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第一
【原文】
治國之政,其猶治家。治家者務(wù)立其本,本立則末正矣。夫本者,倡始也,末者,應(yīng)和也。倡始者,天地也,應(yīng)和者,萬物也。萬物之事,非天不生,非地不長,非人不成。故人君舉措應(yīng)天,若北辰為之主,臺輔為之臣佐,列宿為之官屬,眾星為之人民。是以北辰不可變改,臺輔不可失度,列宿不可錯縷,此天之象也。故立臺榭以觀天文,郊祀、逆氣以配神靈,所以務(wù)天之本也;耕農(nóng)、社稷、山林、川澤、祀祠祈福,所以務(wù)地之本也;癢序之禮,八佾之樂,明堂辟雍,高墻宗廟,所以務(wù)人之本也。故本者,經(jīng)常之法,規(guī)矩之要。圓鑿不可以方柏,鉛刀不可以砍伐,此非常用之事不能成其功,非常用之翼不可成其巧。故天失其常,則有逆氣,地失其常,則有枯敗,人失其常,則有患害。經(jīng)曰:“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此之謂也。
【譯文】
治理國家的方法,就好像管理家庭。管理家庭的關(guān)鍵是確立家庭的根本,根本確立了,與之相應(yīng)的其它部分也就自然而然地確立了,本,就是萬事萬物的起始、根本,末,就是由本派生而來并與本相呼應(yīng)的事物。萬事萬物的根本是天地,由天地派生出的“末”就是萬事萬物。萬事萬物繁衍不息的道理是,依天生成、賴地生長,并通過人來完成。所以,君主治理國家的各項政策、措施應(yīng)該遵循自然規(guī)律,應(yīng)該象北極星是天的中心一樣成為治理國事的中心。宰相的輔佐就好比北極星旁邊的指極星,一般的官吏就象天空中其它的星辰,而老百姓就是散落在天幕上的數(shù)萬顆小星星。這是因為北極星的中心位置不可以改變,指極星的作用也不可以沒有法度,其它的星辰更不可以有錯誤、失謬的地方,這就是天象。因此,人們設(shè)立高臺樓閣來觀測天象,制定時節(jié)、進行祭祀活動,以應(yīng)和神靈,順應(yīng)天時、敬畏神靈,這就是務(wù)天之本,遵循天的規(guī)律。人們對農(nóng)耕、社稷、山林、川澤的祭祀活動是要祈福于地,也是在務(wù)地之本,遵循地的規(guī)律。人們還在癢、序里學習禮儀,嚴格八佾之樂明確上下的等級,君主在大殿之上設(shè)立太學、講授治國安邦的理論,并在高墻深院內(nèi)祭祀列祖列寧,就是在務(wù)人之本??梢姡卫韲业母揪褪瞧綍r的各項法令,人倫規(guī)矩的基本內(nèi)容。圓形的鉚眼不可能容納方形的榫子,鉛刀不可以用來砍伐樹木,也就是說不使用正確的工具不能成事,不采用適當?shù)姆椒ㄒ膊荒艹晒Γ催`背了客觀規(guī)律注定是要失敗的。當天的規(guī)律失去常態(tài)時,就會出現(xiàn)動亂,當?shù)氐囊?guī)律紊亂時,萬物就會枯敗,人倫失常必會出現(xiàn)各種災(zāi)禍。所以,《經(jīng)》說,“如果不是先王傳下來的禮法道統(tǒng),我不能妄加遵循。”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呀!
【解析】
這篇文章論述立國之本,強調(diào)君臣之序不能改變,君為天生,為國之主,群臣只能象列宿一樣為其臺輔,人民則只能象群星一樣,接受統(tǒng)治,這種關(guān)系絕不能夫度。這是作者受時代所限,只能維護這種封建的君君臣臣的綱常倫理思想,在今天,當然不能再去效法這種思想、理論。但文章中提出“經(jīng)常之法,規(guī)矩之要”,還是有價值的,舍去其維護封建統(tǒng)治秩序的一面,單就其強調(diào)國家的根本之法,保持國家的有效結(jié)構(gòu)體系和治理系統(tǒng)而言,還是有積極意義的。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組織,任何一個單位,都應(yīng)有其經(jīng)常之法,有其基本的規(guī)矩,有其組織領(lǐng)導體系,這是必不可少的,否則就會“失常”,就有“患害”了!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諸葛亮早在1000多年以前,已經(jīng)強調(diào)了教禮樂、重法治。這一點在當今仍很有借鑒意義的。要維系一個社會的安定,保障一個國家的正常運轉(zhuǎn),這“禮樂”和“法治”實在是非常重要的。只不過,每個時代不同。其具體內(nèi)涵不同而已。諸葛亮所說的是封建社會的“禮”和“法”,而我們所說的是社會主義的“禮”和“法”,但從維護社會安定來說,制定和運用“禮”和“法”,保障國家正常秩序,教育人民群眾守“禮”遵“法”,確實是同樣重要的。
君臣第二
【原文】
君臣之政,其猶天地之象,天地之象明,則君臣之道具矣。君以施下為仁,臣以事上為義。二心不可以事君,疑政不可以授臣。上下好禮,則民易使,上下和順,則君臣之道具矣。君以禮使臣,臣以忠事君。君謀其政,臣謀其事。政者,正名也,事者,勸功也。君勸其政,臣勸其事,則功名之道俱立矣。是故君南面向陽,著其聲響,臣北面向陰,見其形景。聲響者,教令也;形景者,功效也。教令得中則功立,功立則萬物蒙其福。是以三綱六紀有上中下。上者為君臣,中者為父子,下者為夫婦,各修其道,福柞至矣。君臣上下,以禮為本,父子上下,以恩為親,夫婦上下,以和為安。上不可以不正,下不可以不端。上枉下曲,上亂下逆。故君惟其政,臣惟其事,是以明君之政修,則忠臣之事舉。學者思明師,仁者思明君。故設(shè)官職之全,序爵祿之位,陳璇璣之政,建臺輔之佐,私不亂公,邪不干正,此治國之道具矣。
【譯文】
在國家的政治生活中,君臣關(guān)系是一種非常重要的關(guān)系。君主和臣下之間的關(guān)系就好比天和地之間的關(guān)系、天和地之間的相互關(guān)系明確了,君主和臣下之間的關(guān)系也就完備了。君主對臣下施行恩惠就是仁,臣下奉侍君主、為君王服務(wù)就是義。臣下懷有不忠之心不可以奉侍君主,身力國君也不能因為懷疑政事而不把權(quán)力交給大臣。君臣之問以禮相待,國中的百姓就容易治理,君臣之間和睦協(xié)調(diào),君臣之間的關(guān)系就完備了。君主憑借禮儀差使臣民,臣民以忠誠之心奉侍國君。君主謀策國家的政策大計,臣民思考完成自己的任務(wù)。所謂“政”就是正名,“事”就是勸功。君主通過正名以獎勵臣民,臣民以忠心奉恃君主而受到鼓勵。這就是君臣之間應(yīng)遵循并具備的功名之道。確立了這樣的君臣關(guān)系,君主坐北朝南為陽,提出各項法令、措施,聲音宏亮。大臣面北而立為陰,接受并執(zhí)行君主發(fā)出的指示,證明君主提出的各項措施的功效。君主發(fā)出的指示適中,大臣們執(zhí)行起來就會有功績,功績一建立,則萬事萬物都會受其恩澤、蒙其幸福。在三綱六紀中有上、中、下之分。居上者是君臣,居中者是父子。下者是夫婦。君臣、父子、夫婦各自遵循應(yīng)有的倫理準則,國家的幸福安寧也就可以實現(xiàn)。君臣上下之間,以禮為根本依據(jù),父子之間,以恩為重,夫妻之間以和為貴。身居在上不可以行為不正,身居在下也不能品德不端正。上不正則下曲,上面出現(xiàn)了混亂,就會在下面出現(xiàn)忤逆的事情。所以,君主思考國家大事,大臣思考如何效忠君主,這樣,當英明的君主研究好治國安邦的大計時,大臣們應(yīng)做到的事情也就完成了。做學問的人愿意求教于明師,想做官的人則渴望明君出現(xiàn)。因此,國君設(shè)立齊備的官職,按次序排列爵祿之位,以璇璣考研天象,以宰相輔佐自己,使私不亂公,邪不干正,合理的東西不被侵擾,這就是治國之道完備了。
【解析】
這篇文章論述了正確、和諧的君臣關(guān)系的模式,如果我們從當今的領(lǐng)導和被領(lǐng)導者的關(guān)系來理解,那么這篇文章的論述是很有價值的。文章分三層進行論述,首先論述君臣關(guān)系,主張:“君以施下為仁,臣以事上為義。二心不可以事君,疑政不可以授臣。”這是作者對君臣關(guān)系的基本規(guī)范,即君王應(yīng)該充分信任臣子,放手讓其理政,以禮待臣;而臣子應(yīng)該忠于君王,恪守信義,一心一意輔佐君主,而不可有二心。這樣才能“上下和順”,國家昌盛。
接著,作者又論述了君臣各自的任務(wù),提出“君謀其政,臣謀其事”。
也就是君主主管政策大計,發(fā)布決策政令,而臣民則貫徹君王的政令指示,讓其落到實處,收到實效。君臣各謀其事,各司其職,共同治理好國家。在明確君臣關(guān)系和各自任務(wù)的基礎(chǔ)上,作者進而論述了各自的行為準則,文章特別提出“上不可以不正,下不可以不端。上枉下曲,上亂下逆。”要求君王以身作則,為臣民做出好榜樣,這是很有見地的。作者還用“學者恩明師,仁者思明君。”進一步說明君王自我修養(yǎng),自律的重要,在君臣這一對矛盾中,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起支配作用的一方,君正是最重要的。這篇文章把君臣關(guān)系論述得十分透徹,歷史上能按照這種模式處理君臣關(guān)系的朝代,便能形成一種君明臣賢、上下齊心、國泰民安的太平盛世。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盛世大概要數(shù)“貞觀”“和“開元”年間了。這兩段時間之所以形成太平盛世,君明臣賢應(yīng)該算是主要因素了。唐太宗登基之后,一改君主獨斷專行的作風,知人善任,從諫如流,奉行開明政風。由于唐太宗實行開明政治,僅幾年時間便出現(xiàn)了太平盛世的繁榮局面。
唐玄宗登基時,面對的是一個破爛攤子,他一心中興,恢復大唐盛世。
他先用姚崇為相。姚崇在接受任命前,針對當時的時弊,對玄宗提出了十項要求,這十項要求都是保證大臣施政的內(nèi)容,對君王專政多有限制,玄宗卻全部接受,讓姚學放手施政。姚崇擔任宰相職務(wù)后,盡心竭力搞好政務(wù),選用賢能官吏,罷黜奸佞小人。姚崇病重,特地推薦宋惇璟繼任相位。宋璟上任之后,特別重視法治,大力整傷綱紀,量能授官。并且減輕賦斂和刑罰,所以百姓富庶,天下太平。經(jīng)過姚,宋治理,唐朝得以重現(xiàn)貞觀年問的盛世景象。后來,玄宗信任李林甫、楊國忠等奸人,又把好端端一個天下弄得一塌糊涂,正好與前一段形成鮮明對照。
視聽第三
【原文】
視聽之政,謂視微形,聽細聲。形微而不見,聲細而不聞,故明君視微之幾,聽細之大,以內(nèi)和外,以外和內(nèi)。故為政之道,務(wù)于多聞,是以聽察采納眾下之言,謀及庶士,則萬物當其目,眾音佐其耳。故經(jīng)云:“圣人無常心,以百姓為心。”目為心視,口為心言,耳為心聽、身為心安。故身之有心,苦國之有君,以內(nèi)和外,萬物昭然。觀日月之形,不足以為明,聞雷霆之聲,不足以為聰,故人君以多見為智。多聞為神。夫五音不聞,無以別官商,五色不見,無以別玄黃。蓋聞明君者常若晝夜,晝則公事行,夜則私事興。或有吁嗟之怨而不得聞,或有進善之忠而不得信。怨聲不聞,則枉者不得伸,進善不納,則忠者不得信,邪者容其好。故書云:“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此之謂也。
