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7日,今天就是大雪節(jié)氣了,它是農(nóng)歷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21個節(jié)氣,更是冬季的第3個節(jié)氣,標志著仲冬時節(jié)的正式開始。 初冬:立冬到大雪; 仲冬:大雪到小寒; 深冬:小寒到立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大雪,十一月節(jié),至此而雪盛也?!贝藭r北方“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南方有些地區(qū)也已雪花飛舞。 大 雪 三 候 一候 鹖鴠不鳴:鹖鴠(hé dàn)即寒號鳥。天氣寒冷,飛禽無蹤,走獸無影,連寒號鳥也停止了呼叫。 二候 虎始交:古人認為,此時為陰氣最盛時期,盛極而衰,陽氣已經(jīng)有所萌動,于是老虎開始求偶。 三候 荔挺出:仲冬雪季,萬物沉寂,一種叫荔挺的蘭草,也感受到陽氣的萌動而抽出新芽,在此時獨獨長出地面。 一年到此,是陰氣最盛的時候,但同時已進入了一年中進補的大好時節(jié)。 “冬令進補”不僅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促進新陳代謝,使畏寒的現(xiàn)象得到改善;還能使營養(yǎng)物質能量最大限度地儲存于體內(nèi),利于體內(nèi)陽氣的升發(fā)。 俗話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大雪時節(jié),我們更應做到「溫補助陽、補腎壯骨、養(yǎng)陰益精」。 大雪時節(jié),要做到起居有度,特別是日常生活中的行為習慣,都對健康有著深遠的影響。 當我們失眠或是熬夜時,都會有類似的感受:時間越晚,越容易感到手腳冰涼、渾身發(fā)冷、腦子不聽使喚... 這其實就是晚睡內(nèi)耗氣血,寒邪趁虛入侵人體,導致經(jīng)絡阻塞的表現(xiàn)。 冬日陽氣肅殺,夜晚更加嚴重,因此要“早臥晚起,必待日光”。 一方面,人睡覺的時候,是陽入于陰,就是讓陽氣斂藏,延長睡眠的時間,本身是藏陽的舉動; 另一方面,冬天黑夜較長,早起容易受冷,人體要動用陽氣來御寒,所以說等待日光的出現(xiàn)也是有利于不輕易擾動陽氣的做法。 大雪是陰氣最盛時期,陽氣生發(fā)偏虛,容易受到寒氣入侵。 有些疾病的發(fā)生與不注意保暖有很大關系。中醫(yī)認為,人體的頭、胸、腳這三個部位最容易受寒邪侵襲,也是陽氣容易散發(fā)的部位,需要做好保暖工作。 此外,大雪過后,不要讓皮膚毛孔開泄出汗而使陽氣大量喪失。 中醫(yī)講「津能載氣」,像劇烈運動、汗蒸這些會使得人體的汗液大量流失,短時間大量的汗液流失必然會導致人體陽氣的耗散。 中醫(yī)養(yǎng)生強調“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 大雪時節(jié)氣候干燥,特別是北方,室外冷燥、室內(nèi)熱燥。