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歷練人生分為四階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很顯然,“修身”屬于古代培育人才的第一要務,也是造福社會的重要途徑。
幾千年來,有個非常特殊的詞匯常掛在中國人嘴邊,那就是修身的最高境界——慎獨。
君子,慎其獨也。
“ 《中庸》有言:“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所謂慎獨,是在別人看不到的時候,依舊慎言慎行,不自我麻痹欺瞞;在別人聽不見的時候,還能保持清醒,不妄言也不非議。
切莫認為事情能隱瞞,就可以去做;不要以為旁人不知道,就去口出妄言。一個人的時候,更應該防微杜漸,自愛自重,保持分寸。
慎獨,是一種高級的自律。
慎獨,說到底,就是一種生命的高度自律,用思維來控制自己的言行舉止,做到知行合一。外不欺人,內(nèi)不自欺,上不欺天,君子當以時刻慎獨處之。
子罕拒寶
相傳春秋時期,有人在宋國邊境得到了一塊璞玉,將其獻給國相子罕。子罕見其很是喜愛,卻拒絕接受,獻寶者說道:這是我珍藏的一塊寶玉,特此獻給您?!?子罕說:“我把不貪財作為珍寶,你把玉作為珍寶,如果我收下了你的玉,你我都喪失了珍寶,還不如各人持有自己的珍寶?!?/p>
子罕之所以不肯受寶,原因在于對于自我的道德操守具有極大的期許,從而能夠做到潔身自好,在財富面前能夠成功戰(zhàn)勝貪欲。
相信每個人做事時的初衷都是好的,但是隨著工作的深入,受所見所聞之影響,心緒會在點點滴滴之中發(fā)生變化,慢慢的迷失自我。
所以說,做好“慎獨”,每一件事都要堅持初衷,潔身自好,不要以為旁人察覺不到就可以懈怠,其實真正受騙的只會是你自己。
慎獨,是一種高級風范。
懂得慎獨的人,從不把獨處當做孤僻,不合群,反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成長,一種境界。
魯迅說過,猛獸總獨行,牛羊才成群。優(yōu)秀的人從不浪費時間于扎堆熱鬧,忙于無效社交,而是專注投身于自己的事情。在獨處中思考,在獨處中整理自己、深耕自己、成長自己。
不合群從來不孤單,反而恰是一種靈魂的優(yōu)秀。
“ 莊子曰:“狗不以善吠為良,人不以善言為賢。”,一個人的智慧從沉默開始,一個人的成熟從學會獨處開始,一個人的優(yōu)秀從慎獨開始?!?/p>
只有在獨處時,才看得清自己的內(nèi)心,才能意識到在這個世界,自己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活出自己才是對生命的最大尊重,再多的繽紛熱鬧只是假象。
自古以來,慎獨就是先哲們追求的修身境界。
“ 自修之道,莫難于養(yǎng)心;養(yǎng)心之難,又在慎獨?!?/p>
慎獨,于他人是坦蕩,無愧于心;于自己,則是心安。一個表里如一的人,做事光明磊落,事無不可對人言,少有愧疚、猜疑、顧忌等種種陰暗,心中自然綠意盎然,步步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