【譯文】
君主在治理國家時,應(yīng)該視微形,聽細聲,多聽多看,集思廣益。視微形,是指觀察隱蔽著的事物,發(fā)覺事物的隱患,聽細聲,就是指聽取微小的意見,隱蔽起來的事物不容易被發(fā)現(xiàn),微小的意見,也不容易被聽到,所以賢明的君主應(yīng)該能夠在微小、不明顯的事情苗頭中覺察問題的實質(zhì),在細小的呼聲中知道重大問題的程度,上下溝通,內(nèi)外應(yīng)和。所以,君主治理國家的關(guān)鍵方法是必須多聞,傾聽、考察并采納群臣的意見,經(jīng)常與百姓臣民謀策,以天下萬物作為君主的眼睛,以世間萬籟作為君主的耳朵。所以《經(jīng)》書上講:“圣人無常心,以百姓為心”。就是說君主,圣明的人沒有固定一成不變的思想觀念,要以百姓的思想做為自己的思想。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通過眼睛可以了解人的內(nèi)心世界。嘴巴是替心說話的,耳朵也是在為心聽取他人的聲音,身體的各個器官都是在心的主使下活動的。所以,國家有自己的君主就好比一個人有自己的心,內(nèi)外協(xié)調(diào)一致,全國上下一片生機,光明。只看到日月耀眼的光輝是算不上眼明的,只聽到雷霆怒吼的聲音也算不上耳聰,所以,君主還要多看才稱得上是明智,多聽才稱得上是有神奇的本領(lǐng)。君主如果聽不到宮、商、角,徵、羽這五種聲音,就無法辨別它們之間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同樣的,如果不能正確辨別赤、青,黃、白、黑這五種顏色,也就無法辨別更復雜的顏色,區(qū)別天地萬物。圣明的君主常常是不分白天、夜晚地為國事奔忙,白天處理日常公事,夜晚還要進行私下察訪。即使這樣,還會聽不到百姓因哀怨而發(fā)出的嘆息聲,還會得不到忠貞之士所提出的良好意見。如果聽不到百姓的哀怨之聲,就無法使被冤枉的人的冤屈得到伸張,如果聽不到好的諫言,就會使忠實的人得不到信任,使好邪盛行,后果將不堪設(shè)想。所以,《書》經(jīng)說:上天看到和聽到的內(nèi)容都來自世間百姓,所以要重視來自百姓中的正確意見。
【解析】
這篇文章深刻論述了當政者了解下情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論述十分突出。
這篇文章的精妙首先在于,不僅一般地提出了了解下情,而且要求“視微形,聽細聲”,要求君王以及當政者要能體察尚未顯露的細小苗頭,并能由其看出事物的本質(zhì),發(fā)現(xiàn)隱患;聽取極微小的意見,從而發(fā)現(xiàn)重大的問題。也就是說,只有能察微杜漸,把問題解決在發(fā)生之前的君王才是賢明的君王。那些只能看見已象日月一般顯露無遺的事物,只能聽到如雷霆一般的響亮呼聲的君王,就如眼睛不明,耳朵不靈一樣,只是一個擺設(shè)了,其命運也就可想而知了。
這篇文章的精妙還在于,主張“聽察采納眾下之言,謀及庶士。”“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主張君王要善于聽取百姓意見,問策于民,認為百姓才是正確意見的源泉。
這篇文章還有三個字應(yīng)給以足夠的重視,那就是“私事興”!只有親自深入百姓之中察訪,才能了解真實情況,聽到群眾內(nèi)心的呼聲,也就是“視微形,聽細聲”。
例如,當年,周總理日理萬機,還抽出時間親自去乘坐公共汽車,深入了解民情。賀老總兼任體委主任,經(jīng)常深入運動場,了解訓練情況,親自到運動員宿舍,看看運動員床頭枕邊放的是什么書,真是細致入微了。正是這種作風使得他們和人民群眾心意相通,切實為人民辦事。所以他們深受人民熱愛。
納言第四
【原文】
納言之政,謂為諫諍,所以采眾下之謀也。故君有諫臣,父有諫子,當其不義則諍之,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惡不可順,美不可逆;順惡逆美,其國必危。夫人君拒諫,則忠臣不敢進其謀,而邪臣專行其政,此為國之害也。故有道之國,危言危行;無道之國,危行言孫,上無所聞,下無所說。故孔子不恥下問,周公不恥下賤,故行成名著,后世以為圣。是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矣。
【譯文】
君主治理國家時應(yīng)該能夠納言,納言的方法就是正確對待諫猙,即采納忠言,接受他人的良謀智策。所以,英明的君主手下有敢于直言的大臣,身為人父也要有直言不諱的兒女,當發(fā)現(xiàn)國君有不符合道義的言行時便馬上進行規(guī)勸,使優(yōu)秀的品行得到保持和發(fā)揚,使錯誤的言行得到糾正。凡是錯誤的冒行是不能任其發(fā)展的,凡是美好的東西也不能故意去詆毀,如果縱容惡人,貶謫忠良,國家就難逃厄運。假如君主不肯接受臣下的諫諍,憂心國事的忠臣就不敢向君主講明自己的謀策,也無法展示自己的思想,這樣就會使邪佞小人專權(quán),橫行霸道,這是國家的禍患。所以,國家治理得很清明,就是對國家不利的言行也會直言直行,反之,國家治理得很混亂,對國家不利的言行就會以恭順的面孔出現(xiàn),朝廷就很難了解到下層的真實情況,下層百姓也不敢向朝廷講真話??鬃幽軌蛳蛭槐暗娜苏埥?,周公也不輕視百姓,因此他們成就了一番大事業(yè),被后人尊為圣人。君主不肯納諫所招致的后果,就好像屋子漏雨,原因在屋頂,不堵塞屋頂上的漏洞,屋子里面就無法居住,如果包括君主在內(nèi)的上層漏洞百出,百姓的生活就會苦不堪言。
【解析】
這篇文章論述納言的重要。僅只論述納言的重要,那就太一般化。這篇文章的高明就在于,不但指出了納言的重要性,更闡明了廠開言路的關(guān)鍵所在,用現(xiàn)代語言說,這就是一個領(lǐng)導作風問題,要樂于“納諫”,而不是“拒納”,更進一步說,還應(yīng)善于“納諫”,讓人敢說、肯說、愿說。
古代君王樂于納諫者,唐太宗可算得一個范例。有這樣一個膾炙人口的故事:十分喜愛游獵的李世民,有一次得到一只非常好的獵鷹,他將其放在手臂上,正玩得高興,忽然看見魏征到內(nèi)殿來奏陳公事,太宗馬上把獵鷹藏到懷中,唯恐魏征發(fā)現(xiàn)。其實魏征早已看見了,只是裝作沒看見,故意絮絮叨叨地陳述,拖了很長時間才走。等魏征走后,太宗才敢從懷中取出獵鷹,一看,鷹早捂死了。這個小故事說明唐太宗十分尊重諫臣,魏征諫阻過君王游獵,太宗便抑制自己的興趣,不去游獵而專心政事。唐太宗從諫如流,所以避免了不少可能的失誤,成了一代明君。
這在當代領(lǐng)導者來說,同樣是十分重要的,十分必要的!毛主席便多次講述過虛心聽取意見,廣開言路的問題。
察疑第五
【原文】
察疑之政,謂察朱紫之色,別宮商之音。故紅紫亂朱色,淫聲疑正樂。
亂生于遠,疑生于惑。物有異類,形有同色。白石如玉,愚者寶之,魚目似球,愚者取之;狐貉似犬,愚者蓄之;枯婁似瓜,愚者食之。故趙高指鹿為馬,秦王不以為疑;范蠡貢越美女,吳王不以為惑。計疑無定事,事疑無成功。故圣人不可以意說為明,必信夫卜,占其吉兇。書曰:“三人占,必從二人之言。”而有大疑者,“謀及庶人”。故孔子云,明君之治,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患外不知內(nèi),惟患內(nèi)不知外;不患下不知上,惟患上不知下;不患賤不知貴,惟患貴不知賤。故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馬為策己者馳,神為通己者明。故人君決獄行刑,患其不明?;驘o罪被辜,或有罪蒙恕,或強者專辭,或弱者侵犯,或直者被枉,或屈者不伸,或有信而見疑,或有忠而被害,此皆招天之逆氣,災(zāi)暴之患,禍亂之變。惟明君治獄案刑,問其情辭,如不虛不匿,不枉不弊,觀其往來,察其進退,聽其聲響,瞻其看視。形懼聲哀,來疾去遲,還顧吁嗟,此怨結(jié)之情不得伸也。下瞻盜視,見怯退還,喘息卻聽,沉吟腹計,語言失度,來遲去速,不敢及顧,此罪人欲自免也??鬃釉唬?#8220;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廢哉!”
【譯文】
君主治理國家時對有懷疑或不明確的問題要進行察辨、分析,就象識別紅色與紫色,辨別宮調(diào)與商調(diào),找到他們的本質(zhì)。因為紫色與紅色容易混淆,不正常的聲音也會干擾正常的聲音,因此產(chǎn)生混亂的原因可以很遙遠,懷疑產(chǎn)生的原因則是不明白。萬事萬物雖有品質(zhì)之分,但在外形上、顏色上可能有相同之處。白得象玉一樣的石頭,被愚蠢的人視為珍寶;魚眼象珍珠一樣,也被愚蠢的人收取在一起;狐貉象狗,被愚笨的人象飼養(yǎng)狗一樣地伺養(yǎng)著;枯婁象瓜,被愚笨的人象吃瓜一樣地食用。所以,秦朝趙高指鹿為馬,秦二世就沒有產(chǎn)生疑問,看不出其中的奸詐;范蠡向吳王獻上美女,吳王也沒有對這個行動產(chǎn)生疑問。拿不定主意就無法決策事情,做事沒有恒心也無法成功。所以圣明的人不把個人的想法作為決策的依據(jù),往往相信卜占,向別人查間吉兇,禍福?!稌氛f:“三人占卜,要聽從其中兩個相同的人的猜測。”如果需要作出重大決策,“就要向百姓征求意見。”孔子說,明智的君主治理國家,不擔心他人不了解自己,而擔心自己不了解別人;不擔心他國不了解本國,而擔心自己不了解他國;不擔心臣下不了解自己的意圖,而擔心自己不知道大臣們的思想;不擔心百姓不了解貴族,而擔心貴族不了解百姓。因此,壯士為知己而獻身,女子為欣賞愛慕自己的人梳洗打扮,寶馬為鞭策自己的人奔馳,神明向與自己相通的人顯示。君主審理案件,處理案犯,最擔心自己不了解案情。有的人無罪被冤,有的人罪大惡極卻被寬恕,有的人因為能力強被忌妒,有的人是弱者受到侵害,有的人剛直不阿被陷害,有的人其冤屈得不到伸張,有的人對國家一片忠心卻被懷疑,有的人忠心耿耿卻被侵害。這些都是與國家的氣數(shù)背道而行的,是社會動亂,災(zāi)暴的隱患。所以,明君審理案情,判決時,要查問實情,不空泛、不躲藏、不歪曲、不包庇,謹慎地觀察事物的來龍去脈,注意可能出現(xiàn)的任何情況,觀察人的進退,聽人的聲響,看人的眼神注意的方向。有的人外表恐懼,說話的聲音很哀婉,來的時候急急忙忙的,走的時候卻很遲疑,到處張望并且哀聲嘆氣,這是怨情很深得不到伸張的原因。有的人眼神象小偷一樣,偷偷摸摸,遇事退卻,如果靜靜地觀察他會發(fā)現(xiàn)這樣的人總是在自言自語,自做打算,說話結(jié)結(jié)巴巴,沒有規(guī)度,來的遲走的急,不敢過多地停留,這樣的人一定有罪并且想逃脫罪責。所以孔子說,“看一個人做事的原則,再看其做這件事的原由,審查其做事的安排,便能了解這個人的邪正。這樣去觀察人,這種人遼怎么能隱藏得住呢!”
