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發(fā)展的歷史無可辯駁地告訴我們這樣一個循環(huán)往復的自然規(guī)律,那就是:文學發(fā)展到一定階段之后,就會被一幫擅長拍馬、迎合俗世卻身負鴻名重譽的低等文人帶入歧途,產生一大堆價值如同用過的快餐盒一樣的頗受俗人歡迎的作品。等這類人鬧騰的時間夠長了,一些有識力、有品位的讀者開始無法忍受他們那些像水一樣源源不斷地涌出來的烏煙瘴氣的名作了,開始狠拍桌子了,這時候,一些沉默已久的真正有膽識、有才情、有歷史責任感的文學青年便挺身而出,致力于文學革新,力矯時弊,為文學的健康發(fā)展探索新道路。
一、為什么現在要進行文學革新
(一)建國后的文學作品,語言淺陋,無法展現漢語之美
民國那一代作家,憑借著過人的膽識、高深的學養(yǎng)和卓越的才華,對陳腐的封建文學發(fā)起了猛烈的攻擊,終于完成了文學革新,他們以其杰出的藝術作品為中國新文學筑起了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然而共和國建立之后的文學,漸漸地就讓人感覺不太對了,其中最突出的、同時也是最根本的一個通病,就是文學語言的不濟。有些作家文人雖以筆下的文學語言比民國那一代作家的初創(chuàng)語言更為通俗流暢而自詡,然而遺憾的是,民國作家們在文學語言方面的優(yōu)長,他們也一并丟棄了,完全沒有繼承下來。請允許我說句極容易開罪于文壇前輩們的實在話:當今天下,沒有一位作家是以語言藝術大師的面目出現的。今人的文章,總讓人覺得缺乏辭采,表現力不夠,曾經在前輩文豪筆下光輝燦爛的漢語言,到他們這兒就開始變得黯淡無光。有些作家雖說馳譽世界,但是讓人驚詫的是,他們的文學語言也同樣平庸無奇;如果掩住他們的名字,不受他們的盛名的震懾,讓你直接看他們著作中的一章一節(jié),你簡直會懷疑那是出自一個識字不多、連一張報紙都很難讀順暢的鄉(xiāng)村老干部之手。
談及文采,牽涉太多,且單單一個“怎樣的語言才算有文采”這樣簡單的問題就足夠人們咿咿呀呀地吵上十天半個月了。我并非文藝理論家出身,也不想倚仗高深玄妙的理論來嚇外行、博淺人尊敬,所以,為更好地幫助大家對文采有個直觀的認識,諸位不妨摸著下巴想一想:我們在欣賞建國之后的文學作品,有沒有哪一句話讓你迷醉,讓你激動,讓你震撼,讓你忍不住要找來紙筆抄下來背熟它的?沒有,一句也沒有。然后諸位又不妨比照一下魯迅先生的散文《記念劉和珍君》,看看這一篇文章里又有多少辭句是足以撼動你的靈魂的?!@就是有無文采的區(qū)別。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而我們的作家們卻在使用沒有藝術特質的平庸無味到幾乎跟水一樣語言寫成一本又一本的文學作品來閹割我們的腰包,霸占我們的書架,浪費我們的時間,糟蹋我們的人生,還指望我們仰著頭崇拜他們,像魚兒搶食似的擠到他們前面求簽名。
(二)雞湯文泛濫成災
我們的正統(tǒng)作家的表現不能讓大眾滿意,一些粗通文墨、自許頗高的家伙就以為寫文章是輕而易舉的事兒了,“作家的文章也沒啥嘛,老子寫的東西跟這也差不多呀!”加之國民的日子也比以往好過些了,玩手機的人越來越多,無聊的時候就玩,而玩手機總該有些東西看,而這些民眾往往又對正統(tǒng)作家不感興趣,咋辦呢?那些學識淺、文筆爛、臉皮厚的家伙就開始拿著自己粗淺的俗文招搖過市,借助于各類新型媒體與平臺,擠到廣大民眾面前來了。這類角色擅長揣摩大眾的心理,清楚大眾的口味,善于迎合,所以他們那些雜糅著一些婦孺皆知的淺道理、用著一種鼓勵的口吻專哄身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的老實人的所謂雞湯文反而比正統(tǒng)作家的作品更受歡迎。那些所謂的雞湯文,所講的總是似是而非,有些簡直就是地道的屁話,明辨之人略加思索就能明白他們所玩的鬼把戲。然而遺憾的是,本國的民眾基本上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與習慣,看手撕鬼子的戰(zhàn)爭片尚且看得那么開心,讀這類溫和的雞湯文哪里又會去多想,心里覺得有幾分暖熱就很滿足了。
