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心路過程之概要
阿毗達(dá)摩概要精解
A Comprehensive Manual of Abhidhamma
返回本書目錄第四章:心路過程之概要(Vithisangahavibhaga)
返回網(wǎng)站首頁第四章:心路過程之概要(Vithisangahavibhaga)
節(jié)一:序文
Cittuppadanam icc’evam katva sangaham uttaram
Bhumi-puggalabhedena pubbaparaniyamitam
Pavattisangaham nama patisandhippavattiyam
Pavakkhami samasena yathasambhavato katham.
說畢殊勝的心生起之概要,我當(dāng)依界依人與前后簡略地解說心發(fā)生的次序,包括結(jié)生與轉(zhuǎn)起。
節(jié)一之助讀說明
我當(dāng)簡略地解說等等:在上一章里,作者已依受、因、作用等把諸心與心所分類。在此章與下一章里,他將解說諸心在生命過程中活躍的一面。這一章探究發(fā)生在心路過程(cittavithi)里的心;于下一章則探究發(fā)生在心路過程之外的心,即:結(jié)生、有分、死亡。
依前后(的心)(pubbaparaniyamitam):這一詞組的意思是:在任何心路過程里,以及在之前與隨后的過程里,諸心都是依照自然定法的次序生起。
列舉類別
節(jié)二:六個六
Cha vatthuni, cha dvarani, cha alambanani, cha vibbanani, cha vithiyo, chadha visayappavatti ca ti vithisangahe cha chakkani veditabbani.
Vithimuttanam pana kamma-kammanimitta-gatinimitta-vasena tividha hoti visayappavatti.
Tattha vatthu-dvar’alambanani pubbe vuttanayen’eva.
于心路過程之概要,當(dāng)知各有六支的六組:
一、六依處;
二、六門;
三、六所緣;
四、六識;
五、六種心路過程;
六、所緣的六種呈現(xiàn)方式。
所緣對離心路過程心的呈現(xiàn)方式有三種,即:業(yè)、業(yè)相與趣相。其中的依處、門及所緣則如前(一章)所述。
節(jié)三:六識
Cakkhuvibbanam, sotavibbanam, ghanavibbanam, jivha-vibbanam, kayavibbanam, manovibbanab ca ti cha vibbanani.
這六識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與意識。
節(jié)四:六種心路過程
Cha vithiyo pana cakkhudvaravithi, sotadvaravithi, ghanadvaravithi, jivhadvaravithi, kayadvaravithi, mano-dvaravithi ca ti dvaravasena va cakkhuvibbanavithi, sotavibbanavithi, ghanavibbanavithi, jivhavibbanavithi, kaya-vibbanavithi, manovibbanavithi ca ti vibbanavasena va dvarappavatta cittappavattiyo yojetabba.
依門而分的六種心路過程是:
一、與眼門相關(guān)的心路過程;
二、與耳門相關(guān)的心路過程;
三、與鼻門相關(guān)的心路過程;
四、與舌門相關(guān)的心路過程;
五、與身門相關(guān)的心路過程;
六、與意門相關(guān)的心路過程。
或者,依識而分的六種心路過程是:
一、與眼識相關(guān)的心路過程;
二、與耳識相關(guān)的心路過程;
三、與鼻識相關(guān)的心路過程;
四、與舌識相關(guān)的心路過程;
五、與身識相關(guān)的心路過程;
六、與意識相關(guān)的心路過程。
依門的心路過程應(yīng)與依識的(相符心路過程)配合。
節(jié)四之助讀說明
六種心路過程:直譯巴利文vithi是「路」,但在此則意為「過程」。當(dāng)諸心于根門[1]或意門生起以識知目標(biāo)時,它們不會雜亂無章或單獨地生起,而是在一系列不同的識知過程階段,依照有條有理的次序一個接著一個地生起。這次序名為「心之定法」(cittaniyama)。
心路過程必須具足一切所須的因緣條件才能發(fā)生。根據(jù)注疏,每一種心路過程所須的因緣條件如下:
一、于眼門心路過程:
(1) 眼凈色(cakkhuppasada)、
(2) 色所緣(ruparammana)、
(3) 光(aloka)、
(4) 作意(manasikara)。
于耳門心路過程:
(1) 耳凈色(sotappasada)、
(2) 聲所緣(saddarammana)、
(3) 空間(akasa)、
(4) 作意。
于鼻門心路過程:
(1) 鼻凈色(ghanappasada)、
(2) 香所緣(gandharammana)、
(3) 風(fēng)界(vayodhatu)、
(4) 作意。
于舌門心路過程:
(1) 舌凈色(jivhappasada)、
(2) 味所緣(rasarammana)、
(3) 水界(apodhatu)、
(4) 作意。
于身門心路過程:
(1) 身凈色(kayappasada)、
(2) 觸所緣(photthabbarammana)、
(3) 地界(pathavidhatu)、
(4) 作意。
于意門心路過程:
(1) 心所依處(hadayavatthu)、
(2) 法所緣(dhammarammana)[2]、
(3) 有分。
為了方便,六種心路過程可以分為兩組:一、五門心路過程(pabcadvaravithi),這包括發(fā)生于五根門的五種心路過程;二、意門心路過程(manodvaravithi),這包括一切只發(fā)生于意門的心路過程。由于五門心路過程也(必須)經(jīng)由有分而生起,所以有時它們也稱為「混合心路過程」(missakadvaravithi),因為它們涉及了意門與根門。只在意門里發(fā)生的心路過程則稱「純意門心路過程」(suddhamanodvaravithi),因為它們沒有通過根門,而只通過有分生起。如隨后可見,雖然首五種心路過程通過不同的根門發(fā)生,但它們都依照同一個次序。第六種(即:意門)心路過程則包括了多種不同的過程,唯一的共同點是它們都不依靠五根門生起。
節(jié)五:所緣的六種呈現(xiàn)方式
Atimahantam mahantam parittam atiparittab ca ti pabcadvare, manodvare pana vibhutam avibhutab ca ti chadha visayappavatti veditabba.
當(dāng)知所緣的六種呈現(xiàn)方式是:
一、于五根門,它是極大、大、微細(xì)、極微細(xì)。
二、于意門,它是清晰及不清晰。
節(jié)五之助讀說明
所緣的呈現(xiàn)方式:巴利文visayappavatti意為所緣(目標(biāo))在六門之一呈現(xiàn)于心識,或所緣呈現(xiàn)時的諸心活動。所緣的六種呈現(xiàn)方式可分別為在五根門的四種,即極大、大、微細(xì)、極微細(xì),以及在意門的清晰與不清晰。
在此所用的「大」(maha)及「微細(xì)」(paritta)并不是指所緣的體積,而是指它給予心的撞擊力。即使巨大或粗顯色所緣呈現(xiàn)于眼門,但若眼凈色很弱,或所緣在眼凈色的高峰期已過才撞擊它,或光線很暗,該所緣即不能給予清楚的印象,因而是屬于微細(xì)或極微細(xì)所緣。反之,若細(xì)小的所緣在眼凈色的高峰期撞擊它、眼凈色很強(qiáng)、光線又亮,如是該所緣即能給予清楚的印象,因而是屬于大或極大所緣。
因此「大所緣」和「微細(xì)所緣」等并不是指所緣的體積,而是指從所緣呈現(xiàn)于根門的那一刻起,直至停止呈現(xiàn)期間,有多少個心路過程心生起。對于呈現(xiàn)于意門心路過程的清晰及不清晰所緣的分別亦依據(jù)相同的原則。
五門心路過程
(pabcadvaravithi)
節(jié)六:極大所緣
Katham? Uppada-tthiti-bhanga-vasena khanattayam ekacittakkhanam nama. Tani pana sattarasa cittakkhanani rupadhammanam ayu. Ekacittakkhanatitani va bahu-cittakkhanatitani va thitippattan’eva pabcalambanani pabcadvare apatham agacchanti.