【解析】
這篇文章論述的是理政中極常見的問題——對存有懷疑或者情況不明的問題,進行調(diào)查、分析、辨明真象。這是一個常見但又非常重要的問題,關(guān)系到能否正確決斷,能否正確處理各種事務(wù),而這種決斷和處理也就和政事成敗,國家興衰緊密相連,所以說十分重要。
文章舉了一系列分辨顏色、音律等事例,既形象地說明了仔細察辨的必要,也說明了察辨之不易,因為許多事物本身的區(qū)別就很細微或者表面現(xiàn)象掩蓋著其真象,容易迷惑人。圣明的人絕不會以自己的主觀臆斷作為決策的依據(jù),而要察明實情,分辨本質(zhì),正確決斷。
文章接著引用孔子的話:“明君之治,不患人之不己知,思不知人也;”(見《論語·學而第一》)不患外不知內(nèi),惟患內(nèi)不知外;不患下不知上,惟患上不知下;不患賤不知貴,惟患貴不知賤。”這些話準確而透徹地說明了如何察疑,向誰察疑。應(yīng)該特別注意的是,作者強調(diào)說明,當政者必須主動向別人,向外、向下了解情況。這個觀點十分重要,很有價值,毛主席也曾特別強調(diào)過。接下來,作者又以“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馬為策己者馳,神為通己者明。”進一步說明只有了解下情,按實際情況辦事,才能得到舉國支持,人人效命。作者又以審理案件,判決人犯為例,進一步說明辨明情況,正確決斷的重大關(guān)系,稍有不慎就會“招來天下逆氣,災(zāi)暴之患,禍亂之變。”后果真是不堪設(shè)想。文章最后還提出了分辨冤案,識別罪犯的辦法,概括來說,就是聽其言,觀其色,察其形,要透過表面現(xiàn)象看清其本質(zhì)。
毛主席就多次論述過調(diào)查研究之重要,大力倡導調(diào)查研究之風?!睹珴蓶|選集》第一卷所收的第二篇文章就是《湖南農(nóng)民運動考察報告》,毛主席以其親自調(diào)查的翔實材料和科學分析,回答了當時一場關(guān)乎國家命運的爭論,指明了中國革命的方向和前途。毛主席這篇文章,便是以自身的榜樣向人們提供了一個注重調(diào)查研究的范例。以后,毛主席又在多篇文章中論述過調(diào)查研究問題,特別是在《農(nóng)村調(diào)查的序言和跋》一文中,更是深刻論述了調(diào)查研究的重要,指明調(diào)查研究是解決難題的唯一途徑,而且詳細說明了調(diào)查與研究的步驟與方法。
這里還有一點應(yīng)該指出,察疑實際上還有一個識人的問題,作者舉了趙高指鹿為馬蒙蔽秦二世和范蠡獻越美女迷惑吳王的事例,這兩件事都導至亡國的嚴重后果,說明識人、用人的至關(guān)重要。
治人第六
【原文】
治人之道,謂道之風化,陳示所以也。故經(jīng)云:“陳之以德義而民與行,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日月之明,眾不仰之,乾坤之廣,萬物順之。是以堯、舜之君,遠夷貢獻,桀、紂之君,諸夏背叛,非天移動其人,是乃上化使然也。故治人猶如養(yǎng)苗,先去其穢。故國之將興,而伐于國,國之將衰,而伐于山。明君之治,務(wù)知人之所患皂服之使,小國之臣。故曰,皂服無所不克,莫知其極,克食于民,而人有饑乏之變,則生亂逆。唯勸農(nóng)業(yè),無奪其時,唯薄賦斂,無盡民財。如此,富國安家,不亦宜乎?夫有國有家者,不患貧而患不安。故唐、虞之政,利人相逢,用天之時,分地之利,以豫兇年,秋用余糧,以給不足,天下通則。路不拾遺,民無去就。故五霸之世,不足者奉于有余。故今謀侯好利,利興民爭,災(zāi)害并起,強弱相侵,躬耕者少,末作者多,民如浮云,手足不安。經(jīng)云:“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責無用之物,使民心不亂。”各理其職,是以圣人之政治者。古者齊景公之時,病民下奢侈,不遂禮制。周、秦之宜,去文就質(zhì),而勸民之有利也。夫作無用之器,聚無益之貨,金銀壁玉,珠璣悲翠,奇珍異寶,遠方所出,此非庶人之所用也。錦繡纂組,綺羅綾毅,玄黃衣帛,此非庶人之所服也。雕文刻鏤,伎作之巧,難成之功,妨害農(nóng)事,輜軿出入,袍裘索澤,此非庶人之所飾也。宮室堂殿,重門畫獸,蕭墻數(shù)仞,篆墓過度,竭財高尚,此非庶人之所居也。經(jīng)云:“庶人之所好者,唯躬耕勤苦,謹身節(jié)用,以養(yǎng)父母。”制之以財,用之以禮,豐年不奢,兇年不儉,素有蓄積,以儲其后,此治人之道,不亦合于四時之氣乎?
【譯文】
國君治理管教臣民的方法、原則是:用正確的道德規(guī)范進行引導,向老百姓說明活動的準則,范圍?!督?jīng)》說:“向老百姓灌輸仁、義的品德,老百姓就把它貫徹在行動中,向老百姓講明善惡的區(qū)別,老百姓就知道了應(yīng)該禁絕的事情。”太陽、月亮有著耀眼的光亮,老百姓對日月有無限的景仰,天地廣闊無垠,萬事萬物都順服于天地。所以有了堯,舜這樣的明君,遠近各方的百姓都來貢獻禮物表示自己的臣服之心,而桀、紂這樣的暴君,則被天下各路諸侯背叛,這不是上天的意志造成的結(jié)果,只是國君教化的結(jié)果。因此,教化百姓就好像種植幼苗,應(yīng)該首先剪除可能的歪枝,除掉人的缺點。國家的興盛,寄希望于各地官吏能治理得法,國家的衰敗,則根源于平民百姓。明君治理天下,一定要清楚地了解最下級的奴隸階層,黎民百姓,這個階層的破壞力極大,假如不從這個前提出發(fā),對他們苛刻無度,老百姓就會饑乏貧困,行為失常,因而必生禍端,直致亂逆犯上。只有獎勸農(nóng)業(yè),不要耽誤百姓的農(nóng)時,輕徭薄賦,不取盡百姓的所有資財。做到了這一些,國家富強、百姓生活安定不就可以實現(xiàn)了嗎?大到國家,小到一家一戶,不憂患貧困而擔心生活的不安定。所以唐、虞執(zhí)政,以揖讓有天下,給百姓以最大利益好處,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天時、地利以預防災(zāi)荒年景,在秋收時儲存余糧,賑濟不足,天下貨物暢通八達,百姓也就做到了路不拾遺,社會風氣極其良善,老百姓沒有去留進退的憂愁,更沒有背叛的舉動。春秋五霸時期,讓貧窮之入向富裕的人供奉,所以,今日的各路諸侯,追逐利益,天下紛爭,給社會造成巨大的災(zāi)難,強弱相凌,真正從事農(nóng)業(yè)耕種的人越來越少,不勞而獲的人越來越多,百姓象浮云一樣游移四方,民心慌亂不定,生活動蕩不安?!督?jīng)》說,“不抬高稀有難得的貨物的物價,便百姓不成為盜賊,不使對百姓無用的東西出現(xiàn)高物價,使人心不會大亂。”讓各個部門盡心盡責,這就是圣明君主的政治。春秋戰(zhàn)國時期,齊景公在世之時,社會風氣異常奢侈,不依禮、法行事。而周秦則刪煩就簡,推崇樸實無華,勸獎百姓勤于工作,作對百姓有利的事。那些制作出來沒有任何作用的器物,聚斂的沒有任何益處的財貨,象金銀壁玉,珠璣翡翠等奇珍異寶,都是遠方的產(chǎn)品,不是老百姓日常能夠使用的東西,象那些錦繡纂組、绔羅綾轂等彩色的衣服,也不是老百姓日常能夠穿用的衣物,象那些淫巧之器,雕文刻鏤出來的物品都會妨礙農(nóng)時,出入時用有彩色障蔽的馬車,身著袍裘索澤,都不是老百姓的生活裝飾品,象那些講究的住宅,重門畫獸,數(shù)仞蕭墻,連墳冢也裝飾豪華,竭盡財力以求顯貴、闊氣,也不是者百姓能居住的地方?!督?jīng)》說:“黎民百姓的愛好,只應(yīng)是勤苦耕作,生活節(jié)儉,謹慎小心,來贍養(yǎng)自己的父母。”國君治理百姓,以自身的才能為依據(jù),使百姓通曉禮儀,豐收年景時不奢侈,災(zāi)荒年景時不欠收,平時進行必要的保蓄,預備未來可能發(fā)生的事情,這種管教臣民的道理下也是適合于四時之氣嗎?
【解析】
這篇文章論述了治理民眾的問題,文章表述了不少可貴的觀點,提出了種種有益的主張,不但對當時,即使在當今治理國家,管理各項事業(yè),其意義也非同一般。
文章首先提出了“道之風化,陳示所以也”,也就是教育百姓的問題,文章主張“導”,也就是導引百姓往正確的方向發(fā)展,在百姓中樹立良好的道德規(guī)范,用禮義道德規(guī)范人的言行,教育百姓知善惡,守禁制,講道德。這是我國古代講求的“禮儀”之邦,作者提出的榜樣是堯、舜之君。這種主張雖然和當今講求法治不完全一致,但竊以為仍應(yīng)以“禮義之邦”的思想來輔佐法治,才能收到治本的效果。在當前我國處于大轉(zhuǎn)折時期,教育人民,進一步樹立良好的社會風尚,實屬必要而迫切。
文章接著提出了“民本”思想,指出國家興衰,取決于平民百姓,主張愛惜百姓,珍惜民力,在當時來說就是“勸農(nóng)業(yè),薄賦斂”,讓百姓富足了,國家自然興盛。百姓能夠安居樂業(yè),當然國家政權(quán)也就穩(wěn)定了。為了說明自己的主張正確,作者還舉唐虞之政和五霸之世作了比較,并進而指責當時的諸候好利,與民爭利,造成百姓不能安生的惡果。
作者主張愛護百姓,愛惜民力,鼓勵百姓發(fā)展生產(chǎn),無疑是十分正確的。我國近十多年的發(fā)展也說明了這一點??上ВF(xiàn)今還有不少掌握一定權(quán)力的人,沒有真正認識這個道理,或者為了一己私利,在那里與民爭利,侵害人民利益,造成相當大的危害。
作者又進一步提出主張實行“圣人之政治”,主張當政的人崇尚節(jié)儉,反對奢靡,所用之物,所穿之衣,所住之房等等,都不能脫離百姓的水平,要時時想到:“庶人之所好者,唯躬耕勤苦,謹身節(jié)用,以養(yǎng)父母。”要留有足夠的儲備,以補荒年之需。
崇尚節(jié)儉是我國的傳統(tǒng)美德,而當政掌權(quán)之人崇尚節(jié)儉,為政清廉,就更加重要了。
舉措第七
【原文】
舉措之政,謂舉直措諸枉也。夫治國猶于治身,治身之道,務(wù)在養(yǎng)神,治國之道,務(wù)在舉賢,是以養(yǎng)神求生,舉賢求安。故國之有輔,如屋之有柱,柱不可細,輔不可弱,柱細則害,輔弱則傾。故治國之道,舉直措諸在,其國乃安。夫柱以直木為堅,輔以直士為賢,直木出于幽林,直士出于眾下。故人君選舉,必求隱處,或有懷寶迷邦,匹夫同位;或有高才卓絕,不見招求;或有忠賢孝弟,鄉(xiāng)里不舉;或有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或有忠直于君,朋黨相讒,堯舉逸人,湯招有莘,周公采賤,皆得其人,以致太平。故人君縣賞以待功,設(shè)位以待士,不曠庶官,辟四門以興治。務(wù),玄熏以聘幽隱,天下歸心,而不仁者遠矣。夫所用者非所養(yǎng),所養(yǎng)者非所用,貧陋為下,財色為上,讒邪得志,忠直遠放,玄熏不行,焉得賢輔哉?若夫國危不治,民不安居,此失賢之過也。夫失賢而不危,得賢而不安,未之有也。為人擇官者亂,為官擇人者治,是以聘賢求士,猶嫁娶之道也,未有自嫁之女,出財為婦。故女慕財聘而過其貞,士慕玄熏而達其名,以禮聘士,而其國乃寧矣。
【譯文】
