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吃出來的癌癥!增加癌癥風險的7個飲食習慣,你中了幾個?

根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發(fā)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癥負擔數(shù)據(jù)顯示,中國新發(fā)癌癥病例數(shù)及死亡人數(shù)均位列全球第一,不幸地成為了“癌癥大國”。

?? 2020年全球新發(fā)癌癥病例1929萬,其中中國新發(fā)癌癥457萬(男性248萬,女性209萬),占全球新發(fā)癌癥病例數(shù)的 23.7%

?? 2020年全球癌癥死亡人數(shù)996萬,其中中國癌癥死亡人數(shù)300萬(男性182萬,女性118萬),是全球癌癥死亡總人數(shù)的 30.1%

癌癥雖然是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但生活方式特別是飲食因素與癌癥的發(fā)生密切相關。世界衛(wèi)生組織就指出,30%-50%的癌癥是可以通過健康的生活方式預防的。

所以,今天就把 IARC 列出的致癌物特別是 1 類致癌物(意思就是有足夠證據(jù)證明對人類有致癌性)中跟飲食相關的因素拿出來,讓大家了解一下到底是哪些飲食因素增加了我們患上癌癥的風險。

其實好多相關內容之前都已經(jīng)說過,看過的朋友也可以通過今天的匯總再復習復習~

01 吃太咸

高鹽飲食,以及飲食中包含大量腌制食物(如咸魚、咸肉和腌制蔬菜)的人,患胃癌的風險會增加IARC已將中式咸魚列為1類致癌物,即確定會對人體致癌。

腌制食物中含有大量亞硝酸鹽,進入人體后會在胃的酸性環(huán)境中轉變?yōu)榫哂袕娭掳┬缘膩喯醢奉愇镔|,如亞硝基二甲胺,增加癌癥風險。高鹽食物還可能會增加幽門螺桿菌感染的風險,引發(fā)胃癌。

此外,據(jù)一項發(fā)表于《肺癌轉化研究》(Translational Lung Cancer Research)的研究發(fā)現(xiàn),較高的鈉攝入量與肺癌風險升高相關:

  • 在男性中,相比于鈉攝入<2732 mg/天的受試者,鈉攝入為2996 mg/天-3230 mg/天、3230 mg/天-3551 mg/天以及≥3551 mg/天,分別與肺癌風險升高24%、33%和19%相關。

  • 在女性中,相比于鈉攝入<2290 mg/天的受試者,鈉攝入為2522 mg/天-2722 mg/天、2722 mg/天-2980 mg/天以及≥2980 mg/天,分別與肺癌風險升高15%、5%和12%相關。

高鹽飲食與肺癌風險升高的相關生物學機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確。動物實驗發(fā)現(xiàn),高鈉攝入量會增加小鼠肺泡巨噬細胞的促炎基因表達,并加劇肺部炎癥,而這與肺癌風險升高有關。

吃多少鹽才合適?

2019年國務院以及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發(fā)布的《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嚴格了鹽的攝入,每天不超過 5 克。

這5克鹽,指的可不只是使用的食鹽,還包括了從醬油、蠔油等調味品中攝入的鹽

大家日常做飯時,要注意控制鹽的攝入。外出就餐時,也可以跟餐廳的人員溝通一下,要求廚師少放一點鹽。

02 吃太甜


糖類,是人體的主要能源物質,人體內幾乎所有的細胞,都需要糖類提供營養(yǎng)。但經(jīng)常食用含糖量高的食物、喝含糖飲料,可能會增加多種類型癌癥風險。

一項發(fā)表于《英國醫(yī)學雜志》(BMJ)、納入了101257名平均年齡為42.2歲的參與者的研究顯示,含糖飲料的飲用量每增加100 ml/天,與整體患癌風險升高18%、女性乳腺癌風險升高22%相關

一項發(fā)表于《腸道》(GUT)的研究則顯示,青春期(13-18歲)和成年期經(jīng)常飲用含糖飲料,與50歲之前患結直腸癌(即早發(fā)性結直腸癌,EO-CRC)風險升高有關

  • 在成年期,每天飲用1杯(約240 ml)含糖飲料,與早發(fā)性結直腸癌風險升高16%相關;每天飲用至少2杯,與早發(fā)性結直腸癌風險升高118%相關。

