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
路是人走出來的,只要需要,再艱險的地方,人也能開辟出道路。太行山脈固然難以逾越,但史前的造山運動,也為它留下了許多東西向的峽谷(橫谷),這些峽谷除了為注入河北平原的河流提供通道以外,也為人類翻越太行山提供了可能。只不過這些峽谷往往都是海拔上千米的斷層巖壁,如果不用人力加以開鑿,是無法通行的。
因為有“天神”幫忙將太行、王屋兩山稍稍向北搬移了一點,使得王屋山與中條山脈之間讓出了一條通道。這條通道就是太行八陘第一陘------軹關陘,而在傳說中感動天神的人就是那位“愚公”。
愚公移山的故事的流傳,反映了山西高原南部的族群,是多么渴望有一條直通河北平原的通道。我們很容易在地形圖上,看到這條快速通道的存在,中條——王屋兩山之間的這條分割線,還是比較明顯的。
軹關陘涉及到三個地理概念:軹、軹關、軹關陘。
軹,戰(zhàn)國時魏城,故址在今河南省濟源縣東的軹城鎮(zhèn)。軹關指濟源西幾十公里處封門口村的封門關。軹關陘則指從濟源通過軹關到山西侯馬的這條陘道,故又稱軹道。軹者,車軸之端也。軹關者,通道僅當一軹(車)之險關也??v橫家蘇秦論天下形勢時,曾有“秦下軹道則南陽動”的說法,語中的軹道就是軹關陘。
在這里,應該澄清一個概念。雖然我們常說‘陘關’,但陘和關不是一回事兒——陘是自然形成的道路,而關是在這條道路上人為建起的具有一定功能性的建筑。譬如軍都陘,陘,指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關溝這條通道,而關是指在這條陘道上所設立的上關、下關、居庸關、八達嶺關等?!€關’這個詞是沒有的。
晚至商代后,歷史在這里開始清晰可辨。黃河北岸山水秀麗的垣曲小盆地上有古城鎮(zhèn),1984年秋季在這里發(fā)現(xiàn)了商代古城。春秋時,晉國首都在絳縣、曲沃和侯馬之間,隨年代而多有遷移,最后的都城新田平望宮遺址如今仍有遺存?!伴T神”尉遲恭曾鎮(zhèn)守的鐵剎關,留有一些殘墻和城門土墩,當?shù)厝朔Q之為“堡子疙瘩”,它也是軹關陘的終點。
軹關陘所穿越的是太行山脈最南端的“尾稍”。是古代由汾河流域進入中原的一個通道,由此登太行山,形勢險峻,屬“太行八陘”之第一陘。
軹關地處軹道西端,位于濟源市西部22公里處的封門口村東,俗稱封門口,戰(zhàn)國時置關,當豫、晉交通之要沖。 《戰(zhàn)國策》中說,蘇秦就曾以秦可能過軹道劫韓包圍東都洛陽為由,游說諸國聯(lián)合抗秦。蘇秦所說的軹道即是這里。
軹關兩山夾峙,南北兩面各有一座六七百米的斷層山,號稱“封門天險”,扼住了山西高原東出和南下的道路。古代道路上設置關隘,一方面是為了軍事防御控制交通,另一方面也是征收關稅的重要設施。秦漢時期,軹關就設有鹽官,專事鹽稅。在軍事上,軹關是軹道的沖要,為兵家必爭之地。諸侯爭霸,王朝更迭,中原逐鹿,地處軹道“喉嗌”的軹關,備受戰(zhàn)火洗禮,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次血雨腥風。
軹關的最后一次重建,是在清咸豐六年(1856年)。當時,為了防范農(nóng)民起義軍從中原突破軹關,進入山西,繼而威逼京城,清政府重新察勘軹關舊址,在兩山之間重建關樓。施以青石為拱、糯米湯攪拌石灰為漿,關樓墻體十分堅固。重建后的關樓,高四丈五尺,門寬二丈二尺,并筑左右關墻六十丈整。還在關樓左側的南山筑炮臺,右側的北山設瞭望臺,駐守步馬弁兵三十名,以總兵領之,晝夜值守。此關樓,極具“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此關平時之管制,重建軹關峻工時立于關口的一通“旨令碑”有載,其碑銘曰:“酌定關門啟閉時刻,以示限制事。