君主治理國家時舉措很重要,舉措的方法是推舉任用品行端正的人,遠棄心術(shù)不正的人。治國的道理就象一個人的修身,修身的關(guān)鍵是保持一個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治理國家的關(guān)鍵是任用賢能。這樣用養(yǎng)神求得生存,用舉薦賢能而求得國家的安定。國家有了賢能之人的輔佐,就好像一個屋子有了柱子做支架,柱子不能細弱,輔佐國家的人也不能軟弱,支柱細了,屋子就會有危險,輔佐的人軟弱,國家就會傾覆??梢?,治國之道,就是任賢去惡,國家因此而安寧。作為屋子的支柱以圓直的木材為最堅固,輔佐國家的人也以敢于直言的人為最賢能,圓直的木材產(chǎn)于深出老林,敢于直諫的人生活在賤民之中。所以君主在選擇這樣的人才時,一定要到隱蔽的地方。在那里,有的人身懷絕技卻不被人賞識,與匹夫一樣;有的人才高卓絕,卻不被招用;有的人集賢、忠、孝、弟于一身,但不被鄉(xiāng)里推舉;有的人則想通過隱居生活以實現(xiàn)自己的志向,以合乎道德規(guī)范的行為表達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還有的人樸實正直,在內(nèi)心深處忠君之心堅定,但被私黨勢力小人讒言陷害。古代堯能推舉遁世隱居之人,商湯也能招用眾多的人才,周公則直接采納地位卑微的人的意見,他們利用了曠世奇才,國家被治理得很強盛太平,所以,身為君主應(yīng)制定相應(yīng)的賞制度對待建立功勛的人,設(shè)置相應(yīng)的官位給有才學的人、廣開言路,積極向眾人征求治國的良策,還要用重金聘用隱居的逸士,使天下眾心歸一,使不仁不義的人遠離自己。假如國君使用的人才都不是國家教育培養(yǎng)出來的治國之士,國家培養(yǎng)的人也不適合國家的需要,輕視地位卑微的人,推崇財、色、使讒邪小人受寵,使忠信、直言的人被放逐,不肯用高官、重酬賞待有才氣的人,國君怎么能得到賢良的人的輔佐呢?假如國家處于危難之中卻得下到任何的補救,百姓也不能安居樂業(yè),這都是因為失去了賢良的人的輔佐所造成的過錯。古往今來,國家沒有賢良的輔佐卻沒有危難,或者國家得到了賢良的輔佐卻處于危險之中,都是不可能存在的情況。國君在選擇人才時,根據(jù)自己的喜好來安排人的官位就會天下大亂,根據(jù)官位的要求安排人的任留就會天下大治,可見,國君的聘賢求士,就象人的嫁娶道理一樣,沒有自己出財札而嫁掉已為人妻子的女子,所以女子仰慕男子的聘禮而格守自己的貞操,才子根據(jù)自己受到的禮遇而表示建立自己的功名的決心,用禮義招聘人才,國家就會安定了。
【解析】
這篇文章論述的是用人問題。作者首先反復論證了任用賢良的重要,用了兩個很生動傳神的比喻,十分巧妙地說明了任用賢人對于國家的重要。作者先把舉賢任能比作“養(yǎng)神求生”,人不能養(yǎng)神,身體當然好不了;國君不舉賢,沒有賢能的人作為輔佐,當然也治理不好國家。作者又把舉賢任能比作支持房屋的柱子,提出“柱不可細,輔不可弱,柱細則害,輔弱則傾”。這個比喻十分準確他說明大賢大德之人是國之棟梁,對于國家興衰實在太重要了。道理講得很透,很突出。
這篇文章更精彩之處還在于以下兩點:一是主張選用“直士”,二是認為“直士出于眾下”。諸葛亮這種認識和主張是難能可貴的,這當然和他為劉備輔佐前所處地位有關(guān)。
作者提出,“柱以直木為堅,輔以直士為賢”,準確他說明了只有讓那些正直的賢土擔任國家要職,掌握政要大權(quán),國家才能治理好。這自然是明見。作者認為,“直木出于幽林,直士出于眾下”,主張君王到平民百姓中去求賢,設(shè)位以待士,不拘一格選人才。則是高見了!在封建社會,等級森嚴,講究門第,作者能夠打破這種觀念,突出強調(diào)到平民百姓中才能找到賢才,那是很不簡單的了,不但要有見地,還要有勇氣。作者的這種認識和主張,在當今也很有價值。
為了說明問題,作者還以排比的句式,突出說明了用人不當,奸佞當?shù)赖膰乐匚:?,并進一步提出了:“為人擇官者亂,為官擇人者活。”
考黜第八
【原文】
考黜之政,謂遷善黜惡。明主在上,心昭于天,察知善惡,廣及四海,不敢遺小國之臣,下及庶人,進用賢良,退去貪懦,明良上下,企及國理,眾賢雨集,此所以勸善黜惡,陳之休咎。故考黜之政,務(wù)知人之所苦。其苦有五?;蛴行±粢蚬珵樗剑藱?quán)作奸,左手執(zhí)戈,右手治生,內(nèi)侵于官,外采于民,此所苦一也;或有過重罰輕,法令不均,無罪被辜,以致滅身;或有重罪得寬,扶強抑弱,加以嚴刑,枉責其情,此所苦二也;或有級罪惡之吏,害告訴之人,斷絕語辭,蔽藏其情,掠劫亡命,其枉不常,此所苦三也;或有長吏數(shù)易守宰,兼佐為政,阿私所親,枉克所恨,逼切為行,偏頗不承法制,更因賦斂,傍課采利,送故待新,夤緣征發(fā),詐偽儲備,以成家產(chǎn),此所苦四也;或有縣官慕功,賞罰之際,利人之事,買賣之費,多所裁量,專其價數(shù),民失其職,此所苦五也。凡此五事,民之五害,有如此者,不可不黜,無此五者,不可不遷。故書云:“三載考績,黜陟幽明”。
【譯文】
君主治理國家時,考核官吏的原則是:使有良好治績的官員得到提升,使表現(xiàn)惡劣、治績差的官員受到廢免。清明的君主,內(nèi)心光明可鑒日月,能夠準確地察辨是非,使自己的統(tǒng)治伸達于全國各處,不疏漏小地方的官吏,甚至一般的黎民百姓也被列入自己的考核范圍,選用賢能善良的官吏,對貪婪、怯懦的官吏撤職查辦,使國家上下秩序井然,使天下賢人皆輔佐于國家的治理,讓世間所有的賢良紛紛來此聚集,這就是國群治國勸善黜惡、消除各種隱患的道理。因此,國君考核百官,要首先了解官吏的各種粗劣行為,他們直接造成了百姓的疾苦??偨Y(jié)官吏的粗劣行為,一般有五類:一是小的官吏貪污腐敗,假公濟私,利用手中職權(quán)肆意妄為,他們直接統(tǒng)治黎民百姓,卻對上蒙騙,對下欺壓;二是官吏在執(zhí)法時,對罪大惡極的人施以輕罰,不明法令,又使無罪的人無辜受冤,甚至使其喪失生命,或者對犯有重罪的輕判,恃強凌弱,施嚴刑歪曲案情;三是,縱容罪惡的官吏,對冤情隱匿不查,并從中做手腳消滅證據(jù),使蒙冤的人永遠得不到昭雪;四是上下官官相護,結(jié)黨營私,執(zhí)法犯法,利用為國家征收賦稅的機會另設(shè)課目,搜刮民脂民膏,還常常利用各種機會在政治上鉆營,攀附大戶,在經(jīng)濟上把屬于國家或者老百姓的財產(chǎn)納入自己的家產(chǎn);五是官吏貪功慕利,以賞罰力借口,加入各種私情關(guān)系,虛報數(shù)額,與民爭利,致使百姓無法生活下去。具有這五種劣行的官吏是國家的危害,所以,對這樣的官吏不可以不依法治罪,對沒有這五種劣行的官吏,不可以不提升他們。所以《書》說:“考核官吏要利用三年的時間,對官吏三年的行為進行綜合考評,辭退、查辦沒有任何治績并給百姓造成苦難的官吏,對成績優(yōu)良,有突出政績的官吏要進行嘉獎,”
【解析】
這篇文章論述的是對官吏的考核升降問題,文章談了三層意思,首先說明了考核的目的是“遷善黜惡”,即提升政績好的官吏,貶斥表現(xiàn)不佳或者作惡的官員;其次,說明考察對象,包括邊遠小吏,直至平民百姓,以便“進用賢良,退去貪懦”;接著又特別指出應(yīng)該了解百姓所恨的五種官吏,對有這些惡行的官吏,必須懲治。
本文論述的問題,有兩點值得特別指出。首先,提出普遍考核,并根據(jù)其政績升降,這很重要。對于發(fā)現(xiàn)人才,發(fā)揮賢才的作用,建立一支有效能的官員隊伍十分重要。其次,特別提出“考黜之政,務(wù)知人所若”,以人民的利益做為考核官員的標準,懲治各種為害百姓的惡吏,保護百姓。這一點特別可貴,也特別重要,一個君主,真能做到不以個人好惡用人,不憑主觀印象升降官吏職務(wù),而以其實績,以平民百姓的好惡考核遷黜官員,那就確實是一位明君了。
治軍第九
【原文】
治軍之政,謂治邊境之事,匡救大亂之道,以威武為政,誅暴討逆,所以存國家安社稷之計。是以有文事必有武備,故含血之囊,必有爪牙之用,喜則共戲,怒則相害,人無爪牙,故設(shè)兵革之器,以自輔衛(wèi)。故國以軍為輔,君以臣為佐,輔強則國安,輔弱則國危,在于所任之將也。非民之將,非國之輔,非軍之主。故治國以文為政,治軍以武為計;治國不可以不從外,治軍不可以不從內(nèi)。內(nèi)謂諸夏,外謂戎狄。戎狄之人,難以理化,易以威服,禮有所任,威有所施。是以黃帝戰(zhàn)于涿鹿之野,唐堯戰(zhàn)于丹浦之水,舜伐有苗,禹討有扈,自五帝三王至圣之主,德化如斯,尚加之以威武,故兵者兇器,不得己而用之。夫用兵之道,先定其謀,然后乃施其事。審天地之道,察眾人之心,習兵革之器,明賞罰之理,觀敵眾之謀,視道路之險,別安危之處,占主客之情,知進退之宜,順機會之時,設(shè)守御之備,強征伐之勢,揚士卒之能,圖成敗之計,慮生死之事,然后乃可出軍任將,張禽敵之勢,此為軍之大略也。夫戰(zhàn)者,人之司命,國之利器,先定其計,然后乃行,其令若漂水暴流,其獲若鷹隼之擊物,靜若弓弩之張,動如機關(guān)之發(fā),所向者破,而敵自滅。將無思慮,士無氣勢,不齊其心,而專其謀,雖有百萬之眾,而敵不懼矣。非仇不怨,非敵不戰(zhàn)。工非魯般之目,無以見其工巧;戰(zhàn)非孫武之謀,無以出其計遠。失計謀欲密,攻敵欲疾,獲若鷹擊,戰(zhàn)如河決,則兵未勞而敵自散,此用兵之勢也。故善戰(zhàn)者不怒,善勝者不懼。是以智者先勝而后求戰(zhàn),暗者先戰(zhàn)而后求勝;臉者隨道而修途,敗者斜行而失路,此順逆之計也。將服其成、士專其力,勢不虛動,運如圓石,從高墜下,所向者碎,不可救止,是以無敵于前,無敵于后,此用兵之勢也。故軍以奇計為謀,以絕智為主,能柔能剛,能弱能強,能存能亡,疾如風雨,舒如江海,不動如泰山,難測如陰陽,無窮如地,充實如天,不竭如江河,終始如三光,生死如四時,衰旺如五行,奇正相生,而不可窮。故軍以糧食為本,兵以奇正為始,器械為用,委積為備。故國困于貴買,貧于遠輸,攻不可再,戰(zhàn)不可三,量力而用,用多則費。罷去無益,則國可寧也,罷去無能,則國可利也。夫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故善攻者不以乓革,善守者不以城郭。是以高城深池,不足以為固,堅甲銳兵,不足以為強。敵欲固守,攻其無備;敵欲興陣,出其不意;我往敵來,謹設(shè)所居;我起敵止,攻其左右;量其合敵,先擊其實。不知守地,不知戰(zhàn)日,可備者眾,則專備者寡。以慮相備,強弱相攻,勇怯相助,前后相赴,左右相趨,如常山之蛇,首尾俱到,此救兵之道也。故勝者全威,謀之於身,知地形勢,不可豫言。議之知其得失,詐之知其安危,計之知其多寡,形之知其生死,慮之知其苦樂,謀之知其善各。故兵從生擊死,避實擊虛,山陵之戰(zhàn),不仰其高,水上之戰(zhàn),不逆其流,草上之戰(zhàn),不涉其深,平地之戰(zhàn),不逆其虛,道上之戰(zhàn),不逆其孤;此五者,兵之利,地之所助也。夫軍成于用勢,敗于謀漏,饑于遠輸,渴于躬井,勞于煩擾,佚于安靜,疑于不戰(zhàn),惑于見利,退于刑罰,進于賞賜,弱于見逼,強于用勢,困于見圍,懼于先至,驚于夜呼,亂于暗昧,迷于失道,窮于絕地,失于暴卒,得于豫計。故立旌旗以視其目,擊金鼓以鳴其耳,設(shè)斧鉞以齊其心,陳教令以同其道,興賞賜以勸其功,行誅伐以防其偽。晝戰(zhàn)不相聞,旌旗為之舉,夜戰(zhàn)不相見,火鼓為之起,教令有不從,斧鉞為之使。不知九地之便,則不知九變之道。天之陰陽,地之形名,人之腹心,知此三者,獲處其功。知其士乃知其敵,不知其士,則不知其敵,不知其敵,每戰(zhàn)必殆,故軍之所擊,必先知其左右士卒之心。五間之道,軍之所親,將之所厚,非圣智不能用,非仁賢不能使。五間得其情,則民可用,國可長保。故兵求生則備,不得己則斗,靜以理安,動以理威,無恃敵之不至,恃吾之不可擊。以近待遠,以逸待勞,以飽待饑,以實侍虛,以生待死,以眾待寡,以旺待衰,以伏待來。整整之施,堂堂之鼓,當順其前,而覆其后,固其險阻,而營其表,委之以利,柔之以害,此治軍之道全矣。
