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原始青瓷、漢代越窯青瓷器上多見一些釉色偏黃的制品,嚴格地說,這不歸于黃釉,仍歸于青釉,或稱為青釉中的青黃色釉。而在陜西等出土的釉陶器上,主要為綠釉陶器、褐釉陶器,偶見黃釉陶器。
唐三彩馬
漢代黃釉多有雜質(zhì),還不是一種純粹的黃釉,應該說可能僅僅是窯工們燒窯時因火候與配方的原因,偶爾呈現(xiàn)的,歸于一種偶然窯變的產(chǎn)品。唐三彩、遼三彩上也有深淺不同的黃褐色釉,也歸于窯變之產(chǎn)品。
黃釉還分低溫黃釉和高溫黃釉。瓷器上的高溫黃釉,多為一般的民窯制品;而瓷器上的低溫黃釉,多為官窯制品,十分寶貴。
明弘治 黃釉金彩犧耳罐
明弘治黃釉顏色較淺,稱為“嬌黃”,其器壁較薄,器底施白釉,白釉肥厚微呈綠色;器型多見直口盤,盤的曲度不大,為官窯器,器底有青花六字二排雙圈楷字款。
明正德 黃釉盤
明嘉靖 黃釉臥足碗
明正德、嘉靖黃釉變深,為“鵝黃”和“麥芽黃”。比“麥芽黃”深者,又稱“蜜蠟黃”。除單色黃釉外,還呈現(xiàn)以黃釉為地,在斑紋上加施綠釉。這種綠彩圖畫斑紋大多在器胎上刻為圖畫概括,再施綠彩,也有青花、礬紅并排一器的制品,如黃地黃花和礬紅地黃彩釉圖繪等制品,款識也為青花六字二排雙圈楷書款。
清康熙 黃地紅彩二龍趕珠紋碗
清代康熙黃釉釉質(zhì)細而晶瑩,似雞油,故又稱“雞油黃”??滴觞S釉器呈現(xiàn)黃釉胎子上加刻各種圖畫斑紋之工藝。圖畫斑紋燒成后隱現(xiàn)于黃釉內(nèi)。一起還呈現(xiàn)堆塑紋飾。如官窯器中的黃釉龍耳杯和堆塑的杯碟,較為精密。
清雍正 淡黃釉瓶
清代雍正黃釉除秉承前朝有“雞油黃”的單色釉和黃地綠彩制品外,還呈現(xiàn)了黃釉地施加粉彩的圖畫。官窯典型器為黃地粉彩十六孩碗和加粉彩云鶴云彩盤、碗。清雍正還呈現(xiàn)了“粉黃”,黃釉中含粉較重,色淺而失透。有的粉黃在淺黃色中微泛青色,猶如“雞蛋黃”,故又稱“蛋黃”。
明清黃釉仿品仿明代施釉不肥而淡薄,露胎處無氧化鐵的黃褐色,有的則黃褐色呈微紅狀;仿清代康熙雞油黃施釉不均,釉色呈濃淡,有的泛現(xiàn)微青色,仿清代雍正粉黃釉質(zhì)過厚,且多燒成橘皮狀,釉面呈現(xiàn)細微點子凹入。
新世紀前后新仿品整體特征:仿清三代黃釉胎質(zhì)過細如白粉狀,釉色比較嫩。仿明弘治黃釉胎骨側(cè)重,黃釉器以青花為工業(yè)氧化鈷質(zhì)料。進入胎骨,仿民窯器,低劣,仿官窯器,精密,但缺少一種硬質(zhì)之光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