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海上絲綢之路》| 裴鵬程解讀

關于作者

羅德里?!て账耍≧oderich Ptak),德國著名漢學家,目前在慕尼黑大學任漢學教授,長期從事海上貿易研究。著有《中國、葡萄牙與南洋:海洋與商路,宗教與貿易》等書。

關于本書

本書聚焦于自遠古到葡萄牙殖民時代的印度洋及太平洋各個海域歷史,嚴謹分析了影響古代航路變遷的各種要素、“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各文明興衰的原因及彼此之間的聯(lián)系。此外,本書作者也詳細介紹了印度洋與太平洋沿岸的各種古代航海技術以及商路上流通的各種貿易商品,諸多內容層層相扣,為讀者描繪了一幅條理分明的具體圖景。

核心內容

第一,看起來古代中國并沒有海上貿易的傳統(tǒng),那海上絲綢之路是怎么發(fā)展起來的?

第二,既然中國古代的對外聯(lián)系,主要靠陸上通道完成,為什么會出現(xiàn)鄭和下西洋這樣世界級的航海行動?

第三,明朝“鄭和下西洋”是中國海上貿易的高峰,那為什么后來明清又開始“閉關鎖國”?

點擊查看大圖,保存到手機,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前言

你好,歡迎每天聽本書,我是裴鵬程。

今天我要為你解讀的書是《海上絲綢之路》。它主要介紹了,“海上絲綢之路”是怎么產生、發(fā)展以及衰落的。

提到“海上絲綢之路”,你可能會想到幾年前,我國政府發(fā)起的“一帶一路倡議”?!耙粠А笔侵浮敖z綢之路經濟帶”,“一路”是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請注意,“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這個名稱,它意味著“海上絲綢之路”以前就有,在歷史上,它指的是從西漢到清代,兩千多年間,溝通歐亞非三大洲的一系列海上通道。

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談到古代中國的歷史,海洋這個詞出現(xiàn)得特別少。即使提到海洋,也都是什么蓬萊仙島、海外仙山一類的傳說。因為,古代中國是個農業(yè)型國家,男耕女織,自給自足。即使有對外貿易,也主要是在陸上通道完成的。比如你很熟悉的張騫通西域,開辟絲綢之路的故事。

至于海上貿易往來,我們可能只會聯(lián)想到明代的鄭和下西洋。歷史課本告訴我們,這次航海行動的“船隊規(guī)模、航行距離、持續(xù)時間、涉及地域,在當時的世界是前所未有的”,而且,這次遠航還要比西方的“新航路開辟”早半個多世紀。

那就有個問題,如果古代中國一直以來都不太重視海運,那為什么會突然出現(xiàn)鄭和下西洋這樣世界級的航海舉動呢?緊接著,我們會問,古代中國真的不重視海上貿易嗎?中國一直都是海上貿易的邊緣區(qū)嗎?

這本《海上絲綢之路》就很好地回答了這些問題。作者羅德里?!て账耍≧oderich Ptak),是一位著名的德國漢學家。他主要研究的是古代東西方交通史,也就是東西方交互往來的歷史。他尤其對“海上絲綢之路”這個問題有深入研究,這本書就是他在這個方面的代表作。

對中國人來說,這本書有兩個價值,第一個價值是給我們介紹了古代海上貿易的歷史,第二個價值是幫我們在“古代海上貿易”這個話題中,找到中國應有的位置。

今天,我們就重點討論一下古代中國的海外貿易這個問題。我分三部分介紹:第一,看起來古代中國并沒有海上貿易的傳統(tǒng),那海上絲綢之路是怎么發(fā)展起來的呢?第二,既然中國古代的對外聯(lián)系,主要靠陸上通道完成,那為什么會出現(xiàn)鄭和下西洋這樣世界級的航海行動呢?第三,明朝“鄭和下西洋”是中國海上貿易的高峰,那為什么后來明清又開始“閉關鎖國”呢?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我們就來看看,在并不注重海運的古代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是怎么產生的?