【譯文】
治理軍隊、整頓軍備的目的是固守邊疆,鞏固邊防,挽救大的危機,維護國家的威勢和尊嚴。誅伐暴逆,這是使國家社稷永保、江山安定的辦法。所以國家除了應(yīng)有的日?;顒油猓€應(yīng)進行軍備建設(shè),連那些弱小的動物都有爪牙,他們平時高興時共同嬉戲,發(fā)怒時相互用爪牙攻擊,人沒有銳利的爪牙可以互相搏斗,所以制造了兵器,用以自我保衛(wèi)。因此國家以軍隊做自衛(wèi)的輔佐手段,君主以群臣做幕僚,如果做為輔佐的軍隊或者幕僚強大,國家就安全,反之,國家就會有危難,關(guān)鍵在于領(lǐng)導部隊的將帥是否選用得當。能力低下的將領(lǐng),不能統(tǒng)領(lǐng)百姓,不能考慮國家的利益,不是國家的輔佐,更無法主持軍政。所以,治國以文為主,治軍以武為大計,治國不能不從外部著手,治軍不能不從內(nèi)部著手。所謂內(nèi)部是指華夏諸族,所謂外部是指戎狄各族。戎狄等民族民性強蠻,難以馴化使其歸順,便可以用威武之勢使他們臣服,禮義有被使用的地方,威嚴也有能夠被施加的地方,所以黃帝與量尤大戰(zhàn)于涿鹿,唐堯與三苗戰(zhàn)于丹浦,舜討代有苗族,禹討伐有扈族,象三皇五帝這樣的圣明賢君,以德化教人,還要使用武力,所以,軍隊這種兇器,是不得己才能應(yīng)用的。用兵的方法,要首先制定策略,然后再實施行動。用兵時,要考察天時與地利,調(diào)查人心的歸向,要不斷地進行軍事技能訓練,讓士兵熟悉各種兵器,明確賞罰的條件,鼓勵士兵英勇作戰(zhàn),觀察敵人的戰(zhàn)術(shù)策略,察看道路的平坦與險要,掌握敵人的動向,區(qū)別安全與危險的可能情況,比較敵我力量對比,了解進退的有利時機,充分部署,做好戒備,加強進攻征討的力量與聲勢,盡量發(fā)揮士兵的積極作用,充分估計成功與失敗的可能,考慮到可能的傷亡,做好了上述準備,才可以領(lǐng)兵出征,展開進攻的攻勢,這就是用兵的大略。將領(lǐng)是三軍主帥,國家社稷的保障,在行動時,應(yīng)該進行充分的準備,然后才能出兵打仗。將帥發(fā)布的命令應(yīng)象洪水暴發(fā)般有雷霆萬鈞之勢,在出擊時應(yīng)象鷹隼追逐獵物一樣迅速快猛,安靜時象弓弩蓄機待發(fā),行動時要象射出的利箭,使敵人無力招架,自取滅亡。如果將帥沒有周密的思慮,士兵也沒有強大的氣勢,上下不齊心,只是憑借個人的計謀辦事,就是領(lǐng)導了百萬大軍,敵人也不會產(chǎn)生畏俱。不是敵人就不要去怨恨,不要去戰(zhàn)斗,工匠沒有魯班那樣的眼光就無法做出精巧的作品。將帥沒有孫武那樣的謀略,也就無法對戰(zhàn)爭進程作出籌劃。在作戰(zhàn)時,作戰(zhàn)的計劃越機密,殲滅敵人就越迅速,俘獲敵人時要象鷹出擊一樣,作戰(zhàn)時要象河水決堤一樣,使部下沒有耗費太多的精力,敵人就自然地被打敗了,這就是用兵之勢。因此,善于作戰(zhàn)的人即使遇到了困難也不會氣餒,善于在戰(zhàn)斗中尋找時機克敵制勝的人即使遇到了強大的敵人也不會懼怕,明智的人事先已經(jīng)有了勝利的把握然后才領(lǐng)兵作戰(zhàn),平庸的人則是先作戰(zhàn)然后再試圖在作戰(zhàn)中求勝,善于克敵致勝的人順著進軍的道路進行修補,常常失敗的人則總是為了尋求捷徑而失去前進的方向,這是成功與失敗的區(qū)別所在。用兵之勢還在于,將帥應(yīng)具有一定的威嚴,部下應(yīng)盡量發(fā)揮自己的力量,向敵人發(fā)起進攻時,不能輕易地改變攻勢的力量,要象圓圓的大石頭從高空落下一樣有威勢,所向披靡,使敵人失敗,沒有挽救的機會,使自己前后無敵,取得徹底的勝利。因此,將帥統(tǒng)領(lǐng)的軍隊應(yīng)該以出人意料的計劃做為謀略,應(yīng)該有絕妙、高超的智慧,剛?cè)岵瑥娙踅阅?,能屈能伸,發(fā)動的攻勢象暴風驟雨一樣的迅猛,統(tǒng)帥的三軍還要象平靜的江海一樣悠然自得,擺開的陣勢象泰山一樣的穩(wěn)固,行蹤還要秘密,使敵人對我方的計劃無法測知,在調(diào)動兵力時,使兵力像天地一樣廣泛、充實,象江河一樣無窮、無盡,像日、月、星辰一樣有始有終,像春夏秋冬的四季規(guī)律一樣,犧牲得當,盛衰得體、在戰(zhàn)法上,奇襲與常規(guī)戰(zhàn)法互相配合,變化無窮。將帥用兵時還要以糧食為本,有充足的糧餉,作戰(zhàn)時用奇襲與常規(guī)戰(zhàn)法互相配合的戰(zhàn)術(shù)向敵發(fā)起進攻,要運用適合于作戰(zhàn)的兵器,并有充足的后援準備。國家的經(jīng)濟生活因為物價上漲而國力困乏,因為長途的運輸糧餉而貧困,所以在作戰(zhàn)時,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連續(xù)作戰(zhàn),以免士氣低落,要量力而行,不能無故地浪費人力、物力、財力。減少沒有任何利益的行動,國家就可以安定下來,避免無謂的消耗,國家就會得到很多的好處。善于進攻的人能夠使敵人無法防守,善于防守的人能夠使敵人無從進攻。因此,善于進攻的人不依賴兵器,善于防守的人也不依賴于各種防御工事,所以盡管敵人的城墻很高大,護城河很寬深,也不能認為是牢固不可攻破,敵人有堅固的皚甲,銳利的兵器,也不能認為是強大不可戰(zhàn)勝。當敵人想要固守時,就要進攻敵人沒有防備的地方,敵人想要在陣前較量,就要進攻敵人沒有意料到的地方,當我方撤退,敵人進攻時,要謹慎地選擇可以停留的地方,當我方進攻敵軍陣地時,要選擇敵人力量薄弱的左右兩翼做為進攻目標,兩軍陣前交鋒,要選擇敵人關(guān)鍵的部位進行攻擊,在暫不了解自己所能憑借的地勢時,還沒有選擇好作戰(zhàn)的時機時,要多設(shè)計幾套作戰(zhàn)計劃,不能只做一種形式的戰(zhàn)斗準備。用周密的考慮做準備,強弱互相搭配,勇敢怯懦互相協(xié)助,前后互相跟隨,左右互相偕行,就好像常山上的蛇,首尾連在一起,這就是救兵的方法。欲克敵制勝的將帥應(yīng)具有自身的威嚴、有相應(yīng)的計謀,了解作戰(zhàn)形勢,對各種情況預先作下了準備。應(yīng)該能分析戰(zhàn)局,比較敵我雙方的優(yōu)勢與劣勢,引誘敵方出擊以觀察其兵力部署情況,并能綜合各種情報,判斷對方敵人的多寡,采取行動之前要了解敵人的戰(zhàn)斗力的強弱,偵察敵方將士的戰(zhàn)斗情緒。以計謀試探敵人的防守情況。作戰(zhàn)時應(yīng)占據(jù)有利的地勢,避實擊虛,在山陵作戰(zhàn),不要從低處向高處仰攻,在水上作戰(zhàn),不能逆水向上流進攻,在草地上作戰(zhàn),不可以向草茂密的地方深入,在平原作戰(zhàn),不要朝有村落的地方進攻,在道路上作戰(zhàn),不可把部隊散開,以免陷入孤軍作戰(zhàn)的境地。這五點就是利用銳利的兵器,占據(jù)有利的地勢以奪取勝利的原則。在作戰(zhàn)的問題上,能夠乘勝追擊敵人就會勝利,泄露機密就會失敗,遠途出征長途運輸會使士兵饑饉,缺少水源會使士兵焦渴,意義不大的行動會消耗士兵的精力,過于平穩(wěn)安靜會使人喪失警惕,戰(zhàn)爭突然停止就會使人產(chǎn)生疑懼,貪圖小利會使人容易困惑,刑罰過度會使人消極,賞賜得當會使人深受鼓舞,被對方逼迫就會膽怯,乘勝追擊就會占據(jù)優(yōu)勢,被敵人包圍就會產(chǎn)生動搖,先鋒部隊容易產(chǎn)生恐懼心理,夜間的呼叫聲容易引起混亂,在黑夜中行軍會亂了秩序,迷失方向會影響整個戰(zhàn)局,處于困境會被敵人追擊,突然被敵人襲擊會失敗,事先準備好作戰(zhàn)方案就會勝利。因此,設(shè)立旗幟來吸引士兵的注意力,敲擊金鼓來吸引士兵的聽力,用刑罰來統(tǒng)一士兵的心,公布軍令使全軍上下團結(jié)一致,用獎賞來鼓勵士兵立功,用誅伐來防止士兵的投敵叛國。白天作戰(zhàn)不容易傳令,所以用旗幟來指揮作戰(zhàn),夜間作戰(zhàn)不容易言清方向,就用火把和鼓聲來指揮作戰(zhàn),士兵不服從法令,就會受到刑罰,不了解九種戰(zhàn)場的地形的便利條件,也就不了解其變化的規(guī)律,天時、地勢、人心,是求得作戰(zhàn)勝利必須了解的三個問題。了解自己的將士也就能了解敵人,不了解自己的將士也無法了解對方,在不了解敵軍的條件下作戰(zhàn)是一定要失敗的,所以用兵作戰(zhàn),應(yīng)首先了解自己的將士。關(guān)于偵察敵情和反敵諜的方法,一般被軍中將帥所厚愛,是軍事行動中必須的手段。但是,這種方法在運用時,不是圣明聰慧的將帥是不能使用的,不是仁義、賢良的將帥也不能利用。用這種方法了解了敵人的情況后,民心可用,國家的安全就有了保障。所以,要想使軍隊在戰(zhàn)爭中勝利就要在平時做好準備,不到不得已時不決一死戰(zhàn),平靜時求穩(wěn)妥,戰(zhàn)斗時則要有威勢,不立足于敵人臨陣不來應(yīng)戰(zhàn),而立足于自己不可戰(zhàn)勝。作戰(zhàn)時,要以近待遠,以逸待勞,以飽待饑,以實侍虛,以生待死,以眾待寡,以旺待衰,以伏侍來,使自己占據(jù)有利的條件。要揮舞拄旗,井然有秩序,要擂響戰(zhàn)鼓,有宏大的氣勢,表面上讓敵人認為是在正面交戰(zhàn),實際上是要擾亂敵人的后方,要固守險要的地勢,而表面上是不經(jīng)意的,要用小的利益引誘敵人上當,實際上卻要狠狠地打擊敵人,這樣,用兵的理論就完備了。
【解析】
這是《便宜十六策》中,唯一一篇專門論述軍事問題的文章。《將苑》的五十篇文章,對軍事問題已有詳盡的論述,這里又再次論述,從內(nèi)容上看,并非重復,這篇文章是提綱契領(lǐng)地綜述軍事問題,而且是從治理國家這個高度上宏觀地論述軍事防務(wù)問題,所以和《將苑》中的文章分別論述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等具體軍事問題不一樣。當然,文章中對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方面的論述,《將苑》中已有專文詳細論述,這里也不必多作分析,而只分析其幾個基本點。
