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聽聞幼兒園的孩子不會系鞋帶,成年人想必并不會太奇怪;但倘若初一學生不會系鞋帶,想必不少人就要大跌眼鏡。最近,“杭州某中學初一新生軍訓現場,三成學生不會系鞋帶”在這個開學季成功登上新聞熱搜。
當下一些中小學生動手能力如此之差,在情理之外,卻也在意料之中。不少父母認為,學習才是孩子的頭等大事乃至唯一任務,“其他事情都不要管,把學習搞好就行了”是眾多家長的口頭禪,甚至以把孩子培養(yǎng)成“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小公主”、“油瓶倒了也不扶”的“小王子”為榮。重視孩子的學習無可厚非,但家長倘若過于輕視對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實屬偏頗。這是孩子全面成長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少了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何談全面、何談素養(yǎng)?暑假本是對孩子進行生活教育的良好契機,但放眼看去,大量中小學生在父母驅使下奔波于各類培訓班之間,偶有閑暇也被手機游戲占據或沉湎于電視機前。如此背景下,初中生不會系鞋帶乃至高中生不會做飯、大學生不會洗衣等怪現狀,自有其“合理”邏輯,實在稱得上見怪不怪了。
正是在父母長期包辦、嚴格管理之下,不少孩子獨立生活、思考的能力較為不足,缺乏對自身稟賦、人生道路的清醒認知,這類孩子類似任由牧羊人驅趕的羔羊,一旦失去指引者、領路人,難免迷途。不少學生在填報高考志愿時的迷茫,正是典型反映。即便經過四年大學的學習,一些大學生依然無法確定自己將來想要從事什么樣的工作,要成為一個怎樣的社會人,“逃避式考研”很大程度上根源于此。近日,有媒體調查發(fā)現,高達71.4%的受訪者承認自己決定考研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逃避”傾向,不過僅三成受訪者認為“逃避式考研”能達到逃避的目的。這一令人喟嘆的數據背后,可見部分年輕學子人生觀、事業(yè)觀之飄忽,心態(tài)之復雜,焦慮之深重。而這一切,恐怕與他們年少時經??M繞在耳邊的“除了學習,啥都不要管”之類的叮嚀,有著千絲萬縷的微妙關聯。
但人生的無奈在于,當部分家長終于有所醒悟,卻驀然發(fā)現孩子已長大成人,不再需要無微不至的庇佑,他們也逐漸失去了對孩子的控制。其實,家長終究會明白,讓孩子以健康而有力的姿態(tài)步入社會,是家長的責任;讓自己以獨立個體的姿態(tài)迎接人生的種種挑戰(zhàn),是每一個子女的歸宿。可喜的是,當下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認識到了自身家庭教育的局限和不足,他們正在覺醒,并形成了較為清晰的危機感,從而愿意以更為積極主動的姿態(tài)掌握生活所需的種種技能,了解社會這所大學校。最近有媒體報道,據某外賣平臺統(tǒng)計,剛剛過去的這個暑假,有近萬名大學生當起了兼職騎手送外賣,其中近半是將要升入大三的學生。雖只是一個小小例子,卻讓我們仿佛看到了“八九點鐘的太陽”散發(fā)出一道令人欣喜的光芒,這說明一些青少年正意識到擁有獨立生活能力、全面接觸和了解社會的重要性。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身為家庭教育的主導者,父母不能總是低著頭,只知道盯著孩子眼前三兩步的緩急,卻忘了抬頭看看更長遠的路。中國古人說,“三窮三富不到老,十年興敗多少人”,要應對人生路上的崎嶇坎坷,僅有文化知識遠遠不夠,每一個人都要積累實際生活的能力,了解我們所處的社會的運行規(guī)律,從而更加科學合理地規(guī)劃自己的人生,追逐真正值得為之奮斗的事業(yè)?,F代教育家說,“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強調的也正是這層意思。
眼下正值新學期開學,對廣大家長而言,這無疑是一個反思自身教育觀念的良好契機。現在意識到某些問題為時未晚,依然有糾偏和改錯的機會,就像初中生不會系鞋帶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部分家長認為這不是問題。假如等到孩子上了高中、大學乃至走上社會,依然是缺乏自理能力的“小孩”,才是真正的悲哀。楊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