如何(決定所緣呈現(xiàn)的強(qiáng)度)?一心識剎那有三個小剎那:生、住及滅。色法的壽命是十七個心識剎那。五所緣在一個或幾個心識剎那過去之后,在住時呈現(xiàn)于五根門。
Tasma yadi ekacittakkhanatitakam ruparammanam cakkhussa apatham agacchati, tato dvikkhattum bhavange calite bhavangasotam vocchinditva tam eva ruparammanam avajjantam pabcadvaravajjanacittam uppajjitva nirujjhati. Tato tass’anantaram tam eva rupam passantam cakkhuvibbanam, sampaticchantam sampaticchanacittam, santirayamanam santiranacittam, vavatthapentam votthapanacittab ca ti yathakkamam uppajjitva nirujjhanti.
如是,若色所緣在經(jīng)過一個心識剎那之后(1)呈現(xiàn)于眼門,有分波動了兩個心識剎那后即中斷(2-3)。隨后轉(zhuǎn)向于取同一個所緣的五門轉(zhuǎn)向心生起與壞滅(4)。緊接著依照次序生滅的是看該色所緣的眼識(5)、領(lǐng)受它的領(lǐng)受心(6)、推度它的推度心(7)、確定它的確定心(8)。
Tato param ekunatimsakamavacarajavanesu yam kibci laddhappaccayam yebhuyyena sattakkhattum javati. Javananubandhani ca dve tadarammanapakani yatharaham pavattanti. Tato param bhavangapato.
隨后任何一個具足因緣的二十九欲界速行心即會生起,一般上是七個心識剎那(9-15)。在速行之后,兩個彼所緣(16-17)則依照情況生起。過后即沉入有分里。
Ettavata cuddasa vithicittuppada dve bhavangacalanani pubb’ev’atitakam ekacittakkhanan ti katva sattarasa cittakkhanani paripurenti. Tato param nirujhati. Alambanam etam atimahantam nama gocaram.
至此十七心識過程已完畢,即:十四心路過程心、兩個有分波動及一個已過去的(有分)心識剎那。過后該所緣即滅盡。這所緣即名為「極大」。
節(jié)六之助讀說明
圖表4-1:極大所緣的眼門心路過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心 路 過 程
有分流
過去有分
有分波動
有分?jǐn)?div style="height:15px;">
五門轉(zhuǎn)向
眼識
領(lǐng)受
推度
確定
速行
速行
速行
速行
速行
速行
速行
彼所緣
彼所緣
有分流
色法的壽命:在《阿毗達(dá)摩論》里,一個心的壽命名為一個心識剎那(cittakkhana)。這時間單位是非常短暫的;根據(jù)諸論師,在閃電間或眨眼間,即有數(shù)十億個心識剎那過去了。雖然它極其短暫,但每個心識剎那還可以再分為三個小剎那,即:生時(uppada)、住時(thiti)及滅時(bhanga)。在每一個心識剎那里,一個心生起,執(zhí)行其剎那間的作用,隨后即壞滅,而供給下一心生起的因緣條件。如是,依心識剎那次序,心流持續(xù)不斷地發(fā)生,即如河水之流一般。
有些論師,例如阿難陀尊者(Acariya Ananda,《阿毗達(dá)摩初疏鈔》Mulatika的作者),則不接受名法有「住時小剎那」,舉出《雙論》中的「心雙」一章只提及心的生時與滅時,而沒有提及住時。然而阿耨樓陀尊者并不支持這觀點,批注其著作的諸論師也都不支持該觀點。《阿毗達(dá)摩義廣釋》指出「住時小剎那」是諸法生時與滅時之間的階段,其時該法「面對自己的壞滅」(bhangabhimukhavatha)。列迪長老認(rèn)為住時是生與滅兩個階段的中間點,就譬如把一塊石頭拋上空中,它必須有一個(停止的)剎那,然后才開始掉下來。他也說住時可以包括法的生時與滅時之外的整個壽命。許多論師認(rèn)為佛陀在《增支部》(A.3:47/i,152)里所說的:「緣生法有三相,即:生、滅、及住立的變易」已暗示了有住時。在此,他們認(rèn)為「住立的變易」(thitassa abbathatta)即是指住時。
色法也經(jīng)過生、住、滅三時,但這三時所占的時間是等于十七個心生滅的時間。名法與色法的生時和滅時的時間都是一樣長短,但色法的住時則等于名法的四十九個小剎那。[3]
五所緣……在住時呈現(xiàn)于五根門:色所緣等五所緣都是色法,所以能夠維持十七個心識剎那。由于它們在生起的小剎那還很弱,所以只有在住時才能呈現(xiàn)于五根門。
如是,若色所緣:當(dāng)沒有活躍的心路過程發(fā)生時,屬于同一種心的有分心流即會不斷地發(fā)生,且只取同一個目標(biāo),也即是前一世最后一串速行(臨死速行)的目標(biāo),此目標(biāo)是業(yè)、或業(yè)相、或趣相。在五所緣之一呈現(xiàn)于根門的當(dāng)下,一個有分心已過去了,此心名為「過去有分」(atitabhavanga)。隨后有兩個由于該目標(biāo)的撞擊力而波動,第二個中斷了有分流。在疏鈔里,這兩個(有分心)被分別為「有分波動」(bhavanga-calana)與「有分?jǐn)唷梗╞havang’upaccheda)。之后,在五門轉(zhuǎn)向心生起的那一剎那,心流即已從「離路的階段」出來,而進(jìn)入心路過程。
二十九種欲界速行心:它們是十二不善心、八大善心、八大唯作心及唯作生笑心。
這所緣即名為「極大」:在取極大所緣為目標(biāo)的心路過程里,所緣的生起與過去有分的生起同時發(fā)生。由于五所緣與凈色的壽命都是十七個心識剎那,它們兩者與第二個彼所緣同時滅盡。如是,這種心路過程進(jìn)行了整整十七個心識剎那,而其中從五門轉(zhuǎn)向心起始的十四心是真正的心路過程心。這種心路過程名為「彼所緣時分」(tadarammanavara),即結(jié)束于彼所緣的過程。(見圖表4-1)
心路過程與「六個六」之間的關(guān)系可以如下理解。當(dāng)色所緣撞擊眼凈色時,在眼處的支助之下,眼識即生起,取該撞擊眼凈色的色所緣為目標(biāo)。對于眼識,眼凈色是它的依處及門,色所緣是它的目標(biāo)。在該心路過程里的其它心──五門轉(zhuǎn)向心、領(lǐng)受心、推度心、確定心、速行及彼所緣──是屬于意識。它們也取同一個色所緣為目標(biāo),以眼凈色為門,但依靠心所依處而生起。對于該過程里所有的心,有分也是它們的門,因為整個心路過程是從有分出起的。[4]如是所有的五門心路過程皆有二門,即個別的根門和共享的意門或有分。由于它特別地在眼門生起,所以稱它為「眼門心路過程」,而由于特別地?fù)碛醒圩R,所以稱它為「眼識心路過程」。由于它的目標(biāo)是極大所緣,撞擊根門之后只有一個(有分)心識剎那過去,所以稱之為「極大所緣的心路過程」。對于其它的根門心路過程亦可如此理解,只需把「眼識」換成各自的根識[5],如:耳識等。
古代阿毗達(dá)摩論師以芒果的比喻來形容心路過程。[6]有個人蓋著頭睡在芒果樹下。其時有粒熟了的芒果掉下撞在地上,其聲吵到他的耳朵里。被聲音吵醒之后,他張開眼看,伸手取該果,捏一捏及嗅一嗅它。然后把它給吃了,吞下及回味它的味道。過后再倒回去睡覺。
在此,那人睡在芒果樹下就有如有分流。芒果掉下撞在地上,其聲吵到他的耳朵則有如所緣撞擊根門,如:眼門。被聲音吵醒即有如五門轉(zhuǎn)向心轉(zhuǎn)向所緣。張開眼看即有如眼識執(zhí)行看的作用。伸手取該芒果有如領(lǐng)受心領(lǐng)受所緣。捏一捏芒果有如推度心在推度所緣。嗅一嗅它則有如確定心在確定所緣。吃芒果即有如速行在體驗所緣的滋味。吞下及回味它的味道有如彼所緣取速行的所緣為所緣。那人過后再倒回去睡覺則有如再沉入有分。
應(yīng)注意整個心路過程的發(fā)生是毫無自我的,沒有所謂在其背后的永恒體驗者,或內(nèi)在控制者,或在心路過程之外的「識知者」。剎那生滅的諸心本身已完成了一切識知應(yīng)有的作用,而識知過程的互相配合是源自因果緣起的法則。在心路過程里,每一心皆依照「心之定法」生起。它依靠各種不同的緣生起,這包括前生心、所緣、門及依處色。生起之后,它在心路過程里執(zhí)行它特有的作用,然后即滅盡,及成為下一心的緣。
節(jié)七:大所緣
Yava tadaramman’uppada pana appahontatitakam apatham agatam alambanam mahantam nama. Tattha javana-vasane bhavangapato va hoti. Natthi tadaramman’uppado.