文章首先論述了國防之必要、建設(shè)好軍隊的重要以及軍隊的任務(wù)。文章指出,軍隊是”存國家安社稷之計”,一句話就概括出了國防的重要與軍隊的對外對內(nèi)任務(wù),說明了它是國家存亡的關(guān)鍵,是社會安定的保障,是國家機器不可缺少的部分。必須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才能保證國家的安全安接著,文章論述了治軍的著眼點:“治軍不可以不從內(nèi)。”明確指出軍備必須首先著眼于國內(nèi),只有內(nèi)部安定,才能威服外夷。
文章以較大篇幅論述了治軍與用兵之道,包括將帥之配備、軍隊的訓練、用兵打仗的戰(zhàn)略思想、戰(zhàn)術(shù)問題、帶兵問題、后勤保障問題等等,涉及到用兵的方方面面,很有參考價值。
賞罰第十
【原文】
賞罰之政,謂賞善罰惡也。賞以興功,罰以禁奸,賞不可不平,罰不可不均。賞賜知其所施,則勇士知其所死;刑罰知其所加,則邪惡知其所畏。故賞不可虛施,罰不可妄加,賞虛施則勞臣怨,罰妄加則直士恨,是以羊羹有不均之害,楚王有信讒之敗。夫?qū)3稚鷼⒅厣蓺?,必殺可生,忿怒不詳,賞罰不明,教令不常,以私為公,以國之五危也。賞罰不明,教令有不從。必殺可生,眾奸不禁;必生可殺,士卒散亡;忿怒不詳,威武不行;賞罰不明,下不勸功;政教不當,法令不從;以私為公,人有二心。故眾奸不禁,則不可久,士卒散亡,其眾必寡;威武不行,見敵不起;下不勸功,上無強輔;法令不從,事亂不理;人有二心,其國危殆。故防奸以政,救奢以儉,忠直可使理獄,廉平可使賞罰。賞罰不曲,則人死服。路有饑人,廄有肥馬,可謂亡人而自存,薄人而自厚。故人君先募而后賞,先令而后誅,則人親附,畏而愛之,不令而行。賞罰不正,則忠臣死于非罪,而邪臣起于非功。賞賜不避怨仇,則齊桓得管仲之力;誅罰不避親疏,則周公有殺弟之名。書云:“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此之謂也。
【譯文】
國君治理國家應(yīng)該做到賞罰得當,獎善懲惡。獎賞的根本目的在于鼓勵臣民再建功勛,為國服務(wù),懲罰的根本目的則是要警戒臣民不可以作惡,堅決杜絕各種違法逆上的事件,所以,賞賜的原則是不可以不公平,懲罰的標準是不可以不相同。當臣民清楚地了解了國君賞賜的原因時,也就知道了死的價值,有了行動的準則,當臣民知道了國君懲罰的實施范圍,也就會節(jié)制自己的行為,禁絕邪惡。所以,在獎賞懲惡的問題上,賞賜的對象不能是沒有戰(zhàn)績功勛的人,懲罰的原則不可以冤枉好人,不可濫用,賞賜虛設(shè)會使有功績的臣民心生怨恨,濫用懲罰的手段就會使賢良直士心生不滿。因此,《戰(zhàn)國策》記載:某國君在賞賜天下名人奇人時,分配不均,因為一杯羊羹卻失去了自己的國家,楚王也聽信奸人讒言,獎罰不當而導致亡國。在賞罰的問題上,將領(lǐng)對部下有生殺大權(quán),但若亂用,使好人受冤,無辜而死,使壞人受到縱容,免于處罰,喜怒無常,敵發(fā)脾氣,賞罰不清,沒有固定的制度做依據(jù),假公濟私,這些便是危及國家的五種禍患。
作為統(tǒng)治者,賞罰的區(qū)別不明確,臣民就不服從國家的各項法令。殺死可以赦免生存的人,就會使惡人得不到應(yīng)有的懲處,敗德亂行的事情就屢禁不止,使犯了死罪的人得到逃脫,士卒就會離散逃亡,眾親就會叛離;喜怒無常,應(yīng)有的尊嚴就得不到擁護,也就無人肯服從指揮;賞罰的標準不明確,臣下就不肯勤勉向上;管教不當,國家的法令就無人服從;把自己的私事當做公事去做,臣民就會心生異志,所以,不禁絕各類奸邪行為,國家的江山就不會長久;士卒四散逃亡就會勢單力孤;將帥應(yīng)有的威嚴樹立不起來,士卒就不會沖鋒陷陣;部下不能勤勉向上,國君就沒有堅強有力的輔佐;國家的法令無人服從,就會出現(xiàn)無法料理的混亂局面,人有二心,國家的危亡之時就到來了。所以,治國首先要禁絕各類奸邪的人和事,教民節(jié)儉以凈化社會風氣,用公平、正直的原則管理各類案件,以清廉、公正的原則進行賞罰,賞罰得當就會使百姓心服口服。道路上有饑餓的人,馬廄里卻有肥壯的馬,這就是統(tǒng)兵將領(lǐng)不顧將士死活,而只管自己生存的結(jié)果;克扣士兵而自肥的表現(xiàn)。所以,身為人君應(yīng)首先廣泛地征集各種人才,然后論功而賞,還要首先明確各項法令然后進行處罰,這樣會使眾心歸附,部下因為有所疑懼而不敢妄為,這樣治理國家就能不令而行。如果賞罰不正,不公平,那么忠直的大臣就會無罪而死,邪惡的人也就會無功受祿,受到重用。在賞賜的原則問題上應(yīng)該是不避怨仇,所以有齊桓公受到管仲的輔佐,在誅罰的原則問題上應(yīng)該是不避親戚,所以有周公殺死自己的弟弟以匡扶正義。《書》說:“不偏愛不袒護,國君的治國之路就會平坦,社會也就會天下太平。”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解析】
這篇論述賞罰的文章很有特色,首先論述了賞罰的目的和原則,目的是“賞以興功,罰以禁奸”,原則是“賞不可不平,罰不可不均”。接著,文章又論述了賞罰得當?shù)淖饔煤唾p罰不當?shù)奈:Γ瑥亩M一步證明了作者提出的賞罰原則是正確的。
文章還用較大篇幅,列舉了為將統(tǒng)兵之人掌握生殺大權(quán)時,五種不當?shù)奶幜P的嚴重后果,將其稱為“國之五危”,說明將導致“其國危殆”,可見其為害之大。
文章也專門論述了政府官員賞罰得當?shù)淖饔煤筒划數(shù)奈:?,著重提出?#8220;先募而后賞,先令而后誅,”和“賞賜不避怨仇,誅罰不避親戚”的主張。這兩點特別重要,如能真正作到,就能充分發(fā)揮賞的激勵作用和罰的警戒作用。用人在先,獎賞在后,才是有功而獎;頒令在先,而后懲罰違令,那才是懲惡揚善。這樣做才能令人心服。賞罰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達到治理國家目的的手段,只有堅持“先募而后賞,先令而后誅”,賞罰才能充分發(fā)揮規(guī)范和引導作用。至于“賞賜不避仇,誅罰不避親”,則是人人都懂得的道理,非如此不足以服人心,非如此,不足以得民心。然而,真正做到大公無私,賞罰公正,一視同仁,卻并不是容易做到的。不過,要治理好國家,卻是非做到不可!
賞罰,是歷朝歷代、古今中外當政處事乃至理家都在使用的手段,但能做到賞罰分明的已屬不易,能做到賞罰得當?shù)模透与y得了。仔細捉摸諸葛亮這篇論述,那將大有裨益。
喜怒第十一
【原文】
喜怒之政,謂喜不應(yīng)喜無喜之事,怒不應(yīng)怒無怒之物,喜怒之間,必明其類。怒不犯無罪之人,喜不縱可戮之士,喜怒之際,不可不詳。喜不可縱有罪,怒不可戮無辜,喜怒之事,不可妄行。行其私而廢其功,將不可發(fā)私怒而興戰(zhàn),必用眾心,茍或以私忿而合戰(zhàn),則用眾必敗。怒不可以復悅,喜不可以復怒,故以文為先,以武為后,先勝則必后負,先怒則必后悔,一朝之忿,而亡其身。故君子威而不猛,忿而不怒,憂而不懼,悅而不喜??煞拗?,然后加之威武,威武加則刑罰施,刑罰施則眾奸塞。不加威武,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眾惡不理,其國亡。
【譯文】
國君的喜怒、好惡不能影響國家的大政方針。喜歡的原則是不應(yīng)該去喜歡不值得喜歡的事,發(fā)怒的原則是不因不值得發(fā)怒的事而發(fā)怒,也就是說國君的喜怒應(yīng)有明確的標準、界限。國君發(fā)怒時不能危害沒有任何罪過的人,高興時也不能放過罪大惡極的小人。喜怒哀樂一定要審慎、謹慎,另外,國君在喜歡之時不能放縱罪惡的行為,在憤怒之時不可殺戮沒有犯法的人,在行動上要不輕率。因為個人的喜怒而妄加行動必會喪失已經(jīng)取得的功績,故用兵時,將帥不能只為發(fā)泄自己的私忿,要使行動符合民意,如果只是想用戰(zhàn)爭來發(fā)泄自己的私忿,那么這場戰(zhàn)爭肯定要失敗。將帥發(fā)怒不能重新又發(fā)出高興的表情,高興時也不能重新發(fā)出憤怒的表情,所以將帥要首先作好用兵的計劃,然后再去布兵,如果驕傲自大認為自己肯定勝利則必然失敗,如果用兵只是發(fā)泄怨氣肯定要后悔,懲一時之忿,只會導致亡國亡家。所以,君子應(yīng)該具有的個人修養(yǎng)是:有威嚴但不粗野,感到氣憤但不暴怒,憂慮但不畏懼,心有喜悅但不形于色。對于不合情理的可怒之事,可以用威猛的氣勢去對待,這樣就會使刑罰得到很好的貫徹,因而禁絕一切奸偽罪惡。反之,如果不能施加威武的氣勢,刑罰時就難以切中要害,奸偽的人也得不到應(yīng)有的懲處,那么這個國家就一定要滅亡了。
【解析】
這是一篇論述當權(quán)者修養(yǎng)的文章。首先指出,不能為不該喜的事而喜,也不應(yīng)該為不該怒的事而怒。接著,進一步指出,不能因為發(fā)怒而懲罰無罪的人,也不能因為高興而放過該懲罰的人,總之,“喜怒之事,不可妄行。”否則,最容易出錯。所以作者主張:“君子威而不猛,忿而不怒,憂而不懼,悅而不喜。”
治亂第十二
【原文】
治亂之政,謂省官并職,去文就質(zhì)也。夫綿綿不絕,必有亂結(jié),纖纖不伐,必成妖孽。夫三綱不正,六紀不理,則大亂生矣。故治國者,圓不失規(guī),方不失矩,本不失末,為政不失其道,萬事可成,其功可保。夫三軍之敵,紛紛擾擾,各惟其理。明君治其綱紀,政治當有先后,先理綱,后理紀;先理令,后理罰;先理近,后理遠;先理內(nèi),后理外;先理本,后理末;先理強,后理弱;先理大,后理小;先理身,后理人。是以理綱則紀張,理令則罰行,理近則遠安,理內(nèi)則外端,理本則末通,理強則弱伸,理大則小行,理上則下正,理身則人敬,此乃治國之道也。
【譯文】
國君治理亂世的方法應(yīng)是:裁減冗員、精減機構(gòu)、杜絕繁文縟節(jié),除去表面形式,講求實在內(nèi)容。如果遇事猶豫,不果斷,必然被事物所困擾,如果對細小的事情和錯誤不在意,不加以糾正,必然會釀成大禍。治理國家時,如果不遵守三綱六紀的要求,國家也會產(chǎn)生大亂。國君在治理國家的時候,應(yīng)該既頒布國家的法令、法規(guī),又不避重就輕,本末倒置,這是治國的根本原則。按此原則治國,國家的社稷可保,大業(yè)可成,功績永駐。如果軍隊內(nèi)部出現(xiàn)混亂,紛紛擾擾,肯定有它自己的原因。那么,明智的君主在治理軍隊時,其做法應(yīng)有先后,側(cè)重點。應(yīng)該先解決起王導作用的矛盾,然后再解決起次要作用的矛盾,應(yīng)該先設(shè)置法令,然后再施行懲罰;應(yīng)該先解決眼前緊要的問題,然后再解決長遠的問題;應(yīng)該先安定內(nèi)部,然后再處理外部事務(wù);應(yīng)該先正本清源,然后再解決細枝末節(jié);應(yīng)該先對付主要的敵人,然后再消滅次要的對手;應(yīng)該先糾正大的過失,然后再糾正小錯誤;應(yīng)該先端正自己,然后再糾正他人。這樣,解決了主要的矛盾,次要矛盾也會迎刃而解,明確了法令就有了處罰的依據(jù),也就容易實施了,眼前的問題解決好了就為解決長遠的問題打下了基礎(chǔ),內(nèi)部安定了,外敵就不敢來侵擾,根本問題得到了解決,細微之處也就自然地通暢了,強敵被治服了,弱敵自會歸順,大的過失得到了糾正小的錯誤就自然得到了糾正,自己的行為端正了,自然得到百姓的愛戴。這就是治國的方法。
