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3-2018
你真的睡好了嗎?
TRENDSBIGGER
在3月21日“世界睡眠日”到來之際,“2018中國睡眠指數”在北京朗園發(fā)布。和之前5年不同,今年“中國睡眠指數”首次聚焦90后。調查顯示,中國90后年輕人普遍睡在“苦澀區(qū)”,只有5.1%睡得香甜,19.4%睡得舒適,12.1%的90后“徹夜無眠”。
2018年3月16日,喜臨門家具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召開了名為“護好脊,睡好覺”的“世界睡眠日2018喜臨門中國睡眠指數發(fā)布會”,聯合中國醫(yī)師協會睡眠醫(yī)學專業(yè)委員會、全國衛(wèi)生產業(yè)企業(yè)管理協會睡眠產業(yè)協會、阿里UC和知萌咨詢機構聯合發(fā)布了《2018年中國睡眠指數報告》。這份通過對16個城市2550個90后人群開展的研究報告,將目光聚焦在當下最為活躍的年輕人,全面展現了90后年輕人的睡眠狀況。這是自2013年起,喜臨門聯合權威機構發(fā)布的第六次“睡眠指數”,旨在向社會持續(xù)普及和提高人們對睡眠重要性的認識,不斷擴大和促進睡眠科學的融合和發(fā)展,提升公眾健康睡眠意識和水平。那么,擁有1.74億的90后睡得好嗎?《2018年中國睡眠指數報告》為你全面解密。
知萌咨詢機構創(chuàng)始人兼CEO肖明超解讀報告
發(fā)現1:90后的“青澀睡眠”:
普遍睡在“煩躁區(qū)”和“苦澀區(qū)”
以世界衛(wèi)生組織關于健康的定義理論為基礎,結合中國90后年輕人的睡眠行為特征,《2018中國睡眠指數報告》中創(chuàng)立了以色彩劃分的“睡眠地帶”指數模型來對睡眠質量進行解讀,數據顯示,33.3%的90后睡在“煩躁區(qū)”,29.6%睡在“苦澀區(qū)”,還有12.2%睡在”不眠區(qū)“,只有5.1%睡在綠色甜美區(qū),睡眠指數均值為 66.26,呈現出“需要輾轉反側,才能安然入睡”的狀態(tài),90后年輕人的睡眠質量顯然受到了諸多因素的干擾。
而存在睡眠問題的人中,“95前”主要是因為職場迷茫,“95后”主要是因為感情受傷,90后共同的特征是焦慮。
發(fā)現2:晚睡成習慣,
被動的起床,90后普遍“睡不夠”
調查顯示,90后睡眠時間平均值為7.5小時,最短僅僅4個小時,68%的年輕人表示每天根本“睡不夠“,同時,90后晚睡成習慣,數據顯示,31.1%的90后屬于貓頭鷹型(晚睡晚起型)作息習慣,30.9%的被訪者屬于蜂鳥型作息(晚睡早起型),能保持早睡早起云雀型作息的90后只占比17.5%。
而對于中醫(yī)主張的“子時大睡,午時小憩”的“子午覺”,在90后年輕群體中僅僅有17%以上的人表示能夠做到。此外,70%的90后被動起床,并且其中一半人群選擇繼續(xù)賴床,90后是被吸盤吸床上的一代,晚上睡不著,早上起床睡不醒。
發(fā)現3:嘴上說健康,
身體卻很誠實的90后
調查顯示,很多90后都秉持”睡眠是每天精神充沛的來源“,但是在凌晨01:00入睡的占比27.2%,接近三成。在23:00以后入睡的占比75.8%主張健康,實際卻總喜歡熬夜的90后“明知故犯”、嘴上不說身體卻很誠實。
盡管有35%的90后自詡“養(yǎng)生90后” ,然而卻有12.6%的睡在紅色不眠區(qū),32.8%睡在橙色焦躁區(qū),自詡 “養(yǎng)生”的90后,睡得并不好,睡眠與健康主張與睡眠行動之間存在較大鴻溝。
發(fā)現4:
互聯網新興職業(yè)睡眠質量最差
互聯網行業(yè)的發(fā)展催生了一系列相關行業(yè)者,據《2018中國睡眠指數報告》調查顯示,互聯網行業(yè)從事者睡眠質量普遍較低,網約車司機、程序員、自媒體人以及程序員工作人群大多處于不眠區(qū)域內,他們無規(guī)律的工作時間以及巨大的工作量嚴重的影響到睡眠。
發(fā)現5:港澳臺年輕人睡眠質量
2018中國睡眠指數報告還針對香港、臺北、澳門的青年人進行了調查,數據顯示,臺北90后入睡最晚,平時丑時(1:00-2:59)入睡的人占比達32.6%;香港90后起的最早,20%在卯時(05:00-06:59)起床,澳門90后起床最晚,31%在巳時(09:00-10:59)起床的較多。而在睡眠時長方面,臺灣睡眠時長最短,睡5-7小時的占比最高,達42.7%;澳門90后睡眠相比最長,睡眠8個小時以上的超過一半,香港則睡眠7-8小時占比43%。可以看出臺北青年最焦慮,香港青年最勤奮,澳門青年最愜意。