當(dāng)所緣在(兩三個有分心)過去之后呈現(xiàn)于根(門),而不能支持到彼所緣生起,該所緣即名為「大」。在這情形,速行結(jié)束之后即沉入有分,彼所緣則沒有生起。
節(jié)七之助讀說明
當(dāng)所緣……該所緣即名為「大」:對于這種心路過程,所緣生起直至它的撞擊力令到有分心波動的期間,已有兩三個過去有分過去了。由于該所緣及根門只能維持十七個心識剎那,這過程沒有充足的時間以令彼所緣生起;即使過去有分只是兩個,彼所緣也不能生起,因為彼所緣必須在連續(xù)生起兩次,或完全沒有生起。
當(dāng)過去有分有兩個時,還有另外十五心可以在該所緣的壽命期里生起。在這種情形之下,該所緣及根門(凈色)兩者皆與速行之后的第一個有分心同時滅盡。當(dāng)過去有分有三個時,還有另外十四心可以在該所緣的壽命期里生起。在這種情形之下,該所緣及根門(凈色)兩者皆與最后一個速行心同時滅盡。這種心路過程亦名為「速行時分」(javanavara),即結(jié)束于速行的心路過程。
節(jié)八:微細(xì)所緣
Yava javan’uppada pi appahontatitakam apatham agatam alambanam parittam nama. Tattha javanam pi anuppajjitva dvattikkhattum votthapanam eva pavattati. Tato param bhavangapato va hoti.
當(dāng)所緣在(四至九個有分心)過去之后呈現(xiàn)于根(門),而不能支持到速行生起,該所緣即名為「微細(xì)」。在這情形之下,即使速行也都不能生起,但確定發(fā)生兩或三次,過后即沉入有分。
節(jié)八之助讀說明
當(dāng)所緣……該所緣即名為「微細(xì)」:對于微細(xì)所緣的心路過程,有四至九個過去有分先已過去,而沒有速行能夠生起。確定心將發(fā)生兩次或三次,隨后心路過程即沉入有分。依據(jù)過去有分的數(shù)目,微細(xì)所緣的心路過程有六種。這種心路過程亦名為「確定時分」(votthapana-vara),即結(jié)束于確定的心路過程。
圖表4-2:不同所緣強(qiáng)度的眼門心路過程
所緣
之前
所緣的壽命(十七心識剎那)
之后
1
極大
有分
(1)過-波-斷-五-眼-領(lǐng)-推-確-(7)速-(2)彼
有分
2
大
有分
(2)過-波-斷-五-眼-領(lǐng)-推-確-(7)速-有分
有分
3
有分
(3)過-波-斷-五-眼-領(lǐng)-推-確-(7)速
有分
4
微細(xì)
有分
(4)過-波-斷-五-眼-領(lǐng)-推-(3)確-(4)有分
有分
5
有分
(5)過-波-斷-五-眼-領(lǐng)-推-(3)確-(3)有分
有分
6
有分
(6)過-波-斷-五-眼-領(lǐng)-推-(3)確-(2)有分
有分
7
有分
(7)過-波-斷-五-眼-領(lǐng)-推-(3)確-(1)有分
有分
8
有分
(8)過-波-斷-五-眼-領(lǐng)-推-(3)確
有分
9
有分
(9)過-波-斷-五-眼-領(lǐng)-推-(2)確
有分
10
極微細(xì)
有分
(10)過-(2)波-(5)有分
有分
11
有分
(11)過-(2)波-(4)有分
有分
12
有分
(12)過-(2)波-(3)有分
有分
13
有分
(13)過-(2)波-(2)有分
有分
14
有分
(14)過-(2)波-(1)有分
有分
15
有分
(15)過-(2)波
有分
注:
過 = 過去有分??????????????????????????????????? 領(lǐng) = 領(lǐng)受心
波 = 有分波動??????????????????????????????????? 推 = 推度心
斷 = 有分?jǐn)????????????????????????????????????? 確 = 確定心
五 = 五門轉(zhuǎn)向心????????????????????????????????? 速 = 速行心
眼 = 眼識????????????????????????????????????????彼 = 彼所緣
( )里的數(shù)目是指生起的次數(shù),例如:(7)速 = 七個速行心。
對于五門里的耳門等心路過程,只須把「眼識」換成相符的「耳識」等。在五門的每一門都可以產(chǎn)生上述十五種過程,所以在五門里一共有七十五種過程。
節(jié)九:極微細(xì)所緣
Yava votthapan’uppada ca pana appahontatitakam apatham agatam nirodhasannam alambanam atiparittam nama. Tattha bhavangacalanam eva hoti. Natthi vithicittuppado.
當(dāng)所緣在(十至十五個有分心)過去之后呈現(xiàn)于根(門),由于它是在壞滅的邊緣,所以不能支持到確定生起,該所緣即名為「極微細(xì)」。在這情形,只有有分波動,而心路過程則完全沒有生起。
節(jié)九之助讀說明
當(dāng)所緣……該所緣即名為「極微細(xì)」:當(dāng)所緣是極微細(xì)所緣時,沒有心路過程心能夠生起,而只有有分波動。在該所緣的十七個心識剎那的壽命期里,有十至十五個心識剎那被過去有分所占,兩個是有分波動,剩余的是波動過后的有分。這類過程有六種,名為「無效時分」(moghavara),即無效的過程。
節(jié)十:所緣的呈現(xiàn)方式
Icc’evam cakkhudvare tatha sotadvaradisu ca ti sabbatha pi pabcadvare tadarammana-javana-votthapana-moghavara-sankhatanam catunnam varanam yathakkamam alambanabhuta visayappavatti catudha veditabba.
與眼門相同,于耳門等亦是如此。如是當(dāng)知于一切五門皆有四種所緣呈現(xiàn)的方式;依次序,這四種方式名為:一、彼所緣時分;二、速行時分;三、確定時分;四、無效時分。
節(jié)十之助讀說明
如是當(dāng)知于一切五門等:若把這四種過程再分類,則一共有十五種根門心路過程。由于每一種都可以發(fā)生于所有的五根門,因此一共有七十五種根門心路過程。(見圖表4-2)
節(jié)十一:總結(jié)
Vithicittani satt’eva cittuppada catuddasa
Catupabbasa vitthara pabcadvare yatharaham.
心路過程心一共有七種及生起十四次。詳說則于五門有五十四種心。
Ayam ettha pabcadvare
vithicittappavattinayo.
于此,這是五門心路過程生起之法。
節(jié)十一之助讀說明
心路過程心一共有七種等:這七種心路過程心是五門轉(zhuǎn)向心、根識(五識之一)、領(lǐng)受心、推度心、確定心、速行心及彼所緣。生起十四次則是計算速行七次及彼所緣兩次(其它的各是一次)。發(fā)生于五門心路過程的五十四心是所有的欲界心。
意門心路過程
(manodvaravithi)
節(jié)十二:有限速行心路過程
Manodvare pana yadi vibhutam alambanam apatham agacchati, tato param bhavangacalana-manodvaravajjana-javanavasane tadarammanapakani pavattanti. Tato param bhavangapato.
