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領導,從今天開始,我給大家寫寫云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吧?今天第一篇,我就從烏銀走銅寫起,行嗎?
領導:什么烏銀走銅,你看清楚,那是烏銅走銀好嗎?每次都念錯!
我:……
好吧,烏銅走銀,烏銅走銀,烏銅走銀,重要的名字要念三遍!
其實,這么一個新奇的名字,對于我們這幫沒文化的小青年來說,確實是一種深深的陌生感啊,不只我一個,周圍也有不少人記錯或念錯這個名字,甚至覺得拗口。
然而,烏銅走銀卻是云南獨有、馳名中外的中國非遺絕技,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了,與北京的景泰藍齊名,并稱“天下銅藝雙絕”
“烏銅”是形容銅器的顏色,“走銀”是指在銅胎上鑲嵌白銀的工藝,所以取名為“烏銅走銀”,如果鑲嵌金子的,你也可以叫它“烏銅走金”,這下大家記住了嗎?以后千萬不要像我一樣念錯了順序哦!
最初我看到一個“走”字,望文生義,還以為是跟云南茶馬古道的馬幫文化有淵源,腦補一幅馱在馬背上四處游走的畫面。嗯~也不知道有沒有跟我一樣想象力如此豐富和奇葩的小伙伴呢?
然而,真正的歷史是這個樣子的——烏銅走銀始創(chuàng)于云南石屏。它以銅為胎,在銅胎上雕刻各種花紋圖案,然后將熔化的銀(或金)水填入花紋圖案中,冷卻后打磨光滑處理,時間久了底銅自然變?yōu)闉鹾冢赋鲢y(或金)紋圖案,呈現(xiàn)出黑白(或黑黃)分明的裝飾效果,古香古色,典雅別致。
這一神奇的工藝起源于清朝雍正年間,云南石屏縣一名匠師岳富,在一次煉銅造器時,不慎將手上的一枚金戒指掉入爐鍋中,戒指一下子熔化了,惋惜之余,他泄憤地將周圍放著的銀等金屬全扔進爐里。氣消之后,他發(fā)現(xiàn)爐中出現(xiàn)了一種顏色黑亮的合金銅,黑色中呈現(xiàn)若隱若現(xiàn)的金黃色和銀白色的線條,于是,他試著用這種合金銅制作成工藝品,又經(jīng)仔細研究琢磨,終于成就了非遺絕技“烏銅走銀”。
歷史總是這么具有戲劇性的,重大的轉折和變遷,往往總在一個偶然的瞬間。
但是,只有偶然的驚喜,沒有必然的苦練,也是成不了真正的絕技的。
烏銅走銀的工藝非常繁復。大致有如下步驟:
1、煉制烏銅合金
用優(yōu)質的銅和一定比例的黃金、純銀摻合其他十余種貴金屬熔煉成烏銅合金。這是基礎,如果掌握不好,烏銅的顏色就會變黑,質量就會大打折扣。
2、鍛制烏銅片
將烏銅合金以鍛打、碾壓等方法做成不同厚度的烏銅片。
3、在烏銅片上鏨刻圖案
設計、剪材下料后,在烏銅片上描繪出所需要的圖案紋樣或文字,線條應流暢,再用鏨子刻出各種花紋圖案??痰纳疃雀鶕?jù)烏銅片的厚度而定。
4、走銀
這是工藝最精髓的地方,需要用純銀銀屑或純金金屑填充到圖案處。首先將純銀粉或純金粉置于烏銅片的鏤花處溶化,然后以高溫熔化銀粉,使之液化,銀水沿鏨刻后的圖案痕跡流走、填充、融合,以“走”滿為度。
這項工藝非常考驗技藝,要求對溫度有精準的掌握,銅的熔點是1084度,銀的熔點是960度 ,只相差140度,稍有不慎就會把銅與銀一同熔化。因此,即使是大師,在“走銀”這一步,也依然會有30%的失敗率。
5、焊接和組裝
將走好銀的烏銅片進行打磨、組裝、焊接成型,使其成為一件完整的器物。這是任何一件烏銅走銀工藝品必須的關鍵工藝,焊接與組裝的好壞決定了一件產(chǎn)品的最終優(yōu)劣。
6、拋光打磨
組裝成器物之后,還需要手工打磨,進行清理和拋光處理,讓其顯出銀白色的線紋。
7、捂黑處理工藝
最后還得用手掌捂起,待手出汗后,邊捂邊揉搓。通過長時間的揉搓與烏銅產(chǎn)生化學反應,使烏銅器面生成一層自然的氧化保護膜,呈現(xiàn)出均勻美觀而烏黑發(fā)亮的色澤。
如此復雜,純靠手工,所以直到今天,烏銅走銀也只能保證每個月最多2-3件成品的產(chǎn)量。
都說物以稀為貴。我覺得這個“貴”不應該只是價格,而應該做“珍貴”來解釋。
想想看,一件如此古樸典雅的烏銅走銀作品,僅用簡單的黑白金就能營造出高雅的韻味和端莊的秀美,不比某些靠品牌宣傳而濫大街的奢侈品要有品味得多嗎?
在我們的美麗中國,七彩云南,還有太多這樣讓人驚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精品,它們都將匯聚在我們絢麗斑斕的納西小鎮(zhèn),隨時等待你來大開眼界!
以后再遇到有很low很虛榮的綠茶婊,逢人就顯擺身上的名牌,正在嘲笑身旁的弱女子時,你就可以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優(yōu)雅地走過去,默默沖她豎起戴著戒指的中指,等到她快發(fā)飆時,你突然淡淡問候一句:“嘿!烏銅走銀,300年世界頂級純手工奢侈品,聽說過嗎?”
然后,帶著一臉傲嬌的民族自信,大步流星,揚長而去!
【主編:卓佳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