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婚,真是我國國情一大特色。
上至名流子弟,下至平庸如你我,只要年齡一到,大都躲不過那一道催婚符。
今年10月25日,杭州一單身姑娘,因力爭抗婚,發(fā)表教科書式般的反催婚宣言,而躥紅網(wǎng)絡(luò)。
姑娘92年生,芳齡已逼近30。于是,一回家,就遭到催婚團的頻頻攻擊。
姑娘脾氣倔,根本不吃七大姑八大姨那一套。
不料,催婚團竟轉(zhuǎn)向媽媽身邊嚼耳根子。
媽媽經(jīng)歷不起催婚團折騰和慫恿,便也著急起來,廣撒下招女婿的消息。
姑娘聞之,一怒,直懟道:“到了二十七八,總有那么一群咸吃蘿卜淡操心的親戚。別惹我,不然我不客氣!”
姑娘果然雷電風行。隨即編輯了一段霸氣而不失禮節(jié),中肯而不失骨氣的長文。
然后,對著七大姑八大姨的微信,輪番轟炸。
而媽媽收到的反饋卻是,催婚團不但不聽,還準備給這桀驁不馴的姑娘,好好上一課。
姑娘更是霸氣側(cè)漏:“去就去,我不會挑事,但我也不會怕事?!?/p>
此外,姑娘呼吁廣大單身青年,共同抵御“外敵”,堅決不能妥協(xié)。
一旦你妥協(xié),催完男友,催婚;結(jié)完婚,催生娃;生完娃,又催二胎······
你會發(fā)現(xiàn),一生各大重要決策,盡抉擇在他人嘴里。
網(wǎng)友們紛紛獻上膝蓋:姑娘,服了你的魄力!
為什么抗拒催婚能引發(fā)這么大共鳴?
因為中國式催婚真的太變態(tài)。
你年齡過了25,一到春節(jié),耳邊就張口閉口“有對象了嗎?”,“再不結(jié)婚就老了”等閑言碎語。
若你過了30還不結(jié)婚,簡直堪稱罪大惡極。一接爸媽電話,你就能猜到他們想說什么。
“我給你介紹了一對象,是咱們小舅子家的····”
“什么?不著急?你看看別人家孩子都打醬油了,再不結(jié)婚,你要氣我啊!”
每逢過年,就堪比語言凌遲。而且你發(fā)現(xiàn),親戚鄰居連看你的眼光,都似乎低人一等。
我今年22歲,剛湊滿領(lǐng)證的資格。但也開始飽受催婚。
另一個可笑事實是,我母親當年也是受催婚所迫,才倉促嫁給了一個相識僅10天的男人。這個男人,就是我父親。
此后二十余年,風雨凄凄,家庭冷漠,毫無溫暖可言。
我媽拿刀砍過我爸;
我爸曾用煤氣罐,想與我媽娘家同歸于盡。
還因為幾元錢的糾紛,我媽叫來一幫舅舅,手拿鐵棍,將爸打趴在地。
那年,我8歲。目睹一幕又一幕父母的廝殺。
有什么大仇嗎?
不,連我爸媽都說,就是性格合不來。
三觀不合,性格不匹配。一個厭惡老實人,一個偏是老實人。
自小到大,父母在我耳邊說過最多的話:“要不是為你,我早就離婚了,現(xiàn)在那叫一個苦?。 ?/p>
蹉跎至今,兩人雖未離婚,卻已無夫妻之實,完全相敬如“冰”。
苦嗎?
做為兒子,我都苦不堪言,他們就更是苦得無以復加。
而這半生苦果,加上我童年的慘淡,一切源頭,就是因為“催婚”!
因為沒抗住逼婚的壓力,嫁了一個,沒有了解,更稱不上有感情的男人。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母親竟又用同樣的方式,試圖把我推進“火坑”。
我當然抗拒!
也許是愚昧會傳承,也許是每個為人父母,都有這么偏執(zhí)的一念。
“就是婚姻不好,那也要結(jié)婚啊,不結(jié)婚怎么成?我們走了,誰來照顧你?”
多么令人無法承受的愛和邏輯。
找一個錯的人結(jié)婚,生活猶如凌遲好嗎?
同床異夢,三觀不合,孤燈下無言以對,這遠比孤獨更加孤獨,比寂寥一生更加凄苦。
奇葩說有檔節(jié)目,叫“催婚是愛還是變態(tài)?”