照得封門口為晉豫兩省出入門戶,本部院前以舊關塌廢, 亟應修建設防,咨商河南撫部院委員,會同濟源、垣曲等縣合勘重建。茲據(jù)該委員等具報工竣,察關門啟閉有常,不可漫無限制,為此示仰弁及過往軍民人等知悉。每日黎明開關,定昏閉關,該弁眼同上鎖,無論風雨,必依時啟閉。凡過往行人,多須留心察看,如遇實有形跡可疑,始許盤詰,送垣曲縣究問。夜間分班值守關樓,兼在附近巡查,不許曠誤。遇有叩關者,該弁即親詣查詢,實系本地良民,方準開關放行,該弁不得故意留難,絲毫需索,致于重咎。往來行人,也不許藉端生事。有干并究。毋違,特示。”
發(fā)布這一旨令告示者,乃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撫山西兼管提督鹽政印務節(jié)制太原城守尉王為。從告示中可以看出,王為其人在從嚴治關的同時,還是很注重維護同當?shù)厝罕姷年P系的,深知封門天險固然可守,而民心更不可失。得民心者封門守,失民心者封門丟。軍民一心,眾志成誠,才是一座真正攻不破的雄關啊。
軹關在現(xiàn)代軍事史上,也曾發(fā)揮過重要作用??谷諔?zhàn)爭初期,日軍長驅直入濟源境內(nèi),繼而西犯。中國軍隊趙壽山將軍曾率部憑借封門天險,擊之軹關,使日軍遭到重創(chuàng),至今猶為人稱道。
遺憾的是,設于軹道上的那巍巍雄關,已在解放戰(zhàn)爭的戰(zhàn)火硝煙中化為烏有,今日惟遺跡尚存,給前來憑吊軹關的文人墨客和游人們留下了不盡的遐思。
軹道是古代通往九朝古都洛陽的一條交通要道。如以濟源城為坐標,西則穿越王屋山達山西高原,向南經(jīng)軹城鎮(zhèn)通往洛陽這條公路就是其基本走向。
穿越歷史的時空看軹道,軹道還是一條傳承文化的通途。軹道上客流最盛者莫過唐代的道徒和詩人。史載:自從司馬承禎入主王屋山后,先后有李含光、玉真公主、薛季昌、焦守靜、張?zhí)叫?、劉若水、謝自然、杜廣庭、張果老、侯真定、魯希言、魯和光、李仲卿、王損之、柳默然等名師道羽到王屋悟道。唐代著名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岑參、杜牧、高適、孟郊等,都曾到王屋山訪道詠詩。
關于軹關陘的走向,至今存在爭論。王尚義認為,濟源至侯馬的這條路是不可行的,濟源北去過黃河,過王屋山,不要說春秋時期,即使現(xiàn)在也沒有主要通道。所以不可能形成關隘。而從軹關的位置及其時間來看,從軹進入沁水河谷地帶北行比較可行。
從王屋山乘車到封門口新村(地圖上標著此地叫后店坊)下車,問過老鄉(xiāng),離開312國道,沿村西一條向北的小路插向舊封門口村。
封門村西建有這樣一個大蓄水池,本來是希望截流山上的雨水,可能建設時池底防滲沒有做好,致使池中干涸,費工費力之后,完全達不到當時建設的目的。
蓄水池墻壁上鑲嵌著這塊匾額,估計是當年軹關上的遺物。
濟源市城南3公里處的軹城鎮(zhèn),坐落在歷史悠久的軹國故城的遺址上。這里,因是古代四大刺客之一聶政故里而聞名遐邇;又因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天下名都”而名揚天下;還因軹國域內(nèi)的漫漫軹道、巍巍雄關在軍事戰(zhàn)略地位上的重要,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軹國的形成,具有獨特的傳奇色彩。因軹出陽樊,其傳奇色彩跟周襄王賜予晉文公封地有直接關系。據(jù)《濟源市志》載:“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晉文公定王室。王以陽樊、溫、原、攢茅四邑賜晉?!贝呵飼r,封賜是一種獎勵方式,受封賜者對其封地不愿降服的軍民,多以武力討伐征服之。