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世界,找不到這樣一個家族,前后延續(xù)200多年,一直從事最高級建筑的設計工作。
自康熙年間,一個雷姓家族共8代10人先后為清朝最高設計機構“樣式房”執(zhí)掌,幾乎所有的皇家建筑和大型建筑都要經(jīng)過他們的審核設計,以至于后人誤以為他們家的官職是世襲的!
現(xiàn)如今,紫禁城、天壇、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等中國五分之一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都出自于這個家族,它的名字叫做——“樣式雷”。
無數(shù)榮耀和輝煌,你說這個家族該有多牛?
為什么叫“樣式雷”?那是因為清代皇家建筑設計機構叫“樣式房”,清代200多年間,雷氏家族設計修建了壇廟、園林、陵墓、府邸、宮殿等一系列皇家建筑,包括圓明園、承德避暑山莊、故宮(一部分)、頤和園、清東陵、清西陵等等。
雷家祖上在明朝就開始從事木工行當,雷家木工手藝傳至雷發(fā)達這一代??滴醵?,清朝國力強盛,皇室大興土木,康熙帝重修太和殿,全國能人巧匠被征集到帝都,而在那年,已逾花甲的雷發(fā)達也來到北京,參加皇宮的修建工程。雷發(fā)達以其精湛卓越的技術才能,得到康熙帝的賞識,并獲得了官職?!皹邮嚼住奔易彘_始了發(fā)跡之路。
雷發(fā)達受雇營造所時,恰逢康熙重修三大殿。很快,雷發(fā)達就從眾多工匠中脫穎而出。主持紫禁城重修設計時,他大膽創(chuàng)新,保留了中軸線上大殿建筑的嚴格對稱。
但軸線兩側建筑物排布只求大致對稱,而在細節(jié)處尋求變化與不同。這樣,既突出了中心,體現(xiàn)了“居中為尊”。又形成了統(tǒng)一而有主次的整體。雷發(fā)達創(chuàng)新的這一建筑模式,在日后數(shù)百年,對中國建筑美學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
晚年,雷發(fā)達寫下《工部工程做法則例》《工程營造錄》。成為我國古代建筑設計的“指導典范”。
而將“樣式雷”家族事業(yè)推向第一個高峰的是第二代傳人:雷金玉。雷金玉跟隨父親雷發(fā)達進京之初,在國子監(jiān)讀過書,后“棄文從工”,跟隨父親一起參加皇家宮殿的營造。
雷發(fā)達這個設計院院長位置不能世襲,因此雷發(fā)達去世后,他的兒子雷金玉只能勤勤懇懇從基層公務員干起。
1683年,紫禁城太和殿正在修繕,因缺少合適木料。為按時交付,工部便從明代殿陵中,拆卸一根木料來替換太和殿舊梁。
當時,重建到太和殿的時候,木頭不夠了,官員們就跑到明朝的皇陵里,拆點零件下來用,等到工程完了,康熙就跑來參加竣工典禮,給太和殿安裝最后一根房梁。
比較尷尬的是,當康熙怎么搗鼓,這房梁就是按不上去。上大梁是古代建筑房屋最重要的儀式,大梁放不下來意味著不吉。從皇帝到文武百官都快愁死了,心想,完了完了,怕是拆了人家祖墳遭報應了。一看這陣勢,雷金玉二話不說就上去了,在大梁上砍了兩斧子,大梁就這么按好了。
躲過了天譴,康熙心花怒放,當場封其七品官,當了樣式房的掌案,雷金玉就這樣接替了父親的官職。從此民間留下了“上有魯班,下有長班,紫薇照命,金殿封官”的傳說。
雷金玉比較幸運,康熙皇帝治理下的清朝比較富足,紫禁城內(nèi)修補、新建工程源源不斷,成為欽工處掌案后,雷金玉有充分的空間去施展才華。特別是技術革新上,雷金玉推動整個設計行業(yè)的發(fā)展。為精確計量,避免“太和殿事件”,對宋代以來沿用的“斗拱”進行改進。
以卯口寬度為基本單位,將原本一直無法統(tǒng)一計量的“斗拱”轉變?yōu)椤岸房凇钡男履J?,讓設計與施工能夠更加科學地銜接。此后,木式建筑物用柱子、房梁的粗細、高低,都是以“斗口”為基本單位來計算。直到現(xiàn)在,這項木工技藝仍被傳承,無人撼動。
一直到雍正繼位后,雷金玉接了一個大單——圓明園,修了祖輩幾代人,150多年!
