事實力相比,文化、政治和社會制度是這個政權的明顯短板。從早期的新舊代國到魏國初建,鮮卑族只是完成了由氏族社會向奴隸社會的過渡,而這時大部分中國北方地區(qū)早已經歷了數(shù)百年封建制度的統(tǒng)治,隨著北魏管轄范圍的不斷擴大,文化和制度與現(xiàn)實之間的不適應也表現(xiàn)得越來越突出。
北魏前期的幾位皇帝對此其實都有清楚的認識,他們通過重用漢官、實行漢化等措施加快社會和文化轉型。拓跋珪在位時一方面四處征伐,另一方面也重用了賈彝、賈閏、晁崇等漢官,讓他們“與參謀議,憲章故實”,在這些漢族官員的幫助下設置百官、建立爵制。拓跋嗣在位時多次下詔征賢,他本人酷愛漢文化,遍覽史傳,從中尋找治國之道。拓跋燾在位時進一步加大了漢化的力度,效仿漢朝做法在平城設立了太學,下詔祭祀孔子,大量征召世家大族出身的的漢人擔任要職。
拓跋燾之后,這樣的努力仍在進行,加速漢化、盡快與先進文明接軌是北魏上層統(tǒng)治者的共識,對于這樣的改革方向大多數(shù)人也并無異議。但是,僅用幾十年的時間就要實現(xiàn)由氏族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跨越,其艱巨性和難度可想而知。這種跨越必然涉及一系列的重大改革,意味著不同階層的利益將被調整,當改革侵犯到一些舊貴族既得利益時,他們也必然會抵制和反抗。
北魏早期的幾位皇帝為照顧保守勢力,同時也因為當時更多的精力還是在開疆拓土上,所以很長時間里文化融合、社會轉型的步伐并不快,由此積累的結構性矛盾越來越多,依靠局部改革已經難以解決問題,只有來一場暴風驟雨式的全面改革才能夯實北魏這座大廈的根基。
改革難題
歷史的重任落在了孝文帝拓跋宏身上,他繼位于公元471年,這時雖然距拓跋珪定國號為“魏”已經過去了73年,但落后的文化、制度造成的各種問題已經充斥到北魏社會的方方面面:許多鮮卑貴族仍保留著游牧時期的風習,喜歡依靠暴力搶劫或肆意搜刮的方式攫取財產和人口,朝廷缺乏規(guī)范的官俸體系,經常以班賞的方式來分配財富;朝廷雖然任用了一些漢官,但一些鮮卑舊貴族內心里拒絕接納他們,認為“北俗質魯,何由知書”,有的則提出鮮卑人的特性就是勇武,崇尚儒學會喪失種族優(yōu)勢;國家沒有統(tǒng)一的土地和租稅制度,州、郡、縣爭相收取租稅,所使用的衡器也大小不一,一些官員趁機中飽私囊,史書將他們稱為“饑鷹惡虎”;雖然推行漢化多年,社會上仍流行穿胡服、講胡語,漢化成效不明顯。
孝文帝繼位時年僅5歲,按照鮮卑族“子貴母死”的陋習,在他被立為太子時生母便被賜死了,他由祖母馮太后養(yǎng)大,未成年前由馮太后執(zhí)政。孝文帝年輕時注意學習儒家經義、史傳百家,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經驗,在他23歲時馮太后駕崩,孝文帝開始親政,隨即便掀起了一場全面改革,當時的年號是太和,這場改革也被稱為“太和改革”。
“太和改革”由孝文帝親自設計和主導,是一場全面、系統(tǒng)性的改革,主要措施包括:效仿漢族王朝禮儀建明堂、太廟,制定郊祀、藉田等制度,祭祀舜、禹、周公、孔子;在中央建立系統(tǒng)規(guī)范的官制,頒布《職員令》,確定百官秩品,官員分九品,每品又分正、從,共18個品級,分別制定了俸祿標準,解決官制混亂和缺乏薪俸制度的問題;在基層實行“三長制”,即鄰、里、黨組成的鄉(xiāng)官組織,以此加強戶籍管理,取代過去實行的宗主督護制,克服地方豪強隱匿包藏人口的弊端;頒行均田令,根據(jù)性別不同對成年百姓制定了具體的授田畝數(shù),分露田、桑田兩種,露田種植谷物,不許買賣,15歲以上男子一般授40畝,女子減半,這些田地需要在70歲時交還國家,桑田主要用來種植桑、榆、棗樹,可以買賣,不用交還國家;統(tǒng)一租稅制度,其中收租以一夫一婦為基本單位,以每年交納帛一匹、粟二石為統(tǒng)一的收取標準,并規(guī)定只能由縣一級征收,使用統(tǒng)一的斗秤等量具;禁止士民穿胡服,規(guī)定一律改穿漢人服裝,百官改著漢人官服,禁用胡語,規(guī)定“不得以北俗之語言于朝廷,若有違者,免所居官”。
