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9月30日,是全世界翻譯工作者共同的節(jié)日——國際翻譯日。
2015年,為慶祝國際翻譯日,中國翻譯協(xié)會正式推出了《譯講堂》,以期為翻譯界搭建一個公益性、開放性的交流機制和平臺,匯聚譯界同行,共同切磋譯技,探索翻譯工作的規(guī)律和方法,努力為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更好地說明中國服務(wù),為翻譯界服務(wù),為廣大翻譯工作者服務(wù)。
一年后的今天,翻譯界的朋友們再度聚首,慶祝屬于自己的節(jié)日?!蹲g講堂》特別邀請到資深翻譯家羅新璋,帶來“翻譯的造詣與智慧”主題講座。來自中央和國家機關(guān)、企事業(yè)單位、高等院校以及全國各地的中國翻譯協(xié)會會員和翻譯工作者150余人參加講座。
翻譯的造詣與智慧
——以楊絳譯作為例
主講嘉賓:羅新璋 資深翻譯家
曾在中國外文局、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長期從事中法文學(xué)的譯介及研究工作。
譯著有《特利斯當(dāng)伊瑟》、《列那狐的故事》、《紅與黑》及《栗樹下的晚餐》,其《紅與黑》譯本更是被公認(rèn)為重譯外國文學(xué)名著的優(yōu)秀之作。
編譯《巴黎公社公告選》,校讀《傅雷譯文集》全十五卷。
編有《翻譯論集》、《古文大略》。
撰有《我國自成體系的翻譯理論》、《中外翻譯觀之“似”與“等”》、《錢鍾書的譯藝談》等,深受業(yè)界重視,被譽為“傅譯傳人”。
《訪楊絳 讀楊譯》
以2004年拜訪楊絳先生的故事談起,羅新璋老師解讀了對楊絳翻譯特點的研究與思考。
我一向佩服楊先生的翻譯。覺得有些處理,比傅雷更自由更大膽。傅雷強調(diào)“重神似,不重形似”,總還求似,不脫形跡;楊先生的翻譯,像錢先生一再申說的,真是朝得意忘言,登岸捨筏(見《管錐編》十二頁)一路做去。按《莊子·外物》篇: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移用于翻譯,或可釋為:把意思傳達過來,而忘掉語言形式,句法結(jié)構(gòu)。
羅新璋老師以楊絳先生的譯作《吉爾·布拉斯》為例,總結(jié)了楊絳先生“得意而忘言”、自由而大膽的翻譯特點。
1 師其意而造其語
原文:Mon père, qui n'était pas plus scrupuleux qu’un autre paysan,approuva la supercherie.
英譯:My father who was not more scrupulous than his neighbours, approved the deceit。
楊譯:我爹是個農(nóng)夫,不知輕重,也贊成掉包。(十九頁)
解讀:Paysan -peasant, Tobias Smollett 的英譯,作 neighbours。楊譯完全擺脫原文句型的拘縛,譯成復(fù)合單句,意思直截而明晰。我曾以此譯示康強兄,他說想不到有這樣處理,表示佩服。施兄,中譯法、法譯中兼善,是法語界難得的人才。
原文:Non, Estelle, vous n'êtes pas logée ici assez commodément pour recevoir quelqu’un chez vous.
英譯:“No, Estella, you have no convenience for him in these lodgings.”
楊譯:“不成,艾斯戴爾,你這房子不便留客?!保ㄈ囊豁摚?/span>
解讀:英譯已簡化,如將中文直譯出來,大致是:您在這里住得本不太舒服不可以留人在您家。原句是標(biāo)準(zhǔn)的法文句,但與中文造句,不無齟齬之處。如照原句譯出,文字啰啰嗦嗦,楊譯不惜更易原文結(jié)構(gòu),另選詞語,簡明易懂。
2 依傍形象以取勝
原文:Justement, répliqua le médecin, une vieillesse anticipée est toujours le fruit de l'intempérance (=abus des plaisirs de la table).
英譯:Right, said the physician, an early old age is always the fruit of intemperance.
楊譯:醫(yī)生道:一點兒不錯,貪吃貪喝就要未老先衰。(七十四頁)
解讀:英譯基本照搬。此句法文直譯為:“提前衰老是濫用飲饌之樂的后果”。不如楊先生倒過來譯,緣因果關(guān)系明顯而 “后果”兩字可略。intempérance,《法漢大辭典》釋義為:飲食無度,縱酒,縱欲。法國自笛卡爾倡唯理論,注重理性教育,培養(yǎng)抽象思維,喜用抽象詞語。楊譯適應(yīng)我國讀者的審美習(xí)慣與審美趣味,譯作“貪吃貪喝”,用形象語取代抽象詞,易于接受。
原文:Elle me parut assez jolie, et je trouvai ses allures si vives que j 'aurais bien jugé que ce cabaret devait être fort achalandé (=qui a de nombreux clients).
英譯:She appeared handsome enough, and withal so sprightly and gay, that I should have concluded that her house was pretty well frequented.
