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同,字與可 (1018-1079),北宋仁宗時期的著名畫家,四川省梓潼縣人,自號笑笑先生,人稱石室先生。蘇軾與文同的交誼深刻持久,雖然蘇軾與文同相見之日屈指可數(shù),但兩人通過詩詞唱和、書信來往,保持著緊密的聯(lián)系。
蘇軾與文同的交誼源于蘇軾的父親蘇洵。嘉祐五年(1060),蘇洵在京城任試校書郎,與文同共事。英宗治平元年(1064),蘇軾在鳳翔府任節(jié)度判官,初次與文同見面。蘇軾在《黃州再祭文與可文》中回憶:“我官于岐,實始識君。甚口秀眉,忠信而文。志氣方剛,談詞如云。”兩人一見如故,從此開始了相知相契的深厚情誼。
蘇軾與文同雖然年紀(jì)相差了十幾歲,卻情性相投,堪稱莫逆之交。文同襟懷灑落,高遠(yuǎn)瀟灑。文彥博稱贊文同:“襟韻灑落,如晴云秋月,塵埃不到。”東坡嘗云:“與可之文,其德之糟粕;與可之詩,其文之毫末。詩不能盡,溢而為書,變而為畫,皆詩之余?!?/span>
熙寧八年(1075)10 月,文同在興元府(今漢中)知府任滿后調(diào)任洋州(今陜西洋縣)知州。文同在居官時期,喜歡附近的芫菪谷的那片竹林,他常在晚飯后獨自一人踏著簌簌的落葉悠然散步,欣賞竹子,并隨口吟誦出“山圃饒秋色,林亭近晚晴”這樣的詩句。聽說洋州筼筜谷一帶多翠竹,便急往竹林邊構(gòu)筑一座小亭,像鳥兒在樹林中安下一個簡易的窩。于是經(jīng)?!翱串嬐ぶ心髟姲渡衔⑿?。人謂偷閑太守,自呼竊祿先生。”當(dāng)他在塵世里跋涉勞頓的時候,這座小亭便是可以自由俯仰吐納的驛站。
文同特別擅長畫竹子。為了畫好竹子,他在自家屋前屋后種了各式各樣的竹子,經(jīng)過長時間觀察后,竹之形、竹之韻,已了然于胸。他凝神注目于竹林的同時,常常不能自已地奮筆揮灑,手上兔起鶻落,筆下風(fēng)韻楚楚,其身已與萬竹同化。落日熔金,暮云合璧,眼前的瀟瀟翠竹漸漸掩映于溶溶的月色之中,那黑色的斑駁的竹影顯得分外簡單而深邃,他覺得比之多色彩的白晝更讓他覺得充實與豐富,剎那間領(lǐng)悟了畫竹的真諦,以“淡墨揮掃”來代替“丹青朱黃鉛粉之工”。這樣的墨竹本于自然而超乎自然,當(dāng)然更富瀟灑之姿,逼檀欒之秀。文同畫竹時,都先在心里將竹子的概圖布局妥善后,即“振筆直書,追其所見”,栩栩如生的竹子,彈指間就浮現(xiàn)在眼前了。當(dāng)時詩人晁補之曾說:“與可畫竹,胸中有成竹。”
蘇軾覺得文同的墨竹深得物理,能夠“厭于人意”而純?nèi)巫匀唬浴昂嫌谔煸臁?,他自信對文同知之甚深,所謂“舉世知珍之,賞會獨余最?!蓖瑯?,文同亦將東坡引為畢生知己,嘗云:“世無知我者,惟子瞻一見識君妙處?!泵客瓿梢环伦?,便叮囑:“勿使他人書字,待蘇子瞻來,令作詩其側(cè)?!?/span>
蘇軾在繪畫方面畫墨竹,師文同,而又自具風(fēng)格,比文更加簡勁,且具掀舞之勢。米芾說他“作墨竹,從地一直起至頂。余問:何不逐節(jié)分?曰:竹生時,何嘗逐節(jié)生?”蘇軾生平愛竹,“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yī)”,所以他畫得一手好竹,是“湖州竹派”的重要人物。蘇軾亦善作古木怪石,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無故;石皴硬,亦怪怪奇奇無故,如其胸中盤郁也?!本梢娖渥鳟嫼苡衅嫦脒h(yuǎn)寄。
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正月,文同改知湖州太守,二十一日病逝于赴任途中的陳州(今河南淮陽)驛舍。蘇軾得知噩耗,悲痛欲絕,“氣噎悒而填胸”,接連三日,“夜不眠而坐喟,夢相從而驚覺,滿茵席之濡淚”。
元祐二年(1087)秋,蘇軾作《書晁補之所藏與可畫竹三首》。元祐八年(1093),文同去世十四年,蘇軾見文同遺墨而嗟嘆,作《文與可畫贊》,這是蘇軾有關(guān)文同的最后一篇作品。
蘇軾與文同情深誼厚,但相見時日不多,他們主要以書信往來、詩文唱和來表達(dá)。據(jù)統(tǒng)計,文同有關(guān)蘇軾的詩文有19首(篇),蘇軾有關(guān)文同的詩文有79首(篇)。兩人從初識到交往甚密,時間長達(dá)十五年之久,他是蘇軾一生中交往時間最長,詩文往來最多的友人。
卷
圖片概覽
觀花開花落,看云卷云舒
若人今已無,此竹寧復(fù)有。
那將春蚓筆,畫作風(fēng)中柳。
君看斷崖上,瘦節(jié)蛟蛇走。
保時此霜竿,復(fù)入江湖手。
卷
圖片局部及細(xì)節(jié)
觀花開花落,看云卷云舒
若人今已無,此竹寧復(fù)有。
那將春蚓筆,畫作風(fēng)中柳。
君看斷崖上,瘦節(jié)蛟蛇走。
保時此霜竿,復(fù)入江湖手。
卷
王謝堂前燕,飛入百姓家
觀花開花落,看云卷云舒
欣賞更多古書畫
那就趕緊來關(guān)注我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