【解析】
這篇文章是論述建立正常秩序,保證國家機器正常運轉(zhuǎn)的。作者的基本思路是講求法治,依法治國,所以提出了:“故治國者,圓不失規(guī),方不夫矩,本不失末,為政不失其道,萬事可成,其功可保。”這一段話把法治的重要性講得十分透徹,十分突出,令人深思。
為了做到以法治國,避免混亂乃至動亂,作者提出要“省官并職,去文就質(zhì)。”并指出,不如此,則“必有亂結(jié)”,“必成妖孽”。這個見解很高明,主張很有見地,歷來要干事的人都主張精兵簡政,堅決裁減冗員,撤除龐雜的機構(gòu),反對一切形式主義的繁煩哲學??箲?zhàn)期間,中共中央接受李鼎銘先生的建議,在抗日根據(jù)地實行“精兵減政”,促進了抗戰(zhàn)勝利早日到來。教令第十三
【原文】
教令之政,謂上為下教也。非法不言,非道不行,上之所為,人之所瞻也。夫釋已教人,是謂逆政,正己教人,是謂順政。故人君先正其身,然后乃行其令。
身不正則令不從,令不從則生變亂。故為君之道,以教令為先,誅罰為后,不教而戰(zhàn),是謂棄之。先習士卒用兵之道,其法有五:一曰,使目習其旌旗指麾之變,縱橫之術(shù);二曰,使耳習聞金鼓之聲,動靜行止;三曰,使心習刑罰之嚴,爵賞之利;四曰,使手習五兵之便,斗戰(zhàn)之備;五曰,使足習周旋走趨之列,進退之宜;故號為五教。教令軍陣,各有其道。左教青龍,右教白虎,前教朱雀,后教玄武,中央軒轅,大將軍之所處,左矛右戟,前盾后弩,中央旗鼓。旗鼓俱起,聞鼓則進,聞金則止,隨其指揮,五陳乃理。正陳之法,旗鼓為主:一致,舉其青旗,則為直陣;二鼓,舉其赤旗,則為銳陣;三鼓,舉其黃旗,則為方陣,四鼓,舉其白旗,是為圓陣;五鼓舉其黑旗,則為曲陣。直陣者,木陣也;銳陣者,火陣也,方陣者,土陣也;圓陣者,金陣也;曲陣者,水陣也。此五行之陣,輾轉(zhuǎn)相生,沖對相勝,相生為救,相勝為戰(zhàn),相生為助,相勝為敵。凡結(jié)五陣之法,五五相保,五人為一長,五長為一師,五師為一枝,五枝為一火;五火為一撞,五撞為一軍,則軍士具矣。夫兵利之所便,務(wù)知節(jié)度。短者持矛戟,長者持弓弩,壯者持旌旗,勇者持金鼓,弱者給糧牧,知者為謀主。鄉(xiāng)里相比,五五相保,一鼓整行,二鼓習陣,三鼓起食,四鼓嚴辦,五鼓就行。聞鼓聽金,然后舉旗,出兵以次第,一鳴鼓三通,旌旗發(fā)揚,舉兵先攻者賞,卻退者斬,此教令也。
【譯文】
教令是將帥發(fā)布的規(guī)章命令,并要求下級官兵遵守。身為將帥,不說不符合法令的話,不做不合乎道義的事情,將帥的一舉一動,都會被眾人所矚視。將帥寬以待己,嚴以律人,是違反教令的,將帥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是符合教令的。因此,將帥應(yīng)先端正自己,然后再發(fā)布命令。將帥品行不端,不僅下達的命令無人遵守,還會產(chǎn)生動亂??梢姡瑢涱I(lǐng)兵的原則是首先進行教育,對不遵守者進行處罰,讓未經(jīng)教育訓練的人上戰(zhàn)場就等于是放棄了領(lǐng)導,放棄了作戰(zhàn)勝利的機會。古代將帥訓練部下學習軍事技能,其方法有五種:一是讓士兵反復練習眼力,熟悉旌旗指揮的各種信號和變化形式,根據(jù)旗語變換隊列;二是反復讓士兵練習聽力,使士兵的耳朵熟悉鑼鼓的聲音,按照鑼鼓聲的命令前進、后退、靜止;三是使士兵懂得刑罰的嚴厲及其范圍、獎賞的條件,勉勵士兵立功受獎;四是訓練士兵運用戈、殳、戟、酋矛、夷矛這五種兵器的技能,以做好隨時戰(zhàn)斗的準備;五是訓練士兵走、跑,轉(zhuǎn)彎、變換方向,實現(xiàn)在實際戰(zhàn)斗中進退快捷的要求。這五種方法被稱為五教。將帥用兵布陣,也有嚴格的原則。左面是青龍陣,右面是白虎陣,前面是朱雀陣,后面是玄武陣,中間是軒轅陣,軒轅陣是大將軍的駐地,左側(cè)士兵要持矛,右側(cè)士兵要持戟,前方布置好盾牌手,后方要布置好弓箭手,大將軍在中央利用旗、鼓指揮全局。在大將軍的旗、鼓指揮下,士兵要一起出動,聽到擂鼓聲就前進,聽到銅鉦聲就停止,聽隨旗鼓的要求排列五種陣法。嚴格陣形的根本是旗鼓的指揮。一遍鼓后舉起青旗,變換成直陣,二遍鼓后舉起紅旗,變換成銳陣,三遍鼓后舉起黃旗,變換成方陣,四遍鼓后舉起白旗,變換成圓陣,五遍鼓后舉起黑旗,變換成曲陣。直陣就是木陣,銳陣就是火陣,方陣就是土陣,圓陣就是金陣,曲陣就是水陣。這五種陣形,互相變化、互相演生,既矛盾又統(tǒng)一,相輔相成,互相彌補。在這種變化中,互相結(jié)合、相輔相成、互相彌補、取長補短互相幫助,這樣來抵擋敵人的進攻。在這些變化過程中,官兵要按照五人為一個單位互相保護的原則,五人組成一長,五長組成一師,五師組成一支,五支組成一火,五火組成一撞,五撞組成一軍,這樣就構(gòu)成了一個完整的軍的行政單位。在兵器的使用上,還應(yīng)有所規(guī)定,個子矮的士兵用矛戟,個子高的士兵用弓弩,身強力壯的士兵負責搬扛旌旗,力氣大的士兵負擔擂鼓,身體弱的士兵負責后勤,運輸糧草,讓士兵中頭腦聰明的人主持小范圍的主要大事。在鄉(xiāng)閭里,以每五戶為一單位,相互保護,聽到一遍鼓整頓隊列,聽到二遍鼓練習陣法,聽到三遍鼓準備干糧,聽到四遍鼓要快速準備好,聽到五遍鼓就出發(fā)。出發(fā)時,要按照標準報告情況,然后舉起大旗,排列次序,聽到三遍鼓后,旗幟飄揚,最先沖入敵人陣營向敵人發(fā)起進攻的人應(yīng)受到獎賞,臨陣退卻的人要受到斬的處罰,這就是教令。
【解析】
這篇文章從篇幅上看是論述命令指揮問題,但從論述內(nèi)容的重要之點來說,還在于為君為帥之人的以身作則,起表率作用。文章的第一段,應(yīng)是本文的中心和重點,作者主張“上為下教”,“非法不言,非道不行,上之所為,人之所瞻也。”反對“釋己散人”。要求“人君先正其身”,“教令為先,誅罰為后”。作者的這些見解和主張很有道理,很正確。
文章的第二、三段,都是論述軍隊教令訓練問題的,不管是練兵的“五法”,還是“五陣”,都強調(diào)了一個號令分明,令行禁止,從而組成一支訓練有素,戰(zhàn)斗力強的隊伍。這一點不但練兵、用兵是如此,干什么事也都是同樣道理,指揮不靈,各自為政,各行其是,危害極大,當今依然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弊病。
斬斷第十四
【原文】
斬斷之政,謂不從教令之法也。其法有七,一曰輕,二曰慢,三曰盜,四曰欺,五曰背,六曰亂,七曰誤,此治軍之禁也。當斷不斷,必受其亂,故設(shè)斧鉞之威,以待不從令者誅之。軍法異等,過輕罰重,令·不可犯,犯令者斬。期會不到,聞鼓不行,乘寬自留,避回自止,初近后遠,喚名不應(yīng),車甲不具,兵器不備,此為輕軍,輕軍者斬。受令不傳,傳令不審,迷惑吏士,金鼓不聞,旌旗不睹,此謂慢軍,慢軍者斬。食不稟糧,軍不省兵,賦賜不均,阿私所親,取非其物,借貸不還,奪人頭者,以獲其功,此謂盜軍,盜軍者斬。變改姓名,衣服不鮮,旌旗裂壞,金鼓不具,乒刃不磨,器仗不堅,矢不著羽,弓弩無弦,法令不行,此為欺軍,欺軍者斬。聞鼓不進,聞金不止,按旗不伏,舉旗不起,指揮不隨,避前向后,縱發(fā)亂行,折其弓弩之勢,卻退不斗,或左或右,扶傷舉死,自托而歸,此謂背軍,背軍者斬。出軍行將,士卒爭先,紛紛擾擾,車騎相連,咽塞路道,后不得先,呼喚喧嘩,無所聽從,失亂行次,乓刃中傷,長短不理,上下縱橫,此謂亂軍,亂軍者斬。屯營所止,問其鄉(xiāng)里,親近相隨,共食相保,不得越次,強入他伍;干誤次第,不可呵止,度營出入,不由門戶,不自啟白,奸邪所起,知者不告,罪同一等,合人飲酒,阿私取受,大言驚語,疑惑吏士,此謂誤軍,誤軍者斬。斬斷之后,此萬事乃理也。
【譯文】
國君所實施的處罰是指堅決處罰不遵守法令的行為。不遵守法令的現(xiàn)象有七種:一是輕視軍紀、國法,二是怠慢軍令、國家法令,三是有強盜惡習,四是欺哄蒙蔽,五是違背軍令,六是胡行亂來,七是妨害營規(guī)。這是治軍中應(yīng)該禁止的問題。如果在需要國家實施處罰時卻沒有處罰這七種行為,就會被這七種行為造成混亂。所以,君主授予將帥執(zhí)行軍法的權(quán)力,處決不服從的人。軍法的規(guī)定有輕重之分,施以告誡這樣的處罰是輕的,嚴格的誅殺是重的處罰,侵犯法令的人要被斬首。規(guī)定了日期卻不如期到達,聽到號令鼓卻不行動,借指揮不嚴密之機便停留下來不前,逃避行動,尋機休息,開始時離隊伍還很近,而漸漸地把距離拉遠,點到名字又不答應(yīng),盔甲不全,武器不齊備,這就是輕視軍紀,有這種行為的人要被斬首。接受了命令而不傳達,傳達的命令又不詳盡清楚,因而給官兵造成困惑,不聽銅鉦和鼓的號令聲,不看清楚指揮旗幟,這就是怠慢軍令,有這種行為的人要被斬首。在伙食方面,不供給糧食,在軍械方面不配給武器,賞賜分配不公平,袒護自己的親信,隨便拿不屬于自己的東西,借人錢財卻不還,搶奪別人所殺敵人的人頭,非法騙取軍功和名譽,這就是強盜惡習,有這種行為的人要被斬首。如果有人假報姓名,冒名頂替,軍服不整,銅鉦戰(zhàn)鼓不齊備,兵刃不鋒利,武器的把柄不堅固,箭矢上沒有羽毛,弓弩無弦,主管軍械的官兵不遵守法令,不按條令辦事,這就是欺哄蒙蔽,有這種行為的人要被斬首。聽到擂鼓不行動,敲了銅鉦不停止動作,旗幟倒下了但不臥倒,舉起旗幟后又不站立起來,不聽從指揮旗幟的指示,躲避上前線而留在后面,任意亂穿而擾亂行列,影響了兵器、弓弩的威力,故意后退逃避戰(zhàn)斗,一會兒躲在右邊,一會兒又躲在左邊,假意扶起傷員抬走戰(zhàn)死的人,以借此機會離開戰(zhàn)場回到營中,這就是違背軍令,有這種行為的人要被斬首。部隊出發(fā)時,官兵爭先恐后地亂走,騷動混亂,步兵,騎兵混雜在一起,堵塞了道路,使后面的部隊無法前進,呼喚朋友鄉(xiāng)親,大聲喧鬧,吵得什么聲音也聽不清,行軍隊伍不成隊列,次序混亂,亂拿武器而誤傷了自己人,長官、將領(lǐng)看到了也不管,上下任意妄為,這就是胡行亂來,有胡行亂來的人要被斬首。部隊停止行軍,屯營駐扎時,到處去打聽別人是哪鄉(xiāng)哪村的人,親親熱熱,上下一路,一起吃飯,上下包庇,長官召喚士兵卻找不到人,竟跑到其他單位的營地里,擾亂了營區(qū)的秩序,長官斥責也不能制止這種行為,翻越營地圍墻,任意出入,而不經(jīng)過正當?shù)臓I門,并且不向長官請假,成為壞事、罪惡的根源,知道別人有這些錯誤行為也不揭發(fā),他的罪與犯罪的人一樣。聚集一些人吃吃喝喝,偏向請自己吃飯的人,說些大話去聳人聽聞,在官兵中造成疑慮,這就是妨害營規(guī),有妨害營規(guī)的行為的人要被斬首。國君、將領(lǐng)在堅決處罰了這幾種犯法行為后,治國、治軍就比較方便了。
【解析】
