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海軍實力的衡量,400多年前的俞大猷早已一針見血的指出,他在《正氣堂集》中記載,“海上之戰(zhàn)無他術,大船勝小船,大銃勝小銃,多船勝寡船,多銃勝寡銃而已”。
如果以艦船大小來衡量,那么明朝與西方的海軍實力對比到底如何?江蘇出土了一塊石碑,揭開了明朝最經(jīng)典的海軍艦隊——鄭和艦隊的真面貌,事實證明明朝海軍船只比史書記載的還要大,領先西方200年!
作為中國最傳奇的一支艦隊,鄭和艦隊到底有多大,卻一直迷霧重重、且備受質疑,原因在于鄭和艦隊的原始檔案不見蹤跡。有人說是明朝劉大夏燒毀,有人說是乾隆毀之,兩種說法各有證據(jù),但考慮到劉大夏之后的嘉靖年間的《武備志》中有《鄭和航海圖》,作者曾經(jīng)查閱過鄭和下西洋的主要檔案《鄭和出使水程》,因此乾隆毀掉鄭和艦隊史料的可能性更大。
明朝馬歡的《瀛涯勝覽》中記載,“寶船六十三號,大者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中者長三十七丈,闊一十五丈?!?/p>
《明史·鄭和傳》中記載大同小異:“和等造大船,修四十四丈,廣十八丈,中容數(shù)百人”。
但由于原始資料的消失,所以以上說法備受質疑。通過對《瀛涯勝覽》多種版本的比對,有學者指出寶船尺寸的記載很可能并非出自馬歡本人之手,而是后人的附會。至于附會的來源,可能是小說《三寶太監(jiān)西洋記通俗演義》?!跺膭儆[》的記載,又影響到后來的《明史》,所以下西洋船只實際沒史書描述的這么大。
對于史書記載,不少西方學者極為不屑,認為以600年前明朝落后的技術水平,根本不可能造出如此巨大的艦船。更何況,中國人的史書記載未必真實,很可能是自我吹噓罷了。
那么,鄭和船隊的艦船到底有多大呢?
上世紀,在明代南京龍江船廠遺址上,兩次出土了全長超過11米的巨型舵桿,似可與史書記載相符。但巨型舵桿的出土,并不能一定證明船只大小,因為這可能是還未建好的艦船舵桿,所以還是缺少真正的實錘。
2010年,在南京江寧的祖堂山地區(qū),考古專家挖出一座明朝太監(jiān)墓,證實鄭和船隊的船只真的很大,比史書記載的還要大。
根據(jù)出土的墓志銘介紹,這位太監(jiān)叫洪保,云南大理人,13歲進宮成太監(jiān),與鄭和是老鄉(xiāng)。他29歲開始跟隨朱棣,是推翻建文帝的功臣之一。洪保還有一個重要的身份,即鄭和下西洋時候的隨員,屬于親歷者,因此他的墓志銘史料價值極高。
洪保墓志銘記載,“永樂紀元,授內承運庫副使,蒙賜前名。充副使,統(tǒng)領軍士,乘大福等號五千料巨舶。赍捧詔敕使西洋各番國、撫諭遠人”。
這句話中透露了兩條信息:一是朱棣上臺第一年,洪保就任下西洋副使,二是當時乘坐的是5000料巨船“大福號”,不僅有船號的記錄,還有船的載重量。
5000料的巨船換算成噸位的話,應該有多大呢?料在是古代一種容量單位,1料相當于1石。根據(jù)《明史》中“修四十四丈,廣十八丈”的記載,學者研究認為鄭和寶船長138米,寬56米,大約是2000料,相當于現(xiàn)在排水量1000噸。但根據(jù)洪保墓志銘記載,鄭和寶船排水量為2500多噸的巨無霸,顛覆了我們傳統(tǒng)認知,在600年前絕對是一個世界級的造船神話。
其實,根據(jù)元明時期的史料,5000料并非當時巨船的極限,比如“元任海道萬戶,家造三巨舶,大者勝萬石,中者八千,小者六千”,所謂“家造三巨舶”,就是自家造的,屬于民間造船,而1料相當于1石,萬石就是萬料,小的也有6000料,足見鄭和寶船的5000料并不值得大驚小怪。當然,萬石的民間巨船,可能只能沿海使用,而鄭和寶船需要能夠深入遠洋,搏擊海洋上的大風大浪,需要更為堅固,所以才濃縮為5000料。
關于鄭和寶船的規(guī)模,還有一種觀點,認為鄭和寶船可能就有萬料,排水量高達5000噸。
上文提到的洪?!?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er;">充副使,統(tǒng)領軍士”,那么其中的正使又是誰呢?墓志銘中沒有提及,但通過清乾隆年間的《敕封天后志》等史料記載,“永樂元年,差太監(jiān)鄭和等往暹羅國(今天的泰國)”,說明當時正使是鄭和。
這一觀點認為,鄭和與洪保乘坐的并非同一艘船只,主要是防止發(fā)生意外,比如遭遇海上風暴等,正使發(fā)生不測,另外副使接過指揮權。因此,既然洪保乘坐的船只是5000料,那么鄭和乘坐的寶船可能更大,甚至高達萬料也就不奇怪了。
值得一提的是,洪保這一記載,還揭開了一個謎團,即鄭和下西洋至少有八次,因為永樂元年的下西洋,并沒有被列入“七次下西洋”之中。另外,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1424年鄭和還有一次去舊港(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巨港一帶),因此綜合來看應該是“鄭和九次下西洋”,而非七次。
洪保提到的是“大福號”,只是永樂元年的船只,那么等到史書記載的“鄭和下西洋”時,以朱棣好大喜功的性格,會不會制造更大的船只呢?不管是否還有更大的船只,但洪保墓志記載的5000料“大福號”,就徹底打破了西方的質疑,以至不少西方學者連聲感慨不可思議!
相比之下,甚至在17世紀的絕大多數(shù)時刻,最大的西方戰(zhàn)列艦排水量只在1200噸左右,最大的商船在2000噸左右,與鄭和艦隊相比,足足落后了至少200年。其實,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時,英國最大的戰(zhàn)列艦排水量還只有1746噸。
不少西方學者的邏輯是,連海洋強國西方都做不到,海洋弱國中國自然更做不到了,所以大加質疑大放厥詞,殊不知,鄭和寶船根本不是只有2000料,而是龐大的5000料,甚至更為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