這四邑之中,“陽樊”和“原”在今濟源境內(nèi)。不知晉文公是如何得“溫”和“攢茅”二邑的,但在獲取“陽樊”和“原”二邑時,晉文公卻是以非武力的溫和方式而得之。“原”乃夏代之都城,晉文公先取“原”。其時,他命士兵各帶三天糧食,先把原城包圍起來,并說“限時三日,若原民不降,即撤之?!碑敃r,晉文公屬下不解此言何意。三日后,原民并未投降。這時,派出的諜報人員從城里出來報告說,城內(nèi)原民糧已將絕,再持續(xù)幾日就會投降。晉文公屬下將領聞之大喜,都勸晉文公還是再等幾天吧。晉文公卻說,守信是立國之寶,也是取得民心的根本。如果再圍下去,雖可奪得原城,卻失去了信,怎么能得到原民的擁戴呢?于是,便下令撤軍。原民見晉王如此守信,即主動降于晉。這就是后世稱之為“伐原示信”的典故。然而,這種方法用于“陽樊”同樣是圍而不伐,卻未完全奏效。史載“晉軍圍陽樊,陽民不服。文公從陽樊大夫倉葛之諫,乃解?!泵鎸x軍的包圍,在“陽民不服”的情況下,倉葛提出了什么意見被晉文公采納了呢?倉葛之諫曰:“周襄王賜給晉文公的是陽樊的城池而不是陽樊的百姓,既然陽樊的老百姓不愿降服,就讓晉軍入城,陽民退出,這樣井水不犯河水,豈不兩全齊美哉!”晉文公無奈,只好屈從于倉葛。于是,倉葛遂率陽民退聚東南二十里,“始以戰(zhàn)車列圍,繼而筑城”。因在古代車轂、車軸末端、車廂兩側的欄木都稱軹,所以,“始以戰(zhàn)車列衛(wèi)”的這座新城,就稱之為“軹城”了。這種獨特的城防營造方式,在古代或者說在古今中外,也許是絕無僅有的。
軹國故城雖然在營造方式上非常獨特,但并非彈丸之地。其規(guī)模,據(jù)20世紀80年代考古發(fā)現(xiàn),軹國故城為長方形,城垣南北長1766米,東西寬1865米,面積約330萬平方米。其遺跡東、南兩城墻保留較為完整,高1~9米,寬6~38米。相傳軹國故城有9門9關,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城門7處,水門遺跡2處。城墻系夯土筑成,含春秋、戰(zhàn)國、西漢諸文化層,夯層結實堅固,夯窩略呈圓形。城內(nèi)出土文物豐富,有陶、骨、石、銅、鐵等器物。其中以西漢文帝五銖石錢范、石磨盤和置掛兩用銅熏爐較為珍貴。城內(nèi)里坊設施較為規(guī)整,西北部的圪塔坡傳為宮殿區(qū),人稱金鑾殿。城中心區(qū)的大明寺原為西漢軹侯所建的焚修香院,宋代舍為寺院,元代重修,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在城南門內(nèi),還有戰(zhàn)國四大刺客之一的聶政故居及其操刀鼓屠之井。故城近郊,有泗澗古墓群,系故城貴族、官吏墓葬區(qū),郭沫若先生曾經(jīng)鑒定過的、現(xiàn)藏于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國家一級文物——漢褐綠釉桃都樹,就是從這里出土的。城北的屯軍村,為古代守衛(wèi)故城的駐軍營房處。城西的留養(yǎng)村,則是故城輜重給養(yǎng)倉儲所在地。如此看來,昔日的軹國故城是非常繁華并具有相當?shù)氖貍浞佬l(wèi)力量。
軹國的國土面積,今人雖不便以數(shù)字而論,但從軹國故城廟宇內(nèi)一通碑碣的記載來看,當時的疆域并不算小。其碑銘曰:“古軹國,東接覃懷,西連晉地,南拱南山,背靠濟水。以山為屏,以河為帶,誠天造地設之區(qū)也?!边@里可以看出,就南北距離而言,從黃河北岸的南山到濟水的發(fā)源地——現(xiàn)在濟源城內(nèi)的濟瀆廟,至少在30公里以上。至于東西距離,東邊的覃懷,在今河南省武陟縣西南一帶,約有80公里之遙。西邊的晉地,在山西境內(nèi),那就更遠了,可能遠遠超過了現(xiàn)在濟源市的東西距離。廣袤的國土,為軹國的繁榮奠定了基礎,軹國的都城一躍成為“天下名都”。據(jù)《鹽鐵論?通有篇》載:“燕之涿、薊,趙之邯鄲,魏之溫、軹,韓之滎陽,齊之臨淄,鄭之陽、翟,二周之三川,富冠海內(nèi),皆為天下名都。”這里所說的“魏之溫、軹”,魏者,乃戰(zhàn)國七雄之一的魏國也?!皽亍焙汀拜T”作為侯國均為魏的附屬國,其中“軹”便是軹國了。