這就要求我們固護好身體的水分,以防上火。 養(yǎng)陰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多攝入水分。每日要保證充足的飲水量,沒有腎臟等疾病的人日飲水量應不少于2000毫升。 且不要一口氣喝過多的水,每次喝4-5小口,隔段時間再喝,這樣才可以充分滋潤身體。 每天一定要喝的3杯水 建議使用取暖器的家庭應注意居室的濕度,最好有一支濕度計。 通常來說,生活在相對濕度為30%-40%的環(huán)境中最感舒適。如相對濕度低了,應做相應的調節(jié),比如向地上撒些水,或用濕拖把拖地板,或在取暖器附近放一盆水,以增加空氣濕度。 除此外,每天還可以吃一些大白菜、雪菜、蓮藕、梨等清熱潤燥的食物。 仲冬是一年中最可以大補的一個月,順時進補,更會事半功倍。但絕不是一味地吃補品,而是在日常飲食中多加注意,滋養(yǎng)五臟。 中醫(yī)認為,人體的外在狀態(tài)是其內(nèi)在功能的具體體現(xiàn)。也就是說,人的五官、皮膚、毛發(fā)的好壞,清楚地反映了人體內(nèi)五臟六腑、陰陽氣血的健康狀況。 因此,保健養(yǎng)生只做外在養(yǎng)護是不夠的,需要由內(nèi)養(yǎng)外。 人面色的好壞與心有密切的關系。人心氣旺盛,氣血和津液充盈,面色就會紅潤有光澤;反之,則會反映出面色蒼白、青紫等病態(tài)。 因此,要想面色好就必須養(yǎng)血養(yǎng)心,多吃養(yǎng)血養(yǎng)心的食物。 推薦藥膳:芪棗合湯 取黃芪15-30克、大棗10克、百合30克,一起下鍋燉煮30-40分鐘,連湯帶料一起食用,每周吃1-2次。 可補血補氣、健胃補脾、滋陰養(yǎng)肺,對氣血兩虛的病人大有好處,緩解乏力、怕冷癥狀。 中醫(yī)認為,目為肝之竅,眼睛的好壞,取決于肝臟藏血功能的正常與否。肝臟功能正常,人的雙眼就有神;反之,則眼睛干澀,視力減退。 由于生理特點的關系,女性更易出現(xiàn)血虛,因此,女性更應該保護眼睛,特別在經(jīng)期孕期時不要使眼睛勞累過度。 推薦藥膳:枸杞山藥粥 取枸杞20克洗凈、山藥50克去皮洗凈切塊、粳米100克淘洗干凈,一同煮爛即可。 堅持服用可益腎健脾、養(yǎng)肝明目。 冬季,有些人的唇角周圍及嘴唇會出現(xiàn)脫皮、干裂,甚至少量出血的現(xiàn)象。 中醫(yī)理論認為“脾開竅于口,其華在唇”。脾氣健運,功能正常,則口唇紅潤;反之,則唇色淺淡甚至萎黃無華,所以健脾是防止嘴唇干裂的關鍵。 推薦藥膳:芡實山藥糊 將芡實、山藥曬干后磨成細粉,將糯米粉與白糖加入調勻。每次取混合粉50-100克,加入冷水調成稀糊狀,加熱燒熟。 山藥偏甘味而健脾,芡實偏澀味而收斂,每天早晨空腹溫服。可健脾止瀉。 中醫(yī)認為“肺主皮毛”,肺功能正常則是皮膚滋潤;肺燥時,皮膚則干燥、易脫皮。入冬后肺易被干燥氣候所傷。 推薦藥膳:蜜餞百合 準備干百合100克洗凈,加入150克蜂蜜拌勻,上籠蒸3小時,用瓷罐保存,每天早晚各服用1湯匙,具有養(yǎng)肺潤膚的功效。 補腎發(fā)烏黑 “腎為先天之本,其華在發(fā)”,頭發(fā)可反映腎氣盛衰。腎氣盛的人頭發(fā)茂密有光澤,腎氣不足則頭發(fā)易脫落、干枯、變白。 