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14個月大了,最近睡覺很不踏實,一晚上都在哼唧,翻來覆去,夜里頻繁的醒、踢被子,而且明明天氣不熱,后腦勺像“泉眼”一樣出汗,放張紙巾馬上就能濕透,查了也不缺微量元素,真不知道怎么回事兒了!我告訴她:多半是輔食添加過度,脾胃在“作怪”了。
而且,經常能從網上看到寶媽分享寶寶睡覺的照片,有很多“可愛”睡姿,逗趣之余,也發(fā)現(xiàn)其中不少問題:寶寶睡覺時,有以下4個現(xiàn)象,是脾胃虛弱了。
1、睡姿“鴕鳥睡”
鴕鳥睡覺的時候喜歡把頭埋進沙子里,而很多寶寶,睡覺時經常翻身,尋找合適的睡姿,最后選擇頭抵在床上,屁股撅著“趴睡”,這就是孩子脾胃虛弱的表現(xiàn),體內積食不化,趴睡能壓迫腹部,緩解胃部的不適,孩子睡的舒服點。
2、口臭有“白茬”
中醫(yī)講“脾主涎”,涎就是口水,如果發(fā)現(xiàn)寶寶睡覺事口水流的特別多,或者早上醒來嘴角總是有“白茬”,那就是口水留下的印記,說明孩子脾胃不好,同時晨起聞一聞寶寶的嘴巴,有酸腐的氣味,就是脾虛積食了。
3、磨牙還“露睛”
很多寶寶睡覺不踏實,晚上總哼唧,還會磨牙,有時候眼睛閉不緊,露出一條縫,中醫(yī)上叫做“睡臥露睛”,而且睡不沉,稍有動靜就會醒,這都是脾胃功能失調的信號。白天的時候孩子也會脾氣急躁、莫名哭鬧。
4、頭部像“泉眼”
寶寶睡覺的時候要盡量營造合適的環(huán)境,室內溫度、濕度適宜,被子不要蓋的太厚,但是即使這樣,很多寶媽發(fā)現(xiàn),寶寶還是容易出汗,尤其是頭部,汗液連綿不斷,但是摸一摸四肢涼涼的,這種情況叫做“盜汗”,是典型的脾胃虛弱了。
老話說:“胃不和則臥不寧”,寶寶睡覺不安穩(wěn),時間長了一定會影響生長激素的分泌,耽誤長個,而且脾胃不好,還會降低寶寶食欲和腸道免疫力,久而久之,營養(yǎng)吸收速率低,寶寶就會體質弱、發(fā)育慢,要調理,家長做好這3點。
1、飲食控制:七分飽,忌冷飲、甜食、油膩
首先,“想要小兒安,常帶三分饑與寒”,控制孩子的食量,不要喂得太飽,尤其是晚餐,睡前兩個小時最好不要吃東西,而且三餐定時,不要“開小灶”吃零食。脾胃有三樣最怕的食物:寒涼、甜膩、油膩,平時要少吃或不吃,像寒性的水果最好煮一煮吃熱的。
2、增強脾胃:多喝肽菇末,多吃健脾食物
吃輔食對孩子的脾胃來說是不小的挑戰(zhàn),要循序漸進,不能操之過急,每天給孩子補充點肽菇末,幫孩子更快的適應輔食,以免出現(xiàn)消化不良、積食、便秘腹瀉的腸胃問題。平時多吃點健脾的食物,如山藥、薏仁、粳米、紅棗等。
3、小兒推拿:捏脊、清補脾、揉板門
調理脾胃一直是中醫(yī)的拿手好戲,一些常見的推拿手法,寶媽不妨學習一下,像捏脊、清補脾、揉板門,都是不錯的選擇,可以通過刺激穴位,增強寶寶的脾胃功能,對積食便秘等胃腸問題都有積極的調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