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研究觀點集錦》附:村夫點評
一.澳大利亞.寧志超【元青花是1270~1295年運到土耳其和伊朗的……合贊汗(1295~1304在位)是受穆斯林支持登上大汗寶座的,并在登上寶座后皈依了伊斯蘭教,并將伊斯蘭教定為國教。皈依之初,他拆除了佛塔和寺廟,并命令佛教僧侶改信伊斯蘭教,否則就要盡快離開伊利汗國。伊利汗國不允許異教存在。由此說明,作為禮佛之器的元青花再也無法運進波斯。】
【點評:寧志超先生說1270~1295年運到土耳其和伊朗的元青花,不在至正時期內(nèi),而是至正以前的元青花。不屬于至正型瓷器討論的范疇。至正型青花瓷器是指1340年至1380(洪武初)期間的精美青花瓷器,至少現(xiàn)在還沒有任何依據(jù)可以證明,1270~1295年期間生產(chǎn)有與“至正型瓷器”相同的瓷器,將來會不會發(fā)現(xiàn),誰也不敢保證。假若有足夠服人的證據(jù)證明1270~1295年已經(jīng)在燒制至正型瓷器,那就可以把“至正型”擴大到“至元”時期,形成“至元至正型”瓷器概念,于是,元青花的“官窯”論據(jù)就不可動搖了】
至正型青花是什么時候運到土耳其的呢?看看許明先生的觀點:“托普卡比官是 1478年建立的,時值中國明朝早中期。元青花器只能是建宮以后入藏,它可能是從全國征集而來,也可能是從伊朗及阿拉伯世界,通過貿(mào)易交往而收入??墒?,1574年,宮殿不慎失火,到1681年,宮殿所登記收藏的中國瓷器僅剩幾百件。于是,18世紀,蘇丹命令急速地增加和補充中國瓷器的藏品。蘇丹強制性地命令商人們把從中國運來的最優(yōu)秀的瓷器—律獻給宮殿,從而使藏器急速豐富起來。我們不排除那些精美的元青花,是土耳其宮廷在18世紀從民間強制性地征集而來的可能。”
二、北京耿松濤/西安馮楊帆
【元代釉層比明清代厚,聚釉、積釉現(xiàn)象較多。鉀的比例多,釉就透亮較白,鈉的比例多,釉的白度稍差;水分多,釉潤稍差,水分少,鉀鈉濃,釉就潤。元代青花料分進口料、國產(chǎn)料、國產(chǎn)加進口料等。進口青料呈色像寶石藍,含鐵高。用“ 敲青” 法提煉青花料,每斤青料可提煉五兩左右的可用料。鈷的比例占0.25%呈色為淡藍,占0.5%青花呈色為寶石藍,鈷占1%為深藍,超過1%呈藍黑。
元青花上較圓的鐵晶斑深入胎骨,溶入釉中,透于釉面。釉面的氧化鈷歷經(jīng)六百年以上,在自然中氧化,使鐵晶斑留下像鐵銹一樣的棕褐色塊狀斑點,上手觸摸有凹凸不平的感覺】
【點評:最后這段特征描述,只能說是部分至正型瓷器具有的特征,而繪人物,動物,牡丹等圖案的至正型青花,很少有這種特征,不可以此特征概括所有的元青花】
【元青花和元代祭藍釉在強陽光下可見藍紫泛紅潤色,直觀是寶石藍、翠青、藏藍、深藍,鈷的比例占應(yīng)該是0.5~1%。青花料聚集的地方,藍黑青料鈷已經(jīng)超過1%?!€有暈散及鐵晶斑呈不規(guī)則的圓點與圓片狀銹斑。】——耿松濤/馮楊帆
【點評:這種特征是較多的,在凹陷的褐色斑塊中,可見流沙狀,泥石流狀、波浪狀,雨打平沙的點狀等多種特征。這些都是元末明初的中小型瓷器才具有的特征,精品中極少見】
【元代平等青(酥麻離青加陂塘青)接近純酥麻離青,筆鋒轉(zhuǎn)折處藍黑點特別突出。青花發(fā)色呈藍灰?guī)\紫,接近純酥麻離青的發(fā)色;純陂塘青色呈藍灰、微藍,青花濃厚中有綠色斑點,亦有黑褐色斑浮于表面。元青花罐,圈足寬矮。元中期圈足稍高,晚期最矮,修足整齊,里外斜削。】——耿松濤/馮楊帆
【點評:觀察細致入微,分析到位。客觀地說明了出土的元末明初中小型青花瓷器的特征。但是,大部分精制的至正型青花瓷器,特別是有人物畫的,沒有濃重的赤褐色凹陷鐵銹斑,也很少有錫膜狀金屬斑,更沒有嚴重暈散的青料和流淌狀青料】