說起絲綢之路,你肯定會想到張騫通西域的故事。西漢時期,漢武帝為了聯(lián)合其他國家夾擊匈奴,就派張騫出使西域。雖然目標最終沒有達成,但這個外交行動卻開辟出一條橫貫東西的通道。后來,有無數(shù)人經過這條通道往返于東西方,既有做生意的商人,也有肩負外交任務的使節(jié)。由于絲綢是這條路線上最重要的商品之一,人們就把這條路線稱為“絲綢之路”。

經過幾百年的發(fā)展,絲綢之路逐漸成為連接東西方的最重要的紐帶。這么說來,古代中國的發(fā)展好像并不需要海洋,那中國和海上貿易有什么關系呢?

先給你講個故事。相傳,秦始皇為了長生不老,曾派徐福帶著三千童男童女到海外尋找仙藥。今天日本民間還有祭祀徐福的風俗,有人猜測,日本天皇家族就是徐福的后代。

再給你講個故事,有個叫女人國的地方,這里沒有男性,從國王到平民上上下下都是女人,如果要繁衍后代的話,適齡女青年就要沖一口井照一下,然后就能懷孕。你會說,這不就是《西游記》中“女兒國”的故事嗎。但是我要告訴你,上面的表述,從宋代開始就記錄在官方史書里的。一直到清朝,官方編纂的地理志《大清一統(tǒng)志》還記載了這件事情。那是古人在異想天開嗎?近代有學者做過考證,這個女人國指的其實是今天澳大利亞北部的達爾文地區(qū)。因為直到19世紀,這里還保持著原始社會的母系制度。也就是說,中國在宋代可能就已經與澳洲產生了聯(lián)系,這要比歐洲人發(fā)現(xiàn)澳洲早五百多年。

你肯定知道,在技術條件較差的古代,海上航行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相比較于海上貿易,陸上貿易要更安全一些。況且,陸上絲綢之路沿途的國家也更多,自然是對外聯(lián)系的首選,那海上絲綢之路為什么能發(fā)展起來呢?

海上絲綢之路能夠迅速發(fā)展第一個原因是中國北方的戰(zhàn)亂。

我們知道,唐朝中期安史之亂爆發(fā)。這時,朝廷忙著平定內亂,放松了對西域的管理,陸上絲綢之路就被沿線的各個勢力控制,商路就不再通暢了。接下來的唐末、五代時期仍然動亂不斷,沒有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用于遠銷的絲綢、瓷器的產量不斷下降。而且商人為了活命也肯定不愿意冒險做生意。這都導致陸上絲綢之路逐漸衰落。而東南地區(qū)相對穩(wěn)定的優(yōu)勢就凸顯出來了,海上貿易開始一點點取代陸上絲綢之路,海港城市發(fā)展起來,比如廣州就在唐末時期發(fā)展成為中國當時最大的海港城市。

可以看到,北方戰(zhàn)亂為海上貿易大發(fā)展提供了機會。不過進入兩宋,戰(zhàn)亂逐漸減少,為什么海上絲綢之路還能不斷發(fā)展呢?

這就要說到第二個原因,國家財政的需要。

到兩宋,國家版圖大幅縮小,直接帶來的問題是可以收稅的土地減少了,朝廷為了滿足財政需要,除了倡導精耕細作,提高畝產以外,更有效的辦法是尋找新的財源。但西北地區(qū)已經不在中原王朝的版圖內了,陸上絲綢之路被進一步廢棄。東北地區(qū)也一樣,中原王朝和朝鮮半島原本是接壤的,比如唐朝的物品可以通過今天的遼寧省進入朝鮮半島。但在宋代,北方已經被契丹國或金國占領,所以,中原王朝要想跟朝鮮半島進行貿易,就不得不進一步發(fā)展海運業(yè)。

海上絲綢之路在宋代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中國的商品甚至被遠送到西非和南歐。一大批海港城市興起,除廣州以外,溫州、泉州和明州,也就是今天的寧波等地也紛紛涌現(xiàn)出來了。

到元代,中國已經與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建立了貿易關系。今天福建泉州的刺桐港就發(fā)展成為當時“世界最大港口之一”,被稱為“東方第一大港”。

