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方綠標即可收聽美女音頻
◆ ◆ ◆
提起青花,人們必然會想到那個青花燦爛的年代,暫不說元青花,明青花在中國陶瓷史上也占據(jù)一席之地,明洪武朝,歷時30年,明代建國后不久,明太祖在景德鎮(zhèn)珠山設立御窯廠,成為明代景德鎮(zhèn)最早的官窯,洪武青花瓷器因為存世量太少,見過真品的人更少,所以,洪武青花器的鑒定不為人們所熟悉,今天藝美君就帶大家看看明洪武青花瓷。
洪武青花:從元而來
洪武的青花瓷器繼承元代風格,胎體較為厚重,胎質(zhì)較為后世的永、宣時期的粗,生燒現(xiàn)象較為普遍,大碗大盤多見,足底為有釉和澀胎兩種,底足改斜削為平削足,澀胎的大盤底,多有糊米狀的大片火石紅,釉色白中泛青,釉質(zhì)肥潤,器物口唇多有積釉現(xiàn)象,洪武青花瓷器因為存世量太少,見過真品的人更少,所以,洪武青花器的鑒定不為人們所熟悉。
就現(xiàn)有實物資料看,洪武朝青花瓷器形偉岸,甚至要超過元青花,例如,蓋罐有高達65厘米的,盤的直徑多在40~45厘米,有的達56厘米,有口徑40厘米的大海碗,一個小小盞托的口徑居然接近20厘米,這實際上是一個新王朝的宏偉氣魄在器物制作上的反映,洪武瓷器壁比較厚實,總體給人一種雄壯拙實的感覺。
洪武朝無論官窯民窯,其使用的瓷土原料都是十分優(yōu)良的,但原料加工不如永宣及以后各朝精細,民窯器物胎體上常會有一些雜質(zhì),洪武官窯器胎料的加工水平較元代有了明顯提高,故胎的孔隙明顯減少,而元青花器壁和外底則常見不規(guī)則的氣孔,器物的白胎較少,有的胎呈灰黃色,但手感均比較平滑,器物胎底有少量氧化鐵黑黃色疵點,偶有小片的窯渣粘附,高倍放大鏡下觀察,胎體有明顯的潤澤感。
明洪武的青花
在修坯工藝上,洪武青花瓷與元青花有明顯區(qū)別,改元代器物足墻斜削為平切,器底有平整的細白砂底,也有涂一層褐紅色護胎汁的,有些還有明顯的旋痕和淡淡的橘紅色,但手撫感覺均平滑,有不少器物底部開始施釉,改變了元代多不施釉的習慣,盤類器物有的內(nèi)底平坦,有的稍下陷,周邊則微微突起一圈。
關于在青花呈色上,洪武青花不及元青花和后來的永宣瓷鮮亮,多閃灰或幾近黑色,有一種粉類涂料被水沖刷過的感覺,料濃處有褐色結晶斑點和自然的下凹,小件器物呈色比較清麗淡雅,有人認為洪武青花器用國產(chǎn)鈷料描繪,但經(jīng)中科院上海硅酸鹽所測定,其青料成分與元青花并無二致,當然,民窯生產(chǎn)的大量日常小件器物的青料不屬此列。
洪武青花瓷由于進口鈷料暫時中斷,改用國產(chǎn)青料,而且淘洗純度不精,青花呈色偏灰,在有些紋飾中會呈現(xiàn)斑塊狀的黑青色,或星星點點的小斑點,釉里紅也是偏灰沉,紋飾上以纏枝和折枝花題材多見,其中以扁菊花最有特點,扁圓形的菊花和花瓣留白邊(元菊花和永宣菊少見),云朵也留白邊,多呈“品”字形排列。
洪武青花的那些紋飾
洪武青花龍紋大多以云龍紋繪飾,形象不如元代兇猛,龍頭小、細頸、蟒身、作騰飛狀,頭部描繪簡單,獨角或雙角,龍頭大多有后掠的披發(fā),晚期繪有豎發(fā),爪有三爪至五爪的,三爪較多,爪之間繪得較分開,呈車輪狀,鱗呈小圓弧形,留白邊,立體感強烈,常伴有云紋,云形粗短,呈品字形排列,向一側彎曲。
洪武青花的器物肩、足所繪蓮瓣牡丹已不像元代為各自獨立的,而是瓣與瓣相連,共用一條邊線,元代雙回紋為一正一正同方向連續(xù)式,洪武變成了一正一反二方連續(xù)形式,芭蕉紋蕉葉寬大而豐滿,蕉葉中心的主莖脈雙線勾繪成平行豎線,中間留白不填色,兩片蕉葉間疊有一片蕉葉,葉尖稍圓,葉子邊緣繪成細碎且密集的鋸齒狀,輪廓線用復筆渲染。
迄止目前,尚未見到署洪武官窯年款的瓷器,但卻有具本朝紀年的民窯器,如前述刻有“洪武七年七月二十七日造此”紀年款的青白釉罐,明代正德、嘉靖和清代康熙、道光年間,均有仿洪武年款的的仿品,至于洪武官窯中究竟有無署款的器物?洪武的青花瓷雖然發(fā)色不夠亮眼,但難得是在物以稀為貴,市場上高檔次的洪武青花瓷如鳳毛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