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郎窯紅釉瓷器鮮有署款者,而豇豆紅釉瓷器則相反,均署年款,除了柳葉瓶和盤外,均在器物外底白釉下署青花楷體「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款,外無邊欄。應引起注意的是,柳葉瓶的外底署青花楷體本朝六字雙行款,無邊欄??滴趵筛G紅釉盤之外底署青花楷體「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雙行仿款,外圍青花雙圈,碗之外底則署青花楷體「大清康熙年制」六字雙行款,外圍青花雙圈。
康熙朝制瓷工匠可能是考慮到豇豆紅釉與玲瓏小巧的器物相配更能襯托其嬌麗的美感,致使康熙豇豆紅釉瓷器無大器。常見器形主要有八種,即萊菔瓶、菊瓣瓶、柳葉瓶、太白尊、蘋果尊、糖鑼洗、印泥盒及塑貼蟠螭瓶等,另見有極少量的盤、碗。其中萊菔瓶因造型似蘿卜(蘿卜又名萊菔)而得名,菊瓣瓶一類稍高的器物高度也僅有二十厘米左右。器物一般為圈足,足脊較窄,胎質堅細光滑,足內(nèi)施白釉。
豇豆紅太白尊特征,康熙八大碼著 名遐邇,上海博物館和靜觀堂都有珍藏,蘇富比屢創(chuàng)高價,康熙單色釉釉官窯簡直是一個單色釉的岑嶺。這件作品就是崇睦康熙八大碼所做的一個后世之品,發(fā)色勻稱沉穩(wěn),內(nèi)斂柔和,釉面有橘皮紋毛孔特征,說明釉胎團結細密,質量較高。生涯完善,是八大碼之中的太白尊造型,也罩水盂。胎骨較硬較量壓手,應該是清中期的上品文房。這種在雍正乾隆的畫中,也有做花器插花之用,可能多用途。后世仿康熙的同類作品一樣平常尺寸比康熙本朝的小兩號,而此件拍品與康熙時期尺寸相似,十分少見。
康熙豇豆紅器傳世品稀 少??滴跻院?,豇豆紅釉燒制技藝失傳,至清末光緒民國年間出現(xiàn)仿康熙的制品,器型規(guī)格與真品相比,非大即小,胎質粗松,紋飾過于呆板生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