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P5心理治療的實施,必須要符合案主的世界觀。倘若心理治療的內(nèi)容和案主的世界觀不相一致,甚或是互相抵觸,這種心理治療是不可能產(chǎn)生任何效果的。
2,p13建議你把你在每一個練習中所做的結果記錄下來,最好也把讀本書時的想法寫下來,這是學習TA的最有效的方法:用在自己身上。
3,p35“TA最根本的理念就是人都是好的。所謂“好”的意思是:不論你還是我,都是有價值的、重要的、有尊嚴的。我接受我。就是我,也接受你就是你。這個觀念指的是人的本質(zhì),而不是人的行為?!?/div>
4,p36“對成人來說,也是同樣的道理,我們的感受和行為并不是別人或環(huán)境造成的,別人或社會環(huán)境也許給了我們很大的壓力,不過,是我們自己決定要如何對待這些壓力,我們還是要對自己的感受和行為負責。”
5.p54“小時候,我有時也會反抗父母加在我身上的這些規(guī)矩和期望?!薄爱斘疫@么做時,就像是把父母的規(guī)矩丟到一邊,`不但沒有順從他們的期望,反而盡可能違背?!薄伴L大以后,我還可能以這種方式反抗,但自己卻沒有注意到這些行為是一種反抗?!薄爱斘覍釉谧约荷砩系囊?guī)矩,以這種方式反抗的時候,雖然表現(xiàn)方式完全不同,但我仍然在順從型兒童自我狀態(tài)里?!?/div>
6、p58“當我們的父母自我對別人發(fā)出的指示是真的想保護別人,或是希望別人得到益處時,就是正面的控制型父母自我。”“負面的控制型父母自我是指其行為隱含對別人的漠視?!啊闭娴恼疹櫺透改缸晕視恼嬲\尊重的立場來幫助別人,而負面的照顧型父母自我所提供的幫助則有高高在上,漠視別人的意恩。”
7,p70“每一個小孩都有基本的需要和欲求(兒童自我,)他會幻想自己該怎么做才能滿足這些需要(父母自我),他還有一些直覺式解決問題的技巧(成人自我)?
8,p82“根據(jù)社交互動來判斷的觀念,是認為別
入和我相處的時候,雙方的自我狀態(tài)會有互補的情形,所以可以從別人和我相處時的自我狀態(tài),來核對我是在什么自我狀態(tài)?!?/div>
9,p86“到目前為止,我們一直假設一個人在同一時間只能表現(xiàn)一種自我狀態(tài)。事實上,并沒有這么單純。有些人可能會在行為上表現(xiàn)得非常符合某種自我狀態(tài),可是內(nèi)心的體驗卻完全是另一種自我狀態(tài)?!?/div>
10,P94“如果把父母自我里的觀念當做成人自我里的事實,就有父母自我的污染,伯恩稱之為偏見。”“如果一個人談論自己時用“你”來代表“我”的話,表示他所說的話很可能受到父母自我污染?!?/div>
11,P107,P111,P115“溝通定律一:只要交流保持在互補狀態(tài),溝通就能一直進行下去。”“溝通定律二指的是:當交流呈現(xiàn)交錯狀態(tài)時,溝通會被打斷,這時一方或是雙方需要改變自我狀態(tài),才能繼續(xù)溝通下去。”“伯恩的第三條溝通定律是:暖昧的交流會有什么結果,是根據(jù)其心理層面的涵義,而不是根據(jù)社交層面的意思?!?/div>
12,p118“每當你覺得自己被鎖死在不舒服的交流時,請記得你有選擇,可以借著五種不同自我狀態(tài)的功能把它錯開,也可以誘導對方以你希望的自我狀態(tài)來回應?!?。
13,p124所謂有條件的安撫是根據(jù)你做了什么而給予的,無條件的安撫則是根據(jù)你是誰而給予的,”
14,P125“安撫的品質(zhì)和強度很重要,這兩者都無法量化,但我們可以理解的是,安撫出自何人,用什么方法給予,都會造成主觀上對安撫有不同的評價?!?/div>
