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兩國號稱同文同種,當年的漢字文化圈的海外諸國里,現在只有日本在假名之外繼續(xù)保留漢字,而韓國、朝鮮、越南都基本放棄了漢字的使用,改用純拼音文字了。
不過日本的漢字不能照現代漢語去讀,日語漢字的讀法分成音讀和訓讀:音讀就是吳音、漢音、唐音這些原初從古漢語傳去的讀音;訓讀就是用日語去讀漢字,像“櫻”念sakura,基本跟漢字原來的讀音沒啥關系。
在日語里,漢字什么時候用音讀,什么時候用訓讀,沒有一定的規(guī)則,到了京都去看廟,各個大廟都用漢字書寫匾額,但讀法就有巧妙不同,比如游客打卡圣地“清水寺”叫Kiyomitsudera,純訓讀;但到了南禪寺,就讀Nanzenji,聽起來挺像是一種漢語方言吧?
這種程度的知識,凡有赴日觀光經驗的朋友,大多已經耳熟能詳,就不再贅述了,我這篇小文主要普及一點語言學知識。
清水寺
吳音,吳語,吳國?
辛棄疾的詞里有“醉里吳音相媚好”,江南古為三吳之地,也有很多日語的研究者認為日語的吳音跟江南吳地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已經有考古證據證明,在三國時期,就有中國南方孫吳的工匠去到日本鑄造銅鏡。南北朝的史書里也記錄了“倭五王”來朝見南朝皇帝要求冊封的記錄。這些都是日語吳音源自南朝的主要證據。
但是從日本方面有關吳音傳承的直接史料來看,吳音恐怕跟三國孫吳或南朝沒有太直接的聯系。日方史料記錄吳音的傳入主要有前后三次,而這三次都是跟朝鮮半島有關。
漢字最初傳入日本的年代,據《古事記》《日本書記》的傳說,是應神天皇從朝鮮半島的百濟迎入儒學者王仁開始,這大概是相當于中國的三國時期。在中國一方的史料《三國志》倭人傳里,當時的日本還屬于諸國并立的狀態(tài),因此即便王仁入倭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事件,也不會像后來有中央政府強力推行這樣的情況,王仁一個人所能起到的作用是相對有限的。
王仁像,菊池容齋繪
之后,吳音大規(guī)模地進入日本,乃是藉著佛教傳教的因緣。相當于中國南北朝的末期,朝鮮百濟圣明王向日本欽明天皇贈送佛像經論,日本史書以此作為佛法始渡。平安時代的史料《政事要略》記載有一位從百濟來傳教的比丘尼,名叫法明,從半島渡海,止息于朝鮮半島和九州島之間的對馬島上傳授漢譯《維摩經》。法明誦讀《維摩經》用的就是吳音,《政事要略》認為法明傳經就是吳音在日本的緣起,由于她駐節(jié)對馬島傳誦經文,所以吳音又被稱為“對馬讀”、“對馬音”。
此外,平安時代日本僧人安然纂集的《悉曇藏》中記載吳音來日,乃是由一位名叫金禮信的僧人從朝鮮帶來的:“初金禮信來留對馬國,傳于吳音,舉國學之,因名曰對馬音?!边@個說法跟法明傳音的故事非常相似,金禮信的生卒年份史無詳述,只能猜測大約也是南北朝晚期到隋唐之間的人物。由于對馬島自古以來就是朝日兩國之間的津梁,連《三國志》倭人傳中記錄當時曹魏帶方郡冊封邪馬臺國的路線,都標明對馬島是海上必經之路,吳音之被稱為“對馬音”,絕非偶然。而日本學者,如江戶時代的太田全齋,在研究日本吳音和漢音的分別時,一開始就注意到了朝鮮語中保存的漢字讀音對確定吳音音形有非常重要的參考作用。
漢字與日語吳音
不過,朝鮮半島也并非漢語音讀傳入日本的唯一孔道。上古時期的朝鮮半島與中國之間的交流往來本身也十分頻密,半島的北部曾經長期作為漢魏的郡縣,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也同當時的倭國一樣,都先后與中國的南朝政權保持著朝貢和冊封關系。