宋元海運業(yè)發(fā)達,還有一個重要的表現(xiàn),那就是出現(xiàn)了一大批,像《嶺外代答》《諸蕃志》《島夷志略》這樣記載海外國家情況的書籍。這些書相當于那個時代的世界各國導覽手冊,成為當時的中國人了解世界的重要媒介,前面提到的女人國的故事,最早就出現(xiàn)在這些書里。吳承恩很可能是看過這些書籍之后,把女兒國寫入《西游記》的。

回過頭來你就會發(fā)現(xiàn),海上絲綢之路其實就是陸上絲綢之路的一個補償機制。從唐末開始,由于國家動亂,陸上通道被堵塞,民眾便想辦法尋找新的商路,海上絲綢之路迅速發(fā)展起來。那到明朝,中國海運業(yè)將呈現(xiàn)什么樣的局面呢?有件事你一定已經想到,鄭和下西洋。

第二部分

提到鄭和下西洋的故事。大家應該記得兩個基本信息,第一個信息是關于這件事情的目的:明成祖朱棣發(fā)起下西洋并不是為了通商,而是為了“揚天朝國威”,也就是四處炫耀,明朝很強大,很有錢。到后來,國家不堪重負,下西洋搞不下去了,中國的海運業(yè)就衰落了。第二個信息是有關這次行動的規(guī)模:鄭和率領著當時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的船隊,根據(jù)記載,這支船隊包括240多艘海船、27400多名船員,他們拜訪了30多個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的國家和地區(qū),總航程加起來相當于繞赤道三圈半。

聽到這樣的描述,你會不會有疑問。第一是動機上,明成祖朱棣作為堂堂一國之君,為什么要搞這種得不償失的面子工程呢?第二,為什么中國以后再沒有出現(xiàn)過類似大規(guī)模的海上行動,更奇怪的是,明朝很快就開始“閉關鎖國”,一直到清朝后期才被列強打開國門。

我們就來談一談鄭和下西洋到底是怎么回事。

關于這件事,歷史上一直有很多爭論。你可能聽到過這樣一種解釋:鄭和下西洋,其實是明成祖朱棣委托鄭和尋找前一任皇帝的下落。按照繼位規(guī)則,明朝的皇位應該在朱棣的兄長一支傳遞,跟朱棣沒什么關系。但是,侄子朱允炆繼位后,朱棣發(fā)動了政變,推翻了侄子,自己當上了皇帝。

為了萬無一失,必須要解決掉朱允炆,可偏偏朱允炆失蹤了。有人說他被殺了,也有人說他趁亂逃走隱姓埋名,還有人說他逃亡海外。但是活要見人,死要見尸,朱允炆活著肯定會對朱棣的王位造成威脅。為了避免朱允炆勾結海外勢力卷土重來,朱棣花重金四處尋找朱允炆的下落。鄭和下西洋實際上就是在干這件事。

不過,如果鄭和下西洋只是明成祖朱棣鞏固個人權力的自私行為,那這樣一件搜尋海外逃犯的事情,肯定不值得后人大書。顯然,這件事情的背后另有隱情。

我們如果試著把關注焦點從宮廷陰謀放大到全球視野的話,這個問題就會有不一樣的答案。從國際局勢來講,14世紀后期的中亞地區(qū)崛起一個新興草原力量,這就是帖木兒帝國。帖木兒這個名字,你有沒有覺得,跟成吉思汗的名字“鐵木真”特別像。其實這兩個名字是一回事,只不過在不同語言當中發(fā)音略有不同。也就是說,這個帖木兒帝國跟蒙古人有很深的聯(lián)系。這位帖木兒也是一位叱咤風云的人物,他的理想就是恢復過去蒙古帝國的榮光。在他的帶領下,草原鐵騎占據(jù)了今天以中亞為中心的廣大地區(qū),帝國面積在15世紀初一度達到580萬平方公里。但是,既然要復興蒙古帝國的榮光,搞定中亞西亞還不算完,必須要拿下東亞才行,所以帖木兒又發(fā)起了東征。很可惜,由于帖木兒逝世,帝國東征就不了了之了。你可以試想一下,如果帖木兒不死,中國未來的歷史會發(fā)生什么改變呢?