在歷史上還很少有哪一場改革包羅得如此全面、改革得如此徹底,這是北魏當時面臨的特殊形勢所決定的。艱巨的改革任務、有限的改革時間、復雜的社會矛盾決定這場改革不會輕松。從歷史上看,有的改革雖然方向正確、措施也很有針對性,但就是因為對改革的進程把握不當,也會容易使之變成一場急進的社會運動,最終走向失敗。
吏治保障
由孝文帝親自推動的這場“太和改革”卻基本上取得了成功。經過改革,北魏所管轄的北方地區(qū)社會經濟有了明顯發(fā)展,農業(yè)生產得到恢復,糧食產量增多,畜牧業(yè)、手工業(yè)和商業(yè)都日益活躍,百姓的生活得到明顯改善。改革后,從鮮卑統(tǒng)治者到社會各階層對漢族先進文化、制度接受的程度進一步加強,加速了北魏政權的社會轉型,使其完成了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變,各民族進一步融合,歷史上稱北魏的這一時期為“孝文帝中興”。
這場艱苦改革之所以取得成功,一方面是因為改革的大方向是正確的,是先進文化、制度對落后文化和制度的取代;另一方面,孝文帝本人的改革意志和決心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在改革面臨保守派阻撓和挑戰(zhàn)的時刻,孝文帝始終堅定改革方向不動搖,對破壞改革的勢力進行強有力打擊,掃除改革障礙,同時他還注意選賢任能,培養(yǎng)改革中堅力量,推動改革持續(xù)不斷向前邁進。
此外,改革需要人來推動,各級官員是否支持改革、能不能以較強的執(zhí)行力投身到改革之中也是成敗的決定因素。制定統(tǒng)一的官制和俸祿制度只是制度建設的一個方面,制度能不能落實、落實的效果怎么樣只能體現(xiàn)在千百萬各級官員的日常工作中。由于歷史原因,北魏的官員隊伍整體素質并不高,存在許多問題,如缺乏考核、效率低下、貪贓枉法等,不解決這些問題,任何改革都是空談。
在孝文帝親自主導下,北魏頒布了《考課法》,專門對各級官員進行考核,該法分外考法令和內考法令兩部分,外考法令主要考核地方官員,內考法令考核的主要是中央官員,規(guī)定官員三年進行一次考績,考核結果決定官員的升遷罷免,通過考核“令愚滯無妨于賢者,才能不壅于下位”?!犊颊n法》頒布后,孝文帝親自主持對五品以上官員的考核,他把關很嚴,只有“心平性正、抑強哀弱、不避貴勢、直情折獄”的官員才能被考評為上等。在對尚書省的一次考評中,孝文帝認為“自卿等在任,年垂二周,未嘗言朕之一失,獻可否之片規(guī),又不嘗進一賢而退一不肖”,結果尚書省“自尚書令、仆射以下凡黜退二十余人,皆略舉遺闕”。
除了加強日常考核,孝文帝還加強了對官員的監(jiān)督,為此專門頒布了《御史令》,規(guī)定了御史的監(jiān)督職責和權力。為了給御史樹威,孝文帝經常以各種方式肯定他們的工作,御史中尉李彪為人剛直,因為他監(jiān)督嚴格,使得“天下改目,貪暴斂手”,孝文帝便一再對他進行表揚,在群臣面前特意親切地稱他為“李生”,還表彰說:“李彪之直,是我國得賢之基?!?/span>
對于那些貪官污吏,孝文帝則給予毫不留情的打擊,在頒布官員俸祿制時他詔令“祿行之后,贓滿一匹者死”,這個處罰標準相當嚴厲。在執(zhí)法中,孝文帝強調“克己忍親,以率天下”,從而做到不避親疏、一視同仁,他身邊一些親近的人,無論宗室、戚屬還是近臣,一旦犯法都毫不留情。從太和十二年(488年)至太和十五年(491 年),4年間就有6位擔任地方長官的皇室宗親受到削除官爵、徙配北鎮(zhèn)甚至賜死的嚴懲。史書稱孝文帝在位時“肅明綱紀,賞罰必行,肇革舊軌,時多奉法”,這一時期“吏清政平,斷獄省簡”,是歷史上吏治相對清明的時期。
從《職員令》到《考課法》《御史令》,都是在用制度來加強官員隊伍的建設。由于這些制度規(guī)定具體、執(zhí)行嚴格、監(jiān)督到位,因而取得了成效,賢才脫穎而出、庸才被淘汰、貪官被懲處,使官員隊伍保持了活力和執(zhí)行力,從而能夠承擔起繁重的改革任務。這大概是孝文帝改革基本上取得成功的最根本保障。
文章來源:《中國發(fā)展觀察》雜志201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