癥狀常在感染細菌后5~10天出現,但能早至2天,晚到50天發(fā)生。最常見的癥狀為下頜僵硬,其他的癥狀有興奮不安,吞咽困難,易激動、頭痛、發(fā)熱、喉痛、寒顫、肌肉痙攣、頸臂和下肢僵硬。當疾病進展時,病人有張口困難。面部肌肉痙攣產生一種固定微笑的面部表情和眉弓上抬。腹部、頸部和背部肌肉發(fā)硬或痙攣引起頭及足跟向后拉,身體向前呈弓狀,下腹括約肌痙攣能導致便秘和尿潴留。
微小的擾亂如聲音、吞水或病床被震動均能引發(fā)痛苦的肌痙攣和全身出汗。當全身痙攣時,患者因發(fā)硬的胸部肌肉或喉痙攣而無法哭出聲和說話。這種情況也妨礙正常呼吸引起缺氧和致死性窒息。
病人常無發(fā)熱、呼吸和心跳通常加快,反射可以增強 破傷風的定義:
破傷風是破傷風桿菌在化膿菌感染的傷口中繁殖產生外毒素引起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暫時性功能性改變。破傷風的臨床表現為全身骨骼肌持續(xù)性強直和陣發(fā)性痙攣,嚴重者可發(fā)生喉痙攣窒息、肺部感染和衰竭。破傷風桿菌侵入傷口后,在低氧條件下(破傷風桿菌是專性厭氧菌)就能在局部迅速繁殖而產生毒素。
破傷風的診斷:
實驗室檢查可見白細胞總數與中性粒細胞輕度增高。厭氧培養(yǎng)有破傷風桿菌。傷口膿液培養(yǎng)可培養(yǎng)出今黃色葡萄球菌或大腸桿菌。
破傷風的治療:
患本病以后必須立即到醫(yī)院接受破傷風抗毒素治療,同時配合使用中藥、針灸等治療。
破傷風的預防:
預防本病的方法有:
1、正確處理傷口。對于一般小的傷口,可先用自來水或井水把傷口外面的泥、灰沖洗干凈。有條件的,可在傷口涂上碘酒等消毒藥水,然后在傷口上蓋一塊干凈的布,輕輕包扎后再到醫(yī)院進一步治療。對于一些大的傷口,可先用干凈的布壓住傷口,然后迅速去醫(yī)院治療。
2、注意產婦衛(wèi)生。
3、注射預防針。
4、內服中藥。
破傷風是由破傷風桿菌所引起的一種急性疾病,這種細菌廣泛存在于泥土和人畜糞便中,它可通過破損的皮膚和黏膜(如傷口、骨折、燒傷,甚至木刺或銹針刺傷)而侵入人體,并在傷口深部缺氧環(huán)境中生長繁殖,產生大量破傷風桿菌病毒,作用于神經系統(tǒng),引起全身特異性感染。
另外,有一種特殊的破傷風,是由于新生兒斷臍所致,俗稱臍風、撮口,因其常在斷臍后7日左右發(fā)病,故又稱“七日風”。
破傷風一般在細菌入侵后1—2周開始出現癥狀(極少數人有短至24小時或長達幾個月才出現癥狀的)。
●破傷風的臨床表現
一般在傷后6~10天發(fā)病,也有傷后24小時或數周后才發(fā)病的。
發(fā)病時間短,癥狀越嚴重,病人的危險性也就越大。起初先有乏力、頭暈、頭痛、煩躁不安、打呵欠等前驅癥狀。接著可出現強烈能的肌肉收縮。首先是面部肌肉開始,張口困難、牙關緊閉;表情肌痙攣,病人出現“苦笑”面容;背部肌肉痙攣,頭后仰出現所謂的“角弓反張”;如發(fā)生呼吸肌或噴痙攣,可造成呼吸停止,病人窒息死亡。
這種全身肌肉痙攣持續(xù)幾分鐘不等,間隔一段時間又反復發(fā)作。任何輕微的刺激如光線、聲響、說話、吹風均可誘發(fā)。
● 破傷風的治療
一旦患了破傷風,應送醫(yī)院進行槍救,并隔離病人,保持安靜環(huán)境,必要時作氣管切開,保證呼吸道通暢。
應用大劑量破傷風抗毒素,以中和體內毒素。