好,帖木兒打不過來,大明王朝就安全了嗎?明成祖朱棣可沒敢掉以輕心,因為元朝滅亡剛剛半個多世紀,退守北方的蒙古人仍然虎視眈眈。而且威脅不止來自內陸,還有海外。元末大起義的時候,有很多被朱元璋打敗的武裝勢力流落到海外,他們聯(lián)合倭寇在東南沿海地區(qū)制造動亂。明朝的國際環(huán)境并不樂觀,朝廷不得不聯(lián)合別國,想辦法化解政治危機。所以,鄭和下西洋還是明朝政府的一個政治外交行動。

我們前面已經提到了明成祖朱棣鞏固王權、大明朝廷自我防衛(wèi)兩個目的,那下西洋的事實就只是這樣了嗎?

這本書作者還給出第三個,更高維度的解釋。如果放在更大的時間尺度來看,鄭和下西洋其實是拓展中華文明對外影響力的一個主動行為,還是中國海運業(yè)發(fā)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結果,一張以中國為重要樞紐的互聯(lián)互通的大網正在形成。

請你想象一個畫面,明朝的船隊滿載絲綢來到東南亞和印度等地,再滿載香料和奇珍異寶回到中國。途中還有外國使節(jié)搭船來到中國,代表外邦君主向明朝皇帝獻上貢品,然后帶著賞賜返回故土。

有的歷史學家把這種現(xiàn)象叫做“貢賜貿易”,也就是“外邦進貢,明朝賞賜”的貿易。對于這件事情,有人說,朱棣這就是在敗家,為了大哥的虛名,掏空了國力。但也有人看到,這其實是一種高超的政治智慧。明朝相較于其他國家要相對強大一些,通過給出一點點好處,就能建立和諧的區(qū)域關系,為國家發(fā)展創(chuàng)造穩(wěn)定的國際環(huán)境。

先把這個爭論放在一邊,有一個事實值得關注,雖然鄭和下西洋這件事情是國家推動的,但也帶動了民間貿易的繁榮。更有學者認為,鄭和下西洋其實就是國家在給民間探路。鄭和下西洋以后,沿海地區(qū)的民眾紛紛“下西洋”“下南洋”,甚至有很多人遷居海外。今天東南亞各國有很多華裔,就是這股熱潮帶來的結果。

好,海外貿易確實實現(xiàn)了繁榮,那其他方面呢?視角轉向國內,要想支持這項空前規(guī)模的航海行動,就要卷入很多人力物力。比如,為了打造幾百艘航海性能卓越的艦船,需要許多造船機構、港口、林場的系統(tǒng)協(xié)作。在這股風潮下,除了能工巧匠,連以前從事非法走私的工匠和商人也被吸納進來,一起參加這項國家工程,這顯然提供了很多就業(yè)機會,原本沿海地區(qū)的不穩(wěn)定因素就隨之減少了。

到這里,我們看到海上絲綢之路在明朝走向繁榮。那為什么看似欣欣向榮的海上貿易在明朝中期戛然而止呢?甚至,后人還會把明清的外交政策和一個詞聯(lián)系起來,這就是“閉關鎖國”,那是怎么發(fā)生的呢?

第三部分

我們先來看一下,鄭和下西洋這個海上壯舉為什么會戛然落幕。

很多人認為,鄭和下西洋沒能持續(xù)下去,是由于明朝陷入了財政危機。而發(fā)生財政危機的原因,正是大規(guī)模的航海行動。尤其是不計利益得失的貢賜貿易,讓朝廷入不敷出。

但有人反駁,測算一下各項費用就知道,船隊的建造并沒有給國家?guī)砟敲闯林氐呢斦摀?。而且,朝貢貿易總體來說是盈利的。一方面朝廷可以持續(xù)獲得很多國內沒有的商品,另一方面,明朝回禮的額度雖然很大,但有一大部分是紙幣。我們知道,紙幣是一種價值符號,離開大明國土是沒法用的。所以,外國使者拿到這些紙幣后,只能在中國本土購買中國商品,財富并沒有流出國外。

既然這樣,那海上貿易為什么在明朝走下坡路了呢?在作者看來,中國退出海上貿易,其實是內部權衡的結果,也就是說,是明朝自己主動退出游戲的。這是怎么回事呢?

