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鄭燮是誰嗎?
鄭燮(1693~1765年),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是“楊州八怪”中的一位,對于書畫十分擅長,在書法上的成就尤為突出。鄭燮曾經做過縣令,后來被罷官,又以賣書畫為生。
他最著名的成就就是將行書、楷書、隸書以及草書融合在一起,創(chuàng)制了一種特別的書體,稱之為“六分半書”。很多人認為其取漢隸(八分)之五分,其余一分半則為篆、楷、草體。他自己在跋臨《蘭亭序》的時候說:“板橋既無涪翁之勁拔,又鄙松雪之滑熟,徒矜奇異,創(chuàng)為真、隸相參之法而雜以行草”。
他的隸書中生動體體現了他奔放不羈、恃才傲物的性格特征。他也突破了前人對書法作品的很多規(guī)矩限制,極力地將自己的感情應用到書體當中,表現一種率性瀟灑的姿態(tài)。盡管有些許夸張和矯情之處,但難以抵擋其強烈的表現力。
鄭燮一生都在不遺余力地搜羅漢碑,家中藏有古碑拓片四個大櫥。鄭燮學習漢隸魏碑,開啟了碑學的先聲。
他的書法有兩個大的特點: 一時融合諸多書體為一體;二是在書中加以畫的元素,使書有畫意。他自創(chuàng)的“六分半書”,就是糅合了篆、楷、行、草等書體以及蘭竹的畫法而成的。這種書體的結體多呈扁形,與隸書相接近,筆意圓轉連綿,各種書體參差運用,用墨亦有濃有淡,布局安排疏密錯落,大小相間,好像用亂石鋪成的街路,因此也被稱為“亂石鋪街體”, 給人的感覺新奇飄逸。
《新修城隍廟碑記》是鄭燮在乾隆十七年任山東濰坊知縣時撰寫的。他自認為這塊碑記是他一生中最佳的楷書作品。如今來看,他的楷書筆畫精進獨到,結構端正嚴謹,既與魏碑、唐碑不同,也與當時人們所寫的楷書風格迥異,如果不加以說明,也許沒有人會想到是鄭燮所寫的,但是作品中多表現的桀驁不馴的神氣和形態(tài)又不是一般 人能夠做到的。
鄭燮之所以敢于改變自己初始的書法面貌,這是因為其具有扎實的楷書基本功。歷史上有很多人都有堅實的書法基礎,但是并不是都能自成一家,正是由于他們缺少燮的這份勇氣和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