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封藩衛(wèi)輝的三位王爺
凡在衛(wèi)輝一中上過學的,都記得學校東邊的望京樓。因為它形體高大,傳說故事盛行,同學們在課余時間都要上去看看。畢業(yè)后,望京樓便成了校友們心中永遠的記憶。
其實,衛(wèi)輝明代的故事可多了,不僅僅是這一座樓那么簡單。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八月,設衛(wèi)輝府,府治汲縣,隸河南分?。ê蟾臑楹幽系忍幮兄袝?、河南承宣布政使司),領(lǐng)縣六:汲、胙城、新鄉(xiāng)、獲嘉、淇、輝,府治就在咱一中。衛(wèi)輝地處經(jīng)濟富庶文化繁榮的中原腹地,在整個明朝歷史上,先后共有三位藩王封于衛(wèi)輝。第一位是興王朱祐杬,第二位是汝王朱祐梈,第三位是潞王朱翊镠,今天咱就給大家介紹一下。
第一位封藩衛(wèi)輝的興王朱祐杬
朱祐杬(1476~1519),明憲宗第四子。憲宗成化二十三年(1487)七月十一日,封為興王。孝宗弘治四年(1491)九月二十九日,封藩衛(wèi)輝府,詔命建興王府?!缎⒆趯嶄洝份d,是年十月初四,“興王以衛(wèi)輝瘠洼,河水泛濫,不可立府,請改封于湖廣之安陸州”。孝宗皇帝答應了興王的請求,遂改封于湖廣安陸州。后來,因明武宗無后,興王之子朱厚熜于正德十六年(1521)入繼大統(tǒng),為世宗嘉靖皇帝。興王朱祐杬被尊為興獻帝,廟號睿宗。
明世宗嘉靖皇帝
第二位封藩衛(wèi)輝的汝王朱祐梈
朱祐梈(1484~1558),憲宗第十一子、孝宗第十弟。孝宗弘治四年(1491)八月十五日,封汝王。弘治十一年(1498),經(jīng)禮部及各位輔臣會商,孝宗皇帝欽定其封國衛(wèi)輝府,并開始修造王府。汝王府位于衛(wèi)輝府城內(nèi)東側(cè),按照明代藩王規(guī)制修建而成?!度f歷衛(wèi)輝府志》:“弘治十一年(1498),以布、按分司、千戶所、縣治、儒學、城隍廟、預備倉庫各基改建,如制。”弘治十三年(1500),剛剛建好的汝王府突然發(fā)生火災,“后宮焚毀無遺”,不得不對后宮又進行了重建。弘治十四年(1501)九月十九日,汝王出京就藩,孝宗皇帝送之到奉先門。
汝王之國后,得到土地、鹽引等眾多賞賜。弘治十五年(1502)三月,孝宗皇帝將獲嘉、輝縣共二千零六頃土地賜予汝王。弘治十六年(1503)三月,將原來兩淮運司每年給汝王的食鹽價銀一千貳百兩,轉(zhuǎn)由河南布政司暫給。六月,“賜汝王衛(wèi)輝府所屬稅課三分之一,不為例,從王請也”,把衛(wèi)輝府三分之一的課稅賜予汝王。正德四年(1509)五月,汝王奏乞滎澤、河陰、汜水等縣黃河退灘地六百多頃。按照慣例這是不應該被準許的,但明武宗說:“原賜莊田數(shù)少,所奏地既然覆勘無礙,特以與之。”就將所討要的田地給了汝王。
世宗嘉靖皇帝在位期間,藩王宗室修建書閣樓堂之風盛行。嘉靖六年(1527),汝王府建成崇本書樓?!妒雷趯嶄洝罚?/span>“三月辛巳,賜汝王佑梈樓名'崇本’,從王請也。”《順治衛(wèi)輝府志》:“崇本書樓,嘉靖間舊汝府建,蒙敕賜扁名,今在廢潞府內(nèi)。”汝王府的建筑,因后來改建潞王府而拆除,只有崇本書樓得以獨留。崇禎年間,潞府仍沿用“崇本書樓”之名。
