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書友會第3534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yī)人成長
I導讀:泄瀉在中醫(yī)理論中,細探則有多種類型,《黃帝內(nèi)經(jīng)》載有鶩溏、飧泄、濡泄、洞泄等等,《難經(jīng)》載有胃泄、脾泄、大腸泄、小腸泄、大瘕泄。或以發(fā)病臟腑區(qū)分,或以癥狀、病因分類。那泄證多端,臨證如何區(qū)分治之?且看趙老這篇文章。
泄瀉證治
作者/趙錫武
簡介:趙錫武,1902—1980,河南省夏邑縣人。曾任中醫(yī)研究院副院長,全國知名中醫(yī),中醫(yī)教授。學術代表著作有《趙錫武醫(yī)療經(jīng)驗》,是以趙老的講述原稿及有關臨床資料為基礎整理而成,反應了趙老在學術思想上的獨特見解
泄瀉之本,無不由于飲食不節(jié),起居不時,脾胃受邪所致。脾胃受傷則水反為濕,谷反為滯,水谷精華之氣,不能輸化而泄瀉,泄者大便溏薄,或作或止;瀉者大便直下,水去如注。多因濕熱傷食,脾受傷而不能滲泄且分利無權,遂致泄瀉。
一、五泄
飧泄
飧泄之完谷不化因濕兼風(完谷不化、水谷不分而完出,謂之飧泄),兼惡風、自汗、腸鳴、脈弦者,宜胃苓湯加升麻、防風。
'“春傷于風,夏生飧泄”“清氣在下,則生飧泄”“久風入中,則為腸風飧泄”
——《內(nèi)經(jīng)》
'
今清氣下降而不升則風邪入而干胃,是木賊土。故沖和之氣不能化而令完物出。
或飲食太過,腸胃受傷,亦致水谷不化,宜下者舉之而兼消克,加減木香散主之,飧泄脈弦,腹痛而渴及頭微汗,宜防風芍藥湯。
加減木香散
木香 良姜 升麻 人參 檳榔 神曲 白術 肉蔻 吳萸 干姜 陳皮 砂仁
防風芍藥湯
防風 白芍 黃芩
溏泄
溏泄證見腸垢污積,乃濕兼熱也(脈數(shù),溲赤澀,所下稠黏垢穢,宜黃芩芍藥湯合益元散)。
黃芩芍藥湯合益元散
黃芩 白芍 甘草 滑石 朱砂
鶩溏
鶩溏之證,澄清溺白濕兼寒也。
'
“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于寒”。
——《內(nèi)經(jīng)》
'
大便如水,其中稍有結糞,清冷如鴨糞,脈見沉遲,小溲清白,理中湯加橘紅、茯苓治之。若泄不已更加附子。
潔古云:“鶩泄當用升麻、附子、干姜之類。寒泄必須早暮服藥,蓋早服暖藥至暮藥力已盡,無以敵一宿之陰氣,故必再服也?!?div style="height:15px;">
濡泄
濡泄之證,身重脈軟,是濕自勝。
《內(nèi)經(jīng)》曰:“濕勝則濡泄”,緣土虛不能制濕,濕反勝而成病,故腹不痛而腸鳴溺少、利下多水,宜五苓散主之。
滑泄:
滑泄之證,久下不禁,濕勝氣脫,大孔如竹筒直下不止,宜用扶脾丸,或補中益氣湯加訶子、肉蔻或四柱飲或六柱飲。
四柱飲
茯苓 人參 附子 木香 加姜鹽。
六柱飲
四柱飲加肉蔻、訶子?;钊藭邪仔g,無訶子。
扶脾丸(東垣)
白術 茯苓 橘皮 訶子肉 炙草 烏梅 干姜 藿香 紅豆 肉桂 麥芽 神曲 荷葉 燒飯為丸。
二、其他分類
除上述五泄,尚有以下多種:
胃泄:面黃而飲食不化,宜理中湯。
脾泄:嘔吐而腹脹注下——食后飽滿,瀉后即寬,宜香砂六君子湯。
大腸泄:泄已窘迫,大便色白,腸鳴切痛,宜五苓散加木香。
小腸泄:溲澀而便膿血,小腹疼,宜先下之,繼用清利。先用木香檳榔丸,繼用葛根芩連湯加滑石。
腎泄:五更便泄,足冷腹痛,宜四神丸加人參、沉香,甚則用熟附、茴香、川椒。
肝泄:木旺侮土,腹痛兼脹。脾虛致泄,肝旺致有脹痛,此與傷食不同,傷食腹痛得瀉便減,今瀉而痛不止,故責之土敗木賊,故宜瀉肝培土,異功散加川楝子、元胡。
痰泄:胸滿泄瀉,脈弦滑,甚則嘔吐,其人神必不瘁,色必不衰,時泄時止,復又作泄,腹中覺冷,隱隱微痛,宜厚樸二陳湯。肥人滑泄多屬痰,脈滑責之痰,不食不饑亦責之痰,可用青州白丸子。
食泄:瀉下臭腐,噫氣作酸,腹痛而瀉后痛減,宜香砂胃苓湯或保和丸加砂仁、豆蔻。
大瘕泄:里急后重,多次入廁,而不能便,莖中痛。乃寒濕化為濕熱。此似痢非痢,所下皆是糞水,宜八正散加木香、檳榔。
傷酒泄:晨起必泄,素嗜酒而積,經(jīng)年不愈,宜葛花解酲湯或理中加葛根配合香連丸。
暑瀉:夏月暴注水瀉,脈虛細而口干煩悶,為腸胃之暑濕。
凡夏月泄瀉,干葛為要藥,暑火瀉者加川連,兼腹脹者加厚樸、茅蒼術,兼虛者加白術、扁豆,暑食瀉者加神曲、木香,暑濕瀉者加蒼術、澤瀉、銀花炭、益元散,小便赤澀加木通,兼煩加梔子、淡竹葉,或加黃芩炭,兼嘔加半夏、厚樸、竹茹、藿香,若傷暑而又傷生冷宜連理湯。
以上雖泄證多端,多不離乎脾傷積濕,治法則初用調(diào)中分利(凡泄瀉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故以利水為上策),如小便少者尤宜利水,如小便如常,不必再利,惟燥脾而已,如兼口渴則利水與燥脾俱不用。
但看溺赤、口渴、苔黃、脈數(shù),為有熱,即《內(nèi)經(jīng)》云:“暴注下迫,皆屬于熱”,宜芩連之苦寒治之,如溺短而色不變,脈虛無力則補益無疑!
然瀉傷津液,口內(nèi)必渴,小便赤澀不數(shù),苔不黃者,未可便斷為熱。
繼用風藥燥濕,久則升提,滑須固澀,風兼解表,寒佐溫中,食者消之,痰者化之,虛者補之,熱者清之,隨證施治為當。
三、泄瀉治法有九
一曰淡滲。使?jié)駨男”闳?。可用五苓散治之?div style="height:15px;">
四曰疏利。痰凝氣滯、食積水停皆令人泄,隨證祛逐勿令稽留?!秲?nèi)經(jīng)》云:“實者瀉之”。又云:“通因通用”??捎帽:屯杌蚨悳由袂?、麥芽、蛤粉、木香、檳榔。
八曰溫腎。腎主二便,封藏之本,寓真陽?;馂橥聊?,故積虛者必夾寒,脾虛者當補火?!秲?nèi)經(jīng)》云:“寒者溫之”??捎闷乒始垺⑷廪?、茴香、五味子等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