15,P136“本章一開始,曾提過對安撫的需要是來自被認可的需求。如果我們忽略一個人”“負面的”部分,那么我們對這個人的認可也不是全面的,只給予一個人無條件的正面安撫,并不符合一個人的內(nèi)在經(jīng)驗,有趣的是,他反而會因此覺得缺乏安撫?!?/div>
16,P128克勞德-史坦能認為,關于安撫,小孩自小就被父母教導五個限制的原則:
1,有人需要的時候不要給他。
2,自己需要安撫的時候不可以向別人要。3,別人給你安撫的時候,雖然想要,也不可以接受。
4,別人給你安撫的時候,雖然不想要,也不可以拒絕。
5,不可以給自己安撫。
“為了喚起一個人的自覺、自發(fā)和親密,史坦能鼓勵大眾拒絕父母加之于子女的這五種限制,以了解安撫的供應是無限量的,我們可以在想給安撫的時候就給,不論給多少都不會耗盡,當我們想要安撫的時候,就可以自由地要求。別人提供的時候,想接受就可以接受,不想接受就可以清楚地拒絕,還可以自得其樂地給予自己安撫。”
17p148“由于親密是未經(jīng)計劃的,所以是時間結構中最無法預測的方式。因此從兒童自我中,我可能會覺得這是與人相處最不安全的方式。矛盾的是,親密其實是最不危險的,當我和另一個人在親密里時,彼此以沒有漠視的方式溝通,親密的結果必然是最有建設性的,是否覺得舒服反而是次要,因為要根據(jù)彼此交換的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安撫而定?!?/div>
18、P153“人生腳本是童年時針對一生的計劃,被父母所強化,從生活的經(jīng)驗得到證明,經(jīng)過選擇而達到高潮?!薄罢f到人生腳本會經(jīng)由生活的經(jīng)驗得到證明時,最好把證明這兩個字用引號括起未,因為我們所做的,是以自己的參考架構來解釋發(fā)生的事實,使事實看起來可以證明我們所決定的腳本。這么做的原因是在我們的兒童自我里,會把不符合人生腳本的觀點視為一鐘威脅,這種威脅影響我們,使我們的需要不得滿足,甚至危及生存?!?/div>
19、p156“形成人生腳本時的兩個關鍵特征:1,人生腳本的決定,代表當生活在充滿敵意、甚至會危及性命的世界時,嬰兒想求生存的最好策略。2,人生腳本的決定是由于嬰兒的情緒和他對現(xiàn)實的經(jīng)驗?!?/div>
20,P167輸家認為自己別無選擇,而這就是他輸?shù)脑?。贏家永遠會有不同的選擇,這是他贏的原因,如果一件事失敗了,他會去做別的事,直到成功。
非贏家有時會贏。有時會輸,但不會大起大落,因為他不冒任何風險,生活很安全,這就是他平庸的原因。
21,p175“要想從腳本里走出來,首先要放棄對完美世界的期待,開始運用成人自我來解決問題,并在這個雖然不完美,但仍然美麗有趣的世界里,找出滿足需要的方法?!?/div>
“人這么容易傾向腳本的信念還有另一個原因,假如面臨必須以不符合腳本的方式來做事、思考、感覺時,對身處兒量自我里的人而言,不只意味要放棄魔術的解決之道,還表示他所期待的魔術結局被向來最害怕發(fā)生的事情所取代?!?/div>
22,p186“有一點看起來很奇怪的是,要從“我好,你不好”轉移到“我好,你也好”,常常會先經(jīng)歷“我不好,你好”。心理治療的經(jīng)驗顯示,“我好,你不好”其實多半是“我不好,你好”的防衛(wèi)機轉,嬰兒采取“我好,其他人通通不好”的態(tài)度。為的是抗拒面對父母時,自覺無力,低人一等的痛苦感覺,成人以后要想有所改變,必須先面對嬰兒時期的痛苦,才能有所進展。”
23,p191“小孩其實是人類行為的敏銳觀察者,他們特別會注意爸爸媽媽彼此如何相處,如何對待其他家人,然后以父母為榜樣。小孩會運用小教授來了解現(xiàn)實環(huán)境里發(fā)生了什么事,并且不斷地想辦法解決問題: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我該怎么做才能得到我想要的?”