嘉靖十八年(1539),衛(wèi)輝發(fā)生了“焚宮案”。二月二十八日,世宗皇帝南巡駐蹕衛(wèi)輝行宮,汝王前往郊外迎接。夜晚四更時刻,行宮發(fā)生火災,隨行及河南主要官員、衛(wèi)輝府一干官吏皆遭罷官,汝王并未受到牽連。
嘉靖三十七年(1558),汝王去世,追謚汝安王,在國58年。因為汝王無子嗣,其封國去除,王后等人遷北京府邸安置。
第三位封藩衛(wèi)輝的潞王朱翊镠與小潞王朱常淓
朱翊镠(1568~1614),明穆宗朱載垕第四子,明神宗萬歷皇帝朱翊鈞同母弟。隆慶五年(1571)四歲時受封潞王,萬歷十年(1582)十四歲,按照皇家習俗完婚,婚禮極盡奢侈、鋪張。朱翊镠居京師二十年,極受其生母李太后恩寵和時任皇帝縱容,李太后的過度溺愛,萬歷皇帝幾乎任其妄為不加約束,造就了潞王飛揚跋扈、貪淫奢侈的性情,而終其一生。
萬歷十二年(1584),在首輔申時行的主持下,為潞王選定了湖廣衡州、河南衛(wèi)輝兩地作為就藩地點。萬歷皇帝點定了更為富足的湖廣衡州,傳旨在衡州府為弟弟建造王府。然而,朱翊镠本人上本:“臣愿就近,庶幾咫尺天顏。”請求改為衛(wèi)輝,萬歷當即批準。
潞王府開工建設,其工程之浩大,讓地方難以承受。萬歷十三年(1585),河南巡撫臧惟一向萬歷皇帝上奏求助:建造潞王府的預算為六十七萬七千八百兩白銀,所采石料皆來自湖廣、四川的深山老林,所用人工眾多,建議分守河北道的河南參政戴光啟改駐衛(wèi)輝,專司此事。萬歷十六年(1588)五月,潞王府竣工,前后歷時四年。就藩后,潞王又在王府修建了御花園、看花樓、梳妝樓、戲樓、玉帶橋等,以及用大量太湖石壘砌的“煤山”。他還以思念母親為名,興建望京樓,耗費大量人力財力。
萬歷十七年(1589)三月十九日,潞王離京就藩,沿途順天、河南二省各府縣官員均舉行盛大的迎送儀式。四月二十六日,到達衛(wèi)輝府。
潞王府坐落于汲縣城的東半部,其建筑群規(guī)模宏大、雄偉壯麗。《萬歷衛(wèi)輝府志》:“潞府,奉旨用舊基,展前面,拆儒學,并民居,拓城池。改建門曰承運、曰宮、曰端禮,左曰體仁,右曰遵義,后曰廣智。殿曰承運、曰存心,宮曰內(nèi)。宗廟在宮門內(nèi)東,余各如制蓋造。”由上可知,潞王府中心線上有三重正門:承運門、宮門、端禮門,各門內(nèi)對應的宮殿分別為承運殿、存心殿,內(nèi)宮。其東、西、北另有三座城門:體仁門、遵義門、廣智門,以及附屬建筑。
潞王府所設官屬機構(gòu),“長史司,左右長史二員,典薄一員。審理所、典膳所、奉祠所、典寶所、紀善所、良醫(yī)所、典儀所、工正所八所,官各有正、副,引禮舍人、倉庫官、教授、伴讀。設儀衛(wèi)司、群牧所??ね醺畡t有教授、典膳各一員,此原設官屬制也”。
潞王就藩之時,取得原屬汝王以及湖北德安府景王的田產(chǎn)、課稅、食鹽等,并把開封府屬長蘆鹽歸并衛(wèi)輝府義和店。這樣,潞王擁有河南衛(wèi)輝府、懷慶府、開封府,湖廣承天府、德安府、漢陽府和荊州、武昌等地的土地多達四萬頃,為明代占田最多的藩王。潞王還擁有河南及其周邊的食鹽行銷權(quán),此項獲利最多。
潞王就藩衛(wèi)輝期間,經(jīng)常外出游玩打獵,滋擾地方?!俄樦涡l(wèi)輝府志》:“王性嚴刻,好游獵,尚武,左右多獲罪死。”據(jù)《明神宗實錄》《萬歷起居注》等史料記載,萬歷二十六年(1598)九月,河南巡撫、巡按聯(lián)名上奏,狀告潞王違禁私出禁城,挾重遠游,或只車單行,或村居野宿,招引無賴之輩。為此,李太后、萬歷帝于九月二十五日一日連下七道懿旨、圣旨,對潞王及其潞府長史、承奉等官乃至答應婆子分別予以懲戒。
