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王國之中國的三國與十六國
公元220年漢朝滅亡至公元584年隋朝建立,中國一直處于分裂時期,戰(zhàn)亂不斷。三國鼎立之后出現(xiàn)了暫短的統(tǒng)一,之后北方再次陷入分裂,被外族統(tǒng)治,而南方卻出現(xiàn)繁榮局面。在隋朝統(tǒng)一之前,北方先后被鮮卑(公元397至534年)和北周(公元577至589年)統(tǒng)治。
三國
三國(狹義220年-280年,廣義184年、190年或208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三國鼎立時期,有曹魏、蜀漢、孫吳等三個國家。
公元220年,漢獻帝退位,魏、蜀、吳三國鼎立,都宣稱自己是漢朝的合法繼承著,戰(zhàn)爭不斷,戰(zhàn)亂不已,使得人口下降,城池被毀經濟受損。三國中勢力最大的是北方的魏國,吳國在南方,領土面積最大,但人口不足,西邊的蜀國(今四川省)勢力最弱,人口最少。
公元263年,魏國滅了蜀國。兩年后魏國大將司馬炎推翻魏主,自立為武帝(公元265至289年),成為晉朝的開
十六國
晉國統(tǒng)一的局面并沒有維持多久。晉武帝死后,他的兒子們展開了王位之爭,史稱“八王之亂”(公元291至306年)。為了擴充軍隊,皇子們從中亞的游牧民族招募士兵,招致游牧部落入侵。
公元306年,一支匈奴部落在首領劉淵帶領下開始入侵華北,先后攻陷了東部洛陽(公元311年)和西部長安(公元316年)。中國和巴蜀等地分裂成很多國家,史稱“五胡十六國”,這是指自西晉末年到北魏統(tǒng)一北方期間,于公元304-439年間曾在中國北部境內建立政權的五個北方民族及其所建立的政權。五胡指匈奴、鮮卑、羯、氐、羌;十六國指前涼、后涼、南涼、西涼、北涼、前趙、后趙、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成漢。
大規(guī)模的饑荒和匪患迫使人們逃往南方,許多人在人口稀少、土地肥沃的長江平原定居下來。他們的到來加速了南方的文明進程。在其后的300年里,南方出現(xiàn)了延續(xù)5個朝代的相對穩(wěn)定時期,并于公元6世紀成為中國實力最強、人口最多的地區(qū)。
中國北方一支鮮卑族拓跋氏的游牧民族,經過自公元386年至397年的11年的征戰(zhàn),統(tǒng)一了華北,建立了北魏。
公元534年,北魏的親拓跋派和親漢勢力發(fā)生分歧,導致內戰(zhàn),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西北方強大的地主勢力即北周,于公元557年取代了西魏。公元前577年,北周征服東魏,統(tǒng)一了北方。四年后,有著漢族和牧民族混合血統(tǒng)的將軍楊堅,后稱隋文帝,推翻了北周,建立了隋朝。隋文帝在鞏固了北方統(tǒng)治之后,于公元589年渡過長江,滅了南陳,結束了400年來的分裂狀態(tài),重新統(tǒng)一了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