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英,高麗族人,北魏宣武帝拓跋恪的第二任皇后,孝文帝文昭高皇后之弟高偃的女兒,其母親為武邑郡君王氏,其姑媽是孝文帝拓跋宏的貴人。
北魏宣武帝景明四年(癸未,公元503年),高英被元恪納為夫人,初封為貴嬪。然而,宣武帝元恪的才能確實不能與其父孝文帝相比,由于他的昏庸無能,造成外朝大臣爭權(quán),后宮嬪妃爭寵,而北魏在他的統(tǒng)治下也迅速衰落,以至分裂成東魏和西魏。
北魏宣武帝正始四年(丁亥,公元507年),元恪的第一任皇后于氏無病而死,宮中上下都覺得十分奇怪,但誰也不敢提出追查原因。事實上,當時有不少人懷疑此事是高英下的毒手。于皇后死時,留下一個才兩歲的兒子拓跋昌。第二年,拓跋昌得病,侍候他的宦官王顯既不請御醫(yī)替他治病,也不報告元恪,任憑可憐的孩子哭啼。不幾天,拓跋昌便因病情加重而夭折。接到喪報的元恪十分悲傷,但經(jīng)高英一番勸說,也就漸漸淡忘。不久,王顯不但沒有被追查失職之罪,居然還升了官,于是又有人開始懷疑,拓跋昌的死一定與高英有關(guān)系。但是,高英必竟是元恪生母的娘家侄女,進宮不久又生下一子,雖夭折,但她又生下建德公主,加之其伯父高肇不但位高權(quán)重,還是皇帝的舅父,所以宮中之人皆害怕高英勢大,而不敢言及此事。
北魏宣武帝正始五年(戊子,公元508年)七月,高英憑著自己較強的活動能力,被立為了皇后,由此高句麗高家亦有權(quán)勢,但因其叔侄皆鋒芒過露,排擠異己狠辣,引起時人的強烈反感。高皇后對后宮控制非常嚴厲,以至于后宮只有一個胡充華替元恪生下一子外,二十多年里,洛陽宮內(nèi)竟沒有第二個皇子出世。而高英也曾多次加害胡充華,但都沒有成功。
北魏宣武帝延昌四年(乙未,公元515年)正月,宣武帝元恪薨,其子七歲的元翊繼位,是為孝明帝,高英則被尊為皇太后,元翊的生母胡氏則被尊為了皇太妃。此時,當年被高太后害死的于皇后之堂弟于忠,也襲封父爵成為領(lǐng)軍將軍。為了給堂姐報仇,于忠與胡太妃的親信劉騰等聯(lián)合殺死高肇,至此,高太后失勢。于是,元翊廢高太后名號,令其出家為尼,法名慈義,修行于瑤光寺,非大節(jié)慶不得入宮。元翊封生母胡氏為太后,而高英時年六歲的女兒建德公主,也由胡太后撫養(yǎng)。
北魏孝明帝神龜元年(戊戌,公元518年)九月二十四日,皇太后胡氏出宮拜見母親武邑君時,發(fā)現(xiàn)天象有不利于朝廷的變化,人們普遍認為后妃中將有人遭逢大禍。胡太后因怕此言應驗到自己身上,當夜便密遣心腹內(nèi)侍將高英毒死,并于同年十月十日,以民禮將高英葬于洛陽邙山。
考古發(fā)現(xiàn):古代史料提到高英時多稱為‘宣武高皇后’或者‘崇憲皇后高氏’,因近年其墓志出土,才得知其名。其墓志稱:高英‘志愿道門,出俗為尼’,這只不過是墓志撰寫者對北魏后宮黑暗腐朽的封建禮教草菅人命的遮羞之詞。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