  • 在青春期,每天飲用1杯含糖飲料,與早發(fā)性結直腸癌風險升高32%相關。

吃太甜、糖攝入過多,可能會抑制飽腹感,導致能量攝入過多,從而增加肥胖的發(fā)生風險,而肥胖是十多種癌癥的風險因素之一;吃太甜還可能會促進血糖水平升高和胰島素分泌增加,從長遠來看,可能會引發(fā)胰島素抵抗、炎癥和2型糖尿病,這些與代謝相關的癥狀或疾病,也會增加某些類型癌癥風險。

03 吃太多紅肉和加工肉類

過多食用紅肉和加工肉類,蔬菜吃太少,會增加結直腸癌風險。2015年,IARC將加工肉類列為1類致癌物;將紅肉列為2A類致癌物,即可能會對人體致癌。

一項發(fā)表于《國際流行病學雜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涉及474996名受試者的研究發(fā)現(xiàn),紅肉和加工肉類攝入量每增加70 g/天,與結直腸癌風險升高32%相關;加工肉類攝入量每增加20 g/天,與結直腸癌風險升高18%相關;紅肉攝入量每增加50 g/天,與結直腸癌風險升高36%相關。

此外,還有研究發(fā)現(xiàn),過多食用加工肉類和紅肉,與食管癌、胃癌、肺癌、胰腺癌等風險升高也有關聯(lián)。不過,相關證據(jù)并不充足,仍需進一步的研究。

紅肉中含有較多的血紅素,進入人體后會在腸道中被分解,形成一種被稱為N-亞硝基化合物的化學物質,損傷消化系統(tǒng)內襯細胞DNA,導致基因發(fā)生突變;加工肉類在生產(chǎn)過程中,會添加多種化學物質或防腐劑,如硝酸鹽和亞硝酸鹽等,也會對腸道細胞產(chǎn)生損害,增加癌癥風險。此外,紅肉和加工肉類中脂肪含量較高,過多食用可能會導致體重過重,而超重和肥胖是多種癌癥的風險因素之一。

加工肉類盡量少吃

2020年《國際流行病學雜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發(fā)表了一項研究,在對近 50 萬名受試者進行調查研究后發(fā)現(xiàn):加工肉類每增加 20 克/天,結直腸癌風險升高 18%

所以,加工肉類偶爾吃一下解解饞是可以的,但長期大量地吃就不推薦了。

實在想吃肉,建議多吃新鮮的白肉,如魚蝦等海產(chǎn)品、禽肉。畢竟,紅肉還是2A 類致癌物(對人類很可能致癌)呢。

04 不分餐,增加幽門螺桿菌感染

高鹽飲食還可能增加幽門螺桿菌的感染風險,而幽門螺桿菌感染也是IARC早已明確的 1 類致癌物,非常明確的胃癌的發(fā)病因素之一

長期的幽門螺桿菌感染,會導致慢性胃炎,細胞出現(xiàn)變異和增殖,長此以往就會增加胃癌的風險。

每兩個人中就有一人感染

根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數(shù)據(jù),幽門螺桿菌感染了全球一半的人,截止2017年,中國有近 60% 的人感染了幽門螺桿菌。

幽門螺桿菌最常見的傳播途徑就是口口傳播,而我國家庭式多人共餐的模式給幽門螺桿菌傳染提供了便利條件。

分餐,確實有用

通常認為分餐飲食對于預防幽門螺桿菌是有效的,只是嚴格來說缺乏隨機對照試驗。

我個人是鼓勵分餐的,而且從一些流行學證據(jù)來說,分餐確實有用。

一項對廣州的大學生的研究發(fā)現(xiàn),有使用公筷或分餐習慣的人,幽門螺桿菌感染率只有2.9%,而不分餐的人感染率高達24.3%。

對那些接受了幽門螺桿菌根除治療的患者的調查也發(fā)現(xiàn),治療結束兩年后,沒有采用分餐的患者復發(fā)率大概是5.3%,分餐的人只有0.45%。差別很顯著,不過這項研究樣本量并不是很大。

還是建議大家養(yǎng)成分餐的習慣,減少幽門螺桿菌感染風險。

05 吃霉變的食物

黃曲霉素,因為具有很強的肝臟毒性及致畸作用,也早早就被 IARC列為 1 類致癌物。

黃曲霉素常見于被污染的花生、玉米、大米以及堅果、干果等,因為這些食物中有黃曲霉素“喜歡”的營養(yǎng)物質——淀粉、蛋白質、脂肪等。如果再遇到高溫高濕的環(huán)境,就可能產(chǎn)生毒素。

不浪費糧食,但也不能吃霉變的食物

癌癥有時候既是吃出來的,也是「省」出來的。

有些生活比較節(jié)儉的人,特別是父母一輩,發(fā)現(xiàn)糧油堅果類產(chǎn)品發(fā)霉或者出現(xiàn)變質的味道時,秉持著不能浪費的觀念,擦掉或削掉發(fā)霉部分剩下的繼續(xù)吃,味道不新鮮了也不影響繼續(xù)吃……

必須要說:食物霉變或變質,就不能再吃了!

