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散發(fā)璀璨光芒的中國古典詩詞的歷史長河中,千年流傳的名篇、萬古傳誦的佳作如過江之鯽不可數(shù)也。
就中國古典詩詞這一朵奇葩來說,古典詩詞的思想內(nèi)涵有其獨特性,一方面大多數(shù)詩人都懷才不遇,他們雖有傲岸不羈、疾惡如仇、正直賢達、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格,有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其詩詞包含憂國報國、感物借時、離別相思、思鄉(xiāng)懷鄉(xiāng)、親情友情、懷才不遇、傷秋悲秋、傷逝悼亡等等意蘊。
“詩品即人品”。人品至上,詩品則高。詩乃心靈活動之表現(xiàn),一個詩人胸中如果不能奔涌著莊嚴(yán)崇高的激情和凝重深邃的美感,筆下是不可能放射出“真、善、美”的光芒。寫詩,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勞動,詩人的品格、修養(yǎng)、精神力量,都要化入他的詩篇。詩人懷才不遇的際遇,通過其詩作可以深刻體會。
歷史上懷才不遇的詩人,身世飄零,命運多舛,仕途坎坷。嘆空有滿腹經(jīng)綸而時運不濟;悲何時才能慧眼識英才;恨君王不辯賢人庸才。如風(fēng)般飄渺的時運不濟,吹皺了多少文人的額頭;如雨般蒼涼的命運多舛,淋濕了多少騷人的眼眶;如雪般渺茫的仕途前景,蒼白了多少詩人的面頰。懷才不遇,空有一腔熱血,報國無門的詩人是何其多啊!最為熟悉的,在腦中可以立刻浮現(xiàn)的有楚懷王執(zhí)政時期的屈原,唐代的李白,李商隱等等,宋朝的蘇軾,辛棄疾,岳飛等等。
無論是在汨羅江邊沉吟:“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屈原,還是長安門外“仰天大笑出門出,我輩豈是蓬蒿人”的李白,抑或是拉弓長嘆:“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蘇軾,還是恨君王不識賢人而發(fā)出:“虛負(fù)凌云萬丈才,一生襟抱未嘗開?!钡睦钌屉[。因君王不識賢人,無法施展自己的遠(yuǎn)大抱負(fù),借助于詩詞抒發(fā)自己的滿腔熱血,壯志未酬。
屈原懷才不遇,屢遭流放,壯志未酬,魂盡汨羅。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和偉大的政治家。不懂得拉幫結(jié)伙,阿諛奉承更不會左右逢源,察言觀色,最后對楚懷王失望至極,最終選擇一死明志,以示忠心。其代表作《離騷》慷慨激昂的悲壯之美。屈原的一生是悲劇的一生。他既有“存君興國”之志,又有治國理亂之能。他“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胸懷“美政”理想,企圖改善楚國的處境,振國興邦。但卻為黑暗勢力所圍困,從而引發(fā)出悲劇性的沖突。而最為感人的是,屈原始終是自己悲劇命運的自覺承擔(dān)者。所謂自覺地承擔(dān),是指他對堅持斗爭下去的個人后果本有足夠的估計,但他義無反顧,仍去自覺承擔(dān): “余固知謇謇之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tài)也!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
在《楚辭·漁夫》中他在一次表明自己的懷才不遇的原因,不愿同流合污的高貴品質(zhì)。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 “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圣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釃?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div style="height:15px;">
遂去不復(fù)與言。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芭e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屈原讓人為之心痛,為之惋惜!
名貫古今的詩人,幾乎沒有人不知道李白的;有著孤傲狂放,恃才傲物的性格的詩人,沒有人想不到李白;才華橫溢,充滿浪漫主義的情懷的詩人,還是會聯(lián)想到李白;懷才不遇,不被朝廷容納的詩人,還是會立馬想到李白。賀之張譽為“天上謫仙人”,后人又稱“李謫仙”。李白的懷才不遇, 自命清高的心理,和幾經(jīng)上下沉浮的悲哀與落寞。 在“仕”與“隱”之間徘徊不定的憂憤心緒。
才華橫溢卻只是唐玄宗的待詔翰林,呼之即來,揮之即去,所作之詩也僅供權(quán)貴娛樂。作文學(xué)侍從之臣,李白的雄偉大志無法實現(xiàn)。李白性格傲岸不,也不能忍受「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的生活。三年后李白因遭讒毀,自請還山,離開長安。長安門外,“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彼荒苡紊皆L仙,痛飲狂歌,以排遣懷才不遇的憂憤?!秹粲翁炖岩髁魟e》中:“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奔那橛谏剿g,其中的辛酸與無奈誰人知曉?
李白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多次以大鵬自比,“大鵬一日同風(fēng)起,博搖直上九萬里” 《上李邕》。但李白在長安三年失意而歸,使他激昂的政治熱情,再受到現(xiàn)實的沖撞時,便轉(zhuǎn)化為懷才不遇的悲憤狂歌,從胸中噴涌而出﹕“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羞逐長安社中兒,赤雞白狗賭梨栗,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 。李白還以痛快淋漓的飲酒詩,來排遣懷才不遇的憂愁?!秾⑦M酒》﹕“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fù)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與這種豪放奔涌,無所掩抑的感情氣勢相適應(yīng),李白的詩歌在藝術(shù)手法方面的顯著特點是﹕想象神奇,變化無端,結(jié)構(gòu)縱橫跳躍,句式長短錯落,形成了雄奇飄逸的風(fēng)格。
李商隱在《賈生》中寫到:“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diào)更無倫??蓱z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比娫谠⒅S時主的同時,詩中又寓有詩人自己懷才不遇的深沉感慨。詩人夙懷“欲回天地”的壯志,但偏遭衰世,沉淪下僚,詩中每發(fā)“賈生年少虛垂涕”、“賈生兼事鬼”之慨。這首詩中的賈誼,正有詩人自己的影子。概而言之,諷漢文實刺唐帝,憐賈生實亦自憫.才能感受到懷才不遇的痛苦。
蘇軾身世飄零,懷才不遇,一首《水龍吟》飽含對自己身世飄零,抑郁不得志之情。《水龍吟》中蘇軾通過對楊花無人憐惜而凋落的凄慘景色以及美人夢遇愛郎的相思之情的描寫,襯托出了自己當(dāng)時那飽受官場打擊而苦悶的心境。以及對親人無比的思念之情。可以說,寫楊花和親人就像寫自己一般,全詞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令人在為楊花墜落而扼腕嘆息的同時,也能真切的感受到作者那可比楊花的現(xiàn)狀,并為之而感到深深的遺憾與同情。“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睏罨ù_是不被人重視的花,它沒有牡丹的雍容華貴,沒有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沒有菊花的清高淡雅,也沒有梅花的錚錚傲骨。自比楊花,無人憐惜,身世飄零,懷才不遇??此茥罨廊?,春色盎然,實則離愁之思,懷才不遇之感。楊花凋落,美人飄零,真令人“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騰王閣序》之中: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于長沙,非無圣主;竄梁鴻于海曲,豈乏明時?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老當(dāng)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嘗高潔,空懷報國之心;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借助于一系列的典故,歷史人物。李廣、賈誼、孟嘗等等,都空有報國之心,而報國無門。
詩之至處,妙在含蓄無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間,其指歸在可解不可解之會;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離形象,絕議論而窮思維,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必有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遇之于默會意象之表,而理與事無不燦然于前者也。詩不僅有境,有情,更要有理,這理就是詩中的意蘊。對詩的深刻意蘊,需要我們對此加以領(lǐng)悟、品味、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