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科普網(wǎng)】
除了突出時代主題、考查思維品質、引導全面發(fā)展,今年高考試題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將情境的意義推向了新的高度。如何理解情境,并在今后的教與學當中得以落實,可以從學習科學的“四個中心”尋找思路。
學習者中心,要關注主體存在的社會情境
學習是學習者的學習,學習者是學習的主體。作為學習主體的人是社會化的存在,以人為本的教與學需要高度關切人所賴以生存、生活和發(fā)展的環(huán)境、關系及文化。
今年高考命題普遍突破了“象牙塔”式的單純,超越課堂、學校,全面關切現(xiàn)實社會,將知識放置于人類社會的廣闊時空和復雜系統(tǒng)之中,特別關注了社會最新發(fā)展。從雙奧之城到“冰絲帶”制冰技術,再到首鋼大跳臺,僅與2022冬奧北京會相關的題目多次出現(xiàn)在了語文、數(shù)學、物理等學科試題當中,航空航天、新冠疫情、自然保護、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全民健康等重大主題素材也被廣泛采用,以強化高考的價值引領作用。
這就要求老師平時教學要去尋找與本學科相關的各類社會場景、事物、事件,讓學生從社會中學習,在文化熏染中成長,同時引導學生多關注身邊人、物、事,融入社會、感受社會,不斷理解年輕一代的擔當和使命。
知識中心,要依托從知道到理解的學習情境
知識是能力的載體,學習科學所倡導的知識中心實際上是以知識為載體的能力中心。將知識變成能力,一方面需要讓知識活起來,另一方面需要學生對知識的深度把握,要從簡單的知道走向真正的理解。
今年高考命題回歸了課標、課本、課堂,但增加了學生對理解知識程度的考查。如生物全國乙卷,創(chuàng)設運動神經(jīng)元與骨骼肌之間的興奮傳遞過度,引發(fā)肌肉痙攣的藥物治療方法的問題情境,多層次考查學生對突觸傳遞的理解程度。
各學科知識往往是高度提純后的成品,課堂學習應盡量讓學生經(jīng)歷和體驗知識“從原料到提純”的過程,實現(xiàn)知識“還原”,這就需要找到作為知識“原產(chǎn)地”的學習情境。老師教學中要尋找學科知識與學生生活經(jīng)驗的交叉點,并將其作為學習活動設計的起點,讓學習與學生實際生活、具體問題產(chǎn)生密切直接的關系。
共同體中心,要營造團隊探究的活動情境
學習科學認為,學習是身腦心與環(huán)境的整體塑造過程,共同體成員充分探究、交流,可以有效提升學習效果。課堂教學要加強以團隊為單位的活動化學習過程。
高考越來越突出對運用基礎知識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查。如文綜甲卷地理第37題,通過澳大利亞氣候異常的事件,考查學生分析和解決生產(chǎn)和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老師要盡量將課堂學習變?yōu)樽寣W生以團隊為主在情境中探究分析,在解決問題中習得和理解運用知識,讓知識的來龍去脈、前世今生更加清晰的過程。
關注學習過程就是要關注學生身腦心的全方位、多感官體驗,以更加具身化的方式經(jīng)歷探究、發(fā)現(xiàn)、梳理、運用知識的過程,更多地刺激大腦功能區(qū),增加記憶和學習效果。
評價中心,要促進元認知發(fā)展的反饋情境
學習是要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而培養(yǎng)思維最好的場所是課堂。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和能力提升,就要讓他們身體和大腦都動起來,同時在及時有效的評價中獲得元認知的發(fā)展。
今年高考特別突出了對學生思維的考查,全國英語卷通過禁止開車使用手機、悉尼新舊文化沖突、新媒體對家庭教育和生活的影響等情境,引導學生注重辨析語言和文化中的具體現(xiàn)象,梳理和概括信息,正確評判周圍事物和不同觀念,并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達。
老師在平時教學中,要注重創(chuàng)設教學反饋情境,通過課堂評價,將核心素養(yǎng)要素進行分解,引導學生在充分傾聽的基礎上,在充分交流中不斷拓寬思考邊界,碰撞思維活化,深化對知識的理解,不斷提升自我反思、監(jiān)督、調(diào)整的元認知能力。
(作者系北京市學習科學學會運營部部長)
本文來自【中國科普網(wǎng)】,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fā)布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