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讀岑參的《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提到詩中“無人送酒來”是化用了陶淵明的典故。忽然就想到了陶潛的幾首有趣詩。
陶淵明于二十九歲時作了《命子》詩。該詩通過歷述陶氏先祖功德、祖輩光榮來激勵兒子將來要成為一個有抱負、有作為的人,同時表達了詩人對兒子的希冀之切。
陶淵明又陸續(xù)有了幾個孩子,他一共有五個兒子。大名分別叫儼、俟、份、佚、佟,小名分別叫舒、宣、雍、端、通??蛇@些孩子也個個不好學(xué),于是陶淵明四十多歲時又寫了一首《責(zé)子》。
《責(zé)子詩》
白發(fā)被兩鬢,肌膚不復(fù)實。
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
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
阿宣行志學(xué),而不愛文術(shù)。
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
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栗。
天運茍如此,且進杯中物。
我讀此詩,一直莞爾,但笑過之后也有一點感觸。
我們想象里的陶淵明,都把他看作真正的隱士,飄逸得很。其實《責(zé)子詩》是陶淵明當(dāng)時真實生活的寫照,是他真實的形象,是他心境如實的表白。
這首詩近乎白話。從詩中可以看出,這位身體羸弱、兩鬢斑白的父親在日益衰老,此時他最希望孩子們能有出息,可孩子們都懶惰貪玩不喜歡讀書。最后陶淵明感嘆:這是命啊,沒辦法,不想了,還是喝酒吧。
關(guān)于它的用意,后代兩個詩人有很不相同的理解。一個是杜甫,一個是黃庭堅。
《遣興五首》(其三)
杜甫
陶潛避俗翁,未必能達道。
觀其著詩集,頗亦恨枯槁。
達生豈是足,默識蓋不早。
有子賢與愚,何其掛懷抱。
杜甫認為《責(zé)子》詩是在批評兒子不求上進,最后一句“有子賢與愚,何其掛懷抱”,就是說孩子好壞是他們自己的事,你何必這么想不開呢?
而宋代的黃庭堅卻予以否認。
黃庭堅《書陶淵明責(zé)子詩后》:
“觀淵明此詩,想見其人豈弟慈祥,戲謔可觀也。俗人便謂淵明諸子皆不肖,而淵明愁嘆見于詩耳,可謂癡人前不得說夢也?!?/span>(豈弟,同愷悌,和樂安閑的意思)
誠然,詩的語句是詼諧的,作者也不是板著面孔在教訓(xùn),而是出以戲謔之筆,又顯出一種慈祥、愛憐的神情??梢哉f,兒子的缺點都是被夸大了的,漫畫化了的,看得出作者下筆時的那種又好氣、又好笑的心情。
詩題為“責(zé)子”,詩中也確實有對各個兒子責(zé)備的意思,但結(jié)合作者的《命子》詩及《與子儼等疏》,對諸子為學(xué)、為人是有著嚴格的要求的。陶淵明雖摒棄仕途,但并不意味著放棄對子女教育的責(zé)任。對子女成器與否的掛慮,這是人之常情。
歸隱田園的陶淵明也做不到真正的“超脫”,從他的《責(zé)子》詩中我們還看到他生活的另一面,他并沒有走進“桃花源”里去,他仍在當(dāng)時的社會現(xiàn)時中?!芭c君一醉”只是表達心中的無奈罷了。
其實陶淵明自己也知道,自己說孩子們,孩子們也未必愛聽。因為陶公確實是個性情中人,他也還記得小時候長輩向他說教時,他不喜歡聽的情景。
《雜詩十二首》(其六)
陶淵明
昔聞長者言,掩耳每不喜。
奈何五十年,忽己親此事。
求我盛年歡,一毫無復(fù)意。
去去轉(zhuǎn)欲遠,此生豈再值。
傾家時作樂,竟此歲月馳。
有子不留金,何用身后置!
“有子不留金”,用了漢代疏廣的典故。疏廣有錢,不留給孩子們,來激勵他們好好為自己的人生奮斗。但陶淵明沒錢,孩子只有跟著他吃苦,所以他還是時常覺得愧對孩子們。
陶淵明五十多歲時,感慨自己身體越來越差,于是由給孩子們寫了一篇文章,告誡他們。這就是著名的《與子儼等疏》。
《與子儼等疏》
告儼、俟、份、佚、?。?/span>
天地賦命,生必有死;自古圣賢,誰能獨免?子夏有言:“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四友之人,親受音旨。發(fā)斯談?wù)撸瑢⒎歉F達不可妄求,壽夭永無外請故耶?
吾年過五十,少而窮苦,每以家弊,東西游走。性剛才拙,與物多忤。自量為己,必貽俗患。僶俛辭世,使汝等幼而饑寒。
余嘗感孺仲賢妻之言。敗絮自擁,何慚兒子?此既一事矣。但恨鄰靡二仲,室無萊婦,抱茲苦心,良獨內(nèi)愧。
少學(xué)琴書,偶愛閑靜,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見樹木交蔭,時鳥變聲,亦復(fù)歡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fēng)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意淺識罕,謂斯言可保。日月遂往,機巧好疏。緬求在昔,眇然如何!
疾患以來,漸就衰損,親舊不遺,每以藥石見救,自恐大分將有限也。汝輩稚小家貧,每役柴水之勞,何時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雖不同生,當(dāng)思四海皆兄弟之義。鮑叔,管仲,分財無猜;歸生、伍舉,班荊道舊;遂能以敗為成,因喪立功。他人尚爾,況同父之人哉!穎川韓元長,漢末名士,身處卿佐,八十而終,兄弟同居,至于沒齒。濟北氾稚春,晉時操行人也,七世同財,家人無怨色。
《詩》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爾,至心尚之。汝其慎哉,吾復(fù)何言!
此文前半簡述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與選擇,其后叮囑兒子們不要分家,幾乎有遺書之意。尤其是后面引了很多情同手足、兄弟不分家的典故,真是反復(fù)叮嚀。
古人一向推崇教子有方。 “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jīng)書不可不讀 。”
《責(zé)子詩》寫出了陶淵明對兒子的學(xué)習(xí)教育及前途命運的真心憂慮。這樣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