在吳音中,常常存在一個漢字有多種音讀的情況。比如“圍棋”的“棋”,在藤堂明保編的《學研漢和大字典》里就有go和gi兩個讀音,前一個是常用的音讀形式,谷歌的人工智能AlphaGo,用的就是日語吳音;而后一個gi,在現實生活中幾乎用不著,就是一個字典里的死讀音。但是這種死讀音反映出吳音在歷史上可能有著不同的來源。高松政雄,沼本克明這些曾寫過日本漢字音通論性著作的學者都認同,日語的吳音絕非一時一地的產物,中國南朝的語言文化肯定也會直接或間接地對日語發(fā)生影響。但“吳音”的得名,決不是直接從南北朝的吳地直接而來。
漢音與唐風輸入
如果簡單地把王仁入倭當作吳音輸入日本的初始年代,到中國隋唐時代漢音大規(guī)模輸入為止,吳音音讀對日語的滲透已經有近四百年的歷史。
吳音的輸入,主要是藉助佛教的傳播,剛才介紹的法明和金禮信,都是從朝鮮渡海的佛教徒。佛教傳入中國以后,胡漢僧眾將原本是南亞、中亞語言寫成的佛教經卷逐步地譯成漢語,之后朝鮮、日本佛教都是在漢譯佛經的滋養(yǎng)下發(fā)展興盛起來的。
時至今日,日本的佛經絕大多數還是以漢語持頌,佛教徒最常誦的“南無阿彌陀佛”,大多數的宗派還是選擇用吳音butsu來念“佛”字,可見吳音對佛教影響之深。
再加上佛教僧侶在日本歷史上又是傳播學問的重要推手,無論是對社會精英階層,還是一般普通民眾,都廣播法雨,吳音與日語的結合在早期傳入的佛教的推動下尤如水乳交融,也無怪乎漢音傳入之后,有人會把以吳音為代表的音讀稱為“和音”“倭音”,視之如同具有日本本土的色彩。而相比于吳音,漢音的讀法在日語中就有一種外來語的正式感。
漢音傳入日本,是在飛鳥時代日本應對東亞國際形勢變化的背景下發(fā)生的。公元660年百濟首都被唐-新羅聯軍攻破,百濟滅亡。663年百濟遺民聯合日本與唐-新羅聯軍在白江川口激戰(zhàn),結果以百濟-日本一側的慘敗告終。自此日本大和朝廷開始調整大陸政策,開始一邊倒地學習唐風文化。
日本奈良唐招提寺
持統天皇設立音博士,招募從百濟流亡來的漢人續(xù)守言、薩弘恪任職,這就是歷史上漢音正式傳入日本之始。天平七年(737年)唐朝人袁晉卿隨遣唐使團歸日,被圣武天皇封為大學音博士、大學頭,對漢音的傳播有極大影響。
日本在養(yǎng)老(717~724)、延歷(782~806)年間,歷代天皇降敕鼓勵學習漢音,規(guī)定在大學寮修習儒學者必須以漢音誦讀經典,甚至進一步要求當時的僧侶改習漢音,如想取得遣唐資格,必須通過漢音的考試。因此當時渡海的兩位日本高僧空海、最澄,在歸國后開創(chuàng)的真言宗和天臺宗改變了舊宗派多用吳音的習慣,以漢音傳授佛經。天臺宗遂形成傳統,跟隨最后一次遣唐使入唐的天臺僧侶圓珍在歸國之后,還帶回了與之前漢音不同的晚唐漢語口音,后來被稱為“天臺漢音”或“新漢音”,現在已然成為研究漢語歷史演變的重要資料。
但是在遣唐使結束之后,漢音的影響急速衰退。甚至在延歷年間桓武天皇極力推行漢音的年代里,仍然允許三論、法相、凈土等舊佛教宗派能力突出的僧侶可以不拘漢音,給予拔擢。
相對于吳音的傳入,漢音的傳入是一場暴風驟雨式的運動,前后才進行了一百多年便戛然而止了。但由于大和朝廷的極力推動,加上唐代文化的涌入,以漢音為代表的一批新詞匯讀音最終還是站穩(wěn)了腳跟,得以與歷史悠久的吳音分庭抗禮:中國儒學經典多使用漢音,漢文佛教經典多使用吳音,這種歷史格局基本上固定了下來。
“吳音”這種稱呼,也是在“漢音”傳入之后才正式出現的,兩者對舉,以示差別。但“吳音”之名,原來也是直接從唐朝的正音觀念中借來的,并非由于日本早期與南朝建康之間的接觸才得名。在唐朝人的正音觀念里,與“吳音”相對的是關中的“秦音”,但唐人的“吳音”“秦音”,也不是像今天中國南北方言之間的差別,這種分別反映的是唐代人正音標準的變化。
唐朝的正音變遷
大和朝廷鼓勵學習漢音,已經是明察到從朝鮮傳來的漢語讀音與唐代長安的語音有差別。朝鮮半島接受漢化的歷史悠久,但僻居海東,語音的變化速度比起中原要慢,因此語音面貌更為存古。
