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老趙下山了,他又怎會知道自已就是后來的大宋皇帝,如果知道了,打死他也不會下這盤棋的。
話說著老趙心里偷著樂著下山了,還所幸未以身家性命作賭,只是開了個白條而已。
后來宋太祖趙匡胤定了天下之后,做了大宋皇帝,改了朝庭換了年號,當(dāng)然稅收也要改了唐朝的制度。華山縣知府便派人上山去收國稅、地稅、旅游發(fā)展稅,等等!還有其他很多很多。
這時老祖還在下著棋,拿出張白條,對著那些衙役說,這是你們皇帝的白條,這華山是我的,你們爾等還不下跪。
衙役們不知是真是假,倒也暫時沒有了脾氣,有老者說暫緩,于是便下了山,報告了知府。于是知府層層上報,這老趙才突發(fā)的想起來當(dāng)年所生的事情,才想起來了當(dāng)年的老朋友,陳摶老祖。
于是承認(rèn)了這件事情,這華山是陳摶的,不是他趙家的天下。于是從此之后,自古華山不納糧便成了祖訓(xùn),也沒有人敢去那里去收租子了,華山人民幸福了,這件事,一直到了民國。全中國改革開放農(nóng)民不納糧,并且有補助,這是近些年的事情,而華山的勞動人民,自大宋以來,就已經(jīng)不納糧了。
后來老趙屢次差官迎取陳摶入朝,陳摶不肯。 再后來趙匡胤發(fā)出“手詔”,陳摶向使者說:“創(chuàng)業(yè)之君,必須尊崇體貌,以示天下,我等以山野廢人,入見天子,若下辭,則違吾性;若不下辭,則褻其體。是以不敢奉詔”而且,于詔書之尾寫四句附奏:曰:“九重天詔,休教丹風(fēng)銜來,一片野心,已被白云
留住?!笔拐呋爻院?,將情況如實稟報,太祖笑而置之。
老趙死后,其弟奪了皇權(quán),謂之宋太宗趙匡義,曾想拜陳摶為諫議大夫,陳摶堅決推辭,并要求回山。宋太宗知道挽留不住,便在殿設(shè)賜宴,召朝臣赴宴作詩,為其送行。在陳摶還山之前,宋太宗再次向陳摶請教治國方略,陳摶寫了四個字:“遠(yuǎn)近輕重?!碧?/strong>宗不解其意,陳摶解釋說:“遠(yuǎn)者,遠(yuǎn)招賢士;近者,近去佞臣;輕者,輕賦萬民;重者,重賞三軍?!标悡换厣胶螅翁谟衷龠^他,并派車迎他入宮,陳摶都辭謝了。
他與趙匡胤之間發(fā)生的傳說還有很多,據(jù)傳,趙匡胤“杯酒釋兵權(quán)”、宋太宗征伐河?xùn)|的主意都是他出的。后代流傳了許多他們之間的故事。
縱觀歷史,在中華之事件上,三教總與朝庭發(fā)生些關(guān)系。所謂改朝換代靠道家,治國安邦靠儒家,盛世無聊皆佛家。這是什么意思呢?
在天下動亂之時,道家人物出,從古至今皆是,商之伊尹,周之姜子牙、春秋戰(zhàn)國之鬼谷,漢之張良,三國之諸葛,晉之司馬,隋唐之演義,五代之居隱,宋之陳老祖,元明清全部皆是,就算是我今中華共和,毛爺爺所用的一切策略,皆為道家之術(shù),這就是所以紅寶書不可丟之。
那么改朝換代之后呢,從歷史上去看,基本上都是換了道家學(xué)說而用儒學(xué),唯獨沒有換道家學(xué)說的是兩個盛世,一個是大漢,采用“黃老之術(shù)”休養(yǎng)生息,無為而治國,得天下大治。用一個是大唐,尊老子為“太上玄皇帝”,用道術(shù)治國,天下大統(tǒng)。
其他朝代,都是改朝換代時用了道家,換好朝之后,就用儒家之治。儒家思想在治國方面也不錯,主要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如是先克己復(fù)禮,國當(dāng)大治,民當(dāng)大富。
富之后則思淫欲,淫欲只是一場空,思想無以寄托,然后便全國修佛修空,最后國空而亂,國家再一次洗牌,重新道家平定天下。
試想一下,當(dāng)面對一日三餐都成困難之時,還有什么解脫成佛之類的說教。
所以在全國大治之后,全民富有之時,才是那些大師上師們橫空出世,讓人布施之道才出來。
再試想一下,全國13億人口,一人布施我一塊大洋,那是什么概念。所以布施只是在有錢時別人利用的工具而已。西北方缺水,而東南方卻多水災(zāi),水本無好壞,只是所在時空不同。能看懂此點,便知何為誘人之說教,只是為少數(shù)人的精神利用而已。
歷史上一次一次的證明,改朝換代之時,道門興起,治國安邦之時,儒門興盛,國之即將沒落之際,全民修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