內治:以祛風定痙為主。先吞服萬靈丹2粒以發(fā)汗,再用五虎追風散(蟬衣、南星、天麻、全蝎、僵蠶)煎服,另加0.8-1.5克沖服。服藥前先服黃酒60克作藥引,或用玉真散2—3克分2次吞服,熱陳酒一盅調服;或蟬衣15克(去頭足)研末,陳酒吞服。亦可用紅蓖麻根(鮮)為主藥,每天125—250克,加水1500毫升,煎至200毫升,分幾次口服,兒童劑量酌減。
外治:對傷口出現感染或引流不暢者,應給予清創(chuàng)。清創(chuàng)應在注射破傷風抗毒血清之后,或將抗毒血清加入麻藥中。在局部浸潤麻醉下進行。清創(chuàng)后外敷玉真散;創(chuàng)口出膿后,改用三三七丹、生肌玉紅膏;膿盡新生,則用生肌散、生肌白玉膏。
破傷風抗毒素--系用破傷風類毒素免疫馬血漿所制得的抗毒素球蛋白制劑。用于治療及預防破傷風。
皮下注射在上臂三角肌處。同時注射類毒素時,注射部位須分開。肌內注射應在上臂三角或臀大肌外上。皮下、肌注無異常者方可靜脈注射。
靜注應緩慢,開始不超過1ml/分。以后不超過4ml/分,靜注1次不超過40ml,兒童不超過0.8ml/kg,亦可稀釋后靜滴。
用量:
1.預防:皮下或肌注每次1500~3000單位,兒童與成人相同。傷勢重者加1~2倍。經5~6日還可重復。
2.治療:第1次肌內或靜脈注射5萬~20萬單位,兒童與成人同,以后視病情而定,傷口周圍可注抗毒素。初生兒24小時內肌內或靜注2萬~10萬單位。
●如何預防新生兒破傷風?
新生兒破傷風又稱'四六風'、'臍風'、'七日風'等,是由于破傷風桿菌自臍部侵入而引起的一種感染性疾病。發(fā)病的主要原因是接生時用未經嚴格消毒的剪刀剪斷臍帶,或接生者雙手不潔,或出生后不注意臍部的清潔消毒,致使破傷風桿菌自臍部侵入所致。
本病多發(fā)生在出生后4-6天,病初常有煩躁不安、哭鬧,以后可出現吸奶不緊、牙關緊閉、抽搐、眼裂變小、面肌痙攣,及出現皺眉、舉額、口角向外牽引、口唇皺縮、撅起成苦笑面容;頸部和軀干四肢肌肉痙攣,再現雙手握拳、兩臂強硬、頭向后仰,呈角弓反張狀;嚴重者呼吸肌痙攣,出現口唇青紫,甚至窒息;而且任何輕微刺激,如聲音、光亮、震動都能引起痙攣發(fā)作;多數患兒有發(fā)熱,但也可以無熱或低熱。
此病是完全可以預防的。
1、孕婦應接受破傷風免疫注射。
2、分娩時應采用新法科學接生。
在接生時嚴格無菌操作,注意臍帶端的清潔處理,是預防本病的根本措施。若遇急產而來不及使用消毒接生包,可將剪刀在火上燒紅后使用,并把臍帶殘端多留4-5厘米,并在24小時之內按嚴格消毒操作將臍帶遠端再剪去一段,重新消毒結扎。其近端用1:4000高錳酸鉀溶液或3%過氧化氫溶液清洗,再涂以2.5%碘酒。同時,給新生兒肌肉注射破傷風抗毒素和青霉素,可以預防感染。
破傷風是一種歷史較悠久的梭狀芽胞桿菌感染,破傷風桿菌(Clostridium tetani)侵入人體傷口、生長繁殖、產生毒素可引起的一種急性特異性感染。破傷風桿菌及其毒素不能侵入正常的皮膚和粘膜,故破傷風都發(fā)生在傷后。一切開放性損傷,均有發(fā)生破傷風的可能。
破傷風現代西醫(yī)西藥治療方法:
1.中和游離毒素
(1)破傷風抗毒素:破傷風抗毒素和人體破傷風免疫球蛋白不能中和與神經組織已結合的毒素,故盡早使用.用前先作過敏試驗.第1天用2萬~5萬單位,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1000毫升內,靜脈緩慢滴注,以后每天再用1萬一2萬單位作肌內注射或靜脈滴注,共3—5天.新生兒破傷風可用2萬單位由靜脈滴注,此外也可作臍周注射.
