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氣訣
行氣訣曰:下丹田后脊二穴通脊脈,上達泥丸①。泥丸,腦宮也。每三咽連,則存下丹田中。所納得元氣,以意引之,令入二穴。因想見兩條白氣,夾脊雙引,直上入泥丸,熏蒸諸宮,森然遍下毛發(fā)、面部、頸項、兩臂及手指,一時而入胸中丹田心也,灌注五臟,卻歷下丹田至三里,遍經(jīng)髀②、膝、脛、踝,下達涌泉也。所謂分一氣而理,則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fēng)雨之義。
亦由天地有泉源,非雷霆動則氣不能潤蕩萬物;人身有津液,非咽漱則無以溉五臟,蒙光彩。還精補腦,非交會則不能通而上之;咽服內(nèi)氣非吐納即不能抽而用之。逆知回薄之道、運用之理所以則天法地也。想身中濁惡結(jié)滯、邪氣瘀血,被正氣蕩除,皆從手足指端出,謂之散氣。
即展手指,不須握固,如此一度則是一通,通則氣痞③,痞則復(fù)調(diào)使平,平則復(fù)鼓,咽如前也。閉氣鼓氣,咽至三十六咽,為之小成,為未絕粒④。但且至此,即得常須少食,務(wù)令腹中曠然虛凈。無問坐臥,但腹空即咽之,通夕至十度⑤,自然三百六十度咽矣!謂之大成,是謂大胎息。如胎息,但閉氣,數(shù)至一千二百息,亦謂大成。然亦不能煉形易質(zhì),縱得長生,尤同枯木無精光也。
又有煉氣、閉氣、委氣、布氣諸事,并雜訣要,列于下,同志君子詳而行之,萬不失一也。(待續(xù))
【“行氣訣”介紹氣在體內(nèi)的運行。每咽氣時,用意念將氣送入下丹田。然后想象有兩條白氣,夾脊平行上引,直達腦中。而后,一方面運氣遍布毛發(fā)、面部、頭項、兩臂、大拇指,另一方面運氣下胸,入心,灌注五臟,下行丹田,經(jīng)腿、膝、脛、踩,下達涌泉。同時想象身中一切邪氣污濁,被正氣蕩滌,從手指、足趾端而去,此時手指伸展,以利病邪外泄。這是一遍,也叫一通。一通做完后,調(diào)息,復(fù)閉氣,鼓腹,咽氣,運氣。連做三十六遍,可增至一千二百遍?!?/p>
注:
①泥丸:腦為泥丸。泥丸是土,有兩條脈下徹腎精,其精在腎,謂精,流入泥丸則為腦。腦色黃,故象于土也。道家關(guān)于泥丸說得很清楚,腦色黃,象于土,故曰'泥丸是土'。所以'泥的丸'并非毫無意義,而是符合道家命名原則的一種形象表達方式。泥丸一詞是道家根據(jù)大腦的解剖結(jié)構(gòu)而創(chuàng)出的一種形象化的名稱。
與《黃庭經(jīng)》大約同時的《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jīng)》對泥丸的認識又進一步:'八冥之內(nèi),細微之中,玉精流液,下鎮(zhèn)人身。泥丸絳宮,中理五氣,混合百神,十轉(zhuǎn)回靈。' '玉精流液,下鎮(zhèn)人身'是說與《內(nèi)經(jīng)》所說'腦為髓之海'相通,而這'玉精'與脊髓相通,對人的整個身體十分重要,所以說'下鎮(zhèn)人身'。'泥丸'和'絳宮'(心)一起,起到'混合百神,十轉(zhuǎn)回靈'的作用。又云:'洞房黃老,青華帝君,左右玉妃,太一尊神;司命在心,桃康運精;腦膜赤文,混黃元真。無無日玄,赤文命神。'
這段韻文,首先提到腦部諸神之名,其中'太一尊神',是整個頭部的主宰。'腦膜赤文'是描寫大腦表面的腦膜及細小動脈。'赤文命神'則把'主神明'的功能歸諸于腦膜?!对企牌吆灐芬?神回元經(jīng)'云:'項髓神名靈謨蓋,字道周',這里的'靈漠蓋'也是根據(jù)顱腦的外形而命名的,這說明道家對大腦皮層的解剖及其作用已有了初步的認識。
②髀:指股部;大腿。
③氣痞:氣膈。多因憂思郁結(jié)所致。證見腹皮里微痛,心下痞滿,不思飲食。六朝時醫(yī)家謂之氣膈。初起理氣和營,解郁消痞,用木香化滯湯等;日久虛中挾實,兼見肢體懶倦,宜健脾行滯,用枳實消痞丸。
④絕粒:指不吃不喝,斷絕飲食服氣。
⑤十度:十回
校對、注解:慕道學(xué)子
◎免責(zé)聲明:配圖源自網(wǎng)絡(luò),若有侵權(quán)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刪除處理。
文獻參考:經(jīng)名:嵩山太無先生氣經(jīng),又名《太無先生氣經(jīng)》。不著撰人。二卷。底本出處:《正統(tǒng)道藏》洞神部方法類。參校版本:《云笈七簽》,收入該書卷五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