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伯來語是現(xiàn)代以色列的官方語言,也是眾多猶太人的母語。不過就在一百多年前,希伯來語還只是存在于摩西五經等宗教典籍上的語言。除了少數(shù)拉比、神職人員以及語言學家之外,沒有人能讀懂這種古老晦澀的文字。然而,他們僅用一百多年時間,就將古老而幾近消亡的小語種語言轉變成當今900萬猶太人的母語,堪稱語言學歷史上的奇跡。那么,猶太人是怎樣創(chuàng)造這個奇跡的呢?
艾利澤·本-耶胡達
希伯來語復興開始于一百多年前的19世紀末。隨著錫安主義興起,越來越多的猶太人從世界各地回歸故土,因此也帶來了新的問題。因為近兩千年來,猶太人一直散居在世界各地,他們生活中的語言早已變成了多元化。例如:來自歐洲的猶太人的母語有意第緒語(由德語分化而來的猶太人的語言)、俄語、立陶宛語、波蘭語、德語、法語等等;而來自中東的猶太人母語大多是阿拉伯語。這些回歸故鄉(xiāng)的猶太人雖然有相同的信仰和身份認同,但他們各自帶來的不同地域文化與語言,使彼此的溝通都極為困難。在這批回歸的猶太人之中,終于有人站了出來,決心要讓曾經只存在于經文中的希伯來語成為猶太民族的母語,他的名字叫艾利澤·本-耶胡達。
以色列本地小學在復興希伯來語的過程中起到很大作用
復興一種瀕臨消亡的語言談何容易,但幸運的是,猶太人在近兩千年里不僅沒有放棄他們的信仰,也一直堅持用希伯來語抄寫他們最神圣的典籍——塔納赫。從摩西五經到先知書,千百年累積的浩瀚的文獻,給現(xiàn)代語言學家們提供了極為豐富的語言素材。艾利澤·本-耶胡達和一眾語言學家通過經文,成功地編撰了現(xiàn)代希伯來口語教學范本。從此,希伯來語對于猶太人而言不再只是圣書的載體,而成為每個人日常溝通的語言,成為鮮活而充滿生命力的通用語。在這個過程中,一些極端保守的猶太人強烈地反對推廣希伯來語,他們認為希伯來語是神圣的語言,只應該存在于圣書之中,不應該成為世俗的語言。但事實證明這些人錯了,隨著希伯來語日漸普及,越來越多的猶太人效法古老詩篇的格式,寫下越來越多的贊美詩歌。希伯來語的復活給猶太民族帶來了民族凝聚力和文化繁榮,也加速了猶太人信仰的復興。
從19世紀末以來,隨著本-耶胡達等人的努力,越來越多回歸故土的猶太人,以極大的熱情投身到復興希伯來語的活動之中,雖然困難重重,但猶太民族并不是一個懼怕困難的民族。在短短數(shù)十年間,希伯來語已經成為居住在巴勒斯坦地區(qū)的猶太人的通用語。在1948年以色列建國之前,回歸故土的猶太人之中已經有80%可以熟練地使用希伯來語交流了。以色列建國之后,希伯來語已經成為出生在這片土地上的新一代猶太人的母語,他們已經完全掌握了這個古老又年輕的語言。父輩們在離散時期曾經的母語,例如意第緒語、俄語、波蘭語等語言漸漸被遺忘,成為外國語了。
直到今天研讀五經依然是猶太式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猶太人復興希伯來語的成功,也觸動了世界上其他民族試圖復興古代語言的熱心。比如:愛爾蘭在建國之后就嘗試復興愛爾蘭與取代英語作為通用語,但他們失敗了,其他試圖復興古代語言的人們也大多沒有成功。在我看來,并不是這些投身復興古代語言的學者和活動家們不夠努力,而是除了猶太人之外,沒有哪個民族對于復興古代語言這件事上有如此強烈的情感和信仰上的訴求。希伯來語復興的成功案例也可以說是不可復制的。而這種由信仰凝聚起來的對民族的認同感,正是猶太人能夠經歷千百年風雨卻依然回歸故土,能夠重建自己國家、民族語言與文化的最重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