自己看了還不夠,還要分享給親友,望他們也從中受益,所以,也就難怪這類讓人厭惡的雞湯文會滿天飛了。
雞湯文受歡迎,作者名利兼收,刺激到了不少旁觀者。于是乎,更多的沒良心的缺乏社會責任感的俗人涌進來爭食,而同樣的話題講的人多了,就容易厭倦,有些寫手就索性亂來了,不講人話的所謂毒雞湯也跟著來了。
現在的媒體,有些也確實如禽獸,他們從來沒有想過要為這個國家、這個民族、這個時代做點有意義的事,眼里只看見錢幣,極力推廣雞湯文,結果怎樣呢?自然就如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殘酷現實一樣,滿紙屁話的雞湯文四處飛,充塞著我們生活的每一處角落。
(三)本國的讀者在挨餓
前代文壇巨匠們的不朽之作,盡管仍在散發(fā)著永恒的魅力,然而,誰愿意總是吃著隔夜的佳肴,而不想去嘗嘗新摘的果蔬呢?然而我們的正統(tǒng)作家能夠給我們的呢,感覺還不如隔夜的;而那些胡編亂造雞湯文的作者們端上來的,則更是拌著地溝油的爛菜葉之類的了。這如何滿足得了那些有見識、有品位的讀者?!這樣的情形持續(xù)已久,我們的讀者已經挨餓多年,早就開始拍桌子了,然而有些人還在閉著眼忙活著,趕做更多的爛菜葉端上來。
(四)時代在召喚
回顧本國的歷史,一個繁榮興盛的時代,往往也會伴隨著文藝的欣欣向榮,甚至出現可以作為時代標志的藝術樣式。兩漢有辭賦,唐有詩,宋有詞,元有曲,明清有小說。我們的共和國建立至今已有六十多年矣,國力亦不可謂不鼎盛矣,然而我們所有的是什么?雞湯文。若是以雞湯文作為當今時代的文學標志,難道不是我們這一代文藝人士的奇恥大辱嗎?若是后人編修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學史,開卷第一篇就是《雞湯文的興起與繁榮》,那豈不是要氣得骨灰盒都要裂開啊?!正統(tǒng)的作家們雖不至于如此不堪,但是鼻子上又打了孔,穿了繩,文人風骨,蕩然無存,筆下的文章無法做到虎虎有生氣,無法體現與東方雄國相匹配的恢宏氣象;至于以湊雞湯文混飯為己任的庸俗之輩,則更不足以為盛世雄文!要想改變文苑當前的這一派卑弱氣象,我想,另一批人是時候登上歷史的舞臺了,那就是體制之外的堅持自己的藝術追求而常年不得志的文學人士。身處體制之外,故而束縛少,下筆為文更加大膽,也更有勁力;堅持自己的藝術追求,故而不同于迎合俗世的作家,有望獨辟蹊徑,為新時代的文學開拓新天地;常年不得志,積憤已久,故而一旦朝著自己素來反感的雞湯文之類的開火,戰(zhàn)斗起來也比尋常人更為勇猛。一言以蔽之,潛伏民間的飽學之士,最有希望成為新時代文學革新的闖將,最有希望完成時代賦予的使命,最有希望讓我們的光輝旗幟飄揚在時代的最前沿。
二、如何革新
(一)從何種文體開始革新
在東土,文學體裁通常分為散文、小說、詩歌、戲劇四大類。要打響萊克星頓的槍聲,那么,首先就要有稱手的武器。戲劇不是閱讀主流的文學樣式之一;詩歌又略顯得有些不合時宜,因為名聲早已被玩壞,受眾面也小,如果以詩歌來戰(zhàn)斗,一開始就會處于不利的境地;小說雖然是創(chuàng)作家們的最愛,尤其是長篇小說,一些淺人簡直拿它的有無來作為文豪的判斷標準了,然而我們不以小說來作為主要的戰(zhàn)斗文體,不為此,而是由于小說往往篇幅比較大,寫作時間比較長,革新不容易見效;尤其是長篇,也許嘔心瀝血三五載都未必能完成,待到完成之時,恐怕陣地早已失去,還戰(zhàn)斗什么?但若是三兩個月出一本的那種,又跟水一樣,試問如何與人戰(zhàn)斗?