三、浙江極品王
【對于那些呈塊面狀態(tài)的結(jié)晶斑,雖然它們屬于人為可以點皴的范圍,有的看上去還挺象點皴,但仍得要細加分析,以免與到手的寶貝失之交臂或?qū)鍖毚蛉肜鋵m。前階段去了一趟北京,經(jīng)與相關(guān)的專家和業(yè)內(nèi)人士接觸,了解到他們一般對網(wǎng)絲狀、細點狀的結(jié)晶斑持比較樂觀的態(tài)度,對待塊面狀態(tài)的,大多很慎重。其實呈塊面狀態(tài)的就是從其表面形態(tài)上分析。一般真器上較大面積的“錫光”得具備:一、它的表面雖說不是處處,但多少總具有非人為點皴所能形成的細浪般的涌動效果;二、包括“錫光”部位在內(nèi)的青花濃重點,也必須隨用筆的變化而顯凹陷。經(jīng)向仿家了解,凹陷對于他們是一件很頭疼的事。真器上的凹陷,它跟著青花筆道的濃淡而“隨行就市”,可說無處不顯。你要仿,也只能大處著眼,偶爾挖一點,還得不留一絲痕跡。所以,凡是行內(nèi)人稱的“一眼貨”,側(cè)光看去,非但面積大的,就是每根線條的筆濃處,都會有下凹的征貌。 被當今仿界攪得玄乎其玄的所謂元末明初青花瓷,不但使藏家們的收藏實踐裹足不前,而且可使專家望塵卻步,畏生三分,以使真器備受冷落,甚至慘遭唾棄】
【點評:比較詳細地說明了部分斑塊細浪般的涌動效果和每根線條的筆濃處,都會有下凹的征貌這種表現(xiàn)狀態(tài),強調(diào)真品的錫光斑與偽造的斑存在明顯的差異,以及真品斑的不可仿造性,】
四、景德鎮(zhèn)·吳若江
【明清對元青花工藝不了解,沒有仿造;近30年才作為科研項目而開展仿造?!?/span>元代瓷器的大罐、大盤主要采用模制印坯工藝,將分段制好的泥坯粘接在一起。因制坯工藝不夠成熟,往往留有接痕,特別是梅瓶的接口處,往往不是簡單的平剖面接合而是在梅瓶口頸處斜切,以擴大結(jié)合面。接口處上部內(nèi)側(cè)和下部外側(cè)各留1cm高的“ 止口” ,以接頭泥粘合。所以接痕往往是在口壁上約1cm的地方。底足的處理,常在足端外墻用刀斜削。大器足底寬厚,多為挖足,有深有淺,圈足不甚整齊。大罐、梅瓶底部多有鏇痕,中心往往有乳釘狀突起。】
【點評:元末明初的大型瓷器,制坯方法都是一樣的。這段對于元末大型瓷器的制坯方法的猜想符合操作實際,分析比較確切】
【現(xiàn)代高仿品一般為追求量而使用注漿或者拉坯,也有高仿者置模,但種模往往改用石膏,并用燈烤,以便于快速干燥。印坯時由于受力不同,瓷坯厚度有細微差別,在燒造過程收縮時,器型多數(shù)不是非常對稱。用手撫摸大器,表面有凹凸不平感】——景德鎮(zhèn)/吳若江
【村夫點評:1.追求數(shù)量者,并非高仿品。2.表面有凹凸不平感不是鑒別真?zhèn)蔚囊亍R驗檎嬲?/span>元青花多數(shù)表面是不平的,所以仿家才有意識地做出凹凸不平感】
【元青花的青花紋飾主要是利用竹炭灰將紙上的花樣拓到瓷胎上,再進行描繪?,F(xiàn)代高仿者利用紅廣告料將紋樣過至瓷胎上,在描繪完成。一般一件大罐耗時1~2天?!F(xiàn)代高仿工藝為了模擬元青花的黑色斑點,普通的做法是在結(jié)晶處以重墨點出黑斑,后來有進步者,在坯胎上略微剔除一點,再加以青料,從而模擬元青花黑斑處的下凹現(xiàn)象……古今所用青花鈷料畢竟不同,元青花呈色的艷麗而穩(wěn)定、黑斑處的自然以及光澤感,仍是目前仿品望塵莫及的】——景德鎮(zhèn)/吳若江
【村夫點評:1.對于元青花紋飾的繪制方法,沒有文獻記載,將紙上的花樣拓到瓷胎上這種猜想的可操作性值得懷疑——因為每件瓷器的表面不是平板。2.“古今所用青花鈷料畢竟不同,元青花呈色艷麗而穩(wěn)定、黑斑處的自然以及光澤感,仍是目前仿品望塵莫及的”才是概括景德鎮(zhèn)仿品的實在話】
