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大家應該都知道了:在陜西,58歲的馬某因為覺得癱瘓在床的母親麻煩,于是找了輛人力車,深夜把母親拉出去活埋了。 79歲老人就這樣在墓穴里活活關了3天。
這幾天,被救出來的老人身體狀況好了些。
不過對于兒子喪盡天良的惡行,她的反應不是心寒,而是體諒:“他會被判重刑嗎?”
甚至,她謊稱是自己爬進去墓穴,“不是兒子干的”。
一句“弄得家里臭烘烘”,就可以讓兒子走上弒母的絕路,這是何等的恐怖。
而兇手的冷漠和殘忍,交織母愛的偉大,讓人很難不為之感到憤恨。
但殺人兇手交由法律處理,然后呢?這個癱瘓在床的79歲老人,她的出路又在哪里?
不禁想起幾年前,另一起駭人聽聞的殺母案。
廣州的白某看中了一套房子,需要很多錢,東拼西湊之后仍湊不齊的他,最終盯上了母親。
而他盯上的不是母親的錢袋子,而是她的命。
白某主動為母親購置了份意外傷害保險,保額為40萬元,正好能湊夠首付。
2018年3月9日,他把電線纏繞到母親身上,想用這種方式電死她。
被擊中的母親渾身抽筋,嘴里不停呼喊著“幺兒”,但已經(jīng)紅了眼的兒子,卻操起板凳狠狠砸向了她……
數(shù)千年來,我們貫徹“百善孝為先”,講究“養(yǎng)兒防老”。
但這些血淋淋的案例卻提醒我們,在現(xiàn)實面前,道德有時候是那么脆弱不堪。
這次“活埋案”發(fā)生之后,一位浙大博士就直言不諱:“貧困農(nóng)村老人沒收入,簡直就是‘負資產(chǎn)’?!?/p>
失去勞動價值,又缺少社會保障的農(nóng)村老人,一旦碰上了“不孝子”,他們的下場又能好到哪里去呢?
《今日說法》里有期節(jié)目叫“母親的呼救”。
生了7個子女的重慶老人,因為生活無法自理,于是4個兒子約定輪流照顧。
但打心底里,壓根沒人愿意照顧。而他們又不肯讓女兒來照看母親,因為那樣“很丟臉”。
說好了一個月,時間剛到,母親就被當做垃圾一樣趕緊扔給下一個人。
這天,輪到大兒子照看,但他提前鎖了大門沒讓母親進來,老人只好求助二兒子和三兒子,但因為還沒輪到自己,于是他們都沒理會門外母親的呼救。
就這樣,已經(jīng)85歲的老人,在兒子家門口被活活凍死。
看到這樣的案例,你還愿意相信“養(yǎng)兒防老”嗎?
千萬別覺得這是聳人聽聞:死生無小事,但沒有錢,那真的誰都指望不上。
電影《喜喪》展現(xiàn)了這樣一個真實而殘酷的農(nóng)村養(yǎng)老悲劇。
85歲的林氏老太太,本來身體挺硬朗的,但因為突發(fā)腦血栓,身體一天不如一天。
老人該何去何從?誰來照顧她?
