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府志》附淅川山水圖
01
—
淅川名山何其多:禹山曾有大禹廟
河南淅川,先楚始都地,山環(huán)水繞,形勝大觀。名山眾多,除盛灣鎮(zhèn)之四峰山外,海拔都低于千米,但因多與人文有關,讓山水有了靈魂,有了精氣神,值得攀登流連。
治水之遺,有禹山、湯山。此二山位于淅川縣九重鎮(zhèn),緊鄰丹江陶岔,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所在地,干渠即從二山間穿過向北而去。登上湯山之巔重修的九重閣,西望丹江浩淼,俯瞰渠閘雄峙。
因修建丹江口水庫,上世紀70年代初,原本屬于鄧州的九重劃歸淅川管轄,故康熙三十三年(1694)南陽知府朱璘纂修的《南陽府志· 輿地· 鄧州》就有關于禹山、上禹山的記載:“禹山,州城(今鄧州市——作者注)西南六十里,上有大禹廟,下有龍?zhí)?。又西十里,為上禹山,亦有禹廟。其南為泉池,平地涌泉,溉田數十頃。東為大瓦寺。世傳張睢陽(即張巡,安史之亂時,起兵雍丘拒叛軍,守睢陽達數月,終因糧絕城破遇害——作者注)故里。”
這段記載至關重要:禹山、上禹山均有祭祀大禹的廟宇,山名當與大禹治水有關;有涌泉,可灌溉田地數十頃,必有后人曾以大禹為師治水,也極有可能與以修水利興農耕為樂的“召父杜母”有關:
《漢書· 循吏列傳·召信臣》記載,召信臣先后主政谷陽、上蔡縣,后轉任零陵郡太守、諫大夫、南陽郡太守。召信臣在郡中巡視水泉,主持開通溝瀆,豎起水門提閘數十處,使受灌溉的農田最多時達到三萬頃,吏民尊稱他為召父。
《后漢書· 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杜詩》記載:“杜詩字君公,河內汲人也……七年,遷南陽太守。性節(jié)儉而政治清平,以誅暴立威,善于計略,省愛民役。造作水排,鑄為農器,用力少,見功多,百姓便之。又修治陂池,廣拓土田,郡內比室殷足。時人方于召信臣,故南陽為之語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淅川及其周邊兩漢時都屬南陽郡,禹山涌泉之灌溉之利,不僅肇自大禹,得益于“召父杜母”,更得益于后世持續(xù)堅守的興修水利的傳統(tǒng)。筆者和何弘數年前采寫反映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命脈》,也曾論及。從某種意義上說,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設于此,正是歷史和現(xiàn)實的最佳抉擇。
關于湯山,《南陽府志· 輿地· 鄧州》記載:“州西七十里,東西兩峰對峙。東峰有成湯廟,下有溫泉,故名。其東南有荷池,接湯泉水。”今重修之九重閣即位于東峰之巔。正堪紀二帝之德、召父杜母之惠、南水北調之功。
此卷還另有“湯泉”條目:“湯泉,出湯山下,有數坎水,四時常溫,能令浴者怡神志、祛痼疾。”可見湯泉還有治病養(yǎng)生之功效,可惜今已不存,或可掘地復建乎?
于湯山望禹山、渠首閘
02
—
眾山之首,首推岵山。岵山踞丹江、鸛河(古稱析水、淅水——作者注)交匯處,登上岵山之巔,山下二水汪洋,碧藍如洗??滴醵四辏?689) 知縣郭治原輯、咸豐八年(1858 )撫民同知王官亮重刊的《淅川縣志》,康熙三十三年(1694)南陽知府朱璘纂修的《南陽府志》,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纂修的《淅川直隸廳鄉(xiāng)土志》均有岵山的條目。
其中,《南陽府志》記載:“岵山,縣(淅川老縣城,今淅川縣老城鎮(zhèn)附近,已沒丹江中——作者注)東二十里。宋將孟珙大破金武仙,駐兵于此。即陟岵先生(周初隱士,名邦——作者注)隱處。巔有泉容升,水恒取不竭,不取不溢?!?