發(fā)現6:睡前刷手機影響睡眠質量
調查顯示,90后入睡前普遍在移動互聯網上耗費大量時間,調查90后最近一天的睡覺時間顯示,47.7%的90后在晚上十一點到十二點之間睡覺,22.4%的90后在凌晨一點以后睡覺。而在睡覺前,57.7%的90后都在玩手機,36.8%的人睡前玩手機超過50分鐘。
深夜手機黨中, 28.7%的90后睡前刷微博和微信朋友圈,其次是追劇、綜藝,然后是聊天和玩游戲。更值得關注的是,對于90后而言,手機比伴侶還重要?在已經結婚的90后人群中,49.8%的人表示睡前與伴侶各玩各的手機。
發(fā)現7:長不大的“90后”
調查顯示,90后的伴睡愛好最大的是抱著布娃娃/枕頭/騎被子,占比29%,其次是聽音樂,或催眠曲或講故事。因此,如今的90后年輕人內心偏兒童化,喜歡溫柔、舒適的伴睡方式。而在睡姿上,數據顯示,盡管34.1%的90后認為大王睡姿最健康,但是,21.6%的人喜歡半胎兒狀的睡姿,17.7%的呈胎兒型睡姿。
發(fā)現8:自我標簽下的90后睡眠:
星座/性格/佛系大比拼
調查顯示,不同的星座睡眠的表現也不同,最需要被鬧鐘叫醒的星座是獅子座,最喜歡更換床品來改善睡眠環(huán)境的是雙子座,睡前玩手機最兇的是處女座,愛抱著娃娃睡覺的是水瓶座,和愛人睡得最想的是金牛座,最不能忍受睡眠環(huán)境改變的是天蝎座。
同時,不同“系”的青年對睡眠的主張有不同的看法,佛系青年主張熬夜沒關系,儒系主張睡眠是每天精神充沛的來源,道系主張白天謀生存,晚上謀發(fā)展,即便一次次被失眠撞破了頭,也要執(zhí)著于自己的逍遙。法系主張要為自己的睡眠買單,去追求更舒適的生活,而在睡前的行為中,佛系青年喜歡聽書,儒系青年喜歡追劇,法系青年喜歡玩游戲,道系青年則愛看短視頻。
調查還發(fā)現不同性格的作息不同,數據顯示,優(yōu)柔寡斷型90后接近四成為蜂鳥型(晚睡早起);溫柔體貼型的90后多為貓頭鷹型(晚睡晚起)作息;云雀型(早睡早起)作息的90后多為積極進取青年;而紊亂型作息中,脾氣暴躁性格的90后占比最高。
發(fā)現9:睡眠環(huán)境影響睡眠質量
數據顯示,當環(huán)境發(fā)生改變多數90后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失眠癥狀,21.1%的在出差住酒店、19.4%的住在親友家、13%的戶外露營時會出現失眠現象,說明很多90后只習慣在固定的環(huán)境中睡覺。
同時,寢具(床墊、枕頭、被子、床單)等原因都有可能影響年輕人的睡眠質量,28%的人認為寢具的自我調整不夠,也有人覺得不夠柔軟,進而影響了睡眠,因此,有很多90后通過改善睡眠環(huán)境來修復睡眠,其中,22.5%的選擇更換合適自己的床墊。
發(fā)現10:90后期待更智能的睡眠神器
調查顯示,為改善睡眠,90后購買了很多智能化設備來調整睡眠,智能手表/手環(huán)是常見的產品,有34.4%的90后選擇,其次,選擇使用智能睡眠燈,智能床墊/枕頭的也占到一定的比例,90后將睡眠質量寄希望于智能化的產品。
而究竟什么是90后期待的睡眠神器呢?數據顯示,智能床墊是90后最感興趣的睡眠神器,占比30.1%,而針對智能床墊,51.8%的90后最想知道床墊能否支撐身體曲線,保護脊椎,消除疲勞。
為解決90后的睡眠健康問題,發(fā)布會上,喜臨門還發(fā)布了全新一代智能睡眠床墊——智能懸浮床墊,可以全面吸收并分解人體壓力,睡眠時,其緩慢回彈的特點可以逐漸包覆住人體,各接觸點所受的壓強差趨近于零,零壓綿材質可以使人體與床墊緊密貼合,讓脊椎、頸椎等接觸部位可以處于自然放松狀態(tài)。
喜臨門家具股份有限公司營銷中心總經理陶楊表示:“喜臨門致力于人類健康睡眠,為讓中國年輕一代擁有健康睡眠,我們克服了床墊產品的諸多難點,推出了‘零壓護脊’系列智能床墊,該款產品不但擁有極高的性價比,而且借助‘互聯網+’的智能手段,能夠讓每個人都能在床墊上調整出適合自己個性化需要的模式,徹底釋放身心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