(2)人體破傷風免疫球蛋白:可以深部肌內注射。完全可以代替破傷風抗毒素,一般只需注射1次,劑量為3000—6000單位。
2.控制和解除痙攣
(1)患者應住隔離單間暗室,避免光、聲刺激。防止褥瘡的發(fā)生.
(2)病情較輕者,用安定5毫克口服或10毫克靜脈注射,每天3~4次.也可用巴比妥鈉o.1~o.2克肌內注射,或l0%水合氯醛15毫升口服或20~40亳升直腸灌注,每天3次.
(3)病情較重者,用氯丙嗪50~100毫克,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毫升,靜脈緩慢滴注,每日4次.
(4)抽搐嚴重者,可用硫噴妥鈉o.s克作肌內注射(要警惕發(fā)生喉頭痙攣,用于已作氣管切開的病人比較安全),副醛2~4毫升,肌內注射(副醛有刺激呼吸道的副作用,有肺部感染者不宜使用),或肌肉松弛劑,如氧化琥珀膽堿、氯化筒箭毒堿、三碉季銨酚、漢肌松等(在氣管切開及控制呼吸的條件下使用).
3.防治并發(fā)病癥
對病情嚴重者,防治并發(fā)癥的關鍵是早期作氣管切開術,保持呼吸道通蛹,以免呼吸道并發(fā)病癥發(fā)生.
4.抗生素的應用
大劑量青霉素可抑制破傷風桿菌,并且助于其他感染的預防,也可口服甲硝唑每次0.4克,每6小時1次,或每次1克直腸給藥,每8小時1次,持續(xù)7~l0天。
(四)手術療法
(1)清創(chuàng)術:有傷口者.均需在控制痙攣下及時進行徹底清創(chuàng),清除壞死組織和異物,敞開傷口,并用3%過氧化氫或1:1000高錳酸鉀溶液沖洗和經常濕敷.如原發(fā)傷口在發(fā)病時已愈合,則一般不需清瘡.
(2)氣管切開:對抽搐頻繁而又不易用藥物控制的病人,應早期作氣管切開術,以保持呼吸道通暢床邊還應備有抽吸器、人工呼吸機和氧氣等,以便急救。
(五)單味藥與經驗方治法
(1)鮮虹骨蓖麻根200克,加水1500毫升,煎至200毫升,分次口服,每日1劑,兒童酌減。
(2)蟬衣35克,炒焦研末:黃酒沖服。
(六)針刺療法
牙關緊閉者,取頰車,下關,配內庭、合谷,四肢抽搐者,取合谷、曲池、內關透外關,或后溪、太沖、申脈,陽陵泉:角弓反張者,取風池、風府,大椎、長強,配昆侖、承山.均采用瀉法,留針15~30分鐘.
預防與護理
(1)主動免疫注射破傷風類素作為抗原,使機體產生抗體-抗毒素達到免疫的目的,是目前最有效、最可靠、最經濟的預防方法。
(2)被動免疫,創(chuàng)傷發(fā)生后24小時內,皮下或肌內注射破傷風抗毒血清。適用于下列情況:①傷口污染嚴重;②嚴重的開放性損傷,如顱腦、胸、腹部開放性損傷及開放性骨折、燒傷;③傷后未及時清理創(chuàng)口或處理不當。
(3)破傷風抗毒血清有兩種:①破傷風抗毒血清:注射后體內抗體可迅速上升,但僅能維持5~7天,注射前必須常規(guī)作過敏試驗,以免發(fā)
生過敏反應。②人體破傷風免疫球蛋白:由人體血漿中免疫球蛋白提純而成。因無血清反應,故不需作為過敏試驗,是理想的破傷風抗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