古人所謂“禮失而求諸野”,古音的遺跡也往往多會保存在偏遠的方言當中。相對于漢音,吳音當中的存古面貌要豐富得多,有一些甚至可以聯系到漢代的古音。所以與其指摘漢音、吳音是正音與方言的雅俗之分,還不如多考慮兩者之間的古今差別。只是日本古人沒有我們現在這樣研究語言的思路,不明白語言演變分化的道理,所以借用了唐代人對所謂漢語中“吳音”的批判,來分別日語的吳與漢。
唐人分辨“吳音”與關中的秦音,見于中唐時僧人慧琳的《一切經音義》。慧琳在注音時,依據當時他所居住的長安口音,也就是所謂的“秦音”為標準,批評舊時的一些佛經注音不符合標準語的讀音,斥之為“吳音”。這里的吳音,并不是隋唐吳地的方言,它指的是在唐代影響最大的一本韻書《切韻》。
山西省晉城市中華字典博物館的《切韻》
《切韻》是隋代陸法言編集的一本以讀音分別編纂的字典,反映是南北朝晚期文人使用的雅音系統。陸法言編集分韻的標準,主要參考顏之推(顏真卿高祖)、蕭該等幾位著名文人學士的意見。唐代科舉以詩賦取士,就把《切韻》當成了考察詩賦押韻的標準,從此《切韻》身價陡增,成為文人案頭必備的參考書。
但是《切韻》和唐代實際的語言之間卻是有脫節(jié)的,顏之推等人定標準時參考的是舊時洛陽和建康的雅音,本來就和西部長安地區(qū)的“秦音”不同。到了中唐以后,批評《切韻》不合實際語音的北方學者越來越多。
中晚唐趙璘的《因話錄》里提到當時人翻檢《切韻》的音注,就批評說作者是“吳兒”;晚唐蘇鶚《演義》里說:“時俗不曉其(《切韻》)韻之清濁,皆以法言為吳人而為吳音也”;晚唐的洛陽人李涪批評《切韻》說:“吳音乖舛,不亦甚乎!”
可他們都活生生地冤枉了《切韻》的編纂者陸法言,以為他來自江南巨姓“顧陸朱張”的陸姓,但其實陸法言的家族是出自鮮卑步六孤氏,是地地道道的北方人;而提供《切韻》正音標準的顏之推、蕭該等人也沒有采用吳語方言,只不過從南北朝到唐代,語言本身在發(fā)展,晚唐人自己沒有語言歷史變化的觀念,只好用共時的地域方言差別,來批評《切韻》這一古時的標準音不契合他們口頭的標準音。“吳音”的帽子,完完全全是出自無知的妄見。
生活在幅員遼闊的中國,不同方言區(qū)少不了互嘲口音
指責《切韻》是吳音,也是中國方言的口音“地圖炮”古已有之的一例。唐人自己的地圖炮,又被當時學習唐音的日本人用到了自己語言的音讀差別之上,原來傳來路徑非常明確的“對馬音”、“百濟音”,從此也被冠上了“吳音”之名。所謂“漢音”“吳音”的歧視鏈,深究起來,其實還是出在中國,出在漢語自身變化的內部。
用古漢語來學日語
日語的漢字音讀歸根結底都來源于古漢語,如果有一些古漢語的常識,再結合一些日語自身的規(guī)律,對于學習日語會有意想不到的便利。以前我備考日語二級,背詞匯的時候放眼望去,絕大多數都能看出古漢語的影子來。
比如日語里“沢庵”這個詞,指的是一種醤菜,據說是沢庵法師發(fā)明了腌漬的方法,故而得名。“沢庵”的音讀是takuan,用的是漢音,從現代漢語的讀音很難看出“沢”跟漢語的淵源,但是通曉《切韻》就能明白,“沢”(“澤”)的聲母本來是舌尖塞音d一類的讀法,韻母在中古音是a,還是一個帶韻尾k的入聲字,這幾乎跟日語漢音形式差得八九不離十,只不過日語一般結尾都得帶個元音,所以才變成了taku。
現代標準日語是以東京話為基礎方言建立起來的,所以漢音遠比吳音的比例大
再說一個例子,觀光旅行,地圖是少不了的隨身物品。日語里的地圖讀chizu,“地”讀chi是漢音,“圖”讀zu是吳音,這是個吳漢合璧詞,但跟現代漢語的“地圖”看起來也差了一大截。但是你稍稍熟悉五十音圖就該知道,日語的chi是從ti變來的,zu是從du變來的,tidu這樣的拼法是不是就非常接近漢語了?明白這個道理,還能倒推一些日語詞,從“和語”里看出漢語的影子,比如“地”的日語訓讀是tsuchi,但要是還原成tuti這樣的拼法,那不就是漢語“土地”嗎?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大家(ID:ipress),作者:王弘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