軹國的興衰,從春秋至唐朝歷經(jīng)1200多年的滄桑歲月。其間從春秋“戰(zhàn)車列衛(wèi)筑城”始,曾為周之畿內(nèi)陸,戰(zhàn)國時成為軹邑,先屬韓都,后為魏之重鎮(zhèn)。秦置軹縣。西漢至南北朝,曾四度封為侯國,李朝、薄昭、李壽、寇贊先后封為軹侯,故有“古軹國”之稱。西晉時,又置軹縣。后來軹縣的衰亡,與祭祀濟水有直接關系。隋開皇二年(582年),文帝頒詔在濟水源頭修建濟瀆廟,祭祀濟水成為國典。十四年后,即隋開皇十六年(596年),又在濟水源頭筑城設邑,析軹縣北,以水命名置濟源縣。此時,因濟水之源而得名的濟源縣,與由大變小的軹縣同屬河內(nèi)郡所轄。直到唐貞觀元年(627年),軹縣才完全并入濟源縣。從此,軹國或曰軹邑故城漸漸淪為村鎮(zhèn)。
古軹國雖然在改朝換代中隨著行政區(qū)劃的改變失去了往日的輝煌,但其境內(nèi)熟為人知的軹道和軹關,卻永遠寫在了歷史的記憶里。
尋訪古道應該從尋訪古道的起點——軹城開始。在東軹城村東的田野上,看到了一道寬寬的土埂,雜樹遍植,青苗覆蓋,不是埂前立著的石碑上書“軹國故城”的字樣,真不敢相信這就是曾作為韓國國都的軹城城墻。經(jīng)了解:軹國故城方圓接近四平方公里面積,今天經(jīng)過近三千年的風雨洗禮的韓魏故城僅保留了東、南兩段城墻舊址。
聶政(?—公元前397年),戰(zhàn)國時俠客,韓國軹人,以任俠著稱,為春秋戰(zhàn)國四大刺客之一。聶政年青俠義,因除害殺人偕母及姊荌避禍齊地(今山東境),以屠為業(yè)。韓大夫嚴仲子因與韓相俠累廷爭結仇,潛逃濮陽,聞政俠名,獻巨金為其母慶壽,與政結為好友,求其為己報仇。聶政待母亡故守孝三年后,憶及嚴仲子知遇之恩,獨自一人仗劍入韓都陽翟,以白虹貫日之勢,刺殺俠累于階上,繼而格殺俠累侍衛(wèi)數(shù)十人。因怕連累與自己面貌相似的姊姊荌,遂以劍自毀其面,挖眼、剖腹自殺。其姊在韓市尋認弟尸,伏尸痛哭,撞死在聶政尸前。
讀《史記·刺客列傳》,雖對四位刺客的任俠輕死不以為然,但對他們的視死如歸還是相當佩服的。這次難得到軹城,無論如何要到聶政墓前憑吊一番。
但是,問過幾個鄉(xiāng)人,大家都對聶政墓的所在一臉茫然,幸好遇到一位清潔工,他詳細地告知我,聶政墓不在鎮(zhèn)里,而是在幾公里外的泗澗村。按照他的指點,我步行五、六公里找到了聶政冡。
太行古道,千年留痕路滄桑:http://roll.sohu.com/20111216/n329235355.shtml
雄關漫道話軹國: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e5e3f201000bz9.html
軹關陘: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08b3660100nwvw.html
思讀軹關陘: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701/12/9946107_296753561.shtml
視頻《太行八陘》之《軹關陘》:http://www.letv.com/ptv/vplay/21699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