24,p194“以父親和母親的父母自我所傳遞出的訊息,稱為應該訊息,你會把這些訊息存在父母自我里。
父母的榜樣或是關于該如何做事的訊息,可以經(jīng)由爸爸媽媽的成人自我傳遞到小孩的成人自我,形成所謂的程式。
從父母的兒童自我傳遞出來的訊息有兩種:禁止訊息和許可訊息,你會把它們存到自己的兒童自我里?!?/div>
25,p197大多數(shù)人會把某些應該訊息,以負面的方式寫進腳本里。有五種命令特別會造成上述情形,分別是:
要完美
要堅強
要努力去試
要討好別人
要快一點
它們都是帶有驅(qū)策力量的訊息,簡稱為驅(qū)力。
26,p202要注意“不準……”和“沒關系,你可以……”這兩個句子的意思并不是相反的,前者表示全面的禁止,發(fā)出不準做某件事的命令;后者卻不是命令,而是請接受訊息的人自己選擇要做還是不要做某事。
也請讀者了解禁止訊息和許可訊息所用的名稱只是語言的標箋,以便于我們分析腳本,其實這些訊息在傳遞給小孩時,是以非口語的方式傳達的。
27,p218“有的人可能會以相反的方式來接受腳本訊息,他們不遵守訊息的原意,卻反其道而行,這種情形通常針對應該腳本而發(fā)生的,當一個人這么做的時候,就說他是在反腳本?!?/div>
28,p214復合決定的內(nèi)容:
以應該訊息來對抗禁止訊息。
以禁止訊息對抗另一個禁止訊息。
以一個家長的訊息對抗另一個家長的訊息。
29,p223“除非”腳本基本的重點在于“除非先完成某些較不好的事,否則真正好的事不會發(fā)生?!闭f話時常常用插入語。
“之后”腳本者的信念:“我現(xiàn)在就可以享樂,可是,之后我會為此付出代價?!闭f話會以高亢的句子開始,然后以消沉的話收尾。
“永不”腳本的主題是:我永遠不能得到我最想要要。“永不”腳本里的人常常會重復談自己負面腳本的內(nèi)容。
“總是”腳本的人會從一個不滿意的關系、工作、環(huán)境中,轉到另一個不滿意的狀態(tài)。另一種情形是留在原來不滿意的處境里,放棄較好的選擇。他們說話時會忽然岔到別的話題,沒多久又岔到別的地方,一再地岔開來。
有“幾乎”腳本的人會總說:“我這次幾乎或功了?!庇袃煞N說話方式屬于“幾乎”腳本,第一種是會先說一種內(nèi)容,結束時突然轉入另一種內(nèi)容。另一種說話方式是先說一連串正面觀點的話,最后卻以一個負面觀點結束。
“沒有結果”這個腳本的座右銘是:“我遲早會達到某個目標,再來就不知道該做什么?!?/div>
30,P229“如果你對自己腳本過程的型態(tài)覺得不舒服,可以從里面走出來。就TA幫助人改變的方法中,這一步是最容易達到的。你要先確定自己主要的過程屬于什么形態(tài),領悟這個部分以后,只需簡單地以成人自我來控制,表現(xiàn)出打斷這個型態(tài)的行為就好了?!?/div>
31,P232經(jīng)過進一步研究,顯示帶有驅(qū)力的行為是迷你腳本的一部分。所謂迷你腳本是指一連串與腳本有關的行為、感受和信念,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幾秒到幾分鐘之內(nèi))表現(xiàn)出來,通常都是以帶有驅(qū)力的行為開始的。迷你腳本可說是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把整個人生腳本的過程經(jīng)歷了一次,每當我表現(xiàn)一次迷你腳本,就加強了自己整個腳本的過經(jīng);每當我從迷你腳本的型態(tài)跳出來一次,就幫自己解除一次腳本過程的影響。
32,P250
“四種迷思“
“借著替你思考,我能使你有好的感覺。”
“借著替我思考,你能使我有好的感覺?!?/div>
“借著我的話,我可以使你有不好的感覺。”
“借著你的話,你能使我有不好的感覺。
33,p255“漠視的定義是:無意識地忽略有助于解決問題的咨詢。”
34,p261“當我不讓自己解決問題的時候,必然有漠視的情形存在?!?/div>
35,p276“席芙把參考架構定義為:“一個人根據(jù)這個架構,在遇到特定刺激時,會以不同的自我狀態(tài)做出相關的反應?!眳⒖技軜嬏峁┮粋€人整套知覺上、觀念上、情感上以及行動上的反應,由此界定自己、他人和整個世界?!?/div>