楊譯:我覺得她長得不錯;我一見她那股子風(fēng)騷勁兒,就斷定這旅店一定生意興隆。(第七頁)
解讀:法文ses allures si vives,英譯作 so sprightly and gay,不及原文具體可感,直譯為中文“她的步態(tài)那么活潑”,而楊譯“她那股子風(fēng)騷勁兒”其形象呼之欲出。文筆講究的散文家這么譯來,似欠雅馴,但在底層混慣的流浪漢,玩世不恭,從他眼中看來,真是這副模樣!
文學(xué)作品,非學(xué)術(shù)論文,要以形象取勝。文藝作品,重在藝術(shù)形象,應(yīng)盡量避免抽象概念。由于西方人與東方人思想方式不同,原文中的抽象詞,楊先生總設(shè)法易以具體的形象語,如“貪吃貪喝”與“風(fēng)騷勁兒”等譯筆。好處如王國維所說,“語語都在目前,便是不隔。”多用、善用形象語,正是楊絳譯藝的一大特色。
3 順理補筆豈無功
原文:Nous autres personnes du commun, nous regardons les grands seigneurs avec une prévention qui leur prête souvent un air de grandeur que la nature leur a refusé.
英譯:We common people, look upon all your great noblemen with a prepossession that often gives them an air of greatness which nature has refused.
楊譯:我們平頭百姓對貴人闊佬有成見,盡管他們生相庸俗,也覺得氣宇不凡。(三二六頁)
解讀:此譯例后半句照法文譯來為:有一種先入之見賦予他們一種老天拒絕給他們的氣宇不凡;“盡管他們生相庸俗”,乃楊絳的改筆或補筆。
原文:Monseigneur, lui répondis-je. La renommée qui loue ordinairement plus qu'il ne faut les belles personnes, ne dit pas assez de bien de la jeune Lucrèce, c'est un sujet admirable, tant pour sa beauté que pour ses talents.
英譯:“My lord (I replied), fame, which usually praises beauties more than they deserve, has not said enough in commendation of young Lucretia, she is an admirable creature, both as to her person, and talents?!?/span>
楊譯:我答道:“大人,美人兒往往是見面不如聞名,不過這年輕的璐凱思實在是聞名不如見面,她是個色藝雙絕的人才。(六一五頁)
解讀:此譯例,前半句法文意思為:名聲對美人兒的贊揚,往往言過其實,楊譯撮取其意而結(jié)合上文,套用“見面不如聞名”這一習(xí)用語。漢語講究言對事對,各有反正,后半句“聞名不如見面”,乃譯者補筆。
可以看出,通過楊譯,確有“加強原作”之勝?!都獱枴げ祭埂窏钕壬g于五一至五五年,四十至四十五歲之間,六二年重新校訂。
楊先生對翻譯自有自己的章法:“以句為單位,譯妥每一句”,“譯者只能在譯文的字句上用功夫表達”,“從經(jīng)驗中摸索怎樣可以更臻完善?!?/span>
其《翻譯的技巧》這一長文中,也只引用過德國翻譯理論家考厄(P.Cauer)的一句話:“盡可能的忠實,必不可少的自由”。
楊先生把譯者的職司比作一仆兩主,在侍候作者讀者“兩個主人不能兼顧的時候,這點不忠實和自由,只好比走鋼絲的時候,容許運用技巧不左右跌倒的自由。”
妙悟勝譯
在兩個多小時的講座中,羅新璋老師結(jié)合自身60余年的工作積淀,分享了文學(xué)翻譯的觀點與經(jīng)驗,他指出,翻譯本身是實踐的問題,自己動手才能慢慢有成就。翻譯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慢慢努力和嘗試。
他指出,對句、排比,是中文修辭所長,用在譯文上,可補外文所欠缺,發(fā)揮獨特的漢語優(yōu)勢。譯者以自身的文字修養(yǎng),并符合語法修辭、審美趣味,對原文做相應(yīng)的變通與調(diào)整,是對原著進入漢語語境更高層次上的負(fù)責(zé),也是譯者主體性的發(fā)揮。
翻譯之理,古今縱橫;翻譯之文,奧妙無窮。
羅新璋老師的講授,帶給現(xiàn)場觀眾許多啟迪。他們踴躍提問,向這位頗有閱歷的翻譯家請教。有觀眾問道,譯者應(yīng)怎樣克服翻譯工作中的瓶頸、提高造詣?羅新璋老師表示,語言表達能力對翻譯工作者的成就作用很大。要加強中國文學(xué)素養(yǎng),尤其是多看有深度的書,使思想深刻。
對于年輕一代翻譯工作者,羅新璋老師建議,要常懷匠人之心,提高藝術(shù)修養(yǎng),精心致力譯作。
在《譯講堂》公益性、開放性的平臺上,中國翻譯協(xié)會將持續(xù)推動行業(yè)交流,匯聚譯界同行,共同探索翻譯工作的規(guī)律和方法,更好地為業(yè)界和翻譯工作者服務(wù)。
◆ ◆ ◆
祝翻譯工作者節(jié)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