辯手紀澤希講過個真事。
三十彷如女人催婚的一道分水嶺。他好友燕妮一邁進三十大檻,全家上下的重心,都圍繞著一件事——把燕妮嫁出去。
燕妮媽媽出去跳廣場舞,見一舞友,就逮住問:“你家有兒子嗎?是單身嗎?”
若是,留下號碼,回頭登門拜訪。
若不是,繼續(xù)捕獵下一個“可能女婿”。
燕妮從開始的一月一次相親,發(fā)展到兩禮拜一次,最終,發(fā)展到平均一周三次。
一年催婚下來,燕妮一算,竟相親了100多位男生。
這什么概念?
一年不過365天,平均每3天半時間,就考慮好一個男人,一個終身與自己相伴的男人。
紀澤希說:“我買車選高配低配,三天半都選擇不了,這要我選結(jié)婚對象,這不是怎么選怎么后悔嗎?”
催婚絕對不是愛,很大程度是,它甚至是變態(tài)。
如果你懂得孩子的生命由自己作主,如果你懂得邊界,如果你明白父母就是一場體面的退出,你不會這樣去操控和逼迫。
據(jù)騰訊《2016年中國婚戀調(diào)查報告》顯示。
在當代的適齡單身青年中,生活受到家庭催婚,催戀愛影響的,高達70%以上。
處于長期被催,并因此被折磨得神經(jīng)兮兮,見親戚就避之的,竟高達50%的比例。
換句話說,每兩個單身,就有一個處于逼婚的苦海。
憤怒之余,給愛嚼舌根、管閑事的催婚團親戚,提兩個醒。
一、結(jié)婚,不是必選項。
早有數(shù)據(jù)報道,中國男人出軌率達35%,家暴率達35.7%,無性婚姻高達28.7%······
一催,就急,就變得倉促。于是,就沒有了解,沒有磨合,沒有理性的辨別,更沒有愛。
然后,命中破碎婚姻的概率,就大大增加。
催催催,這不是把孩子往火坑里催嗎?
再者,李銀河都說過,人類的婚姻制度終將消亡。
在美國80年代,就有30%選擇終身不婚主義。到了今天,美國已有一半的人,選擇不結(jié)婚。
在封建思想依舊殘留的中國,離婚率也一直持續(xù)走高,結(jié)婚率持續(xù)走低。
據(jù)民政局統(tǒng)計,中國適齡青年中,有2億仍保持單身。
說白了,婚戀自由,就包括結(jié)婚與否的選擇性自由。
結(jié)婚,我祝福,不婚,我同樣為你歡喜。
二、分清你的事,我的事。
心理學有個名詞,叫邊界感。
在國內(nèi)的家庭關(guān)系中,大部分人極度缺乏界限感。
你單身,他們會催你結(jié)婚;結(jié)了婚,又勸你生孩子。
你過得不好,想離婚。催婚團又秒變成了勸婚團:這可離不得······
你的人生大事,只有違背了眾愿,什么沾著點關(guān)系的親戚,都能來管一管。
可這是什么?
是肆意控制他人,干擾別人的選擇,是把一己之見,強加在別人身上。
包括沒邊界感的父母。
這些人,不要說,孩子,我是為你好,才管你,才催你啊。
可真的是為孩子好嗎?
你能為她不幸的婚姻負責嗎?
她被逼無奈,萬一嫁了家暴男,你敢?guī)退纯箚幔?/p>
她倉促結(jié)下的苦果,那夜夜比孤獨更吞噬人心的淚與怨,你能幫她分擔絲毫嗎?
如果不能,就請閉嘴。
分好她的事,你的事,以及,你能為自己言行,負責任的事。
否則,為你好,為你好,我是為你好,這些話,多少罪惡假汝之名。
蔡康永曾說:我對我過世的爸爸媽媽,最感激的事,就是他們從來沒有催過我結(jié)婚。
他們在世時,如果催過我結(jié)婚,你今天就看不到一個自由自在的蔡永康坐在這里。
其實,我們也想要這種自由。
不為結(jié)婚而結(jié)婚的自由。不為繁衍下代,不為迎合世俗,而湊合找一人,將就過一生的自由。
一個人能否走上康莊大道,是否活得精彩、過得愜心,跟結(jié)不結(jié)婚,大都沒什么關(guān)系。
但一個人過得慘不慘,苦不苦,流過多少淚,怨過多少回,這跟結(jié)婚,大都有很深的牽連。
希望有些父母,以及“熱心腸”的親戚,能明白這些道理。
不要舉以愛之名,去逼促一段,你所看不見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