36,p278“扭曲我對現(xiàn)實的覺知,以符合我的腳本”,這種過程稱為“再定義?!?/div>
37,p279“外在表現(xiàn)出有漠視的時候,就表示內(nèi)心有再定義的情形,每一個漠視都代表了對現(xiàn)實的扭曲。”
38,p280“有兩種交流提供了明確的證據(jù),顯示有再定義的情形:離題的交流和阻斷的交流。
39,p283“關于共生關系的理論,席芙夫婦認為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他們的行為表現(xiàn)得好象只有一個人似的。”
47,p326“你可以從扭曲系統(tǒng)的任何一點切入,改變那個部分,就能幫助你從腳本走出來。當你有效地改變其中一點時,就打斷了原有的惡性循環(huán),接下來的改變就會越來越容易。這種改變的過程也會自我強化,是一種幫助你從腳本走出來的良性循環(huán)?!?/div>
48,P333心理游戲的五個特征:
1,心理游戲是一再重復的。
2,成人自我覺察不到心理游戲的存在。
3,心理游戲結束時,主角會體驗到扭曲的感覺。
4,參與心理游戲的人之間會有暖味的交流。
5,心理游戲包括一段驚訝或混亂的過程。
49,p334“好像每個人都穿了一件印有自己想玩的心理游戲名稱的運動衫,運動衫前面的的字印的是表面上想讓別人看到的意思,背后卻印了心理層面的“秘密訊息”?!?/div>
50,P337“卡普曼設計了一種簡單有力的圖形來分析心理游戲,這就是所謂的戲劇三角形,他認為只要是心理游戲,主角必定屬于迫害者,拯救者,受害者三種角色之一。”
51,P339“通常在心理游戲中,一個人開始是一種角色,后來會轉換成另一種角色,這種角色的轉換就相當于心理游戲公式中轉換的階段?!?/div>
52,p347“玩心理游戲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要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腳本?!?/div>
53,p355詹姆士認為心理游戲和腳本都有真正的好處,他指出每一個心理游戲都有其正面和負面的結局。每一個人的正面結局都不一樣,可是,一定會有正面部分的結局,只是需要深入探討才能了解。
54,p362“你可以在游戲公式中的任何一個階段,運用選擇的能力打斷心理游戲。如果發(fā)現(xiàn)自己引發(fā)了心理游戲,可以選擇不要進入原有的負面自我狀態(tài),而改以正面自我狀態(tài)因應;如果是別人誘導你進入心理游戲,可以選擇不要以對方預期的表現(xiàn)來反應,而中斷心理游戲?!?/div>
55,P372“人都是好的”這一點所根據(jù)的信念,就是每個人都有思考的能力,而且要對自己的一生負起責任。
56,p375合約設定的目標一定要用正面的字眼來敘述。
57,p376所謂“可以達成”是憑自己就可以做到的。請注意,這個條件意味著,你的合約只能包括自己身上想要改變的部分,因為憑自己是不可能使別人改變的。
58,p377合約的目標必須由成人自我來訂定,同時自由型兒童自我也愿意配合。換句話說,就你的處境和能力而言,必須是恰當?shù)?,并且能滿足兒童自我的真正需要,不能壓抑這些需要。
59,p379伯恩認為最理想的情形是能有自主性,他沒有對這個名詞下定義。但他把自主性描述成:“可以從下列三種能力的表現(xiàn)或恢復看出來,包括覺察的能力,自發(fā)的能力,親密的能力?!?/div>
60,p394“TA最正面的特征就是,它的理論能融合其他心理學派的理念和技巧,使當代溝通分析師能擁有各式各樣的技巧,根據(jù)案主不同的需要來運用?!?/div>
61,p397在教育和機構中,訓練師的重點大多放在如何借著思考當前的處境和該有什么行動,來有效解決問題,而又不是挖掘個人過去有什么未解決的問題。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微信登錄中...
請勿關閉此頁面
先別劃走!
送你5元優(yōu)惠券,購買VIP限時立減!
優(yōu)惠券還有10:00過期
馬上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