當(dāng)清晰所緣呈現(xiàn)于意門,有分波動、意門轉(zhuǎn)向、速行及在速行之后的彼所緣即會轉(zhuǎn)起。隨后即再次沉入有分。
Avibhute pan’alambane javanavasane bhavangapato va hoti. Natthi tadaramman’uppado ti.
對于不清晰所緣,在速行之后即沉入有分,彼所緣沒有生起。
節(jié)十二之助讀說明
意門心路過程:當(dāng)心路過程發(fā)生于五門的任何一門時,事實上是涉及了兩門,即根門與意門。稱為意門心路過程的是純粹只發(fā)生于意門的心路過程,完全沒有涉及根門。為了使它更明確化,也稱之為「純意門心路過程」(suddhamanodvaravithi)。
意門心路過程包括了在節(jié)十二至十三所述的欲界或「有限心路過程」(parittavithi),以及在節(jié)十四至十六所述的廣大(mahaggata)與出世間(lokuttara)心路過程。
有限或欲界意門心路過程本身有兩揰:一、隨五門心路過程之后生起的隨起意門心路過程(pabcadvaranu-bandhaka);二、獨立的心路過程(visumsiddha)。
(一)鼓只受到棍敲擊一次即會傳出一陣陣的回響,如是當(dāng)五根門只受到五所緣撞擊一次,而在五門心路過程停止之后,過去所緣即會呈現(xiàn)于意門,引發(fā)了許多意門心路過程。由于這些心路過程是隨五門心路過程之后生起,它們稱為「隨起心路過程」。依據(jù)隨五種根門心路過程之后生起,它們可分為五種。
列迪長老解釋:明確地識知所緣是發(fā)生于這些隨起心路過程;在純五門心路過程里并沒有如此明確地識知所緣。例如,在眼門心路過程之后,首先生起的是「彼隨起意門心路過程」(tadanuvattika manodvaravithi),再次緣取根門心路過程剛剛識知的所緣。隨后依次生起的各個心路過程則整體地識知該所緣(samudayagahika)、識知所緣的顏色(vannasallakkhana)、領(lǐng)會所緣的實體(vatthugahika)、識知所緣的實體(vatthusallakkhana)、領(lǐng)會所緣的名稱(namagahika)、以及識知所緣的名稱(namasallakkhana)。
「整體地識知該所緣的心路過程」是(第二個)意門心路過程,它整體地識知已重復(fù)地被前兩個過程(即根門及彼隨起心路過程)識知的所緣。這過程執(zhí)行組合的作用,把對所緣片段的感覺組成一體,有如把旋轉(zhuǎn)的火炬看成一圈火光。只有在這發(fā)生之后才有可能識知顏色。當(dāng)識知顏色發(fā)生時,人們就會識知它為「藍(lán)色」等等。當(dāng)識知實體發(fā)生時,人們識知實體或形狀。當(dāng)識知名稱發(fā)生時,人們識知(所緣的)名稱。因此,列迪長老認(rèn)為,只有在識知(所緣的)個別特征時,人們知道:「我看到這或那特征?!?div style="height:15px;">
(二)當(dāng)六所緣的任何一個直接呈現(xiàn)于意門,而不是在五門心路過程之后發(fā)生時,「獨立意門心路過程」即會生起??赡苡腥藭|(zhì)問所緣如何能夠不依靠五根,而直接呈現(xiàn)于意門。列迪長老舉出幾個來源:從以前直接體驗的,或從以前直接體驗的再加以推測;從以前聽來的,或從聽來的再加以推測;由于相信、觀念、推理或省思之后所接受的見解;通過業(yè)力、神通力、身體不調(diào)、天神的影響、觀照、覺悟等等。他解釋:如果有人只是清晰地體驗?zāi)撤N目標(biāo)一次,即使是過了一百年之后,緣于該目標(biāo),在條件具足時也有可能令到有分心波動。已受到過往體驗滋養(yǎng)的心是非常易于再受到它們的影響。當(dāng)它遇到五所緣的任何一個時,該所緣都可能觸發(fā)一連串心流,而識知上千個過去所體驗的目標(biāo)。
不斷受到這些因緣刺激的心流,時時刻刻都在尋求機(jī)會自有分心中出起,以清楚地識知目標(biāo)。因此,有分心里的作意心所不斷地令到有分心波動,以及不斷地把心轉(zhuǎn)向由于因緣已具足而呈現(xiàn)的目標(biāo)。列迪長老解釋,即使有分心已有自己的目標(biāo),它還是傾向于緣取其它目標(biāo)。由于有分心不斷地「蠢蠢欲動」,當(dāng)某個目標(biāo)基于其它因緣而足夠明顯時,它即會把心流從有分心中拉出來,而呈現(xiàn)于意門心路過程。
獨立的意門心路過程可分為六種:根據(jù)以前直接體驗的、根據(jù)以前直接體驗的再加以推測、根據(jù)聽來的、根據(jù)聽來的再加以推測、根據(jù)所識知的、根據(jù)所識知的再加以推測的心路過程。在此,「所識知的」包括了相信、觀念、觀照與覺悟;「從所識知的再加以推測」包括通過歸納或推理而得來的結(jié)論。
當(dāng)清晰所緣呈現(xiàn)等等:在欲界里有兩種意門心路過程,它們之間的差別在于目標(biāo)的強(qiáng)度。對于取清晰所緣(vibhutalambana)為目標(biāo)的心路過程,當(dāng)所緣呈現(xiàn)于意門時,有分波動(兩次)之后即停止。然后意門轉(zhuǎn)向心轉(zhuǎn)向該所緣,繼而有七個速行及兩個彼所緣生起,而后心路過程再度沉入有分。這是指在欲地的有情;于色界天及無色界天的有情,即使是對特別清晰的所緣,彼所緣也不會生起。(見節(jié)十九至二十)
對于不清晰所緣:對于取不清晰所緣(avibhutalambana)為目標(biāo)的心路過程,不論在什么情況之下,彼所緣都不會生起。
列迪長老認(rèn)為,對于取不清晰所緣的心路過程,于速行之后沉入有分應(yīng)是最長的過程。然而,他認(rèn)為,當(dāng)所緣是不清晰時,也有在意門轉(zhuǎn)向心發(fā)生兩三次之后即結(jié)束的過程;而且只有有分波動的過程也可能發(fā)生。因為對于純意門心路過程,有無數(shù)次目標(biāo)呈現(xiàn)于意門時只令到有分波動兩三下,過后該波動即停止,而沒有真正的心路過程心生起。所以,根據(jù)列迪長老,對于意門,所緣的呈現(xiàn)方式亦有四種。結(jié)束于彼所緣的可稱為「極清晰的呈現(xiàn)方式」(ati-vibhuta);結(jié)束于速行的可稱為「清晰的呈現(xiàn)方式」(vibhuta);結(jié)束于意門轉(zhuǎn)向心的可稱為「不清晰的呈現(xiàn)方式」(avibhuta);而只有有分波動的則可稱為「極不清晰的呈現(xiàn)方式」(ati-avibhuta)。呈現(xiàn)的清晰程度是依據(jù)目標(biāo)有多明顯或心的力量幾強(qiáng)。因為即使當(dāng)心很弱時,很明顯的目標(biāo)也能夠清晰地呈現(xiàn);再者,即使目標(biāo)很微細(xì)深奧,強(qiáng)勁的心還是能夠清楚地識知它。
圖表4-3:有限速行意門心路過程
所緣
之前
心路過程
之后
清晰
有分流
波-斷-意-(7)速-(2)彼
有分流
不清晰
有分流
波-斷-意-(7)速
有分流
注:意 = 意門轉(zhuǎn)向心
其它的與圖表4-2相同。
節(jié)十三:總結(jié)
Vithicittani tin’eva cittuppada das’erita
Vittharena pan’etth’ekacattalisa vibhavaye.
于該心路過程有三種心,心生起則十次。于此詳細(xì)解釋則有四十一心。
Ayam ettha parittajavanavaro.