黃曲霉菌以孢子形式傳播,一旦出現(xiàn)霉變整包食物可能都已經(jīng)被污染,最安全的辦法就是都!別!吃!

選正規(guī)產(chǎn)品,不屯積

以下這些辦法,或許能讓你家的食物們免受黃曲霉素的「污染」。

?? 購買正規(guī)渠道正規(guī)品牌的符合國家安全標準的米、面、糧、油以及堅果類食品。

?? 購買散裝時一定要注意保質期的標識。

?? 不要因為所謂的「風味」選自榨油,很容易出現(xiàn)黃曲霉素嚴重超標的情況。

?? 最好不要大量購買米面糧油屯積在家中,堅果等零食也不要一次買太多。

?? 糧油米面等要放在家中干燥、通風的地方,堅果類則要密封、避光保存。



06 喝酒或含酒精飲料

IARC 1 類致癌物名單上還有酒精及含酒精飲料。

不過,真正致癌的是酒精代謝過程中產(chǎn)生的乙醛。將近 40% 的中國人缺少代謝乙醛的酶,飲酒后會導致乙醛在體內蓄積,造成傷害。

最好一點也不喝

2018年發(fā)表在知名醫(yī)學期刊《柳葉刀》上的一篇有關酒精的系統(tǒng)性研究明確指出:酒精的安全劑量為 0 !

如果做不到,根據(jù)我國膳食指南的建議,成年性每天飲酒的酒精量不要超過 25 克,成年性每天飲酒的酒精量不要超過 15 克。



07 吃太胖

超重和肥胖會增加十多種癌癥的風險。一項發(fā)表于知名期刊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的研究顯示,有充分的證據(jù)表明,超重或肥胖與13種癌癥風險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體重指數(shù)(BMI)每增加5 kg/㎡,相當于身高173 cm的人體重增加約15 kg,身高161 cm的人體重增加約13 kg,子宮內膜癌風險升高50%;食管腺癌風險升高48%;腎癌和肝癌風險分別升高30%;膽囊癌風險升高25%;胃賁門癌風險升高23%;絕經(jīng)后乳腺癌和多發(fā)性骨髓瘤風險分別升高12%;胰腺癌風險升高10%;晚期前列腺癌風險升高8%;卵巢癌和甲狀腺癌風險分別升高6%;以及結直腸癌風險升高5%。

當發(fā)生超重或肥胖時,體內多余的脂肪可能會影響免疫系統(tǒng)功能,容易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慢性炎癥,增加患癌風險;影響某些激素的水平,如雌激素,雌激素高可能增加乳腺癌、卵巢癌等婦科腫瘤風險;影響調節(jié)細胞生長的因子,如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GF-1),可能刺激癌細胞生長。


肥胖的標準

這項研究采用了 7 種衡量肥胖的標準,分別是身體質量指數(shù)(BMI)、腰圍、臀圍、腰臀比、體重、體重變化、經(jīng)減重手術后的體重變化。

不過,BMI 的中美標準有差異,對美國人來說,18-25 為正常,25-30 為超重,30 以上為肥胖;對中國人來說,18.5-23.9 為正常,24-27.9 為超重,28 以上為肥胖。


總結一下,飲食因素確實是癌癥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上面的7個風險因素雖然已經(jīng)被證明對人類明確致癌,但并不是說存在這些危險因素就一定會得癌癥。

只是,相對遺傳因素,飲食、行為等生活方式因素是我們可以改變的

對于已經(jīng)明確會增加癌癥風險的飲食行為,我們最好少做,或者避免。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癌癥早篩風口下,壹基因如何精準識別和覆蓋高風險人群的防癌需求?
有多少癌其實本可以提早預防
癌會傳染?防癌最好分餐制
你知道嗎,這些癌癥會“傳染”?每年200萬人因此不幸患癌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近三分之一癌癥是“傳染”來的
陳根:拒絕幽門螺桿菌感染,分餐制是必然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