推薦藥膳:花生紅棗燉豬蹄 取花生50克、紅棗10顆、豬蹄500克洗凈后一同燉熟即可,每周1次,可益腎養(yǎng)發(fā)。 此外,五谷皆可補腎,主食攝入不足,也容易出現(xiàn)氣血虧虛、腎氣不足,因此每天必須攝入一定量的主食。 除了上面我們說的,還可以適當吃一些種子類的食物,冬天吃植物的種子也是在吃植物的精華,以精補精,幫助我們保養(yǎng)、封藏臟腑的精氣。 如蓮子、山藥、黑芝麻、枸杞子、桑椹(干)、桂圓(干)、核桃仁。 補精氣的食物,建議中午或下午作為藥膳或小零食吃,因為這些食物普遍營養(yǎng)豐富、偏于滋膩,早上吃不利于陽氣升發(fā),午后吃可以順勢沉降適應氣機閉藏。 大雪時節(jié)多做按摩疏通經(jīng)絡,可以促進血液循環(huán),增加身體抵抗力。 【勞宮穴】在手掌心,握拳屈指的中指尖處。 勞宮,是勞累之后休息的宮殿。身體疲憊沒有精神,惡心難受,無法入眠,都可以按揉勞宮穴緩解。 在手背對掌心的地方就是【外勞宮穴】,臟腑積有寒氣熱氣,皆能和解。大雪節(jié)氣我們借由雙掌的熱量,溫煦二腎,將腎內(nèi)寒氣祛除。 尤其是每晚22:30-23:00,“亥時”尾“子時”頭,地氣最旺時,地氣通過內(nèi)勞宮吸入,穿過外勞宮直接注入二腎,伴隨二掌的熱量和五行之氣,可溫煦二腎。 具體方法:在手背對掌心的地方就是外勞宮穴。每晚臨睡前,平躺,將兩手墊于腰部,手背緊貼后腰,5-10分鐘后,其熱感會逐漸傳遍全身。 大椎穴,是手足三陽經(jīng)和督脈交會的地方。這里是陽經(jīng)大會,是陽氣升發(fā)的一個重要站點。 陽氣者,衛(wèi)外而為固也。陽氣從這里發(fā)出,形成保護人體的第一道屏障,也是阻止風寒入體的第一道關口。 冬天,讓人怕冷,讓人畏畏縮縮,按壓大椎穴,能激發(fā)陽氣,溫煦全身,克制體內(nèi)的陰寒;還能緩解各種虛寒癥,比如肩頸僵硬、風寒感冒、鼻炎、咳嗽等等。 而且,經(jīng)常按壓大椎穴,陽氣流通宣發(fā),則不會郁聚而發(fā)生熱毒,還能退熱、消熱毒。也就是說,感冒時的發(fā)熱、咽痛、扁桃體紅腫熱痛,都可以按揉大椎搞定。 具體方法:先左手后右手,4指并攏放于頸項部,反復斜擦大椎穴30-50次,若擦后局部發(fā)熱,則效果最佳。
其實“補”也是很有講究的,要根據(jù)地域、天氣吃不同食物,才能達到最佳效果。在我國,由于南北方地理環(huán)境不同,在進補的時候也有區(qū)別。
所以,在不同地區(qū)由于地理氣候不同,進補方式不同。
北方的朋友溫補就可以放肆些了,牛肉、羊肉等熱性足的食物吃起來,日常做菜時可以加一些生姜,幫助溫陽散寒。
我們都知道北方的冬天是特別寒冷干燥的,再加上暖氣的存在,房間里也是燥熱的。燥,直接影響也特別影響的,就是肺。
如果天氣持續(xù)干燥,需要在滋補時增加冰糖、銀耳、雪梨、荸薺、百合等滋陰潤肺的食物。
五行生克中,脾土凝聚而生肺金。肺有賴于脾胃供給水谷精微之營養(yǎng),如果脾土太弱也不足以生肺金,人就會更容易患呼吸系統(tǒng)疾病。
所以,北方朋友溫補時,要注意「培土生金」,即補脾益肺。
最好配一些能健脾助消化的食物,例如山楂、洋蔥、陳皮等。
這道「陳皮山楂燉羊肉」算是北方冬補的典范。
