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本名楊季康,江蘇無錫人,中國著名的作家,戲劇家、翻譯家,錢鐘書夫人。楊絳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由她翻譯的《唐·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yōu)秀的翻譯佳作,到2014年已累計發(fā)行70多萬冊;她早年創(chuàng)作的劇本《稱心如意》,被搬上舞臺長達六十多年,2014年還在公演;楊絳93歲出版散文隨筆《我們仨》,風靡海內(nèi)外,再版達一百多萬冊,96歲成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102歲出版250萬字的《楊絳文集》八卷。
送給年輕人的9句話
1. 你的問題主要在于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
2. 如要鍛煉一個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稱心,才能養(yǎng)成堅忍的性格。一個人經(jīng)過不同程度的鍛煉,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yǎng),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
3. 有些人之所以不斷成長,就絕對是有一種堅持下去的力量。好讀書,肯下功夫,不僅讀,還做筆記。人要成長,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與積累一定數(shù)倍于普通人。所以,關(guān)鍵還在于自己。
4. 少年貪玩,青年迷戀愛情,壯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人壽幾何,頑鐵能煉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鍛煉,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績;不同程度的縱欲放肆,必積下不同程度的頑劣。
5. 在這物欲橫流的人世間,人生一世實在是夠苦。你存心做一個與世無爭的老實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擠你。你大度退讓,人家就侵犯你損害你。你要不與人爭,就得與世無求,同時還要維持實力準備斗爭。你要和別人和平共處,就先得和他們周旋,還得準備隨時吃虧。
6. 惟有身處卑微的人,最有機緣看到世態(tài)人情的真相。一個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傾軋排擠,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潛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7. 上蒼不會讓所有幸福集中到某個人身上,得到愛情未必擁有金錢;擁有金錢未必得到快樂;得到快樂未必擁有健康;擁有健康未必一切都會如愿以償。保持知足常樂的心態(tài)才是淬煉心智、凈化心靈的最佳途徑。一切快樂的享受都屬于精神,這種快樂把忍受變?yōu)橄硎?,是精神對于物質(zhì)的勝利,這便是人生哲學(xué)。
8. 我是一位老人,凈說些老話。對于時代,我是落伍者,沒有什么良言貢獻給現(xiàn)代婚姻。只是在物質(zhì)至上的時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輕的朋友,男女結(jié)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雙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賞、吸引、支持和鼓勵,兩情相悅。門當戶對及其他,并不重要。
9. 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簡樸的生活、高貴的靈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翻譯心得
楊絳先生是一名優(yōu)秀的翻譯家。她曾經(jīng)翻譯過多部著名的作品,除了翻譯西班牙語的《唐吉坷德》外,還翻譯了《吉爾·布拉斯》(法國文學(xué)名著)、《小癩子》、《斐多》、《一九三九年以來英國散文作品》等等著名作品。
她的翻譯作品也得到了外媒的高度評價:
Fluent in both English and French, Yang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literature in China with her translations. Beyond these languages, Yang famously translated Don Quixote from Spanish to Chinese, and it has been the most popular translation ever since.
楊絳還曾寫過一篇文章《翻譯的技巧》,談到了她做翻譯的一些心得:
1. 以句為單位,譯妥每一句
原文不斷句,是癱瘓的句子,不對照原文就讀不通。長句斷成的短句,重作安排時如組合不當,原句的意思就不夠醒豁。
2. 把原文的一句句連綴成章
連綴成章不僅要注意重新組合的短句是否連貫,還需注意上一段和下一段是否連貫,每一主句的意義是否明顯等等。
3. 洗練全文
簡掉可簡的字,把譯文洗練得明快流暢。這是一道很細致、也很艱巨的工序。一方面得設(shè)法把一句話提煉得簡潔而貼切;一方面得留神不刪掉不可省的字。
4. 選擇最適當?shù)淖?/span>
選字有許多特殊的困難:一個概念的名字概括許多意思;沒有等同事物的字;雙關(guān)語很難音義兼顧;翻專門術(shù)語,需了解那門專業(yè)所指的意思;有特殊解釋的字,只能參考各專家的注釋......
5. 注釋
譯者少不了為本國讀者做注解,原版編者的注釋對譯者有用,對閱讀譯本的讀者未必同樣合用。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風土習慣各有不同,譯者需為本國讀者著想,為他們做注。
6. 其他
翻譯西方文字的時候,往往只有一半適用,另一半改掉又不合適,用商也不合適。
成語的翻譯。漢文和西方成語如果只有半句相似,當然不能移用;即使意義完全相同,表達的方式不同也不該移用。因為成語帶有本土風味。保持不同的說法,可以保持異國情調(diào)。
前輩翻譯家說: '多通幾國外文,對翻譯很有幫助。'這話確是不錯的,不過幫助有個范圍;越出范圍,反成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