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課堂教學》有感
所謂深度,指的是觸及事物內(nèi)部和本質(zhì)的程度。深度學習,作為一種學習方式,也被譯為“深層學習”,這是瑞典學者賽爾杰基于學生閱讀的實驗,針對孤立的記憶和非批判性接受知識的淺層學習,于1976年首次提出來的關(guān)于學習層次的一個概念。倡導深度教學,防止學科知識的淺層化和學生思維的表層化,是學科教學走向核心素養(yǎng)的一個突出表現(xiàn)。
深度學習的課堂是在“學習金字塔”和“建構(gòu)主義”理論下,對“人本主義”教育思想的深度實踐,它更關(guān)注學生的學習目標達成度和學生學習行為方式的有效度。它不簡單是一種課堂教學模式,而是對課堂目標和課堂狀態(tài)特別是學生學習狀態(tài)的一種客觀的描述。怎樣使我們的課堂深度化呢?主要從三個方面著手。
一
凸顯科學本質(zhì)特性,展示學科獨特的魅力。
中小學分科教學,是因為各學科具體獨特價值和不可取代的作用。各學科都是美麗的,都具有自身獨特的魅力。我們要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學科之美,去體會學科的神奇的魅力。只有引導體驗學科美,才能培養(yǎng)學生對學科真正的熱愛,培養(yǎng)學生內(nèi)在的學習興趣,保持學生長久的學習動力。同時各學科的魅力還來自于各學科背后送隱藏的學科精神和文化底蘊,教師的教學活動唯有滲透濃厚的學科精神和文化,才能展示學科教學的特有的魅力。
以《楊氏之子》教學為例,來體驗語文學科的獨有的魅力。
㈠ 故事導入,激發(fā)興趣
精煉、得當?shù)恼Z言,能使我們有效地與人溝通;機智、巧妙的語言,能幫我們擺脫可能出現(xiàn)的尷尬局面;幽默風趣的語言,能愉悅我們的身心,活躍我們的生活。上課開始,教師利用故事導入,激活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加學習探究的自信心,引導學生自覺地參與學習中來。然后提問:你對故事中兩個人說的話有什么感受?從而引出課題,并齊讀。
㈡ 初讀課文,讀懂大意
教師簡介白話文和文言文的區(qū)別。這些年,我們學習課文除了古詩外,也都是白話文。今天要學習的課文是古人寫的,古人寫文章用的是文言,叫文言文。然后,讓學生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之后,再讀課文,感悟文章大意。接著,教師范讀,讓學生感受、領(lǐng)悟文言文的特點,并進行交流,為后面的理解和朗讀奠定基礎(chǔ)。學生初次接觸文言文,要樹立“朗讀第一位”的教學觀,但對與學生來說這是不容易的,所以教師的范讀可以促進學生朗讀的欲望,形成學習的動力。學生根據(jù)注解自主合作探究,自悟句意、文意。最后創(chuàng)設(shè)一定的情境,讓學生嘗試吟誦,并能熟讀成誦。
㈢ 討論交流,領(lǐng)悟“幽默”
導入: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什么?你喜歡孔君平說的話?還是喜歡楊氏之子的說的話?為什么?先小組討論,然后全班交流。最后教師小結(jié):“楊梅”是一種水果,其中“楊”與姓“楊”沒有關(guān)系??拙焦室鈱⑺鼈兟?lián)系起來,開玩笑地說:“這是你家果。”這樣說話,因為沒有道理而顯得幽默,也非常親切。楊氏之子用“從沒有聽說孔雀是您家的家禽”來答,妙趣橫生。幽默風趣的一說一答,使見面的場面輕松、愉快。
㈣ 朗讀全文,延伸拓展
學生配樂齊讀后拓展延伸:生活中不缺乏精妙的語言,你聽說過類似的故事嗎?