這是一篇論述軍隊節(jié)制的文章。文章指出,“斬斷”是懲治不從教令者的辦法,主張對七種錯誤,即輕軍、慢軍、盜軍、欺軍、背軍、亂軍、誤軍者處斬,絕不寬容。作者說:“當斷不斷,必受其亂。”很有道理,治軍不嚴,就不可能有戰(zhàn)斗力,就無法完成軍隊的使命,這是顯而易見的。但是,這個道理不僅適用于軍隊,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團體,任何一個單位,要想有活力,要想有效率,要取得成就,無不需要嚴格的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制度,懲罰一切違犯之人,否則,必然要“受其亂”。“姑息養(yǎng)奸”,確是如此。
思慮第十五
【原文】
思慮之政,謂思近慮遠也。夫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故君子思不出其位。思者,正謀也,慮者,思事之計也。非其位不謀其政,非其事不慮其計。大事起于難,小事起于易。故欲思其利,必慮其害,欲思其成,必慮其敗。是以九重之臺,雖高必壞。故仰高者不可忽其下,瞻前者不可忽其后。是以秦穆公伐鄭,二子知其害;吳王受越女,子胥知其敗;虞受晉璧馬宮之奇知其害;宋襄公練兵車,目夷知其負。凡此之智,思慮之至,可謂明矣,夫隨覆陣之軌,追陷溺之后,以赴其前,何及之有?故秦承霸業(yè),不及堯、舜之道。夫危生于安,亡生于存,害生于利,亂生于治。君子視微知著,見始知終,禍無從起,此思慮之政也。
【譯文】
君主對國家興亡的思慮要涉及到眼前及長遠的問題??鬃诱f,沒有長遠的考慮,就一定看不到眼前的憂患。所以,君子在思考問題時不會超出自己所處的地位和職權(quán)范圍。所謂的“思”是指尋求正確的謀略,所謂的“慮”是指反復思考,制定所思事物的計劃。不在這個位子上就不考慮這個位子上的事情,不是這個事情就不考慮使用這樣的計謀。對重大的事物應(yīng)首先從難處著手,對相對細小的事情就要從容易的地方入手,因此,在思考某事帶來的利益時還要考慮事物本身帶來的損害,要想事物成功的同時,還要考慮可能引起事物失敗的因素。象天一樣高的臺子也會容易倒塌,所以向高處仰望時不能忽視下面的根基,向前方瞻望時也不要忽視了后方,戰(zhàn)國時秦穆公討伐鄭,百里溪和蹇叔就已經(jīng)預見了秦軍在長途跋涉之后必定失??;吳王接受越國進獻的美女西施和許多珍寶時,伍子胥就已經(jīng)看到了吳王在對待越國問題上失誤;虞王接受了晉國的璧玉駿馬,宮之奇就知道了這樣做的害處;宋襄公以小國之力練兵求霸業(yè),公子目夷就知道這樣會引火燒身。上述種種典型事例,可以看到百里溪、蹇叔、伍子胥、宮之奇、目夷他們的思慮是明智的。已經(jīng)有了前車之鑒,仍然重蹈覆轍,效仿已經(jīng)失敗的行為,到底會得到什么呢?所以,秦雖然完成了霸業(yè),但卻沒有堯、舜的辦法好。危險在安逸中產(chǎn)生,死亡在存在中產(chǎn)生,混亂在治理中產(chǎn)生。明智的人看到事物的細微之處就可以了解其中的實質(zhì),看到事物的開端就知道了事物的結(jié)局,這樣災(zāi)禍就沒有產(chǎn)生的地方和機會,這就是思慮的道理。
【解析】
對“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非其位不謀其政”,“思微見著,見始知終”等名言,論述的內(nèi)容十分豐富,十分重要,“長盛不衰”。凡事必須有遠見卓識,要有周密的預謀,即周密的計劃,才能做得圓滿,取得良好的效果,這個道理并不難懂,但是下面一段話就不是人人都懂得,更不用說都做到了。這段話說的是:“欲思其利,必慮其害;欲思其成,必慮其敗。”這是一段充滿辯證法的高見,告訴人們?nèi)绾稳ニ?,如何去慮,思什么,慮什么。人們做計劃,謀事情,往往只考慮有利條件,只想美好結(jié)果,而不大想,或不能充分想到不利條件,不去想到失敗,所以常常在遭到預想不到的挫折時,就手足無措,無法戰(zhàn)勝困難,遭致失敗。一旦失敗,又缺乏承受能力。諸葛亮強調(diào)“欲思其利,必慮其害;欲思其成,必慮其敗”,實在是高見,值得每一個做計劃的人深思。為了引起讀者重視,作者還列舉了歷史上不少教訓,使論述更加深刻。
文章還指出:“危生于安,亡生于存,害生于利,亂生于治。”這又是一段充滿辯證法的高見,告訴人們要居安思危,善于發(fā)現(xiàn)苗頭,防患于未然,把工作做在前頭,才能避免出現(xiàn)問題,避免損失。處在領(lǐng)導地位的人,尤其有這種高瞻遠矚而又明察秋毫的眼光,始終走在前頭,保持主動。
陰察第十六
【原文】
陰察之政,譬喻物類,以覺悟其意也。外傷則內(nèi)孤,上惑則下疑;疑則親者不用,惑則視者失度;失度則亂謀,亂謀則國危,國危則不安。是以思者慮遠,遠慮者安,無慮者危。富者得志,貧者失時,甚愛太費,多藏厚亡,竭財相買,無功自專,憂事眾者煩,煩生于怠。船漏則水入,囊穿則內(nèi)空,山小無獸,水淺無魚,樹弱無巢,墻壞屋傾,堤決水漾,疾走者仆,安行者遲,乘危者淺,覆冰者懼,涉泉者溺,遇水者渡,無揖者不濟,失侶者遠顧,賞罰者少功,不誠者失信。唇亡齒寒,毛落皮單。阿私亂言,偏聽者生患。善謀者勝,惡謀者分,善之勸惡,如春雨澤。麒麟易乘,駑駘難習。不視者盲,不聽者聾。根傷則葉枯,葉枯則花落,花落則實亡。柱細則屋傾,本細則末撓,下小則上崩。不辨黑白,棄土取石,虎羊同群。衣破者補,帶短者續(xù)。弄刀者傷手,打跳者傷足。洗不必江河,要之卻垢;馬不必麒麟,要之疾足;賢不必圣人,要之智通。總之,有五德:一曰禁暴止兵,二曰賞賢罰罪,三曰安仁和眾,四曰保大定功,五曰豐撓拒讒,此之謂五德。
【譯文】
國君治國要勤于反省自己,在自我審察、自我認識的過程中悟出道理。
如果受到敵國入侵,國內(nèi)的政治、經(jīng)濟就會受到削弱,上層領(lǐng)導缺乏主張,下層官吏和老百姓就會迷失方向,內(nèi)心迷惘混亂就使忠臣得不到重用,缺乏主見就會在分析問題上發(fā)生偏差,考慮問題時有了失誤就會打亂自己的計劃,錯誤的謀略就會造成國家的危險,國家有了危險就不安定。所以,考慮事情要有長遠打算,有長遠打算國家就安定,沒有長遠打算國家就會出現(xiàn)危機。富裕的時候洋洋得意,貧困的時候又抓不住擺脫困境的時機,“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老子》第四十四章)為購買物品而竭盡積蓄,沒有功勞又獨斷專橫,過多過雜地考慮事情就會使自己思緒紊亂,思緒紊亂就容易懈怠。船底有了漏洞,水就會侵入船內(nèi),水囊破了里面的東西就會漏空,山小不會有野獸出沒,水淺不會有魚,樹干細弱鳥就不會在樹上壘窩,圍墻塌壞屋子也要傾倒,河堤決口河水會四溢,走得快人容易摔倒,走路平穩(wěn)的人又行動遲緩,乘船的人有被擱淺的危險,走在冰上的人有掉下去的危險,在山澗中游水的人有淹死的危險,想要渡河沒有船是過不去的,失去同伴會倍加想念,按功勞的大小行使賞罰的權(quán)力,不誠實的人會失信于他人,嘴唇破損使牙齒感到寒冷,毛脫落后皮就單薄。對懷有私心的人偏聽偏信就會產(chǎn)生禍患。善于策劃的人容易取勝,錯誤的謀略就會造成失敗。用好的謀略修正錯誤的計劃就好像沐浴春雨一樣。麒麟容易駕馭,遲鈍的老馬則難以訓練。不善于觀察事物的人就象瞎子一樣,不善于聽取他人意見的人就象聾子一樣。樹根受到損傷,樹葉就會枯敗,樹葉枯敗后花兒就脫落了,花兒脫落后就無法結(jié)果實。房屋的支柱細弱,房屋就會倒塌;樹木的主干細弱,樹梢就容易彎曲;不能分辨黑白,老虎和羊同為一群。衣服破了要補一補,衣帶短了要接續(xù)上。玩弄刀子容易傷手,打鬧跑跳容易傷腳。洗衣服不一定非去江河,關(guān)鍵是洗掉污垢;騎馬也不要非騎麒麟那樣的千里馬,只要它跑得快就行了;所用的賢士也不一定都是圣人,只要他有才智就可以了。總之,反觀自己應(yīng)該注意五個方面:一是禁止發(fā)動非正義的戰(zhàn)爭;二是獎賞賢能,懲罰罪犯;三是安撫仁人志士,使全國上下太平安定;四是保護江山穩(wěn)固,不受外敵侵擾;五是不與多嘴多舌、搬弄是非的人打交道。
【解析】
這篇文章細致地論述了君王和一切當政者應(yīng)有的品德修養(yǎng)之一——自省,這是我國許多圣人學者長談不止的一個命題,從春秋時的曾子名言“吾日三省吾身”,到當今的自我批評,都是同一見解,同一主張,可見其對每一個人,尤其是對當政者,當權(quán)者之重要。因為有了權(quán),有了地位,別人出于種種原因,就不好、不愿或不敢指出其失誤或錯誤,如果自己再不能常常自省,那就難于發(fā)現(xiàn),難于糾正了,所以,對這些人來說,自省尤其重要。作者不但提出了自省這一命題,更進一步指出,自省要“覺悟其意”,即通過自省,要悟出道理。這一點非常重要,通過自省而不能對問題有深刻認識,是難于糾正的;只有那些既肯于自省,又能對存在的問題深入思考,弄清根源,才能避免失誤或及時糾正自己的錯誤。所以,自省絕不能停留在檢查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上,而要“覺悟其意”。
接著,文章以大量篇幅,以鋪敘的表述形式,列舉了當政掌權(quán)者易犯的各種錯誤及其危害,這種表述方式足以引起當政掌權(quán)者警覺,如此詳細地列舉,足供當政掌權(quán)者在自省時參考。作者把當政掌權(quán)者易犯的各種毛病,各種錯誤一一列舉,可說是用心良苦。
文章最后提出了“五德”,即當政掌權(quán)在處理國家大事、各種政務(wù)事項時,應(yīng)該堅持的基本原則,應(yīng)該防止出現(xiàn)差錯的五個方面,因為這五個問題上稍有差錯,都是影響巨大,后果嚴重的。當然,作者提出這“五德”,也是要當政掌權(quán)者,在這五個方面要特別注意自省,防止出現(xiàn)錯誤。
《便宜十六策》綜述這部分的十六篇文章,是諸葛亮治國思想的總匯,十分精彩。這些文章論述了理政、治軍的方方面面,從君巨大計,直至明察秋毫;從君臣關(guān)系,任用人才,直至政治家的自我修養(yǎng)等等,均有詳盡、生動、形象而精辟的論述,是一部珍貴的治國參考資料,作為現(xiàn)代領(lǐng)導學的參考,也有巨大價值。諸葛亮在這十六篇文章中,把治國方略,治國原則,治國諸方面的具體辦法措施,直至君王要員的自我修養(yǎng)等等都做了詳盡而又扼要的論述,其中有不少是他個人超卓的見解,重要的主張,可說是一集“治國指南”,值得人們珍惜,值得人們借鑒,值得人們研究。
從這一組文章,更證明了諸葛亮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他目光敏銳,才智超群,勤于思索,善于探求,忠心國事,勤政愛民,身居相位,多所建樹,為建立和鞏固蜀國做出了巨大貢獻。劉備能成就帝業(yè),蜀國能與魏、吳鼎立,實仰賴于諸葛亮。但他不驕傲自滿,嚴以律己,自持儉仆,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人們常說“文如其人”,諸葛亮這些文章,正是他的政績和為人的寫照。讀其文,思其人,令人肅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