于此,這是有限速行篇。
節(jié)十三之助讀說明
三種心等等:該三種心路過程心是意門轉(zhuǎn)向心、速行及彼所緣。心生起十次是意門轉(zhuǎn)向一次、速行七次、彼所緣兩次。在此的四十一心包括除了雙五識、五門轉(zhuǎn)向心與兩個領(lǐng)受心之外的一切欲界心。發(fā)生于此的三種推度心的作用是彼所緣;確定的作用則是意門轉(zhuǎn)向。
安止速行意門心路過程
(appanajavana-manodvaravithi)
節(jié)十四:安止心路過程
Appanajavanavare pana vibhutavibhutabhedo natthi. Tatha tadaramman’uppado ca. Tattha hi banasampayutta-kamavacarajavananam atthannam abbatarasmim parikamm’-opacar’anuloma-gotrabhu namena catukkhattum tikkhattum eva va yathakkamam uppajjitva niruddhe tadanantaram eva yatharaham catuttham pabcamam va chabbisati mahaggata-lokuttarajavanesu yathabhiniharavasena yam kibci javanam appanavithim otarati. Tato param appanavasane bhavanga-pato va hoti.
于安止速行時分,并沒有清晰與不清晰(所緣)之分。同樣地,彼所緣也不會生起。于此(安止心路過程),八欲界智相應(yīng)速行的任何一個生滅四或三次,順次是遍作、近行、隨順及(更改)種姓。一旦它們滅盡,依情況是第五或第四剎那,二十六種廣大或出世間心的其中一個,會即刻如心所愿而進(jìn)入安止心路過程。隨后,在安止的末端即會再沉入有分。
節(jié)十四之助讀說明
安止(appana):巴利文appana原本是指受到高度提升的「尋心所」(vitakka);它把相應(yīng)名法深深地投入于目標(biāo)里,致使它們安止于其中。雖然在超越初禪之后即不再有尋,但由于入禪之心已一境專注于其目標(biāo),因此「安止」一詞亦包括一切屬于色界、無色界及出世間的禪那定。
并沒有清晰與不清晰(所緣)之分:于安止并沒有這種區(qū)分,因為只有在很清晰地覺知目標(biāo)時,才有可能證得禪那定(安止)。
于此,八欲界智相應(yīng)速行的任何一個生滅四或三次:當(dāng)禪修者即將證得禪那、道或果時,首先會生起意門轉(zhuǎn)向心。然后在同一個安止心路過程里,于安止速行之前,會有一系列的欲界速行依次生起,把心從欲界導(dǎo)向安止。于凡夫或有學(xué)圣者,這些速行將是四種欲界智相應(yīng)善心之一;于阿拉漢,則是四種欲界智相應(yīng)唯作心之一。
順次是遍作、近行、隨順及種姓:于鈍根者,這些基礎(chǔ)速行生起四次,每次都執(zhí)行不同的基礎(chǔ)作用。第一個剎那名為「遍作」或「預(yù)作」(parikamma),因為它準(zhǔn)備心流證入安止定。下一個剎那名為「近行」(upacara),因為它已接近安止。第三個剎那名為「隨順」(anuloma),因為它順從在它之前的心,以及在它之后的安止。第四個剎那名為(更改)「種姓」(gotrabhu):于禪那定,它因超越欲界以登上廣大心種姓而得其名;于初道定,它名為種姓是因為它是從凡夫種姓進(jìn)入圣者種姓的轉(zhuǎn)變點;對于進(jìn)入更高層次道果的轉(zhuǎn)變點,則隱喻式地稱它為(更改)「種姓」,但有時亦另稱它為「凈化」(vodana)。[7]
于根器利者,則少了「遍作」剎那,如是于安止之前只有三個欲界速行生起。
圖表4-4:安止速行心路過程
初次證得
禪修者
之前
心路過程
之后
禪那
鈍根者
有分流
波-斷-意-遍-近-隨-種-禪那
有分流
利根者
有分流
波-斷-意-近-隨-種-禪那
有分流
道果
鈍根者
有分流
波-斷-意-遍-近-隨-種-道-(2)果
有分流
利根者
有分流
波-斷-意-近-隨-種-道-(3)果
有分流
注:
波 = 有分波動????????????????????近 = 近行
斷 = 有分?jǐn)??????????????????????隨 = 隨順
意 = 意門轉(zhuǎn)向????????????????????種 = 種姓
遍 = 遍作
一旦它們滅盡等等:在種姓心之后,于利根者的第四速行,或鈍根者的第五速行,即刻生起了第一個屬于安止層次的速行心。此心可以是色界五善五唯作心之一,也可以是無色界四善四唯作心之一,或是四道四果心之一。如是一共有二十六種。
當(dāng)知在安止心路過程里,是可以有不同的速行心,甚至屬于不同界(在道果心路過程里則更能緣取不同的目標(biāo)),而所有在(同一個)欲界心路過程里的速行心都是同一種心。
如心所愿(yathabhiniharavasena):這是指所生起的安止心是受到禪修者的心愿所決定。若他希望證獲初禪,他即會把自心導(dǎo)向于證獲該禪那地修習(xí)止禪(samatha),對于更高層次的禪那亦是如此。若禪修者所愿的是達(dá)到道果,他即會把自心導(dǎo)向于證獲該道果地修習(xí)觀禪(vipassana)。
在安止的末端:在安止結(jié)束之后就會即刻沉入有分,不會有彼所緣生起。
節(jié)十五:安止當(dāng)中的關(guān)系
Tattha somanassasahagatajavananantaram appana pi somanassasahagata va patikankhitabba. Upekkhasahagata-javananantaram upekkhasahagata va. Tattha pi kusala-javananantaram kusalajavanab c’eva hetthimab ca phalattayam appeti. Kriyajavananantaram kriyajavanam arahattaphalab ca ti.
其中,在悅俱速行之后,即刻生起的安止亦是悅俱;在舍俱速行之后,即刻生起的安止亦是舍俱。
亦于其中,在善速行之后,以善速行或首三果心之一生起安止。在唯作速行之后,以唯作速行或阿拉漢果心生起安止。
節(jié)十五之助讀說明
這段內(nèi)文的目的是:確定安止心路過程當(dāng)中的基礎(chǔ)心與安止心之間的關(guān)系。下文諸偈將會對這段內(nèi)文所述及的原則提供詳細(xì)的解釋。
節(jié)十六:總結(jié)
Dvattimsa sukhapubbamha dvadas’opekkhaka param
Sukhitakriyato attha cha sambhonti upekkhaka.
Puthujjanana sekkhanam kamapubba tihetuto
Tihetukamakriyato vitaraganam appana.
在悅俱善心之后,三十二(種安止速行)能生起。在舍俱(善心)之后,十二(種安止速行能生起)。在悅俱唯作心之后,八種能生起。在舍俱(唯作心)之后,六種能生起。
對于凡夫與有學(xué)圣者,安止發(fā)生于欲界三因善心之后。對于離欲者(即:阿拉漢),安止發(fā)生于欲界三因唯作心之后。
Ayam ettha manodvare
vithicittappavattinayo.
