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關尹子曰:賢人趨1上而不見下,眾人趨下而不見上,圣人通乎上下,惟其宜2之,豈曰離賢人眾人,別有圣人也哉。
【譯文】關尹子說:賢人追求形而上的道路而看不見形而下的器物,眾人追求形而下的器物而看不到形而上的道路,圣人通達于上與下,只追求適宜,怎么能說離開賢人和一般人,還別有圣人存在呢?
【說明】本節(jié)的“上”,是抽象的意思,是指形而上的道路,或是思想觀念;“下”,是指形而下的器物,或是指具體事物。這就是上節(jié)所說的,學他們的事跡以及行為方式,而不追求他們的思想觀念和人生道路。圣人通達形而上的思想觀念和人生道路,亦通達形而下的具體事物,所以能在效法學習時,權衡輕重時,選擇適宜于自己的。如果我們在效法學習先進模范人物時,也能通達形而上的思想觀念和人生道路,也能通達形而下的具體事物,選擇適宜于自己的,那么也能事半功倍。如果我們都學習他們的思想觀念和人生道路,那么賢人也就是圣人了,普通人也就是賢人了,怎么還會別有圣人存在呢?
——————————————————
【注釋】1.趨:(qū曲)追求,追逐。《管子·宙合》:“為臣者,不忠而邪,以趨爵祿?!薄蛾P尹子·極》:“賢人趨上而不見下,眾人趨下而不見上。”《呂氏春秋·必己》:“于是相與趨之?!?span lang="EN-US">
2.宜:(yí夷)《詩·鄭風·緇衣》:“緇衣之宜兮?!薄对姟ば⊙拧こiΑ罚骸耙藸柺壹?,樂爾妻帑?!薄对姟ご笱拧ぜ贅贰罚骸皯棏椓畹?,宜民宜人。《詩·商頌·玄鳥》:“殷受命咸宜,百祿是何?!薄对姟旐灐らs宮》:“享以骍犧,是饗是宜?!薄豆茏印そ亍罚骸绊樚熘畷r,約地之宜?!薄稜栄拧罚骸耙耍乱?。”《韓非子·解老》:“臣事君宜,下懷上宜,子事父宜?!薄秴问洗呵铩げ旖瘛罚骸笆酪讜r移,變法宜矣。”《說文》:“宜,所安也?!边@里用為合適、適宜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