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以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國家,共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它獨特的文化和歷史淵源。有一個少數民族,數百年之前避難到中國,如今成為一民族,它就是撒拉族。
撒拉族是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人口約有14萬,主要分布在青海循化縣、化隆縣,以及甘肅積石山縣。在中國歷代文獻記載中,撒拉族的稱呼有許多中,大部分是“撒拉爾”或“撒拉”的不同譯名,新中國成立后,正式定名為“撒拉族”。
關于撒拉族的起源,之前有三種說法,一說是從土耳其來的,一說是從哈密來的,一說是從撒馬爾罕來的。近年來,一些歷史專家證實,撒拉族先民是來自于中亞撒馬爾罕。公元13世紀,元朝時期,居住在撒馬爾罕的尕勒莽和阿哈莽兄弟二人,帶領本族170戶,東行到西寧附近定居。
撒拉族祖定居后,與周圍藏、回、漢、蒙古等族長期雜居融合、繁衍,逐步形成一個穩(wěn)定的民族共同體——撒拉族。而撒拉族在元朝和明朝時期,與中國西南地區(qū)的少數民族一樣,受到朝廷的優(yōu)待,實行土司制度。
1370年,撒拉族歸附明朝,正式確立土司制度,韓寶成為撒拉族歷史上的第一任土司,此后子孫相傳。說到土司制度,許多人可能不了解,打個比方,從秦漢時期一直到清朝,貴州從來沒有被中央朝廷管理過,一直是自治的狀態(tài),就是土司管理,貴族百姓只聽從土司之命,而不服皇帝之言,有句俗語“百年的皇帝,千年的土司”。
但是,土司制度已經落后,存在很久的矛盾終于在清朝時期爆發(fā)了,不論是貴州、廣西,還是西寧的撒拉族,這種子孫相承、世襲罔替的權利制度被新勢力推翻了。新中國成立后,廢除了撒拉族種種封建制度,成立了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和積石山保安族東鄉(xiāng)族撒拉族自治縣。
直到現(xiàn)在,撒拉族還有許多風俗沒有改變,比如用餐時,第一碗由女人先端給年老的男人;待客時,先端給坐在炕中間的學者和長者,要由小伙子們一手端送恭讓,女人不得露面。男人們一般不得下伙房操勞,否則會被人恥笑。
我是趣味的歷史,如果喜歡我的內容,請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