最理想的戰(zhàn)斗文體,是散文。首先,它與我們勢不兩立的雞湯文處于同一陣營,我們可以在雞湯文的正對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另立山頭,兩軍對壘,形成強烈的對比;其次,散文的種類豐富,寫法多樣,有足夠的場地可供作者馳騁,不必擔心水淺掀不起巨浪的問題;還有,就是散文篇幅較小,既可以正襟危坐,靜心品味,也可以用碎片化的時間瀏覽。它比任何一種文體都適合在這個浮躁的快節(jié)奏的時代中爭取最大數量的讀者,對迅速擴大文學革新的影響極有幫助。
(二)革新之后的作品是怎樣的
俗語有言:“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睂σ粋€鄉(xiāng)下的孩子說玻璃球不好玩,恐怕只是徒費唇舌,然而你讓他看看夜明珠,他就知道自己手心里的東西不值錢了;如果要讓癡迷于雞湯文的讀者清醒過來,一味地呵斥、譏諷或者勸誘,都是無濟于事的,較為穩(wěn)妥的法子,也還是讓他們親眼看看那閃耀著光芒的夜明珠。而這夜明珠,就是我們進行文學革新在初級階段必須拿出來的新散文。
這樣的新散文,既不同于當今正統(tǒng)作家們的千人一面、掩住名字就認不出的散文,更迥異于膚淺俗陋、泛濫成災的雞湯文,而是一種有內容、有真情、有骨力、有藝術的短文章。
有內容,就是言之有物,是下筆為文的最基本的要求。本來這一點是不值得拿出來講的,大家都懂,但是讓人額角暴青筋的是,如今言之無物的文章不是隨處可見嗎?
有真情,就是主張文字從心間流出,一章一節(jié),一段一句,乃至于一筆一畫,都飽蘸著自己最真誠的情感。缺乏真情的辭章,即便是文采出眾,美如金玉,也難以傳世。——它沒有靈魂。
有骨力,就是主張文章要有風骨,有內勁。民國之后,剛健有力、雄肆奔放的文章是久不見蹤跡了,世人看慣了牡丹與清荷,還記得天地間有松柏么?不必擔心如此提倡會使文苑的風格單一,也不要誤以為這是在打壓其它的文章風格,之所以如此,是出于文學革新初期的需要,因為有骨力的文章更能震人心魄,撼動讀者沉睡的靈魂,同時這種文章與當今流行的文章風格差異又是最大的,更能讓人耳目一新。待到文學革新有了起色,更多富有才藝的作家文人加入進來,那時候,文苑自然會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何憂之有哉?