答案是,國家安全。在明成祖朱棣的統(tǒng)治后期,都城從南京遷到了北京。上一部分提到了,朱棣的皇位來路不正,在南京有很多勢力并不支持他,所以朱棣就遷都到自己當初做燕王時所在的北京,美其名曰“天子守國門”。

不過,明朝北方的邊患確實很嚴重。蒙古人退回北方后,始終是明朝中后期最大的威脅之一,后來甚至還有一任皇帝被蒙古人俘虜過。

我們都知道戚繼光抗倭的故事,他還有一段很重要的經歷。由于戚繼光在東南地區(qū)的抗倭工作中表現(xiàn)突出,他就被調任到業(yè)務更困難的北方邊境,去防范蒙古。可以看到,在國家安全問題上,一切事情都得讓路,鄭和下西洋同樣也不例外。

你或許會有疑問,即使官方對于航海行動熱度降低,那民間仍然可以繼續(xù)發(fā)展海上貿易。為什么中國的民間航海業(yè)并沒有像歐洲那樣發(fā)展起來?更奇怪的是,明清后來甚至陷入了“閉關鎖國”的封閉狀態(tài)?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提到一個詞,“海禁”,顧名思義就是“禁止出?!钡囊馑?。不過,“海禁”并不是要完全斷絕一切對外聯(lián)系,而是強調限制出海貿易,對出海的港口、航程、時間進行管控。管控的程度有時嚴苛有時松弛,所以,海禁有“嚴禁”和“馳禁”之分。但不論嚴禁還是弛禁,目的都是為了消滅反叛勢力、打擊海盜及走私,保障社會穩(wěn)定。

你可能沒有想到,海禁并不是明朝的首創(chuàng)。開放多元的元朝,就實施過海禁。原因還是國家安全。具體說是為了對付沿海的倭寇襲擾,元世祖忽必烈在元朝剛剛建立的時候,曾經四次下達禁海令,限制民眾出海。不過這四次海禁每次都很短暫,總共才11年。統(tǒng)治穩(wěn)定后,元朝就恢復對外開放了。

但明朝和清朝的海禁和元朝不同,不僅在執(zhí)行上更嚴格,而且持續(xù)時間也更長。所以,我們現(xiàn)在提到“海禁”,都會說“明清海禁”。為什么明清的海禁那么嚴格呢?

或許你已經猜到了答案,那就是因為,國家安全問題更嚴重了。14世紀的日本正處在南北朝內戰(zhàn)時期,流離失所的日本平民為逃避戰(zhàn)亂,紛紛流亡海上。同時,元末明初江南沿海地區(qū)的割據(jù)勢力,在被朱元璋擊敗后,也逃往海上勾結日本浪人,侵擾東部沿海地區(qū)。這兩股合力導致明朝前期倭寇十分猖獗。后來,日本對明朝的藩屬國朝鮮發(fā)動戰(zhàn)爭,明朝又下令禁止對日貿易。到明朝后期,東北女真人崛起,明朝更是以國家安全為由,對海外往來保持更加謹慎的態(tài)度。

總得來說,“海禁”作為明朝的一項國策,縱貫了大半個明朝,有關海禁的詔令每過幾年就會拿出來重申一遍。那清朝的情況怎么樣呢?

清朝初期,同樣有安全方面的考慮。明朝末年鄭成功收復了臺灣,明朝滅亡后鄭成功集團成為了堅定的抗清力量。清政府為了對付這股勢力,下達“遷界令”,將東南沿海居民內遷30到50里,把沿海地區(qū)的村莊和田宅都遺棄或焚毀,通過這種辦法關閉大陸市場,斷絕鄭氏集團的財源,為中央政府再次收復臺灣做準備。

不過海禁并不是常態(tài),有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在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前兩百多年的清代歷史中,只在三十多年里實施過嚴格的海禁。那問題來了,為什么我們總覺得清朝國門緊閉呢?

