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壇有不少高僧之作,這些作品如果從文學的角度上來看,或許并不算多高明,但卻給世人帶來了一股禪意。比如唐代黃蘗禪師當年寫了一首詠梅名作《上堂開示頌》,其中那句“不經(jīng)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至今仍是勵志名言。南宋志南和尚在《絕句》中的“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一句,更美得令人心醉。而慧開禪師《無門關(guān)》中的“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也是一語道破了何為平常心。
與以上作品相比,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首《插秧歌》則更為接地氣。全詩句句大白話,短短28個字道盡高僧的畢生智慧,雖下里巴人卻成了一首名揚四海的詩作,讀來令人醍醐灌頂,特別是最后7個字更是被不少人當成座右銘。讓我們一起來品一品:
《插秧歌》
作者:契此
手捏青苗種福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凈方成稻,后退原來是向前。
此詩作者為唐至五代時期的高僧契此,這個僧名大家或許不熟悉,但說起他的另一個稱號“布袋和尚”不少人就聽說過了。他是我國彌勒佛的原型,形象為一個大肚子和尚,永遠笑臉迎人,是我國最受歡迎的佛尊之一。契此是農(nóng)人出身,活躍于奉化一帶,民間有不少關(guān)于他的傳說。不少寺院在他的殿前掛著這樣一幅對聯(lián):“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這雖然是后人提寫,但卻是對契此民間形象的總結(jié)。
而今天這首詩則是寫于契此游歷四方時,當年他來到一個村莊,有4位村人都請他幫忙插秧。在種完田后契此悟出此詩,對這首詩,每個人讀都會有自己的感受。詩的首句其實是一語雙關(guān),這里的“福田“是指眼前的田地,也是指每個人的心田。俗世間的種種事物入了心,就像秧苗插進了田間一樣。因為每個人的經(jīng)歷不同,領(lǐng)悟能力不同,最后結(jié)成的果也就自然不同了。
第二句“低頭便見水中天“是希望世人能時時洞悉自己的內(nèi)心,往心里種了什么,自然就會倒映出相應(yīng)的結(jié)果,正如田間的水中天一樣。我們需要時時審視自己,才能不走歪路。第三句是詩人點出要想有所收獲,則要靜下心來,在六根清凈之下才能獲得真知。
最后一句是全詩最妙的一句,插秧的時候是倒著走的,為的就是不破壞前面種下的秧苗。詩人抓住了這個特點,寫出了人生的大智慧。在前行的道路上,不能一直往前走,要學會不時停下腳步,甚至回來到路來審視自己,雖然這樣看上去像是在后退,但事實上卻是離真理又近了一步。
縱觀這首詩,雖然通篇大白話,但卻句句一語雙關(guān)。最難得的是,詩人抓住了插秧的特點,借事育人,令全詩充滿著說服力和感染力。后來這首詩也被傳到了各地,成為一首名揚四海的詩作,不少人將其當成了人生箴言。布袋和尚還有不少充滿智慧的詩作,大家可以找來讀一讀,相信會有不少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