有藝術,就是作品有藝術特質,不妨雅俗兼?zhèn)洌环晾仙傧桃?。作品自身能說話,無須作者自己到處去表演以招致讀者。我想,現在估計還沒有學者會昏聵到去寫類似于《論雞湯文的藝術特色》這樣的論文吧,畢竟那幫人的雞湯文是如何編造、如何生湊、如何敷衍的,明辨之人心里都清楚,何來的藝術特色可言!文學革新的創(chuàng)作者要與雞湯文徹底劃清界線,就必須以堅實的具有高度藝術性的文本告訴讀者:我們關于文學革新的呼吁,決非淺薄的叫囂,而是一場嚴肅的順應時代潮流的具有偉大意義的文學革新運動。
短文章,前頭已經提及過,就是因為如今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太快,很少有人有那樣的閑情逸致去欣賞洋洋灑灑的萬言長文。短小精悍的文章,便于快速擴大文學革新的受眾面,擴大文學革新的社會影響,使之形成燎原之勢。
三、文學革新的突破口
在一群看起來都差不多的雞里頭,要想迅速找出不同于其它的那一只,是頗有難度的,然而如果一只丹頂鶴站在這群雞之中,那它就會輕而易舉地引起人們的注意。同樣的道理,如果文學革新要引起人們的注意,首先就要找出自身可以達到的、迥異于雞湯文的、同時讀者看起來又相當直觀的組成部分。而這部分,我以為就是文學語言。諸位還記得我們讀中學那時候么?我們經常會抄錄一些文采斐然的句子,以備作文之需;對于那些抄錄的文章,我們也許沒有足夠高超的藝術審鑒力,拿不準它們之中哪一篇寫得更好,但是如果要我們去判斷哪一篇最有文采,最得我們歡心,這是可以辦到的。換句話說,即便是有部分讀者未能很好地認識新散文的藝術性,但是,我們至少可以有自家的面目,讓他們深切地感受到我們的文章和平時常見的雞湯文不一樣。只要能夠讓他們感覺到兩者之間不一樣,我覺得,文學的革新就算是取得初步的成效了。因為,往上一點,我們還有著更優(yōu)質的讀者群。
這就使得革新派作者所操持的文學語言,必須具有藝術性,有自家的風格,遣詞造句即便不能通過最嚴格的藝術審判,最起碼,也要有可圈點之處,經得起尋常讀者的玩味。若是自己的文學語言都一塌糊涂,那何異于肥婆推銷減肥茶、麻子售賣美白霜呢?不足以服眾。
四、如何鍛造文學語言
開藥方之前,總該先把把脈搏,看看問題出現在哪里,然后才有望對癥下藥。
當今天下,我們沒有一位作家是以語言藝術大師的面目出現的。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我們的作家平時都不太注意,寫小說的,只管故事,語言嘛,講得清楚就行,哪里會去多想繁簡是否得當,措辭是否準確;所以這類作家一旦寫起散文來,就不免讓清醒的讀者暗暗吃驚:“這樣的文筆,跟作者所享有的文學聲望完全不匹配?。 庇行┳骷揖邆淞诉@方面的意識,知道要在文學語言上下功夫,甚至還知道應該從口頭語中汲取營養(yǎng),這算是難得的了,然而誰能想到他們的審美品位又不夠好,采入文章的口語往往粗鄙不堪,非但沒有為文章增色,反而讓人覺得作者好像沒啥文化一般。是我們的作家看書太少,學識不夠嗎?相比于民國那一代作家,自然是不可同年而語,可是我們平時在書中看到作者的照片,看到作者身后的書房,就知道他們讀書其實并不少。
依我的淺見,恐怕還是讀書太隨意,缺乏與一流文學作品打交道的意識。已有盛名的老作家,往往多看國外拿獎多的作家作品,冀望從中探求出什么秘訣,便于今后自己拿大獎;而年輕的作家呢,又往往埋頭于這些熱衷于拿獎的老作家作品,了解多一點,便于下次開什么研討會的時候更好地擦鞋。他們共同的一點,就是讓古今中外已有定評的大作家們的不朽之作壓在書堆的最底層。古語有云:“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辈凰祭^承前代文豪的創(chuàng)作經驗,不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遠方,那么,他們最終所能取得的成就,亦不難想知矣。韓愈何以能夠“文起八代之衰”?無他,“實集八代之成”耳!