推薦藥膳:陳皮山楂燉羊肉
食材:羊肉250g,白蘿卜100g,干山楂6克、陳皮3克。
做法:
1. 將羊肉洗凈切塊焯水;白蘿卜洗凈切塊;蔥姜洗凈切片。
2. 鍋內(nèi)放適量油,小火放入冰糖,炒至糖融化冒泡,加入羊肉翻炒至上色。
3. 放入蔥姜翻炒,加少許生抽和料酒翻炒均勻,加入適量清水,燒開后,加入蘿卜塊、山楂、陳皮,放適量鹽調味。
4. 中小火燉至羊肉軟爛,收湯出鍋。
功效:羊肉味甘、性溫,能補血益氣、溫中御寒,非常適合冬令進補。陳皮能理氣健脾,山楂能消食健胃,兩味藥食同源,氣味溫和,對消積化滯有很好的作用,又能開胃,與肉同煮也不會影響其口味。
比起北方人里三件、外三件的全副武裝,南方雖然降溫,但也算是溫暖了。眼瞅著北方人大口大口吃羊肉,加很多姜都能頂?shù)米?,南方朋友就不行,分分鐘上火給你看。
因此,南方人冬季更適宜平補,吃些雞、鴨、魚類等性溫和的食物就足夠。
南方潮濕多雨,冬雨綿綿不在少數(shù),“濕氣通于脾”,南方人在溫補的同時,可以配合吃一些健脾利濕的食物,如薏米、茯苓、山藥、蓮子等。
這道「山藥茯苓乳鴿湯」算是南方冬補的典范。
推薦藥膳:山藥茯苓乳鴿湯
食材:乳鴿1只、山藥1根、茯苓20克、姜1塊、鹽適量。
做法:
1. 乳鴿去內(nèi)臟,洗凈,放入開水中焯燙一下,去血水,撈出瀝干。
2. 姜洗凈切片;山藥去皮洗凈,切塊。
3. 鍋中放入適量食用油,油熱后放入姜片煸炒出香味后,放入乳鴿炒香。
4. 把乳鴿撈出放入沙鍋中,加入適量開水,放入茯苓,小火煲1小時左右,再放入山藥塊煮至爛熟,加鹽調味即可。
功效:用乳鴿燉湯,能夠滋補肝腎,調養(yǎng)氣血、清肺順氣、強健身體。這三味同煮,既能清濕熱,又能健脾胃,從而很好地排除體內(nèi)的水濕,有利減肥。
無論南北,冬季潛藏陽氣都是重中之重,由此催生了同一個飲食準則:增苦減咸。
如果吃很多咸味的食物,會致腎水更寒,折損心陽,不利于潛藏陽氣,咱煲的湯里也要記著少放鹽。
大雪后可適當補充苦味食物補補心陽,如白蘿卜、萵筍、生菜、芹菜等以養(yǎng)心氣。
“冬吃蘿卜夏吃姜,不勞醫(yī)生開藥方。”此時一杯「白蘿卜汁」最為合適。
中醫(yī)認為冬天吃蘿卜,能祛除體內(nèi)堆積三季的毒熱之氣,幫助陽氣的生發(fā)。此外,蘿卜具有健脾消食、化痰定喘的功能。
如果實在不喜歡蘿卜的味道,可以適量加些雪梨同榨成汁。
梨有潤肺涼心、消痰去火的功效,跟白蘿卜一起榨汁喝,不僅能掩蓋白蘿卜的辛辣味,還可以讓食療功效加倍。
脾胃不好的人,如果不能喝太涼的果汁,還可以將二者一起煮水喝。有潤肺、清熱、化痰之功效。
大雪,意味著冬日的陰寒之氣愈加強烈。
此時應注意靜養(yǎng),但也不應足不出戶,更不宜久坐、貪睡,如果過分靜養(yǎng)只逸不勞,則會出現(xiàn)動靜失調。應適時走出戶外進行體育鍛煉,呼吸新鮮空氣,以強健體魄,助神清氣爽。
如果大家覺得今天的內(nèi)容有幫助到你,記得轉發(fā)給身邊的人,讓更多的人看到,我們一同四時養(yǎng)生,過健康日子。
?本文僅作科普,請在醫(yī)生指導下用藥。
?版權申明:
?版權申明:文章源于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刪除。