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金字塔原理確實是一個偉大的理論。用此方法撰寫出來的方案,邏輯清晰、條理分明,非常有說服力,很容易打動客戶。
不過,金字塔原理跟其他理論一樣,有優(yōu)點也有缺點、有長處也有局限。現在,我們有必要對其進行小結,目的是為了讓我們更好地運用它。
個人覺得,金字塔原理并非適用于所有作品(演講或者文章),它運用在商務類、觀點類作品比較合適,像觀念提倡類演講、問題解決類方案等,理由如下:
首先,采用開門見山的方法,也就是一開篇就亮明觀點,這種寫法(或者說開場白)毫無新意,吊不起讀者的胃口,不能讓聽眾深陷其中。
其次,在撰寫文章或者做演講的時候,你不可能采用4-5級的標題。筆者在撰寫書稿的時候,出版社的編輯就明確規(guī)定,標題不能超過3級,因為那樣的話,讀者讀起來會很累。因此,筆者曾經自作主張,將金字塔原理縱向結構中的論據層次,設定為不超過三層。
再次,金字塔原理中,最精彩的理論要數MECE法則。它要求論據之間,相互獨立、完全窮盡。說白了,就是要求論證的觀點不重不漏。這意味著:論點不重復,那你做的都是有用功,提高了思考的效率。論點不遺漏,那你的思維很嚴謹,滴水不漏,思考有質量。
綜上所述,我們僅把金字塔原理的精華部分——MECE法則,導入黃金圈模型就可以了。
在前面,我們已經介紹過了,黃金圈模型的主要內容為:就某一主題進行當眾演講或者發(fā)表意見時,僅說三個要點。
而現在,MECE法則的主旨卻是:每一層的論據(觀點、思想等),它們之間必須做到:不重疊、不矛盾、不遺漏、不多余、有邊界。
如果把這兩者結合起來,那就是:就某一主題進行當眾演講或者發(fā)表意見時,僅說三個要點,并且這三個要點之間還必須符合“不遺漏、不矛盾、不重疊、不多余、有邊界”這個要求。
這么操作,是否可行?能否讓它們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筆者認為:完全可以!不過,我們還需處理一下,即根據不同的邏輯順序選擇不同的處理技巧。具體方法如下:
1、演繹順序
演繹順序的主要形式為:大前提、小前提、結論;問題、原因、方案。前者是標準形式,后者為改良形式。這兩種形式的要素都是三個,并且它們之間已經形成一個閉環(huán)。另外,黃金圈模型并沒有要求第二層論據也必須是三個。因此,演繹順序的本身就符合黃金圈模型的要求,無須再對其進行改造。不過,在運用演繹順序的時候,我們僅僅采用其改良形式,即問題、原因、方案。例如,下面這個案例(見圖3-11)。
圖3-11
從上面的圖片中可以看出——
企業(yè)需要推行新績效制度。
目前,企業(yè)在進行績效改革時所面臨的問題主要有三個:領導不提倡,覺得這是吃力不討好的事;經理不支持、聽到員工很多抱怨與抵觸;員工不配合,發(fā)現獎勵不像描述得那么好。
為什么會出現這些問題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三個,并且原因與問題一一對應:老板覺得效果不佳,過去曾經投入了很多人力、財力、物力,但是收益甚微;經理擔心出現負面效應,員工會計較工資,并且相互比較;員工發(fā)現目標訂得越來越高,根本達不到,壓力非常大。
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并讓企業(yè)順利地推行新的績效制度呢?具體措施有三個:
首先,把新績效制度的草案發(fā)給全體員工,讓大家提意見,同時告訴大家,出于戰(zhàn)略考慮,企業(yè)必須進行績效改革。
其次,要求全體員工分批來參加培訓,培訓內容就是企業(yè)為什么要進行績效改革。目的是通過培訓,打消員工的疑慮。
最后,開始推行新績效制度。為了能讓制度穩(wěn)妥地推行下去,新的績效考核先從業(yè)務部門開始。
——《如何推行新績效方案?這個方法非常管用》
大家看到了吧!演繹順序跟MECE法則結合在一起,可謂是無縫接軌。
2、時間順序
時間順序的主要形式為:過去,現在,未來;第一、第二、第三;春天、夏天、秋天、冬天;首先,其次,再次,從次,最后。等等。
確切地說,要把時間順序嫁接到黃金圈模型中來,這個難度可不小。首先,有些時間順序的因素是四個、五個……不符合黃金圈模型所要求的三個。其次,有些時間順序的因素之間,并沒有形成閉環(huán),像“第一、第二、第三”等。