于此,這是意門心路過程之法。
節(jié)十六之助讀說明
在悅俱善心之后等等:于凡夫與有學(xué)圣者,在兩種悅俱智相應(yīng)欲界善心其中之一執(zhí)行基礎(chǔ)作用之后,有三十二種心可以生起為安止速行(禪那速行),即:首四禪(樂俱)廣大善心、屬于首四禪層次的四道與首三果心。(4+16+12=32)
在舍俱(善心)之后等等:亦于凡夫與有學(xué)圣者,在兩種舍俱智相應(yīng)欲界善心其中之一執(zhí)行基礎(chǔ)作用之后,有十二種心可以生起為安止速行(禪那速行),即:色界第五禪善心、四無色禪善心、屬于第五禪的四道與首三果心。(1+4+4+3=12)
在悅俱唯作心之后等等:只于阿拉漢,在兩種悅俱智相應(yīng)欲界唯作心其中之一執(zhí)行基礎(chǔ)作用之后,有八種心可以生起為安止速行,即:首四禪廣大唯作心與屬于首四禪層次的阿拉漢果心。(4+4=8)
在舍俱(唯作心)之后等等:于阿拉漢,在兩種舍俱智相應(yīng)欲界唯作心其中之一執(zhí)行基礎(chǔ)作用之后,有六種心可以生起為安止速行,即:屬于第五禪的五種廣大唯作心及阿拉漢果心。(5+1=6)
對于凡夫與有學(xué)圣者等等:對于凡夫及已證得首三道果的有學(xué)圣者,在四種欲界智相應(yīng)善心其中之一生起之后,上述的四十四種安止心(32+12=44)之一可以生起。對于阿拉漢,在四種欲界智相應(yīng)唯作心其中之一生起之后,上述的十四種安止心(8+6=14)之一可以生起。
彼所緣之定法
(tadarammananiyama)
節(jié)十七:彼所緣之分析
Sabbattha pi pan’ettha anitthe arammane akusalavipakan’eva pabcavibbana-sampaticchana-santirana-tadarammanani; itthe kusalavipakani; ati-itthe pana somanassasahagatan’eva santirana-tadarammanani.
于此,在一切情況之下,當(dāng)所緣是不可喜時,(所生起的)五識、領(lǐng)受、推度與彼所緣皆是不善果報心。當(dāng)所緣是可喜時,它們則是善果報心。若所緣是極可喜,推度與彼所緣則是悅俱。
Tattha pi somanassasahagatakriyajavanavasane soma-nassasahagatan’eva tadarammanani bhavanti. Upekkha-sahagatakriyajavanavasane ca upekkhasahagatan’eva honti.
另者,關(guān)于這點,在悅俱唯作速行之末,生起的彼所緣也是悅俱。在舍俱唯作速行之末,生起的彼所緣也是舍俱。
節(jié)十七之助讀說明
當(dāng)所緣是不可喜時等等:所緣可以分為三組:不可喜(anittha)、中等可喜(itthamajjhatta或ittha可喜)與極可喜(ati-ittha)??上菜売袃煞N,然而不可喜所緣則只有一種。
根據(jù)《阿毗達(dá)摩論》,所緣本質(zhì)的差異是在于所緣本身的自性,不會由于體驗者的性格或偏愛而變更。批注《分別論》的《迷惑冰消》提出,當(dāng)人們把可喜所緣視為不可喜,或把不可喜所緣視為可喜時,那是因為他的「顛倒想」(sabbavipallasa)才會如此。無論如何,該所緣皆依本身自性而屬于可喜或不可喜,完全與體驗者的偏愛無關(guān)?!睹曰蟊吩僦赋?,可以根據(jù)「中等有情」(majjhima-satta)去區(qū)別所緣的自性是可喜還是不可喜:「可根據(jù)中等(的人,如)會計師、政府公務(wù)員、議員、地主及商人對所緣感到可喜或不可喜來區(qū)別它?!筟8]
人們會體驗到不可喜、可喜或極可喜所緣是由自己的過去業(yè)所決定。如是所遇到的目標(biāo)提供過去業(yè)成熟的因緣,而生起為果報心。該果報心自動地會與該所緣的自性相符,完全沒有刻意造作,即有如鏡中的臉影與真正的面容相符一致。
由于不善業(yè)成熟,人們遇到不可喜所緣,以及生起識知該所緣的不善果報心。在此,根識、領(lǐng)受、推度與彼所緣肯定是不善果報心。除了苦俱身識之外,它們都是舍俱。
反之,由于善業(yè)成熟,人們遇到中等可喜或極可喜所緣,以及識知該所緣的善果報心。在此,根識、領(lǐng)受、推度與彼所緣四種果報心肯定是善果報心。除了樂俱身識、體驗極可喜所緣的悅俱推度與悅俱彼所緣之外,它們都是舍俱。
當(dāng)目標(biāo)是不可喜所緣時,執(zhí)行彼所緣作用的肯定是不善果報推度心。對于中等可喜所緣,執(zhí)行彼所緣作用的是舍俱善果報推度心或四種舍俱大果報心之一。對于極可喜所緣,執(zhí)行彼所緣作用的是悅俱善果報推度心或四種悅俱大果報心之一。
應(yīng)注意果報心是由所緣的自性決定,但速行心則不是如此,而能依照體驗者的性格及內(nèi)心傾向變易。即使當(dāng)目標(biāo)是極可喜所緣,速行也可能是舍俱善心或舍俱不善心;例如:在見到佛陀時,多疑者心中可能會生起疑相應(yīng)(不善)心;而在見到美女時,禪修的比庫心中可能會生起舍俱智相應(yīng)善心。甚至可能對極可喜所緣生起憂俱瞋恚相應(yīng)心。再者,對不可喜所緣,也有可能生起一般上是遇到可喜所緣才生起的速行。所以,受虐待狂能夠在遭受身體苦楚時生起悅俱貪根心;而禪修的比庫能以悅俱智相應(yīng)善心觀想腐爛的死尸。
另者,關(guān)于這點等等:這段指出并不是只有果報心與所緣相符,而是阿拉漢的欲界唯作速行心也是如此。當(dāng)阿拉漢體驗極可喜所緣時,其速行心是四種悅俱唯作心之一,而彼所緣則是五種悅俱果報心之一(該五心是四個悅俱大果報心及一個悅俱推度心)。當(dāng)他體驗不可喜或中等可喜所緣時,生起的速行是舍俱,而其彼所緣則是六種舍俱果報心之一(該六心是四個舍俱大果報心及兩個舍俱推度心)。
列迪長老指出,上述對所緣和阿拉漢唯作速行之間關(guān)系的解釋,只是針對速行是自然(而不是造作)的情況之下生起時而言。在適當(dāng)?shù)淖饕庵?,面對極可喜所緣時,阿拉漢也能夠激起舍俱唯作心,以及面對不可喜所緣時,激起悅俱唯作心。對于該見解,列迪長老引用以下《中部?根修習(xí)經(jīng)》(Majjhima Nikaya, Indriyabhavana Sutta)的經(jīng)文加以證明其正確性:
「于此,阿難,當(dāng)比庫以眼看顏色,其時生起了可喜的、生起了不可喜的、生起了可喜亦不可喜的。若他愿意,他能安住于體驗可厭的為不可厭……若他愿意,他能遠(yuǎn)離可厭與不可厭兩者,而安住于舍、念與明覺。」
節(jié)十八:額外有分
Domanassasahagatajavanavasane ca pana tadaramma-nani c’eva bhavangani ca upekkhasahagatab’eva bhavanti. Tasma yadi somanassapatisandhikassa domanassasahagata-javanavasane tadarammanasambhavo natthi, tada yam kibci paricitapubbam parittarammanam arabbha upekkhasahagata-santiranam uppajjati. Tam anantaritva bhavangapato va hoti ti pi vadanti acariya.
但在憂俱速行之末,生起的彼所緣或有分都是舍俱的。所以,對于結(jié)生心是悅俱的人,若在憂俱速行之末沒有彼所緣生起,那么,諸師解釋,其時即會生起舍俱推度心,而識知任何它所熟悉的小所緣。之后就即刻沉入有分。
節(jié)十八之助讀說明
但在憂俱速行之末等等:由于悅受和憂受是兩個極端,擁有這兩種不同感受的兩個心是不能前后緊接著生起的。但擁有這兩種感受之一的心,能在舍俱心前一剎那或后一剎那緊接著它而生起。所以,當(dāng)速行是憂俱瞋根心時,若隨它之后有彼所緣生起,該彼所緣必定是舍俱。[9]若沒有彼所緣生起,只有在有分是舍俱時,它才能隨著速行之后生起。
所以,對于結(jié)生心是悅俱的人等等:對于有分是四種悅俱大果報心之一的人,若沒有彼所緣隨著憂俱速行之后生起,在速行之末就不能即刻沉入有分,因為擁有兩個極端的兩個心是不能緊接著生起的。在這種情況之下,古代諸阿毗達(dá)摩論師解釋,其時即會生起一剎那的舍俱推度心,作為調(diào)和速行的憂受及有分的悅受。其時該心并沒有執(zhí)行推度的作用。它緣取一個與該心路過程不同的目標(biāo),即任何它所熟悉的欲界所緣,而純粹只是為回到正常的有分流鋪路。這特別的心名為「額外有分」(agantuka-bhavanga)。
節(jié)十九:彼所緣的法則
Tatha kamavacarajavanavasane kamavacarasattanam kamavacaradhammesv’eva arammanabhutesu tadaramma-nam icchanti ti.