問題一個個地擺到了6位子女面前,他們首先給出的態(tài)度是:甩鍋。
接著,索命。
最后,冷嘲熱諷,煽風點火。
三招下來,老太太“不得不死”,最終,她選擇服藥自殺。
滿足了兒女們的愿望——喜喪。
電影里有一幕印象深刻,老人自殺前,依然跪在觀音像前,求菩薩保護兒女平安。
像極了文章開頭“自己爬進墓穴”的79歲老人。
有人就說:可恨的人固然可恨,但可憐的人又不全是可憐。
例如我國有些農(nóng)村地區(qū),有著這樣的說法:活子孫壽。
如果家里老人活得太久,而且越活越精神的話,那就是在活子孫的壽命。
有些迷信的老人會和兒女達成協(xié)議,活到一定年齡就去死,然后子孫們修個好墓。
“好墓”就是“好死”。
像瓦罐墳、寄死窯等,就是這些風俗的產(chǎn)物。制造一個墓穴,不封口,每送一頓飯就填一塊磚,直至徹底封死。
如今,許多糟粕雖然已經(jīng)消失不見,但農(nóng)村老人的境況依然觸目驚心。
既然無法體面地活,索性想辦法體面地死。
自殺,便成了這些農(nóng)村老人的歸宿之一。
只要別拖累子女。
在安徽六安,50多歲的張氏夫婦,因病雙雙入院。
3個月,不僅花光幾十年的積蓄,還欠下20萬的外債。
2018年11月29日,在支開兒子后,夫妻倆相互攙扶著去了不遠處的淠河。
事發(fā)3天后,兩人的遺體出現(xiàn)在冰冷的河水中。
眼前的一切讓兄弟倆瞬間崩潰,即使他們已經(jīng)做好了最壞的打算,卻還是不忍接受老兩口自殺的消息。
小兒子哭著說:“他們選擇這條路,都是為了我們?!?/strong>
有調(diào)查顯示,在我國農(nóng)村,每十萬老人就有至少40位老人自殺。
這些老人的自殺都是悄無聲息的,這在農(nóng)村地區(qū)成了無言的默契,自殺成了“自然死亡”的一種。
在湖北,69歲的老人林某換上干凈衣服,一邊給自己燒紙錢,一邊喝下農(nóng)藥。
紙錢燒了一半,老人倒在地上不省人事。
得知此事的村民不以為然:我們這里就沒有老年人是正常死亡的。
“最靠得住的兒子,還得是‘藥兒子’(喝農(nóng)藥)、‘繩兒子’(上吊)、‘水兒子’(投水)?!?/strong>
極端嗎?極端;但真實嗎?又很真實。
看過一個新聞:在外打工的兒子請假回來,看望病危的父親。
兩三天過去了,看著老人依然堅挺,兒子挺不住了:
“你到底死不死啊,我就請了7天假?!?/strong>
當天,老人“如愿”自殺。
收拾完葬禮后,兒子按時回去打工,一天也沒多耽擱。
夠凄涼吧,這些老人生命的結尾,還要考慮子女的名聲。
尤其在得病之后,都說“久病床前無孝子”,為了成全子女的孝順,老人們會主動選擇放棄治療。
因此,如果命中注定有場大病,他們更希望是腦溢血,可以一命嗚呼。
要是攤上了什么老年癡呆,或者什么不治之癥,那就完了。
癱在床上自己可憐,孩子們也跟著受苦。
個別農(nóng)村地區(qū),流傳著這樣一個可怕而又無奈的算法:
假如花3萬元治好病,老人能活10年,一年做農(nóng)活收入3000元,那治病就是劃算的;
要是活個七八年,就也不太虧本;
但要是治好病也活不了幾年,就不值得去治,轉而尋死顯得劃算多了。
由此造成了要么老人自殺的悲劇,要不就是老人被殺死的惡性事件。
真的,千萬別得沒錢的病。
過去這些年,有不少身患重病的農(nóng)村老人找上輕松籌,在此之前,巨大的經(jīng)濟壓力已經(jīng)把他們逼上了絕路。
他們已經(jīng)吃過太多的苦,歲月壓彎了他們的身軀,如今毫不吝嗇地逼他們交出性命。
而接觸他們越多,你越能感受到命運的殘酷。
不難想象,如果沒有輕松籌,他們中又有多少人會最終走上那條絕望的不歸路。
當你搜索關鍵詞“輕松籌+農(nóng)村老人”時,會跳出超過95萬條結果。
每一條,都帶著沉甸甸的生命之苦;
每一條,又能包含柳暗花明的生之希望。
但想解決農(nóng)村地區(qū)的養(yǎng)老困境,只靠愛心是遠遠不夠的。
這次“活埋案”之后,很多人都提到了一部電影《楢山節(jié)考》。
小山村里,老人一旦上了70歲,就由兒子背著送進楢山,然后自生自滅。
影片末尾,被扔在大雪里的母親面色平靜,還不忘提醒兒子:
“我沿路扔了許多豆子,你沿著豆子走,就不會迷路了?!?/strong>
人性的光輝在悲劇面前,閃爍著耀眼的光輝,熒幕前的觀眾也不禁淚如泉涌。
但我卻感動不起來。
要知道,這是八十年代的片子,講述的是50年代的故事。
如今70年過去了,農(nóng)村老人難道還只能自生自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