因此,我們需要對其進行“改造”。像“首先,其次,再次,從次,最后”要改為“首先,其次,最后”;“春天、夏天、秋天、冬天”要改為“年初、年中、年末”;“第一、第二、第三”要改為“首先,其次,最后”。等等。比如,下面這個案例。
全腦記憶GLPS法則的內容為:文字概括化(Generalization),概括層次化(Layering),層次程序化(Procedural),程序情境化(Situational)。
① 概括化(Generalization):對要熟記文章中每一段的文字進行概括,概括之后的詞組字數為3-5個。為什么字數要壓縮到這么少?因為人腦記憶容量的最佳數字是7±2。
② 層次化(Layering):給這些概括之后的詞組(或者短句)進行歸類并分層,同時,每層詞組的數量不能超過5組。為什么要分層?還是剛才那個理由:詞組的數量一旦超過9個,就超過人腦記憶容量的上限。
③ 程序化(Procedural):概括并分層好的詞組是需要有先后順序的,否則,我們記不住它們。如果這些詞組看上去根本沒有什么順序可言,怎么辦呢?我們必須從時序上、空間上、程度上等等,給這些詞語的次序找到一個合適又充分的理由。
④ 情境化(Situational):為了能更牢固地記住這些詞組,我們還需展開豐富的想象力,給每一組詞語添加一個畫面,并讓這些畫面連接起來,形成一部情景劇。
全腦記憶GLPS法則這個理論可能有點枯燥,我們列舉一個具體的例子吧,比如,要記住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這句唐詩。
其實,想記住這句唐詩,非常容易。大約只需要幾分鐘就可以完全背下來了。但是,想終身記住它,可能就不那么容易了。所以,我們還需按照“全腦記憶GLPS法則”的程序走一遍。
第一步,概括化?!半u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這句唐詩可以概括為“雞店月,人橋霜”。說句實在話,由于文字太少,這個概括的意義不是很大。
第二步,層次化。這句唐詩可以分為兩個層次。一個層次是環(huán)境:雞、店、月;一個層次是詩人:人、橋、霜。
第三步,程序化。第一個層次里面三組詞語的次序是從低往高,也就是從地上到天上。即先從地上的雞、到地上的店、再到天上的月。第二個層次里面三組詞語的次序是從遠到近,首先出現人,接著發(fā)現橋,最后看到了橋上的霜。
第四步,情境化。積極地展開聯想,讓這個動態(tài)畫面豐富起來:在荒涼的驛站里,只有幾家茅店供人住宿,旅客們往往還沒睡夠,就被鄉(xiāng)村的雞鳴聲吵醒了。門外,破曉前的景色很蒼涼,天上掛在一彎斜月,凄白的幾乎失去了光澤。盡管天漸漸地亮了,但已有行人在這清冷的月色中前行,一路上沒有碰到別的人,前面的小橋上,鋪滿了白霜,人踏過去,留下孤獨的腳印……
——《拼命看了很多書,為何最終記不?。恳驗闆]有使用麥肯錫全腦記憶法》
大家都看到了吧!上面所提到的“全腦記憶GLPS法則”一共有四步,根本不符合黃金圈模型的要求。怎么辦?我們只好忍痛砍掉其中不是很重要的一步(其實是把第一步和第二步合并在一起了),變成如下的樣子(見圖3-12)。
這么一修改,它就符合黃金圈模型的要求——“三個要點”了,同時,相比起原文,也沒遜色多少。
圖3-12
3、空間順序
空間順序的主要形式為:左邊、中間、右邊;下面、中間、上面;外面、中間、里面;東、西、南、北、中。等等。
一般來講,MECE法則,非常適用于空間順序。因為,在具體的空間范圍之內,很容易做到“不遺漏、不矛盾、不重疊、不多余、有邊界”。所以,我們只想方法把空間分為三塊就可以了,沒必要去考慮把它分成四塊或者五塊。如果是已經分成五塊、七塊的,我們就采用合并法或者刪除法,讓它變成三塊。比如,下面這個案例。
一篇文章不僅僅是只由文字組成,它的意涵上還包含著五個層面,依次為:
文本層。即作者寫出來的既完整又有系統(tǒng)的一系列句子。換一句話說,文章是由很多句子組成的,這些句子是完整的,它們是有機地組合在一起,并成為一個系統(tǒng)。
句子的完整性和系統(tǒng)性,是文章寫作的基本要求。
形式層。即文章有它固定的體裁。如果按照寫作方式劃分,它可以分為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應用文等四大類。如果按照寫作內容劃分,它可以分為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四大類。