答案是,我們可能把限制當成了拒絕。乾隆年間,乾隆帝下令西洋商人只可以在廣東通商。有人就會說,你看,這不就是在閉關鎖國嘛。之所以留廣東一個口,也是因為完全斷絕對外聯(lián)系是不可能的。萬一乾隆爺喜歡上什么西洋大吊鐘,蒸汽機模型,也得有個地方給他進口吧。

但研究一下廣州作為口岸的歷史,你就知道情況并不是這樣。廣州作為對外貿易特區(qū),始終保持了巨大的吞吐量,清朝商人在這里與二十多個國家進行著貿易。清政府還默許一些西方人到福建、浙江一帶經商。所以,清朝中期的“海禁”,強調的是對海外商貿的規(guī)范管理,并不是我們以為的那種與世隔絕。

我們來看看世界市場就清楚了,隨著清廷對海上貿易的監(jiān)管更加規(guī)范有力,中國的外貿量持續(xù)增長,商船的噸位數(shù)量、商品的種類、白銀流入量、進出口總值都不斷創(chuàng)下新高。清朝的商品遠銷海外,不僅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可以享用中國的絲織品,甚至連非洲人以及美洲印第安人也可以穿到中國的絲綢與棉布服裝。這都為康乾盛世到來做著準備。

到這兒我們還沒有提到那個詞“閉關鎖國”,為什么明清會被扣上“閉關鎖國”的帽子呢?

可以先把答案告訴你,這是當時西方人的視角和觀念造成的。準確來說,這種看法來自一些向清朝推銷商品失敗的英國商人。

乾隆年間,英國使臣馬戛爾尼向清朝提出了六項要求,其中就包括,要在浙江舟山群島等地占據(jù)島嶼,以便英國人保存貨物;要求在廣州城內劃出一塊地方供英國人居??;要求英國商船自由進入廣東和澳門的內河河道,而且不交或少交稅等等。你聽這些要求,圈占土地、免稅減稅,換誰都很難接受。所以,朝廷自然就拒絕了他們。

馬戛爾尼當然很不滿意,再加上乾隆爺妄自尊大要求英國使者行三叩九拜大禮,這就導致清朝給外國人留下閉關自守、不愿開放的刻板印象。

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后,清朝戰(zhàn)敗,被迫割地賠款,同時開放國門。到這時,清朝封閉保守的過往歷史,就被西方殖民者大書特書,開眼看世界的中國人也接受了這種說法。沒有緊跟發(fā)展潮流,就會導致落后,落后就會挨打,這種認識在近代中國的一次次屈辱中深入人心,成為了主流意識形態(tài),寫入了史料,寫入了書本。

總結

回顧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衰史,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中國雖然長期是一個典型的農耕文明國家,但一直以來都和海洋,都和商業(yè)有著緊密聯(lián)系。

海上絲綢之路在漢代就已出現(xiàn),并從唐末開始加速發(fā)展,歷經宋元,在明代達到高峰,貿易的觸角伸到了歐洲、非洲,甚至是大洋洲。高潮的表現(xiàn),就是明朝官方推動的鄭和下西洋。但明朝以后,由于國家安全問題,明朝官方主動退出了海上貿易,但是中國與世界的溝通始終沒有斷絕。明清兩朝實施的“海禁”不僅是一種謹慎防衛(wèi)的表現(xiàn),也是一種規(guī)范貿易的努力。不過,“海禁”在一定程度上屏蔽了西方在中國的利益擴張,西方人便站在自己的角度將“閉關自守”的帽子扣在了明清朝廷的頭上。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鄭和下西洋之后,為什么明朝救實施了海禁?
15世紀明朝猜想:鄭和航海的政治背景
明朝外邦進貢只能走廣州市舶司
鄭和遠洋船,它們最后去了哪里?是被廢棄了,還是被銷毀了?
哥倫布航海與鄭和航海的十四個不同
鄭和七次下西洋,過程轟轟烈烈,為何后來又實行海禁了呢?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