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述康熙郎窯紅釉瓷器鮮有署款者,而豇豆紅釉瓷器則相反,均署年款,除了柳葉瓶和盤外,均在器物外底白釉下署青花楷體「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款,外無邊欄。應(yīng)引起注意的是,柳葉瓶的外底署青花楷體本朝六字雙行款,無邊欄??滴趵筛G紅釉盤之外底署青花楷體「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雙行仿款,外圍青花雙圈,碗之外底則署青花楷體「大清康熙年制」六字雙行款,外圍青花雙圈。
豇豆紅釉瓷器是因其釉色頗似豇豆皮的顏色而得名。但從傳世品看,其呈色深淺不一,變化莫測(cè),因而繁衍出許多名稱。呈色通體明艷者,屬于上乘之作,名曰「大紅袍」或「正紅」。略淺的呈粉紅色,含有深淺不一的紫紅色暈點(diǎn),恰似老豇豆皮之色,稱「娃娃面」、「娃娃臉」、「桃花片」、「海棠紅」、「貴妃色」等。也有人賦予它更文雅的名稱,如「美人齊」、「美人醉」、「美人霽」、「美人祭」等。豇豆紅釉因氧化作用而泛出的綠色斑點(diǎn)叫「苔點(diǎn)綠」,綠色連成一片者稱「蘋果綠」?!短昭拧吩疲骸讣t中有綠,謂之苔點(diǎn),其最佳者暈成一片,則謂之蘋果綠?!咕G色稍淡的稱「蘋果青」。色調(diào)灰暗的豇豆紅釉稱「乳鼠皮」或「榆樹皮」。
《飲流齋說瓷》在談到豇豆紅釉時(shí)說:「此色亦由祭紅演化而來,以類于豇豆,故以豇豆紅呼之。釉中多有綠苔點(diǎn)或大片綠斑,亦有純紅者,以康熙款者為最多。若雍正款者,則其釉雖與豇豆紅無異,人亦輒以雍正祭紅呼之矣。豇豆紅之黯敗者,俗稱乳鼠皮,價(jià)值殊貶。稍深則入蕓豆色,近紫又入茄皮色。豇豆紅之所以可貴者,在瑩潤(rùn)無比,居若鮮若黯之間,妙在難以形容也。」這段品評(píng)可謂恰到好處。
康熙時(shí)期的豇豆紅和郎窯紅釉瓷器,猶如高溫銅紅釉瓷器中的兩朵奇葩。如果說郎窯紅釉是以艷麗的釉色奪人眼目,那么豇豆紅釉則以幽倩淡雅的色澤令人賞心悅目。豇豆紅釉給人視覺上帶來意境更為深遠(yuǎn)的美感,即使用清人洪北江(亮吉)的詠「蘋果綠」詩(shī)句「綠如春水初生日,紅似朝霞欲上時(shí)」來形容它,也未必能確切地表達(dá)出這種富有詩(shī)意的釉色之韻致。
康熙朝制瓷工匠可能是考慮到豇豆紅釉與玲瓏小巧的器物相配更能襯托其嬌麗的美感,致使康熙豇豆紅釉瓷器無大器。常見器形主要有八種,即萊菔瓶、菊瓣瓶、柳葉瓶、太白尊、蘋果尊、糖鑼洗、印泥盒及塑貼蟠螭瓶等,另見有極少量的盤、碗。其中萊菔瓶因造型似蘿卜(蘿卜又名萊菔)而得名,菊瓣瓶一類稍高的器物高度也僅有二十厘米左右。器物一般為圈足,足脊較窄,胎質(zhì)堅(jiān)細(xì)光滑,足內(nèi)施白釉。
前述康熙郎窯紅釉瓷器鮮有署款者,而豇豆紅釉瓷器則相反,均署年款,除了柳葉瓶和盤外,均在器物外底白釉下署青花楷體「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款,外無邊欄。應(yīng)引起注意的是,柳葉瓶的外底署青花楷體本朝六字雙行款,無邊欄??滴趵筛G紅釉盤之外底署青花楷體「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雙行仿款,外圍青花雙圈,碗之外底則署青花楷體「大清康熙年制」六字雙行款,外圍青花雙圈。
欲知曉更多《紫禁城》雜志內(nèi)的藏品故事及壁紙,請(qǐng)前往App Store或應(yīng)用寶搜索“紫禁城”并下載《紫禁城》雜志App。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