雍正即位后,開始大規(guī)模修建圓明園。而此時,雷金玉已年過六旬。但雍正爺不嫌他老,命其擔任圓明園樣式房掌案,也就是圓明園總設計師, 負責帶領工匠設計和制作殿臺樓閣和園庭的畫樣、燙樣,指導施工。至此,雷氏家族從此迎來了掌控皇家建筑的樣式雷時代。
什么是“燙樣”呢?就是建筑模型,因為作為甲方的雍正皇帝極其變態(tài),圓明園要是造出來不滿意,雷家一家老小的腦袋都要掉,所以雷金玉潛心研究出了這個叫做“燙樣”的東西,就是建筑的等比例模型。
后來樣式雷就成了制作這種沙盤模型的高手,這種燙樣甚至比現(xiàn)在的沙盤還要精致:屋頂可以打開,內(nèi)部的梁架結構、彩畫樣式、家具屏風都栩栩如生,這些部件又是獨立的,可以獨立組合使用。如微縮景觀一般讓人愛不釋手。
“燙樣”首先按照皇帝的要求進行設計,畫出精細的設計圖。按形式劃分包括平面布局的“地盤樣”,再描繪建筑剖面的大木立樣。草圖獲得皇帝認可后,“樣式雷”便將圖上的建筑景致,用模型呈現(xiàn)出來。這個“燙樣”是雷氏家族獨一無二的創(chuàng)造,大大方便了皇室做決策。
因對圓明園設計建設作出了卓越貢獻,雷金玉70大壽那年,雍正命皇太子乾隆,書寫了“古稀”二字匾額,賜予雷金玉。
1729年11月,雷金玉病逝,雍正特命內(nèi)務府賞黃金100兩,并派沿途驛站護靈回鄉(xiāng),歸葬原籍,一位工匠能享如此禮遇,極其罕見。
處于低潮,開始轉移留藏“樣式雷”圖檔
雷金玉去世后,雷氏家族史上一位至關重要的女性,改變了整個家族的命運,她便是雷金玉的第六位夫人張氏。張氏自雷金玉去世后并沒有隨家族南遷,而是帶著三個月大的幼子雷聲澂獨自留在了京城。她懷抱幼子在工部泣訴,據(jù)理力爭,為雷家爭得幼子成年后重掌樣式房的資格。
為此,雷氏后人在同治年間為張氏撰寫碑志,褒揚了她在家族史中不可磨滅的功德。可以說,沒有她,樣式雷傳到雷金玉就斷了。
張氏的兒子雷聲澂成年之后,奪回了樣式房掌案職位,成為了第三代樣式雷傳人。當時,正趕上乾隆大興土木,對圓明園進行空前規(guī)模的擴建,但是這卻沒能讓雷聲澂有大的建樹。倒是雷聲澂的三個兒子(第四代樣式雷)雷家瑋、雷家璽和雷家瑞很有魄力,他們接過父親手里的樣式房工作,將處于低潮的雷氏祖業(yè)重新發(fā)揚光大。
嘉慶二十四年,雷家璽的三子、第五代“樣式雷”雷景修年滿16歲,開始秉承衣缽。遺憾的是,雷景修雖技藝高超,但鮮有用武之地。他生活的道光、咸豐年間,清廷內(nèi)憂外患,國勢衰微,大規(guī)模園林宮殿建造紛紛停下腳步。
但雷景修干了另一件大事:他開始整理祖上傳下來的設計圖紙和燙樣模型,并建了三間屋子來收藏。英法聯(lián)軍焚燒圓明園時,雷景修又把工部樣式房的圖紙和燙樣,迅速轉移到自己家中妥善收藏。可以說,樣式雷圖檔之所以流傳至今日,雷景修功不可沒。
同治五年(1866年),雷景修去世,樣式雷第六代傳人、雷景修的長子雷思起繼承祖業(yè),執(zhí)掌“樣式房”。
雷思起從小在父親那里接受的嚴格訓練,使他諳熟皇家營造工程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還主持了定陵、定東陵、惠陵和西苑及許多王公、貴胄的府邸、園林、陵寢等建筑設計。
同治十二年(1873年),為迎接慈禧太后40壽誕,決定重修圓明園。慈禧要求雷思起一個月之內(nèi)做出所修宮殿的畫樣和燙樣。雷思起與其子雷廷昌帶領“樣式房”工匠,夜以繼日制作萬春園大宮門、天地一家春、清夏堂、圓明園殿施工所需的畫樣和燙樣。
同治皇帝和慈禧太后親自審查修改,連續(xù)五次召見雷思起父子,封賞雷思起二品頂戴,雷廷昌三品頂戴,“樣式雷”家族的榮耀至此達到了巔峰,為群臣所側目。
后重修圓明園的工程終因財力困難和群臣反對,同治十三年七月二十九日停工。修園工程雖然半途而廢,卻留下了數(shù)千件畫樣和燙樣,為研究清代建筑工藝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光緒十一年,修葺三海重新納入慈禧的宮苑營建計劃,最大一項工程就是在中海西岸修建富麗堂皇的儀鸞殿。樣式雷第七代傳人雷廷昌成為設計施工的主要人物。建成后,慈禧太后正式遷入居住,召見群臣,操縱朝政,成為清廷的實際政治中心。然而,1900年八國聯(lián)軍侵占北京城,西苑三海遭到瘋狂掠奪,樣式雷耗費心血修葺的殿堂又一次在大火中瞬間化為瓦礫廢墟。
后來,“樣式雷”在第八代傳人雷獻彩之后就開始沒落了。因為辛亥革命后,作為皇家建筑設計的樣式房差務也就隨之消失。雷獻彩在失業(yè)和沒有子嗣的憂愁中,帶著樣式雷的設計圖檔回到了東觀音寺雷氏住宅,這位末代“樣式雷”也郁郁而終,自此,樣式雷家族從此在人們的視野中消失了
結語
一個傳承八代,歷時二百多年的建筑世家,幾經(jīng)磨礪,從平凡到輝煌,逐漸遠去。他們的名字雖然再也沒人提起,他們的故事可能就這樣如風飄去,但不能忘記他們八代人的苦心經(jīng)營,為后人留下的一座座寶貴遺產(chǎn)。
他們兢兢業(yè)業(yè),以世代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成就了中國五分之一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是中華歷史又一顆璀璨明珠:樣式雷!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