相傳,潞王府曾遭遇一次火災,而且火勢很大,把王府金銀財寶都融化了。《乾隆汲縣志·雜識》:“潞簡王時,珍寶庫失火。及熄,金銀等熔為一。因延善鑄爐者,仿古式鑄之,得三百六十座,用生牛革裹之,埋地下,取得土氣,近古意也。及遭亂南行,不及取,迄今竟無知去處矣。”如今,這360座金爐銀爐仍是一個謎。
萬歷四十二年(1614),李太后去世。訃告到衛(wèi)輝,潞王悲痛不已,不久即病逝。時年潞王四十七歲,在藩二十六年,謚號簡王。潞王死后,葬于今新鄉(xiāng)市鳳泉區(qū),其墓地有“頭枕鳳凰山,腳蹬老龍?zhí)叮笫侄酥馃羲?,右手托著峙兒?/span>”之說。潞王不僅生前奢侈無度,死后也極其鋪張逾制。潞簡王墓由潞王墓、次妃趙氏墓和神道三部分組成,共占地400余畝,神道兩側(cè)排列石像生多達16對。潞簡王墓仿北京定陵而建,氣勢恢宏,營造布局大大突破了等級森嚴的明王朝陵寢規(guī)定。
潞簡王朱翊镠死后,其子朱常淓6歲,未達到嘉靖年間頒行的《宗藩條例》“限年十歲方許請封”的規(guī)定,由母妃李氏代為處理藩事。朱常淓(1608~1646),潞簡王朱翊镠庶三子(長子次子先后夭亡)字中和,號敬一?!睹魃褡趯嶄洝酚涊d,萬歷四十六年(1618)閏四月,朱常淓10歲,朝廷傳旨“賜潞王庶子常淓襲封為潞王”。是年十一月乙卯(三十日),“遣太子太保、泰寧侯陳良弼,擬授兵科給事中薛鳳翔,冊封潞府潞王常淓”。至此,朱常淓成為二代潞王,人稱“小潞王”。
朱常淓工書畫,好古玩,通佛典,善圍棋,在繪畫、音律、書法方面頗有造詣。衛(wèi)輝現(xiàn)存小潞王朱常淓繪畫作品《月蘭圖》碑,以及草書唐詩碑刻300多塊。唐詩碑刻長約50厘米,寬約40厘米,厚約10厘米。每塊草書唐詩一首,其書法承襲“二王”與趙孟頫的藝術(shù)風格,筆法婉轉(zhuǎn)流暢,文雅柔美。前后有“言論印“和“名號印”二三枚,互不重復,具有很高的藝術(shù)價值。
音律方面,朱常淓纂集刊印有古琴譜《古音正宗》七冊,收五十曲。朱常淓善制琴,他制作的琴被稱為“潞琴”?!肚〖晨h志·雜識》:“潞琴馳名于世,相傳有三百六十號,俱散四方,本邑絕無藏者,亦是憾事。”木制琴散失無存,但到乾隆年間還有“磚琴”流傳,“彼時,窯匠郭姓為制置琴磚,約長五尺,空中以助秦音,名郭工磚。迄今尚有之,然率多破損,完者甚寥寥”。
朱常淓還編有《潞藩輯纂萬匯仙機棋譜》十卷,記載古代棋譜、流行棋式和變化,各種殘局和死活棋形等。
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入都城北京,闖軍劉芳亮攻占懷慶府(今沁陽),潞王府危在旦夕,朱常淓棄城出逃。至此,兩代潞王在藩51年后,其封藩歷史宣告結(jié)束。
關(guān)于小潞王逃離衛(wèi)輝及身后之事,《順治衛(wèi)輝府志》載:“崇禎甲申(1644),流寇西逼太行,于二月十八日為總兵卜從善擁護攜宮眷寶器渡河而南,后歸命國朝而終。其府第宮殿俱于順治五年(1648)拆毀,木植運入京師,止存周圍墻垣及望京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