相同內容而不同體裁的文章,它的閱讀對象是不一樣的,閱讀對象的數量也是不一樣的。
信息層。文章一旦發(fā)布,它的內容就不再僅僅是作者一個人知道了。它馬上變?yōu)樾畔?,被流通、被傳播、被評價、被監(jiān)督、被反饋。
文章被很多人傳播之后,可能成為爆文。所以,文章在傳播的過程中被讀者評價,也很正常。
期望層。即讀者在閱讀到該篇文章時,希望能從中獲取到某些有價值的信息、學習到一些對自己有所幫助的經驗或者知識。
如果閱讀該篇文章之后并沒有任何收獲,讀者就會很失落,可能會留下毫無客氣的評論。
價值層。即文章給讀者帶來什么好處或者利益。
作者在寫作之前,必須明確這篇文章能否給讀者帶來什么好處,否則,沒必要動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提供的價值跟讀者的期望值不一定吻合。
——《如何寫出對讀者有價值的文章?這三點很重要》
顯而易見,上面這個案例是將整個空間分成五個圓圈,根本不符合黃金圈模型的要求。怎么辦?我們只好去掉中間那兩個不是很重要的圓圈,讓它變成三個圓圈(見圖3-13)。
大家看看,這樣是不是效果更佳。
圖3-13
4、程度順序
程度順序的主要形式為:優(yōu)、良、中、可、差;黑、灰、白;最重要、次重要、不重要。等等。
個人覺得,要把程度順序引入到黃金圈模型中來,這個難度不是一般的大。首先,我們所選取的三個要素,它們之間是否存在著差距,這個真不好確定,因為它們沒有時空的特性。其次,如何讓這三個要素形成一個閉環(huán),并且做到不重不漏,這更是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
為了能妥善地解決上面的兩大難題,筆者的經驗是這樣:將自己已經撰寫好的內容,通過“比擬”、“類比”等修辭手段,往一些現成的模型上套?,F成的模型有:“個人、社會、世界”、“固體、液體、氣體”;“窮人、中產、富人”;“愚人 常人 智人”;“本我、自我、超我”。等等。如果實在沒辦法,就套這個模型——“最重要、次重要、其他”。
為了能很好地理解這種操作方法,我們決定舉一個案例。
個人能力的提升,主要來自于親自實踐,次要來自于他人指導,剩下來自于間接學習(見圖3-14)。
親自實踐。在職場中,個人成長大約有70%來自于工作實踐,這其中包括工作經驗的積累、工作任務的完成與常見問題的解決等。個人成長,絕大部分靠企業(yè)培養(yǎng),企業(yè)培養(yǎng)員工的方式主要有如下三種:
① 崗位專精。即企業(yè)通過專項任務、科研難題攻克等活動,激勵員工在原工作崗位上做縱深專精努力,去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② 橫向輪崗。即企業(yè)為了讓員工對整體業(yè)務有全面的了解,而安排員工到同部門的其他崗位上鍛煉一段時間之后再回到原崗位上工作。這么做的目的是:讓員工成為多面手,如果實習的崗位缺人,他可以頂替。
③ 縱向輪崗。即企業(yè)為了培養(yǎng)接班人,而安排員工到同部門的管理崗位上實習一段時間。這么做的目的是:本部門的某一管理者辭職了,就有員工馬上頂替。
他人指導。在職場中,個人成長大約有20%來自于他人的指導。這個“他人”就是導師(也稱教練)或者直屬領導。對員工來說,導師主要有如下三類:
① 業(yè)務導師:一般由部門的業(yè)務能手擔任,負責指導員工的業(yè)務技能。
② 成長導師:一般由員工的直屬領導擔任,負責考核員工的績效。
③ 成才導師:一般由集團的HR團隊擔任,負責幫助員工進行職業(yè)規(guī)劃。
間接學習。在職場中,個人成長大約有10%來自于自主學習。自主學習的方式主要有如下三種:
① 線下培訓。即報名參加線下的培訓班學習。
② 網絡培訓。即報名參加網絡課程學習。
③ 閱讀書籍。即通過看書這種方式來提升自己。
——《想快速提升自己的能力,這些方式你必須知道》
其實,個人能力的提升方式不僅僅包括親自實踐、他人指導、閱讀(間接學習)這三種方式,像參觀、行動學習,等等方式也非常不錯。但是,為了能自己的演講內容符合黃金圈模型又符合MECE法則,我們只能套用“最重要、次重要、其他”這個模型。于是,個人能力的提升方式就只包括三種方式了。
圖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