革新派作家該如何做呢?我想,眼下較為可行的法子,也還是去吃隔夜的佳肴。我們現在是無望嘗到新鮮的果蔬的,因為他們只能給我們爛菜葉,好一點的,恐怕也只是開水煮白菜而已。在這方面,我很愿意提供幾點微薄的經驗給諸位參考,也許很淺薄,很足以貽笑于大方之家,權且算是拋磚引玉吧:
(一)重視文學史。多讀本國文學史書上重點推介的經典之作,尤其是南宋以前的,對學散文、積語匯很有益處;
(二)多讀民國作家的代表作。那一代作家博覽群書,學養(yǎng)深厚,對漢語言的運用常臻于化境,有時還能自鑄偉辭。他們的作品對我們而言,養(yǎng)分最為豐富,也容易吸收,畢竟時代相隔不遠;
(三)多讀大翻譯家的譯作,尤其是世界名著。他們往往目光如炬,選書精審,語言造詣出類拔萃,讀他們的譯作,可以更好地汲取外國文豪的創(chuàng)作經驗,同時又能引進一些外語特有的表達方式,以補漢文之不足;
(四)提煉口語。這一點其實也不是什么新法子,早在魏晉時期,曹植就講過“街談巷說,必有可采”了。這里主要注意兩點:一是放出眼力去選擇,二是注意地域局限性。
(五)留意各類歌詞,尤其是八九十年代的。
以上幾點,是講吃什么的,此外也還須交代一下什么是不宜吃甚至是不能吃的。
(一)少看或者暫時不看當代作家的作品。要多讀最好的文學作品,訓練自己的眼力,提升自己的審美。文字風格尚未定型的時候尤須注意,切勿亂讀,否則日后的語言粗鄙駁雜,再難矯正。
(二)少看或者索性不看當今的雜志、新聞與網絡小說之類。這些東西,多半出于庸夫之手,俗不可耐,尤其是網上的那些亂七八糟的所謂新聞,亂來的,頭條有時候都是數年前人家瞎編的假貨。——這點識力,應該有。
(三)日常生活中少用或者不用網絡流行詞語。習慣成自然,平時用多了,用慣了,等到自己下筆為文的時候,那些沒有內涵的網絡詞語也會自然而然地從筆尖流出的。網絡用語的弊病何在?在于缺乏美感,沒有內涵,因而它容易消亡。試想,現在還有人在用“給力”這樣的詞語么?此外,網絡用語對文學語言也有著很大的破壞作用。倘無相當的必要,是應該盡量避免的。
要鍛造一套真正屬于自己的文學語言,是很不容易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文學青年們一定要耐得住寂寞,要沉得住氣,千萬不要像廣州這邊的雞一樣,按捺不住,凌晨三點就啼了。
五、結語
對于有志之士而言,人生最大的悲劇,莫過于生不逢時。看文學史的時候,讀到新文化運動的章節(jié),常不免廢書而嘆:“要是我也生在那個偉大的時代,即便文筆再不濟,學識再淺陋,我也要寫幾篇批文言、反封建的文章投給《新青年》啊!”人世間再沒有什么事業(yè)能夠比為一場偉大的文化革新運動貢獻力量更值得驕傲和自豪的了。北宋的開國武將,如果不去翻史冊,誰會記起他們的名字呢?然而歐陽修和蘇軾卻永垂不朽,千古流芳?,F如今,雞湯文泛濫成災,正統(tǒng)作家又難有作為,不足以肩負文學革新的重任。體制之內的醒著的作家文人,是時候起來做事了;潛伏民間的飽學之士,是時候挺身而出了;誤以為文學無望而去屈身從事雞湯文寫作的失志之士,是時候反戈一擊了。上天賦予我們卓越的才華,不是要我們去和雞鴨爭食的,而是要我們?yōu)檫@個時代交出一批精湛的藝術作品。如果我們讓自己的智慧開出丑惡的花朵,日后回顧這段往事,難道不會感到懊悔和痛心嗎?
眼下的情形不同于民國初年,也許,這將會是一場持久的斗爭。和史上所有的文學革新一樣,我們前進的路上也必定會很坎坷,困難重重,舉步維艱。然而不管怎樣,我都希望本國的有識之士拿出勇氣來,拿出干勁來,為這個國家、這個民族、這個時代做一點真正有意義的事。有一份熱,發(fā)一份光;有一份力,做一份事。數十年后,我們一定會為自己有幸參與這場偉大的文學革新而激動得熱淚盈眶的。千百年后,我們的子孫后代也不會忘記我們曾經所做過的一切,他們談論我們,就如我們今天滿懷崇高的敬意談論韓柳歐蘇,談論陳獨秀、胡適和魯迅先生他們一樣。
中華人民共和國六十七年十二月十一日 九零后文學青年廖樹鋒慨然記于廣州荔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