以上教學課例充分體現(xiàn)了語文學科的特點。展現(xiàn)了語文課的“三味”。第一味是“語文味”。“語文味”就是守住語文本體的一畝三分地。語文的本體是什么?顯然不是語言文字所承載的內(nèi)容,即“寫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樣的語言形式來承載這些內(nèi)容,即“怎么寫的”。語文要學的就是“這個”,語文味所指的就是“這個味”。具體來說,語文味表現(xiàn)在“動情誦讀、靜心默讀”的“讀味”,“圈點批注、摘抄書作”的“寫味”,“品詞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第二味是“人情味”。這里的“人情味”是指語文課中要有情趣,有情感熏陶,有人文關(guān)懷。第三味是“書卷味”。有“書卷味”的語文課,充滿濃濃的文化氣息,內(nèi)含豐厚的文化底蘊;有“書卷味”的語文課,儒雅、從容、含蓄、純正;有“書卷味”的語文課,常常靈氣勃發(fā)、靈光閃現(xiàn),或在教學設(shè)計上別出心裁、或在文本感悟上獨具慧眼、或在課堂操作上另辟蹊徑。
學科特點,我們提煉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依據(jù)。回歸學科,是我們學科教學的起點和依據(jù)。
二
聚焦核心知識,推進“少而精”的教學——通透教學。
小學語文的核心任務(wù):扎扎實實地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在語文實踐中提升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yǎng)。以《月球自述》教學為例,來闡述如何聚焦核心知識,進行通透教學。
㈠ 激情導入,激發(fā)興趣
三年級學生好奇心強,迫切想了解神秘的月球,所以我這樣導入新課:在浩瀚的宇宙中,有這樣一個星球,千百年來,那皎潔的月光曾引起人們多少美好的遐想!它到底藏著多少秘密呢?板書課題。
㈡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自由讀文,學習生字詞。
㈢ 研讀課文,感受月球的神秘和魅力。
閱讀是語文教學的主要的方法,是幫助學生品味語言、打好語文工地的最好的方法之一。盡管科普說明文的語言和文體不如文學性那樣有感染力,但是也包含著作者的情感。所以我在解決“月球是一個什么樣的世界?課文寫了月球的哪些沒有揭開的謎”這兩個核心問題時,采用以讀為主,交流、討論為輔的教法,具體有以下幾個步驟:
1.抓關(guān)鍵詞語,感悟月球的神秘和魅力。
2.邊讀邊想,理清未解之謎的思路。
3.恰當朗讀處理,增添月球神秘之感。
㈣巧妙書寫,學以致用
教學中,不單純地把知識教給學生,而是巧妙地把寫擠進課堂,學生既可以再度感知文本,掌握知識,又能在充滿語文味的讀寫、說的課堂中輕松穿行,學習興趣就會更加濃厚。課文在寫法上很有特色:把月亮自身的魅力和月面的荒涼形成對比,巧妙地運用疑問句和感嘆句,結(jié)尾以“神秘”來概括上面的幾個謎,與文題呼應(yīng)。我讓學生運用其中的一種寫法,寫一寫自己熟悉的事物。這樣不僅訓練了學生的語文基本功,還更全面地了解學生閱讀情況,也對以后學習此類課文起到鋪墊作用。
《月球的自述》是一篇科普性說明文,教師在教學設(shè)計時,沒有把重點落在“寫了什么”上,而是把重點落在“怎么寫”這個核心問題上,通過自主學習,多樣朗讀和讀寫結(jié)合,來感受月球的神秘和美麗,同時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
倡導問題導向,鼓勵批判性思維。
美國優(yōu)秀教師格雷塔面對記者的追問時,曾說過:如果一定要我說教學有什么訣竅的話,那就是問題。當教師能夠不斷向?qū)W生提問并得到回答的時候,就已經(jīng)接近想要達到的目標了。
問題引領(lǐng)得有效在于問題的價值性。在學習《小馬過河》的課文內(nèi)容時,教師運用系列的問題形式:小馬愿意去幫媽媽做這件事嗎?你從哪里知道的?怎樣通過朗讀來表達小馬很樂意幫媽媽做事?小馬馱著麥子、唱著歌向磨坊走去,可是,它怎么停下來了?小馬遇到了什么困難?小馬想到底能不能過去?。渴沁^去還是不過去呢?你在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過讓你為難的事?通過這些問題,引導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發(fā)現(xiàn)其中的奧秘。這些問題不是對課文知識記憶性的考查,沒有簡單機械的背誦和內(nèi)容的復述,而是提出一個個必須在全面了解事實的前提下進行深入思考才能解答的問題。對這些問題的解答不僅能夠了解了小馬過河的整個故事。同時明白了在生活中遇到事情要自己動腦筋,想辦法克服,找出解決問題的答案。
問題是思維的引擎,學生在課堂上的思維就是圍繞問題展開的。這里的關(guān)鍵的問題的質(zhì)量(深度),核心是學生思維。通過問題教學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是深度教學。深度學習也倡導多維思辨,就是讓學生圍繞開放性問題各抒己見、唇槍舌劍、據(jù)理力爭。學生的潛能被發(fā)掘,靈性被激活,心智的火焰被點燃。思辨的過程中,重組思維、發(fā)散思維、臻美思維等多種思維方法交互呈現(xiàn),學生的形象思維、抽象思維、直覺思維、創(chuàng)造思維得到潛移默化的滋養(yǎng)。深度學習重點關(guān)注高階思維,即達到布盧姆認知領(lǐng)域?qū)W習目標中的分析、評價及創(chuàng)造層次。讓學生對同一個問題獨立思考、獨立求證,考慮多種不同方案,篩選、甄別、選擇最佳方案,在促進思維發(fā)展的同時獲得成就感和快樂。
當然,深度學習的前提是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動性,同時,深度學習還需要充分利用交互式反饋評價、思維導圖式學習等工具。所有這一切都構(gòu)成深度學習的要素,都有利于促進學生學習效果的真正提升,有利于促進學生人格的培養(yǎng)和思維的建構(gò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