岵山是淅川的文化圣山,也是一座詩歌之山。山南江畔多有新舊石器遺址,如坑南、下王崗、龍山崗等,亦可尋楚始都丹陽(即夷屯——作者注)、三戶城、於村里、秦楚丹陽大戰(zhàn)舊跡,今人更有詩人屈原登岵山而賦《國殤》之說。
筆者曾有小文《愿做岵山一株草》等記之,此不贅述。
遠眺岵山及丹江||邱曉東航拍
03
—
文獻之載,有析隈山。析者,淅也。隈者,山水彎曲之地。“隈”通“隗” 、“騩”。 析隈山即隈山,在河南新密、禹州、新鄭交界處稱大隗山。《漢書·地理志》記載:“密,故國,有大隗山。”清華簡《楚居》 篇開頭就寫到隈山:“ 季連初降于隈山,抵于穴窮,前出于喬山。宅處爰波,逆上汌水,見盤庚之子,處于方山。女曰妣隹,秉茲律相,詈胄四方。季連聞其有娉,從,及之盤(泮),爰生[纟呈]伯、遠仲。毓徜徉,先處于京宗…… 至酓繹(熊繹)與屈紃,使鄀嗌卜徙于夷屯……”
熊繹被封于丹陽,《史記》有載。楚人自中原來,愛沿用老地名,以示不忘本。熊繹被封于淅川丹陽后,淅川也有隈山。《左傳·僖公二十五年》就寫到過析隈,但傳世本句讀有誤,句讀為“ 秦人過析,隈入而系輿人……”,應句讀為:“秋,秦、晉伐鄀。楚斗克、屈御寇以申、息之師戍商密。秦人過析隈,入而系輿人,以圍商密,昏而傅焉。宵,坎血加書,偽與子儀、子邊盟者。商密人懼曰:“秦取析矣!戍人反矣。”乃降秦師。秦師囚申公子儀、息公子邊以歸。楚令尹子玉追秦師,弗及,遂圍陳,納頓子于頓。”
山在析水之隈,故名析隈,但析隈山之名今已不傳。《方輿紀要·鄧州》記載:“今州有析隈山,俗訛為斯隈山。” 鄧州曾轄淅川,故有此說。
《淅川縣志·山川》和咸豐九年(1859)《淅川廳志》均有“ 析隈山”條:“析隈山,縣東?!蹲髠鳌罚呵厝诉^析隈,因記其地。而山名俗訛為斯隈山。見《一統(tǒng)志》。”
《淅川直隸廳鄉(xiāng)土志》記載得較為詳盡,基本上明確了析隈山的具體方位:“淅川環(huán)境皆山,有千巖競秀之概。然尋其脈,略約可分為三支……一曰東路之山,系自嵩縣伏牛山發(fā)脈南行,為內鄉(xiāng)西北之山入本境,東曰將軍嶺,東南行曰 析隈山,西曰石門山,南行曰麗金山,東南行曰太白山。”《淅川縣志·山川》記載:“ 麗金山,縣東三十里。昔傳有里人于此獲金。”太白山位于今丹江小三峽之太白峽。可見 析隈山與此二山不會太遠。
《淅川直隸廳鄉(xiāng)土志》還單列有“ 析隈山”條目:“析隈山,在城(淅川老縣城,今淅川縣老城鎮(zhèn)附近,已沒丹江中——作者注)東百里,雷山里內。《左傳》:秦人過析隈,因記其地而名。山俗訛為斯隈。” 析隈山距淅川老城東五十公里,大約也就在今馬蹬鎮(zhèn)、香花鎮(zhèn)之間吧?
(本文參考文獻:《清華大學藏戰(zhàn)國竹簡》《清華大學藏戰(zhàn)國竹簡書法匯編》《左傳》《史記》《漢書》《后漢書》《南陽府志》《淅川縣志》《淅川廳志》《淅川直隸廳鄉(xiāng)土志》等。2021 年2 月16 日,記于鄭東楚居堂)
作者簡介
吳元成,河南淅川盛灣鎮(zhèn)分水嶺人,幼曾居湖北荊門,現(xiàn)居鄭州,供職于河南法制報。著有《花木狀》等詩文集多種,與何弘合著有《命脈》。曾獲杜甫文學獎、河南省“五個一工程”圖書獎、河南省文學藝術優(yōu)秀成果獎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