同樣地,他們認(rèn)為彼所緣(只)在欲界速行之末生起、(亦只)于欲界有情、且只有在欲界法成為(所取的)所緣的時候。
節(jié)二十:總結(jié)
Kame javanasattarammananam niyame sati
Vibhute ‘timahante ca tadarammanam iritam.
他們說,必定是欲界速行、欲界有情、欲界所緣時,彼所緣才能緣取清晰或極大所緣為目標(biāo)而生起。
Ayam ettha tadarammananiyamo.
于此,這是彼所緣的法則。
速行的法則
(javananiyama)
節(jié)廿一:欲界速行
Javanesu ca parittajavanavithiyam kamavacarajavanani sattakkhattum chakkhattum eva va javanti. Mandappavatti-yam pana maranakaladisu pabcavaram eva. Bhagavato pana yamakapatihariyakaladisu lahukappavattiyam cattari pabca va paccavekkhanacittani bhavanti ti pi vadanti.
于速行當(dāng)中,在有限速行心路過程里,欲界速行只生起七或六次。但在軟弱的心路過程里,例如死亡的那一刻等等,它們只生起五次。他們說,當(dāng)世尊顯現(xiàn)雙神變等時,由于其轉(zhuǎn)起極輕快,所以省察心只生起四或五次。
節(jié)廿一之助讀說明
在有限速行心路過程里:這是指在欲界心路過程里,一般上速行生起七次,但當(dāng)所緣非常微弱時,它們則只生起六次。在臨死之前的最后一個心路過程里,速行只生起五次,因為心所依處軟弱之故。
當(dāng)世尊顯現(xiàn)雙神變等時:佛陀在其一生之中有好幾次顯現(xiàn)雙神變,以激起他人對其證悟的信心。通過此神變,佛陀的身體能夠同時發(fā)射出火與水(《無礙解道》)。其時,他極其迅速與交替地進(jìn)入火遍與水遍第五禪,然后決意讓火與水自其身發(fā)射而出。在從每一個禪那出來之后,佛陀極其迅速地省察它的禪支,而速行只生起四或五次,這是欲界最快的速度。雖然雙神變是由第五禪神通心所執(zhí)行,但省察諸禪支的則是由欲界心路過程執(zhí)行。
節(jié)廿二:安止定里的速行
Adikammikassa pana pathamakappanayam mahaggata-javanani abhibbajavanani ca sabbada pi ekavaram eva javanti. Tato param bhavangapato.
初學(xué)者所證得的第一次安止,以及每一次的神通速行,都只生起一次而已。過后即沉入有分。
Cattaro pana magg’uppada ekacittakkhanika. Tato param dve tini phalacittani yatharaham uppajjanti. Tato param bhavangapato.
四道之生起只維持一個心識剎那。根據(jù)情況,隨后有兩個或三個果心生起。過后即沉入有分。
Nirodhasamapattikale dvikkhattum catuttharuppa-javanam javati. Tato param nirodham phusati. Vutthanakale ca anagamiphalam va arahattaphalam va yatharaham ekavaram uppajjitva niruddhe bhavangapato va hoti.
在證入滅盡定時,第四無色禪心只生起兩次,之后即證得滅盡。在從滅盡定出來時,根據(jù)情況是阿那含或阿拉漢果心生起一次。當(dāng)它滅時即會沉入有分。
Sabbattha pi samapattivithiyam pana bhavangasoto viya vithiniyamo natthi ti katva bahuni pi labbhanti ti.
對于安止心路過程,即有如有分流一般,是沒有固定的過程規(guī)則。當(dāng)知(廣大與出世間)速行甚至能夠(連續(xù)地)生起許多次。
節(jié)廿二之助讀說明
初學(xué)者所證得的第一次安止等等:對于每一種禪那的第一個安止心路過程,廣大速行只生起一次,因為缺少重復(fù)而弱的原故。執(zhí)行神通的第五禪神通心每次都只生起一次,即使在已熟練于神通者亦不例外,因為一剎那的神通心已足以完成其任務(wù)。
四道之生起等等:每一道心只維持一個心識剎那(而且都只出現(xiàn)一次),在那一剎那間,它已執(zhí)行了斷除或減弱煩惱的作用。于鈍根者,道心路過程的基礎(chǔ)部份包括了「遍作」剎那,所以在道心之后的果心只生起兩次。于利根者則沒有遍作剎那,所以在道心之后的果心生起三次。
在證入滅盡定時:已證得四色禪及四無色禪的阿那含與阿拉漢能夠證入滅盡定,于其中,心與心所之流暫時中斷。雖然其時一切名法活動已停止,但依然擁有保命之溫的身體還活著。
若要證入滅盡定,禪修者必須依次進(jìn)入每一種禪那,出定后觀照它的名法為無常、苦、無我。在達(dá)到無所有處及從其中出來之后,禪修者實行某些準(zhǔn)備工作,然后決意入滅盡定。其時有兩個第四無色禪心生滅,之后心流即被切斷。
入定的時間長短是由禪修者先前早已決定,而通過修習(xí),它能夠延長至七天之久。在出定之后有一剎那的果心生起,于阿那含它是阿那含果心;于阿拉漢則是阿拉漢果心。過后心即沉入有分。詳見第九章、節(jié)四十三至四十四。
對于安止心路過程等等:這是指對于禪那定與果定,通過不斷的修習(xí)即能夠延長安止的時間。初證得的安止只有一個速行剎那。但通過修習(xí)即能把它延長至二、三、四速行剎那等等。對于已掌握禪那五自在的禪修者,安止能夠持續(xù)不斷一段長久的時間,甚至是好幾天。
節(jié)廿三:總結(jié)
Sattakkhattum parittani maggabhibba sakim mata
Avasesani labbhanti javanani bahuni pi.
當(dāng)知有限速行生起七次,道與神通一次,其余的(廣大與出世間心)許多次
Ayam ettha javananiyamo.
于此,這是速行的法則。
依人分析
(puggalabheda)
節(jié)廿四:無因者與二因者
Duhetukanam ahetukanab ca pan’ettha kriyajavanani c’eva appanajavanani ca na labbhanti. Tatha banasampa-yuttavipakani ca sugatiyam. Duggatiyam pana bana-vippayuttani ca mahavipakani na labbhanti.
于此,對于(結(jié)生心是)二因或無因的人,唯作速行與安止速行不會生起。同樣地,在善趣里,智相應(yīng)果報心不會生起。但在惡趣里,智不相應(yīng)的大果報心(也)不會生起。
節(jié)廿四之助讀說明
若有情的結(jié)生、有分與死亡作用是由兩種舍俱推度心之一執(zhí)行,該有情的結(jié)生心即是無因(ahetuka)。若有情的結(jié)生、有分與死亡作用是由兩種智不相應(yīng)大果報心之一執(zhí)行,其結(jié)生心即是二因(duhetuka),即少了無癡因或慧根。對于這類有情,專只屬于阿拉漢所有的唯作速行是不可能生起于他們心中,而且也不可能證得禪那安止或道安止。
以智不相應(yīng)的結(jié)生心投生到人間或欲界天善趣者,在其心中不會生起三因大果報心,因為他們的結(jié)生心低劣之故;對于這些有情,其彼所緣只能是無因或二因果報心。在惡趣里,結(jié)生心肯定是無因的;在其地連大果報心也不會生起為彼所緣,而只有無因心能生起為彼所緣。
節(jié)廿五:三因者
Tihetukesu ca khinasavanam kusalakusalajavanani na labbhanti. Tatha sekkhaputhujjananam kriyajavanani. Ditthigatasampayutta-vicikicchajavanani ca sekkhanam. Anagamipuggalanam pana patighajavanani ca na labbhanti. Lokuttarajavanani ca yatharaham ariyanam eva samuppajjanti ti.