【元青花小件瓷器醮釉是用手抓住器物底部,然后在釉缸中一浸即取出,底部往往留有手指抓痕。大罐、大盤等,采用澆釉工藝:在器物底部墊兩只木筷,從兩邊澆上釉汁,澆釉后,一只手將器物托起,另一只手迅速刮除底部的粘釉,但常留有釉斑【村夫插評:用現(xiàn)在的做法去推測古人的操作方法,猜測成分較多,不可足信】釉斑厚處呈鴨蛋青色——或是將器物置于機上,在旋轉(zhuǎn)時澆釉,這樣的工藝會使碗、盤類的口沿處積釉較多?!F(xiàn)在的高仿,這種工藝使用得不多,但對于這一工藝造成的痕跡刻意模仿。如底部的釉斑和口唇處的積釉等??上В懿蛔匀?。仿品火石紅的呈色因時代不夠久遠而泛紅色,常常刻意填補。元代的墊燒工藝是將瓷器的圈足直接放在大于圈足的墊餅上裝燒,墊餅上撒有沙子?,F(xiàn)代仿制中,在燒制大器時,為防止塌底,常在底部中心或稍偏處放一個用耐火土做的圓餅或圓圈作支點,瓶、罐等大器底部中心便常見一內(nèi)凹的圓點,但并不規(guī)整。
元青花使用松柴燒制,光澤溫潤均勻。這種費用較高的柴窯燒制往往使高仿者望而卻步【村夫插評:高仿豈畏成本高?此文所謂高仿,恐亦非高仿】。除極少數(shù)用柴窯外,多用方便簡單的現(xiàn)代氣窯代替。仿品較之元代真品顯得火氣過大,視覺上過亮。此外,元青花底部粗糙。20世紀70年代以來,仿制元青花的技藝已經(jīng)趨向成熟【村夫插評:仿元青花趨于成熟的時間,言過其實了,就是現(xiàn)在,也無法仿出與真品一直的元青花來,怎可斷言“已經(jīng)趨于成熟”?】。景德鎮(zhèn)仿古者在長時間對圖錄及文獻、實物的研習(xí)中,大都具有一定古瓷鑒定能力,藏家從書本上掌握的傳統(tǒng)鑒定要點,他們也同樣知道并在仿制中予以關(guān)注【村夫插評:此言大有小視收藏家的意味。全國藏家們在出土瓷片和出土瓷器上詳細觀察到并總結(jié)的知識,景德鎮(zhèn)的工匠們并不是都知道】。只是受現(xiàn)代制瓷工藝的局限,從而留有破綻。】
【總評:有一定參考價值,但觀點偏頗,邏輯性不強。只知景德鎮(zhèn)的一般仿品情況,不知景德鎮(zhèn)的全部情況,更不知當今的收藏家、鑒定家和專家的辨識水平】
景德鎮(zhèn)的黃運鵬大師說:仿制品就是仿制品……我們不追求也不可能達到百分之百的那樣可以亂真。我們是盡可能的幾乎可以亂真……之所以社會上有些人把仿制好的瓷器搞成是真的東西,是由于某些收藏者或鑒定專家走眼了。
許明說:黃先生應(yīng)當是景德鎮(zhèn)仿古水平最高的代表者,現(xiàn)在黃先生自己也認為,就是他的作品也不可能達到亂真的水平。現(xiàn)在許多人并不了解真實的情況,認為一個小作坊小窯都能仿出跟真的一樣的東西,那是不可能的。
黃云鵬:它(仿制品)是一個時代的產(chǎn)物,是集體勞動的產(chǎn)物。當今時代要復(fù)制元代的明代的工藝那是很難的。年代的變化、工藝水平、還有作者自己的個性等,往往會留下自己個人風(fēng)格的蛛絲馬跡??倸w有一點,它迷不住我們專家的眼睛,有些人認為它是真的,那是錯誤的結(jié)論。
【村夫注:黃云鵬先生是景德鎮(zhèn)的大師級制瓷研究專家,2005年-2006年與張浦生先生合作仿制過一批鬼谷子下山青花罐,這批仿品雖稱為精仿(每件都有編號),但600多年前的工匠們那種思維、態(tài)度、方法永遠不可能復(fù)制,所以,這批仿品在氣質(zhì)上就沒有古樸味道(若是做了舊,就弄巧成拙,反而不值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