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在位的時候,發(fā)生了一件大事,就是想要長生不老。這時候的秦始皇讓徐福前往海上尋找長生不老藥。不過最終的徐福攜帶著人們沒有回到秦朝,在這樣的情況下秦始皇大怒。直接將當時的術士給殺了。這就是焚書坑儒的“坑儒”。
這里面坑的是術士,不是儒生。術士說白了就是江湖騙子。那么歷史上有沒有其他航海事件呢?肯定是有的,這就是歷史上最為有名的鄭和下西洋。這是古代史上最為知名的航海事件。同時鄭和下西洋之后,是回到明朝的,這一點與秦朝時期不一樣。
秦朝雖然也是發(fā)生了航海,但是他們屬于“跑路”了,可是鄭和下西洋絕不是這樣。鄭和下西洋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航海活動。它發(fā)生在永樂、宣德年間。同時期中,鄭和下西洋是規(guī)模最大、人數(shù)最多、次數(shù)最多的遠航活動。
在當時來說,明朝的船只是非常先進的。在同時期,明朝的艦隊相當于“無敵艦隊”,當時的世界各國,根本沒有能力與明朝的水師相匹敵。鄭和下西洋一共出現(xiàn)了七次航行,最遠到達了東非、紅海。鄭和下西洋中從南京出發(fā),到達了三十多個國家。
可是鄭和下西洋之后,明朝的策略就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這時候的明朝在鄭和下西洋之后,選擇了海禁。這一禁就是兩百年的時間,直到明朝滅亡時期,都是如此。那么為什么鄭和下西洋之后,明朝實施海禁呢?首先來看看為什么鄭和下西洋會發(fā)生。
鄭和下西洋不是出于商業(yè)目的和軍事目的,而是出于政治目的。這個目的就是宣揚明朝的國威,其次就是用來尋找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當時的民間流傳,朱允炆跑到了西洋。說白了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很簡單,就是宣揚國威,其次尋找朱允炆。
最為主要的目的就是鄭和下西洋,是去尋找朱允炆的下落。經(jīng)過七次的搜尋之后,這樣的情況下還沒有找到朱允炆,結果就沒有必要進行下去了??梢钥隙ǖ氖?,朱允炆肯定沒有跑到西洋去,假如進入到西洋,那么鄭和肯定是能夠找到的。
明朝沿海倭寇犯境,這時候的明朝皇帝對倭寇是非常痛恨的。在朱元璋時期,就曾經(jīng)想要攻打倭寇,可是那時候的明朝剛剛建立,沒有足夠的實力去征戰(zhàn)倭寇。所以明朝鄭和下西洋也是為了震懾倭寇,鄭和下西洋后,倭寇根本沒有敢進攻明朝。
倭寇一直沒有放棄對明朝的惦記,很多日本浪人通過偽裝成商人進入明朝,所以明朝就下令閉關鎖國,不讓外來的船只出入。還有明朝的流犯也是很多的。這些流犯時常在明朝為非作歹,但是大部分流犯都跑到了海上,成為海賊。
為了防止流犯與倭寇勾結,明朝實施了海禁。明朝杜絕這些亡命之徒逃到海外繼續(xù)為禍一方。還有古代是農(nóng)耕社會,這樣的情況下民以食為天,糧食自然是重中之重。那么糧食就可以當作“稅銀”,在明朝時期,商業(yè)收稅是困難的。
明代雖然商業(yè)已經(jīng)比較發(fā)達了,可是當時的科技是有限的。海上貿(mào)易的稅很難收上來,這對于明朝朝廷來說,肯定是不愿意看到的。另外國外的貨物進來,沒有稅收的情況下,會破壞明朝內部的貿(mào)易。這樣的情況下,就會威脅到明朝的朝廷。
權衡利弊之后,明朝的皇帝決定實施海禁。海禁這個政策,他禁的就是百姓,明朝的商人為了利益,是會鋌而走險的。有利益就會有不怕死的人。古代的時候,這種情況是很多的。
海禁之后,當時的江西是進士發(fā)源地,可是到了之后,這個地方的進士來源就不行了,在海禁得利的東南商人集團的代言人出現(xiàn)了,成為了東林黨。海禁之后,明朝就開始陷入黨爭。對于明朝的朝廷來說,維護朝廷的穩(wěn)定是非常重要的。
要說真正的海禁,從來都沒有過,因為當時的商人會鋌而走險,只不過是百姓沒有資格去海上進行貿(mào)易。明朝時期,一個人如果天天跑來跑去,根本不利于統(tǒng)一管理。這樣的情況下肯定是明朝朝廷不愿意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