在(結(jié)生心)三因者當(dāng)中,善與不善速行不會生起于阿拉漢。同樣地,唯作速行不會生起于有學(xué)圣者及凡夫。邪見相應(yīng)及疑相應(yīng)速行不會生起于有學(xué)圣者。瞋恚相應(yīng)速行不會生起于阿那含。唯有圣者才能依各自的能力去體驗出世間速行。
節(jié)廿五之助讀說明
以智相應(yīng)的結(jié)生心投生者是結(jié)生三因者(tihetuka)。這些有情可以是凡夫、有學(xué)圣者或阿拉漢(當(dāng)然是在投生過后才修成阿拉漢,不是依結(jié)生心之力而成為阿拉漢)。
在須陀洹道(入流道)時,邪見及疑煩惱已被斷除,因此邪見相應(yīng)及疑相應(yīng)速行不會生起于有學(xué)圣者。阿那含(不還者)已斷除了瞋煩惱,因此不會再體驗到瞋根心。
節(jié)廿六:總結(jié)
Asekkhanam catucattalisa sekkhanam uddise
Chapabbas’avasesanam catupabbasa sambhava.
如是說,根據(jù)情況,無學(xué)者體驗四十四種心,有學(xué)圣者五十六,其余則五十四。
Ayam ettha puggalabhedo.
于此,這是人之分析。
節(jié)廿六之助讀說明
結(jié)生心三因的凡夫最多能夠體驗五十四種心,即:十二不善心、十七善心(即不包括四道心)、廿三欲界果報心及兩個轉(zhuǎn)向心。
然而,對于投生到惡趣的有情,其結(jié)生心是無因的,而只能體驗三十七種心,即:十二不善心、八大善心、十五無因果報心及兩個轉(zhuǎn)向心。對于以無因或二因結(jié)生心投生到善趣者,他們也能夠體驗到四種智不相應(yīng)大果報心,所以一共能體驗到四十一種心。結(jié)生心三因者所能體驗的五十四種心則再包括了九種禪那善心;當(dāng)然對于還未證得某禪那者則應(yīng)減去該禪那心。
在須陀洹道時,邪見及疑煩惱已被斷除,因此四種邪見相應(yīng)心及一種疑相應(yīng)心已被消除。若包括禪那心,須陀洹與斯陀含能夠體驗以下五十種心:七不善心、十七善心、廿三欲界果報心、兩個轉(zhuǎn)向心及一個果心;后者于須陀洹是須陀洹果心,于斯陀含則是斯陀含果心。阿那含又已斷除了瞋恚,所以不會再體驗到兩種瞋根心,而其所體驗的果心是阿那含果心;最多能夠體驗四十八種心。內(nèi)文提到有學(xué)圣者能夠體驗五十六種心,這是把首三果心及四道心都包括在內(nèi)的算法。
在此稱為「無學(xué)者」(asekkha)的阿拉漢已完全斷除了一切煩惱,因此不會再體驗任何不善心。他們所能體驗的四十四種心是:十八無因心、八大唯作心、五色界唯作心、四無色界唯作心及一個阿拉漢果心。
這些數(shù)目是對于欲界有情而言。如下節(jié)指出,對于色界與無色界有情,該些數(shù)目則必須減去不能生起于該界之心。
依地分析
(bhumibheda)
節(jié)廿七:分析
Kamavacarabhumiyam pan’etani sabbani pi vithicittani yatharaham upalabbhanti.
Rupavacarabhumiyam patighajavana-tadarammana-vajjitani.
Arupavacarabhumiyam pathamamagga-rupavacara-hasana-hetthimaruppa-vajjitani ca labbhanti.
于欲地,上述的一切心路過程根據(jù)情況而發(fā)生。
于色地,(一切都能發(fā)生)除了瞋恚相應(yīng)速行和彼所緣。
于無色地則再除去第一道、色界心、生笑心及較下層的無色界心。
節(jié)廿七之助讀說明
此文所提的「地」是指生存地,而不是指心之地或心之界。瞋恚相應(yīng)心不會生起于色地,因為在修習(xí)以證入禪那時已鎮(zhèn)伏了瞋恚。瞋恚與彼所緣也不會出現(xiàn)于無色地。沒有色身則不能笑。投生至無色界天者不能證得色界禪或較下層的無色禪。
節(jié)廿八:特別情況
Sabbattha pi ca tamtam pasadarahitanam tamtam dvarikavithicittani na labbhant’eva.
Asabbasattanam pana sabbatha pi cittappavatti natth’eva ti.
于一切地,對于缺少某根者,與該根門相關(guān)的心路過程不能生起。
于無想有情則完全沒有心路過程生起。
節(jié)廿八之助讀說明
對于缺少某根者:這是指在欲界里瞎眼、耳聾等的有情,以及沒有鼻、舌與身根的色界有情。
于無想有情:這些有情是完全沒有心的,所以不會有心路過程。見第五章、節(jié)卅一。
節(jié)廿九:總結(jié)
Asiti vithicittani kame rupe yatharaham
Catusatthi tatharuppe dvecattalisa labbhare.
根據(jù)情況,于欲地有八十種心路過程心;色地有六十四種;無色地有四十二種。
Ayam ettha bhumivibhago.
于此,這是依地分析。
節(jié)廿九之助讀說明
能在欲地生起的八十種心路過程心包括一切心,除了絕不會發(fā)生在心路過程里的九廣大果報心。
能在色地生起的六十四種心路過程心是:十不善心(除去兩個瞋根心)、九無因果報心(除去三對鼻識、舌識與身識)、三無因唯作心、八大善心、八大唯作心、五色界善心、五色界唯作心、四無色界善心、四無色界唯作心及八出世間心。
能在無色地生起的四十二心路過程心是:十不善心、一個意門轉(zhuǎn)向心、八大善心、八大唯作心、四無色界善心、四無色界唯作心及七出世間心(除去須陀洹道心)。
節(jié)三十:結(jié)論
Icc’evam chadvarikacittappavatti yathasambhavam bhavangantarita yavatayukam abbocchinna pavattati.
根據(jù)情況,只要壽命未盡六門心路過程即會繼續(xù)生起,(它們)之間則間隔著有分心。
[1] 譯按:在此把眼、耳、鼻、舌及身五門稱為根門,以區(qū)別它們和意門。
[2] 對于意門心路過程,只在有色法之地才需要心所依處。雖然意門心路過程也能緣取五根所緣為目標(biāo),但列出了法所緣,以示它是(意門)特有的所緣。
[3] 但有些色法是例外的,即:身表、語表與四相色(見第六章、節(jié)四)。兩種表色的壽命只是一個心識剎那。于四相色當(dāng)中,色集積與色相續(xù)等于生時;色無常性等于滅時;色老性則等于四十九個小剎那。
[4] 譯按:五所緣必須同時撞擊各自的根門與有分,如此才能令各自的心路過程生起。例如,色所緣必須同時撞擊眼凈色與有分,如此依靠心所依處的五門轉(zhuǎn)向心、依靠眼凈色的眼識、依靠心所依處的領(lǐng)受心等等才能生起。
[5] 譯按:在此稱所有雙五識為根識,以區(qū)別它們和意識。
[6] 這比喻記載于《殊勝義注》巴、頁二七一至二七二;英、頁三五九至三六○,但無吃芒果之后的部份。后來的傳承(如《阿毗達(dá)摩義廣釋》)再加上吞芒果及倒回去睡覺來個別形容彼所緣與再沉入有分。
[7] 見《清凈道論》第廿二章、段廿三、腳注七。
[8] 見《迷惑冰消》1:10-11。
[9] 從這項聲明看來,若對極可喜所緣生起瞋恚,隨速行之后生起的彼所緣則不能是悅俱(如節(jié)十七所言);反之,該彼所緣將是舍俱善果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